佛教中修禅定能出智慧吗?

作者&投稿:赏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问题:日常生活中如何修禅定?~

森林寺院内观法---阿姜摩诃布瓦 一、持续的注意
(一)坐姿
1)时间与地点
1. 当坐着时,可达成将心聚焦于身体。你须要找一段时间和一个地点使你宁静并且免于干扰。
2. 一个安静的房间,其内没有很多东西使人分心,这样最为理想,要有光的设备并且具有足够空间,会有明亮清净的效果;凌乱而暗的房间就只有反效果。时间也很重 要,特别是大多数人的日子都安排固定的日常工作。当你正有一些事必须做,或者当你处在时间的压力时,禅修就没有用。腾出一段时间,例如一早或工作完后的晚 上,你能真正全心注意练习,这样最好。开始时,一次约十五分钟。在限定的时间及力气内认真练习,并避免机械性做法。禅修的练习,若以诚意来检查自己并使自 己安详,将自然而然地坐得久而好。
2)觉知身体
1. 寂止的培养是依于平稳以及一种持恒安详的精进。如果心不安顿,就没有安详。如果没有实用感就会变成白日梦。为了培养适当的动静结合,最有效的姿势之一就是坐姿。
2. 采用使你背部挺直而没有压力的姿势。可用简单的直椅或用莲花坐姿的一种。这些最初看来笨拙,但久了会稳而平衡,使心喜悦且身体不累。
3. 下巴略为内缩是有帮助的,但是头不要往前倾,这会促成昏沈。手放腿上,双掌向上,一只轻放于另一只之上,指尖轻轻接触。悠闲地做,会得到好的平衡。
4. 现在,集合你的注意力,开始慢慢地往下注意整个身体。注意感受。松弛任何紧张,特别是在脸、颈、手。眼可合着或半开。
5. 检查你心里的感觉是如何,有所期待或紧张?略为松弛一下你的注意力。如此,内心将宁静下来。你可能发现有些念头生起:反省、幻想、记忆、或怀疑自己是否做得正确。不要跟随或满足于这些念头,要多一点注意身体,这是停止妄念的一个有用的锚。
6. 你的禅修态度,要培养一种探讨的精神。慢慢地做。例如,规律地移动你的注意力从头顶往下遍及整个身体,注意不同的感受—例如,暖热、脉动、麻木、敏感度— 在每一个指头的关节、手掌的湿气、手腕的脉动。即使有的部位没有特别的感受,例如,前臂、耳垂,也用注意力扫过它们。要注意即使这些缺乏感受的地方,仍然 可以被心觉知到有某些东西。这种恒常而持续的检查,叫做正念,这是内观禅修的主要工具之一。
3)正念于呼吸(入出息念)
1. 可以不用「扫描身体」,或可以先做完一段预备练习之后,注意于呼吸来培养正念。
2. 首先,当呼吸通过鼻孔、充满胸腔及腹部时,跟随你自然呼吸的感受。而后,试着保持你的注意力在一点:不是横膈膜,就是在鼻孔附近更小的一个位置。呼吸具有镇静的性质,如果不强迫呼吸,就会平稳而放松,直的姿势有助于此。有时你的心会跑掉,但要耐心地移回到呼吸上。
3.并不须要发展专注到除了呼吸以外没有其它东西的程度。这儿的目的是允许你注意到内心的运作,并带来内心安详清明,而不是出神的状态。整个过程是集中注意力,注意呼吸、注意到妄念,而后重新建立注意,这个过程培养出正念、安忍和洞察的了解。
4. 如果你很浮躁、激动,只要放松。安详地练习,倾听内心的声音—不需要相信它。
5. 如果你感到昏沈,那么,多将注意力摆在你的身体与姿势。若在此时加强注意或追求平静,将使事情弄得更糟。
(二)行走与站立
1. 「正念于呼吸」这类禅修练习是采用坐姿。但是,常常也以行走来交换作为禅修的一种。当坐禅的宁静效果使你滞钝时,行禅除了给你不同的东西去注意,它也是强化练习的一个善巧方法。
2. 在一个开阔的地方,量约25-30步的距离(或两棵树中间的明确路径)做为禅修的路径。站在路径的一端,并由身体的感受使心平静。首先,站直,上臂自然下垂,双手轻握于胸前或背后,将注意力置于身体的感受。
3. 眼睛看着前方三公尺处的地面,如此可免于分心。现在,轻柔地走,以从容而「正常」的步伐,走到路的终端停下来。在数个呼吸的期间内,站着注意身体。而后, 转身再走回原点。走时,觉知身体感受的一般流通,或者,将注意力仔细摆在脚上。对心的训练是:不断将注意力带到脚触到地面的感受、每一步伐的空间,以及停 止与开始时的感觉。
