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始禅修?

作者&投稿:樊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进入禅定~

要想进入禅定境界,必须要学会使用独头意识,也就是管状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就是平时人们常说的“大脑一根筋”。
盘腿而坐,身体正直,眼睛微闭,下腭额微收,两掌相叠,掌心向上,置于腹部下方,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无思无念。
呼吸自然,开始数息,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鼻孔处,当空气流出鼻腔时在心理默数,即每次呼气的时候(也可以吸气时数),就数一个数字,同时暗示自己更放松,数数规则:从1数到10。
当发现数错了的时候,就表示你己经愰忽了,没有关系,再回头从1开始往上数。
注意整个练习的过程,保持身心同时放松,心情平静。当心理浮躁,杂念很多的时候,加重呼吸,由其是呼气的时候,加重呼气。持续一段时间,待心平气和时,再让呼吸随其自然。

扩展资料:第一,要忏除业障。业障重的人常一修禅定,就为魔所乘,或为魔所缠,以致坏了所修之法。有时坏了自己修法还不说,最糟糕的是,常会为魔所用,而坏他人修法。
第二,修习禅定者须持戒。经上说:佛弟子须先“持佛禁戒”方可修佛定,群如圆觉经、楞严经、楞伽经等。若不持佛戒,即身心不得清净;身心不清净,极易为魔所扰。
第三,修佛定者,须先通达佛之教理。修禅定而不通佛理,必然错误百出。尤其是禅定止观法门及定慧法门,必须熟悉通晓。如果不知、不解定慧法门,切不可冒然修习禅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禅定

禅的修行方法,原则上不出乎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和调心等五要素,而以后三者更重要,目的是为调理身心,关键则在不能离开气息而谈身心的健康和统一。

1.暖身运动

  一般所讲调身的主要方法,指的是打坐的坐姿,除了坐姿之外,还有行走、站立和躺卧等方法,就是所谓的坐禅、行禅、立禅、卧禅

  在坐前和坐后也需要有运动及按摩做辅助。我们的身心若要健康,必须动与静并重兼顾。运动及按摩是为使血液循环通畅、气脉运行活泼、肌肉和神经松弛,才能使身体舒适,即所谓气和而后心平。

  若身体缺少运动,生理机能便易于老化和感染病痛,运动使生理机能,由紧张而松弛,能够得到更多的营养补给及休息的机会。禅者的运动,讲求心念集中,气息和顺。禅者的运动本身,就是修行禅定的方法之一。所以我们对调身的方法,是要运动与打坐并重的。

  我们所教的运动,只需两公尺见方或一个人身的长度,乃至仅容身体坐下及站立的一小块空间,也就够了;且不论男女老少,健壮衰弱,都可以安全的练习。

  早上起床后,未活动前勿打坐,应先做一套简易的暖身运动,让筋骨松软后再打坐。

2.头部运动

  每次坐禅之前,不论有否做上述之暖身运动,均需作下述的头部运动。

  坐下蒲团后,先将两手平置于左右两膝,勿用力,身体坐正,再做头部运动的四个步骤:①头向下低,再往后仰;②头向右倾,再往左倾;③头向右后转,再向左后转;④头顺时针方向,向前、向右、上仰、左转,再逆时针方向,向前、向左、上仰、右转。每个步骤身体不动,肌肉和神经放松,各做三次。动作缓慢柔软,眼睛睁开,呼吸自然。头部运动的目的,在使头部血液减少,降低思潮起伏的动力;使头脑清新,渐渐宁静。

  做完头部运动,把左右手掌放在丹田(脐下约三指)处,双手两拇指相触,成一倒三角形,深吸一口气,接着慢慢吐气并向下弯腰,双掌压小腹帮助把气吐出,直至气完全吐完,连续做三次深呼吸。做深呼吸的目的在使体内的浊气排出,换取新鲜带氧的空气,使血液循环顺畅。

3.七支坐法

  做好预备动作,便可开始坐禅了。正统的禅坐方法,是七支坐法。所谓七支坐法是:

(1)双足跏坐──此有二式:

   ①如意吉祥坐──通常是以左脚在下,右脚置于左大腿上,再将左脚置右大腿上,称为如意吉祥坐。   ②不动金刚坐──将右脚在下,左脚置于右大腿上,再将右脚置于左大腿上,称为不动金刚坐。这两种坐法,对于年长及初学的人,很难做到。