4. 当然,心会起念头。因此,培养耐性是很重要的,并且下决心再开始。调整步伐以配合当时的心态—当昏沈或纠缠的念头强时步伐用力些,当浮躁或不耐烦时,步伐 要稳定而轻柔。在路径的终点停住,吸入并呼出气息,放下任何浮躁、忧虑、平静、喜乐、记忆、意见。内心的交谈会自动停止片刻,或减弱。再开始走。如此,你 连续使心清新并允许依它的步调安定下来。
5. 在受限的场地,调整所允许的路径长度。或者,你可以在室内绕着走,每圈都要站着停一会儿。站时可以延长到扫描身体几分钟。
6. 行走的练习带来能量与流动,因此,保持步伐稳定,并且只让变化的现象流过内心。审察现象的流过,而不要期待内心将像坐着时那么宁静。很多次我们被妄念之流 所占据,走到路径的终端,再重新开始。但这是很自然的,一个未训练的心会卷入念头和情绪之中。因此,不要没有耐心,要学习如何放下并重新开始。安适感和宁 静就会生起,在自然而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允许内心变得开放与清明。
(三)躺卧
1. 晚上卧下,侧卧一边,花几分钟来禅修。身体伸直,将一臂折起,用手支持头部。
2. 将注意力扫遍整个身体,以松弛压力。或者,将你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不要想今天过去的事,也不要期待明天如何,以几分钟清静的心,你将休息得很好。
(四)培养慈心
1. 培养慈心是将内观练习推到另一个视野。禅修中自然教导耐心、安忍,或者,至少示出这些品质的重要。你很希望培养出对自己和别人更友善与照顾的态度。在禅修中,你可以很实际地培养出慈心。
2. 将注意力集中于呼吸,用呼吸做工具来散布慈心与善意。从你自己、你的身体开始。观想呼吸像光一样,或者将你的觉性想成温暖的光线。轻轻地将你的注意力集中 于胸口心脏附近。当你吸气时,将安忍的慈悲导入你自己,也许这样想:「愿我安好」或「安详」。当你呼气时,将这念头或觉性之光,由内心经过身心往外散布, 想着:「愿别人安好」。
3. 如果你正处于负面心态,你就(想着)吸入安忍与原谅。观想气息具有一种治疗的色彩,对自己有所帮助。呼出时,放出一切压力、忧虑、负面心理,并且经过整个身心往外释放,就像前述一样。
4. 这个练习可用整座或其中一部分的时间来做,你要自己决定什么才恰当。在禅坐开始时,禅修的宁静效果配合慈心会很好,而长时间用这方式深入内心,也没问题。
5. 永远要从你所觉知的对象开始,不管它是多么平凡或杂乱。将你的心平静地摆在那上面,不管它是令人厌烦的,例如疼痛的膝,或者感觉自己不够仁慈而有挫折感。要允许这些存在着,对他们安详地练习。要认知懒惰、怀疑、罪恶的心理倾向,并且轻轻地放下他们。
6. 如果你首先全面接受你所不喜欢的东西现前,内心的安详就能发展成一种对自己的深度慈悲。稳定地保持注意力,并以开放的心胸面对任何所经验到的。但这并不表示认许负面的心态,而只是允许它们有个空间来去。
7. 用同样的方式,对自己以外的世界生起善意。散布慈心的一个简单方式是按阶段来进行。从自己开始,将慈心配合气息的运动:「愿我安好。」而后,想到这些你所 喜爱和尊敬的人,愿他们安好,一个个进行。接着移到好朋友们,而后是泛泛之交,「愿他们都安好」。最后,内心想到这些你害怕、不喜欢的人,对他们继续一直 散布你的慈心。
8. 这个禅修可以经由慈悲的波动而扩大到包含世上各种环境中所有的人们。
9. 慈悲来自善意的共同源流,并且扩展自己超越了单纯的个人领域。如果你不再使事情永合己意、如果你能接受自己和别人的如实样子,那么,慈悲就会自然生起。慈悲是心的自然感应。
二、省察
(一)没有选择的觉知
1. 禅修也可以进一步没有禅修的对象,而处在一种纯粹审察的状态,或「没有选择的觉知」。
2. 用前述的方法之一,使心宁静下来后,将禅修对象(所缘)放在一旁。内心的影像与感受的流动,当它们生起时,观察它们而不要卷入批评或称赞。注意任何厌恶和 着迷的心理,审察任何生起的怀疑、快乐、掉举或寂静的心。每当内心的清晰感消失时,或被过去的印象笼罩时,就回到注意禅修的对象(例如呼吸)。当稳定感又 回复时,将这对象再放舍。
3. 这种「单纯注意」的练习很适合于审察心理的过程。在观察心内的特殊成份外,同时去注意「容器」(指心)的性质。关于心的内容,佛法特别指出如下三个简单而基本的特性。
4. 首先,是「无常」--所有事物没有终止地起灭,心的内容不停变动。心中的成员是愉悦或不愉悦,永不停止。
5. 还有持续而微细的不满意感--「苦」。不愉悦的感受容易激起这种感受,但是当快乐的经验消失后也会在内心生起拉力。因此,即使在最好的时辰,对内心所体验的,仍有一种没有终局的失落感。
6. 当熟悉这些不断生灭的体验与情绪后,就变得很清楚了:在它们之内没有永恒的东西,因此,它们都不是真正属于你的。而且,当心内的成员安静下来,呈现出一颗 光明空阔的心,于此找不到纯粹的个人特性。这点不易了知,但实际并没有「我」、没有「我的」,这是「无我」的特性。
7. 在所有身心事物上,仔细检查并注意这些特性。不管你的经验是喜悦或难受,经由审察将在你的生命中带来宁静与平衡。
(二)审察你的练习
1. 整个禅修练习是为了建立起对事物如实的觉知。全心投入经验中,你更清晰觉察自己内心的状态,例如,在练习中是否太懒散或过分期待。用一点诚实的评估,可以 明显看出,禅修练习的品质不是决定于所用的练习方法,而是决定于你的投入。以这方式省察,你将对自己的个性与习性得到更深入的洞察。
2. 每当你禅修时,一些有用的重点要记在心里。想想自己是否每次重新开始注意每一呼吸或步伐。如果你不以开放的心来练习,你将发现你重复过去的观点,或者,没 有意愿从你的错误中学习。当你全力以赴,是否用功正确、平衡而没有透支?你是否一直触及内心正在实际发生的现象?或者,你正使用一个迟钝、机械式的方法? 至于专心,要好好检查你是否放下那些无关的事物,或者,你让自己徘徊在念头与情绪之中?或者,你试着压抑感觉而没有认清它们并且善巧地对待它们?
3. 正确地专注是将心与脑统一起来。以这方式省察,促使你培养出善巧的前进。当然,省察将使你的禅修更上一层:它将使你清晰地了解你自己。
4. 记住,一直到你对禅修培养出善巧并感到安适之前,你最好用到禅修的对象,例如呼吸,作为觉知的焦点,也作为内心散乱难以掌控时的对治物。不管练习中有多少 体验,回到觉知呼吸或身体,一直是有所帮助的。培养这种能力,重新开始,可以导致稳定与安适。以平衡的练习,你对身心会有愈来愈多的体悟,并且知道如何以 更多的自在与和谐来生活。这是内观禅修的目的与结果。
(三)活在内观中
1. 经由内观禅修的练习,你将更清楚看到自己的心态,知道那些是好的,那些会制造麻烦。一个开放的心态将洞察不愉快的体验,例如,了知内心对痛苦或疾病的反应 方式。当你以这方式接近这些体验,你经常可以解除对痛苦的压力与抗拒,并且大幅度地舒缓。相反的,不耐烦的心情将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别人干扰你的禅 修,你就对他们生气;如果你的练习不如预期进步,你就失望;对没意义的琐事生起不快的情绪。禅修教导我们内心的安详与否,主要是决定于是否能以省察与开放 的心,来审视生活的种种事件。
2. 在禅修的宁静中,观察自己的意念与心态,你能检查贪爱与痛苦的关联。看清痛苦的原因:希求你所没有的东西;排斥你所不喜欢的东西;不能保有你所要的东西。 当这个痛苦和贪爱的主题是你自身时,就显得特别有压迫感,对个人的缺陷,没有人能容易处于安祥,特别是:当社会强调好的感觉、领先潮流和拥有最好的东西 时。这种期待确实难以使人接受如实的自己。