  初学的人如无法双盘,可改为单盘的半跏坐,只要将一只脚置于另一边的大腿上即可。左脚在右小腿下或右脚在左小腿之下均可。

  对于无法双盘及单盘的人,开始时还可以采用更简易的坐法。

  以上各种坐法,仅坐姿及手姿略有不同之外,其它仍采用七支坐法规定的标准。功效最大最快且能经久稳固的坐姿,仍系最难的跏趺坐。因此,初学的人即使无法双盘,至少要多练习习惯于单盘。

(2)背脊竖直──腿盘好之后,挺起腰干,勿挺胸部,头顶天垂直,下颚内收,颔压喉结。

(3)手结法界定印──两手圈结,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两拇指轻轻相接结成圆圈形,轻轻平置于丹田下的□部腿上。

(4)放松两肩──将两肩肌肉放松,自觉如无肩无臂无手的状态。

(5)舌尖微舐上颚──舌尖舐在门牙上龈的唾腺处,不可用力,若有口水则缓缓咽下肚去。(6)闭口──无论何时,只用鼻息,不可张口呼吸,除非有鼻病。

(7)眼微张──闭八分开二分,视线投置于身前二、三尺处的地上的一点,不是要看什幺,只因睁大了眼睛,心易散乱;闭起了眼睛,则易昏沉。如果睁眼过久觉得疲劳,不妨闭上一会儿。

  打坐的目的,是求心境平稳,而心情与呼吸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调心,必先从调息入手。不论中国的道家、印度的瑜伽、西藏的密宗、或中国的天台宗等,谈及修行禅定的次第,必定重视呼吸与气的调适问题。

  人体的生理及心理的动静,与呼吸的气和息,有着依存的关系。呼吸是指普通人每分钟十六次的出入息。禅修者的呼吸在渐渐的缓慢深长微细之时,称为「息」。由息的力量,推动血液制造能源,由能源产生赋活生理机能的作用,称为「气」。当禅修者感受到由气所产生的作用时,称为「觉受」,有觉受经验的人,便会觉得坐禅,确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和恩惠了。

  现在请大家起立一起练习打坐前的运动。做好运动之后,坐下来做头部运动和深呼吸。

禅修的基础是戒,在持戒的基础上修定,在定的基础上修慧。
推荐修习入出息念,入出息念定力提升的过程大概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呼吸的进出明显、清楚,应注意入出息;
第二、当呼吸的进出变得比较微细、缓慢的时候,可以专注长短息;
第三、当呼吸的进出变得更加微细、缓慢时,可以专注全息;
第四、当呼吸变得很微细、若有若无时,可以专注微息;
第五、当呼吸与光融为一体时,应当专注禅相。
如果禅修者确定了入出息念的所缘,就应当依照佛陀教导的次第来实修。他应当:
ßSo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û
“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这是第一步。即是说他只应在接触点这一带区域觉知入的气息以及出的气息,不应当造作,要注意自然的呼吸。
能够单纯地觉知入和出的气息之后,就如此持续地专注下去。如果不行,妄念还经常会生起,心很散乱,这个时候就可以尝试用下面的几种方法。有四种方法可帮助禅修者解决心散乱的问题:

第一、少外缘
想要在自己禅修时少妄想的话,就必须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尽量减少外缘。放下没必要的干扰,要做的义务还是要做,做完了就把它放下;不要讲太多的话,不要进行无意义的讨论,不要有太多的思维,尽量让自己单纯。
如果禅修者热衷于管事,热衷于交际,热衷于弘法,热衷于讲话,是很难培育定力的。甚至就连学习教理也会障碍禅修。为什么呢?生活太丰富了。生活丰富,外缘就多;外缘多,心就变得复杂;心复杂,妄想当然就多。心经常攀于不同的外缘是没办法培育定力的。要让心平静无杂念,最好是能够做到不说、不听、不看、不想。这是第一点。