3. 然而,经由内观禅修的练习,你发现了一个空间,使你从所期望的、所想要的自己后退一步。检查这些想法,将逐渐明显地看出你并没有拥有「我」或「我的东 西」,只有心中来来去去的简单体验而已。因此,例如你观察自己易怒的习性,你不因而沮丧,你不加强它,这习性就逐渐灭去。它可能会再回来,但这次会弱些, 你也知道如何去处理。经由培养安详的注意力,情绪静了下来,并且消逝,留下清明、鲜活的心。这就是内观往前的道路。
4. 在日常生活的变动中,能够走到一个宁静的觉醒中心,就是一个成熟练习的征兆,因为内观已经深化而能用到所有的经验中。不论你做什么:日常家事、开车、喝 茶,要将内观用上。提起觉知,将它稳定地摆在你所做的事上,并且在动作中探究内心的性质。集中练习于身体的感受、心理的状态,或眼、耳、鼻识,能培养出进 一步的审察,这将使世间的工作转成内观的基础。
5. 愈来愈集中于觉性,内心就善巧于当下的自在应对,生活中有了更高的和谐。这是以禅修做「社会工作」的方式:将觉性带入你的生活之中,将安详带入世界之中。当你能对心识上生起的千变万化的感觉和平相处,你就能与世界更开放地住在一起,也能和如实的自己相处在一起。
三、进一步的建议
(一)个人的行为
1. 当我们的内观加深后,我们更看清我们行为的结果:由于善意、诚实与正知的提升,就会得到安详;由于愚痴、疏忽的生起,就会惹来麻烦。以较高的敏感度,我们 观察出造成自己和别人的苦恼,由此常激励我们要更有智慧地生活。为了内心的真正安详,不可或缺的是要将形式的禅修结合到热心于职责,以照顾自己和别人。
2. 内观之道一点也不神秘。用佛陀的话来说,只是简单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它是一个长期遵守的传统。走在精神练习的人都把「正确的行为」摆 在重要的地位。许多禅修者受持实际的戒律:例如,不杀生、不邪淫、不饮酒、不猗语等,使自己内心清净,并且鼓励别人也如此。
(二)友伴与常课
1. 定期与一些朋友禅修非常有助于练习的持续与智慧的增长。
2. 单独的禅修者最终会面临意志力的减弱,因为常常有其它的事,看来比观察呼吸来得重要或有趣。定期集体共修一段时间使参与者前进,不受情绪之流的影响。[检 验自己性情的移动,常常导致重要的内观洞察力,但是我们自己不易坚持去做而已。]共修除了有个人的效益,你想到你的努力也有助于别人继续练习。
(三)姿势附注
理想的姿势是直而警觉。过度松弛只增加腿部的压力与背部的不舒服。要以智慧注意自己的姿势,不是迟钝的意志力。姿势会随时间而改进,但是你要与身体一起工作,不要用力强迫它。
1. 检查姿势
- 臀部后倾了吗?这将产生过度松弛。
- 腰部要保持自然而没有压力的曲线,使腹部向前而松开。
- 保持肌肉放松,想象有人轻轻在两肩胛骨之间前推。这使你有个观念,知道你是否无意地弯下双肩而封闭胸部。
- 注意并轻轻放松颈肩区域的压力。
2. 姿势过僵过弛
- 想象头顶由上吊起,使脊伸直。这也使下巴略微缩回。
- 双臂保持轻放并在腹后,如果在前会使你不平衡。
- 使用一个小而稳的坐垫,置于臀部的后部以支撑臀部的角度。
3. 腿:
- 做一些伸展练习(例如,坐着伸直两腿,用手去触脚尖)。
- 坐时如果很痛,就改变姿势或坐在小凳或椅子上,或站起来一下子。
- 如果你经常坐在地板上,就试用不同大小、硬度的坐垫,或选用一个禅修凳子。
4. 昏沈
- 试着张开眼晴来禅修。
- 将你的注意力有次序地扫过你的身体。
- 注意整个身体和身体的感受,而不是一个小对象(如呼吸)。
- 站起来,在新鲜空气处以正念行走一会儿。
5. 紧张或头痛
- 你可能过份用功,这是不正常的。因此,放松你的专注力。例如,你可以将注意力移到腹部处呼吸的感受。
- 生起善意(慈心)并将它导向紧张的部位。
- 观想光遍布身体,这有助于舒缓疼痛。实际试着将慈悲的光聚集于痛苦的部位。
本册子并不是一个广泛的或唯一的指导,而是一个建议用的练习提要。为了进一步的指导,禅修者要去寻找一位可靠并有经验的善知识或老师。
愿一切众生安详!
愿一切众生脱离痛苦

禅就是对一个或者多个不明白想不通的问题的分析过程,可以做这个解释。定应该解释为不动,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基本理解为一心一意的思考一个或者几个问题的过程,分析出问题其中所隐含的道理。我是做这种解释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当然能啊,佛教讲究“戒、定、慧”本来就是三个必然的过程,戒能生定,定能生慧,就是这样来的。遵守戒律,你就能判断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因果,你就会不为身外万物所动,就定得心下来,能够定心,自然就会产生智慧。这个原理就像你把水倒进一个杯子里,表面看很清澈,但是拿到黑屋子里开一缕太阳光进来一照,发现里面好多灰尘哦,但是将这杯水放在那里几个小时(定),你就发现灰尘慢慢的沉淀在杯子的底部,你就能清清楚楚的看到杯子里的水的真正的透彻(慧)了。

你可以多念念心经,自然开智慧

原来一两个人说我不帅的时候,我不以为意,逗我玩而已,后来几乎所有人都说我不帅,我才真正意识到事态的严重,这社会骗子真是越来越多了!

光修定不能,修观才生慧,但是没有定力,就去修观,会变成观妄想,狂禅,狂慧。能够定观双休的人少之又少。一般先修定,再修观。

要拥有智慧,得修观智。要修观智,得培育定力。要培育定力,得持戒清净。

不能。定不能生智慧,定中修因缘观可以生智慧


佛教中修禅定能出智慧吗?
当然能啊,佛教讲究“戒、定、慧”本来就是三个必然的过程,戒能生定,定能生慧,就是这样来的。遵守戒律,你就能判断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因果,你就会不为身外万物所动,就定得心下来,能够定心,自然就会产生智慧。这个原理就像你把水倒进一个杯子里,表面看很清澈,但是拿到黑屋子里开一...

通过坐禅进入禅定的人能开智慧吗
开智慧。"不少师兄修禅定多年仍未有大进境,仍徘徊在粗心住与细心住的阶段,来来去去;主要原因,并非方法用错,而多半是轻忽了戒律在日常生活中的持守。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禅修为了对治散乱的心,如果日常不守戒律,做了亏心事,问心有愧的话,那就是一种散乱与浮荡,试问这又如何可以助道,...

禅定出现神通的原理
静能生定定能生慧,就能量凝聚的结果,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修补漏洞自动完成了,能量足高压打开了各各封住的开关通道

修禅定是否可以达到悟道解脱的境界呢?
禅定,并不是禅宗独有,他是专注某一特定对象,达到不散乱的状态。禅定,就是放下和看破,而禅定是一种修行,也是“悟道”的必然修行,但是禅定不一定能达到悟道解脱的境界。禅定并不拘泥某一种形式,无论是行走,还是坐卧,又或者是静默,都可以为之禅定,只要进入禅定的境界即可。换句话说,禅定没有...

万行大和尚:入定,开智慧,了生死三个层次的区别
佛教称为“内观智慧”),最终能生起超越世间(出世间)的智慧,断除一切烦恼,解脱生死,超越轮回了(这就是你想问的“了生死”)。——“戒定慧”这三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由低至高的,也是针对不同境界的烦恼:持戒能去除违犯性烦恼,禅定能去除困扰性烦恼,修慧能去除潜伏性烦恼。

阿罗汉是什么?
阿罗汉是梵语,意为修行圆满的人。在佛教中,阿罗汉是修行者通过修行达到的最高境界之一。具体解释如下:首先,阿罗汉是佛教修行者通过修行禅定和智慧,逐渐摆脱世俗烦恼和执着的状态。这种境界中的人已经实现了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即所谓的解脱生死轮回的境地。他们是修行的楷模,被认为是佛法传播和修行的...

佛教要怎么修戒定慧?
佛教修戒定慧,应为持戒、禅定、智慧。 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 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 1.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2. 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3. 修慧——培育智慧。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

如何开始禅修?
禅修的基础是戒,在持戒的基础上修定,在定的基础上修慧。推荐修习入出息念,入出息念定力提升的过程大概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呼吸的进出明显、清楚,应注意入出息;第二、当呼吸的进出变得比较微细、缓慢的时候,可以专注长短息;第三、当呼吸的进出变得更加微细、缓慢时,可以专注全息;第四、当呼吸变得很微细、...

打坐可以开智慧吗
当然可以。不过不是简单的打坐,而是佛教的禅定,外表是以打坐的形式来体现,但内在还是有很多的修行法门的。通过禅定,慢慢的让心静下来,就能产生并且发现自己本来的智慧。我们常说的智慧,其实是“书本智慧”,也就是通过学习、别人讲述及自己体验所得到的智慧;但是每个人还有原本的智慧,是自己本身都...

简论禅定在佛教道德修养中的意义
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

盈江县17091906917: 佛教的修禅与养生有何关系 -
卫祝哌奇: 学禅的目的是开发智慧,明心见性.禅定能生智慧.禅定是身心除清醒与睡眠的第三种状态,此状态没有时空觉受,生理功能不受意识干扰,能发挥到最佳程度,因而形容为返老还童,所以禅定能够养生长寿.

盈江县17091906917: 佛教怎样修行才能涅槃 -
卫祝哌奇: 学佛成佛,简单而言,就是要通过“信、解、行、证”四个步骤、采用“六度波罗蜜”六种途径,经历过“戒、定、慧”三个层次的境界,最终才能修成正果、立地成佛的.我依次给你简介一下:1、信解行证:首先要有信仰,有愿意跟随佛祖...

盈江县17091906917: 坐禅能提高智商吗?坐禅怎么坐呀?.(我要专业回答) -
卫祝哌奇: 1楼话真逗.没科学依据?科学能解释一切么?我敢打包票,科学能解释的问题,还没有他解释不了的多,信么?至于楼主的问题,坐禅是可以提高智慧的,至于智商这东西也能后天培养么?虽然一个人20岁时比他自己10岁时多念很多课本,但是这时的智商往往还没有10岁时智商高,,,,,我本人就这样,,,,,,坐禅能培养定力,有了定力做什么都会更认真的.至于如何坐禅,可以百度南传止观,但是不建议你理立刻就去下手修习,这都是理论学明白了才可以进行实践的.而且这玩意很难,因为现代人都缺耐心,多数是坐不住哈哈.

盈江县17091906917: 禅定和丹道可以提高人的智商吗? -
卫祝哌奇: 以佛法来说,能够修止,熄灭颠倒妄想,分别,执着,就可以回归自性,自性无不圆满,自然可以增长智慧.而且是无上智.丹道,我不能说,以佛法来说,那不是正法.不建议你学那个.自古以来死了多少皇帝了.好好学佛法,了脱生死是根本.否则轮转六道,多么可怜.看看那些被杀害的鸡鸭猪牛吧.多么可怜.他们也曾经是人,可惜吃了众生肉,要还的.赶紧吃素吧.

盈江县17091906917: 是不是必须通过禅定来获得智慧 -
卫祝哌奇: 也不是 升级之后 属性里有个选项 可以直接获得智慧 禅定只有加入少林才能学 其他门派就不行了

盈江县17091906917: 佛教:为什么一定要禅定 -
卫祝哌奇: 按个人目前的理解程度,试着回答,错误难免,希更多大德指导. 禅定是明心见性的工具之一,并非只有禅定才能开悟,此一.其二,禅定根本目的是降服妄心,回归真心.将万念归于一念,这一念比如观息或念佛,看哪种更适合自己.最终连一念也舍去,如同扫去了乌云(妄念)后的晴天,得观清凉本真.大根器者能顿悟,我辈愚迷,还是要时时勤拂拭啊.三,既然并非只有禅定才能开悟,那也就不一定要盘腿了.之所以盘腿,是为了打通腿部经络,避免身体不通障碍得定而已.所以,不必拘泥,您如果躺着更能得定,何乐而不为呢.四,我目前没有这些境界,但依金刚经义,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所以,所见皆幻,不能执着.

盈江县17091906917: 佛教修戒定慧的目的是什么戒定慧有什么作用 -
卫祝哌奇: 戒定慧可以理解为佛教的修行过程和不同的修行境界,是佛陀教导我们的自我培育.修戒,能完善道德品行;修定,能致力于内心平静;修慧,能培育智慧,它们也是次第的关系,修行者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

盈江县17091906917: 如何修禅定 -
卫祝哌奇: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一、各种禅定的差别: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持了戒后要修定,因为平时我们的心很散乱.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迷失就不能...

盈江县17091906917: 佛教禅定和气功一样吗 -
卫祝哌奇: 相似而已,不一样的.气功也讲定慧,但入定的手段不一样,所得的智慧也不一样.佛法中的入定,是因戒得定,定中发慧.因如法持戒故,不会被定中境界扰乱.气功则忽略戒律,一般来说,心底淳朴、邪念少的人学气功,能成为大气功师,其余一般人,随便练练问题不大,一精进必定出问题,决定走火入魔,即“精神分裂症"

盈江县17091906917: 念佛能增加智慧吗 -
卫祝哌奇: 念佛一定可以消除业障、增长智慧和累积福报的,所以要坚持.至于要增加正知正见正觉,佛教有一系列的学习次第,譬如“信解行证”四步骤,“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种途径(六度波罗蜜)、“戒定慧”三层境界,按照佛陀的指引,坚持不懈的去做,肯定能达到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