第二、平时要保持正念正知
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当中,要时常保持正念,觉知自己的呼吸,要如理作意,预防生起贪瞋痴。如果一个人经常生起贪瞋痴,生起不善心,要他坐下来就让心很快地平静,有可能吗?所以,尽量在平时——行、住、坐、卧保持正念、正知,生活越简单越好。生活简单,行为简单,心就简单。只要符合正道、符合于法就可以了。
有些人在禅修的时候修得很认真,但是一下座、一睁开眼睛,就把业处忘得一干二净。假如这样的话,即使你在禅修的时候能够爬上三尺,平时也会掉下两尺,甚至还有可能因为生活放逸、心念散乱,导致已经培育的定力退失掉,正在培育的定力不能够继续培育,没有培育的定力培育不起来。
不懂得修行的人认为只有在禅坐的时候才是修行,懂得修行的人则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禅修。禅坐的时候固然是禅修,但在走路、站立、躺卧时照样也可以禅修。懂得禅修的人会在生活当中时刻守护正念、正知,觉知业处。只要不是在睡觉,不是在做必须用心去做的事情(比如看书、听开示等),哪个时候不能禅修呢?!所以,对于懂得修行的人来说,坐下来禅修只是变换个姿势而已。在平时都能够把心念守护得很好,坐下来怎么可能会有很多杂念呢?这是第二点。
在这里,我想教大家经行的方法。经行的地方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空地、走廊、树下等处,只要是安静、少杂物、无障碍的地方就行。可以选一段大概10-20米左右的直线距离作为经行道。先站在经行道的一端,身体保持正直、自然,用右手轻轻握住左手背或手腕,放在脐下处,或者双手背着也可以。眼睛微微睁开,看着前方大约两米处。将心放在业处上,保持知道呼吸,决意:“从经行道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期间,让我的心不飘走!”然后迈步行走。经行时,不用走得太快,也不用太慢,速度比平时散步时稍慢点即可。要自然地走,不要造作,不要刻意放慢脚步。走到经行道的那一端之后,再转过身,缓缓往回走。如果走到中途发现心又飘走了,就应当停下来,让心回到业处之后再继续走,不要养成一边走一边打妄想的坏习惯。
大家不要忽略经行的作用,经行介乎于禅坐和日常生活之间。经行走得好,对禅坐有很大帮助,对日常生活的正念正知也有很大帮助。经行本身是一种修行的重要方式,对于喜欢长时间禅坐的人来说,它也是一种运动。大家要多多经行,习惯经行!

第三、让心平静
修行入出息念的所缘是很简单的,所以,不要用很复杂的心去面对很简单的所缘。如果你的心很单纯,对着同样也是很单纯的所缘,心和所缘才能够相应;如果用很复杂的心去面对很简单的所缘,心和所缘不相应,能够平静下来才怪呢!
当你坐下来禅修的时候,如果发现心躁动不安、妄想纷飞,这时不要勉强去专注呼吸,可以先让心平静下来,让心不要再去攀外缘,不要追忆过去,不要计划未来,要回到当下,回到业处。如果还是不行,可以修修佛随念,或者修修慈心 ,让心变得柔软、变得喜悦、变得堪任作业。拥有一颗柔软、适业的心,要去觉知呼吸就容易多了。
当然,如果心原来就很平静,很少杂念,当你坐下来的时候就应当直接把心安置在业处。刻意要让原本就很单纯的心平静下来显然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第四、数息
在禅修的过程中,如果妄想还是很多,《清净道论》建议我们可以用数息的方法来克服。
数息的方法是:入息的时候知道入的息,出息的时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一”;然后,入息的时候知道入的息,出息的时候知道出的息,在入出息的末端心中默念“二”……如此默念着数息。
《清净道论》里提到,在数息的时候,数字不应当少于五,也不应当超过十。如果数数少于五的话,心未免因空间狭窄而容易烦躁。如果数数超过十的话,由于空间过大、时间太长而心容易懈怠。因此,在数数的时候,从五到十之间任选一个数字比较合适。我们通常鼓励大家数到八,因为它时刻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八支圣道,要培育八支圣道。选择从一数到八时,在每一次呼吸的末端数:入、出、一;入、出、二;入、出、三;入、出、四;入、出、五;入、出、六;入、出、七;入、出、八。如果你想选择在入息的末端数息也可以,即出、入、一;出、入、二……出、入、八。当然,选择数到十也无妨,它可以提醒我们要学习菩萨圆满十种巴拉密 。无论如何,应当注意的是,在数息的时候心应该放在呼吸上,数字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方便,不应当把心放在数字上。
如果这样数息,心还是会有妄念的话,就应当下定决心:“让我从一数到八的时候,心不能飘走。”用数息的方法设定一个时间段。假如数息从一数到八需要一分钟的话,那么,在这一分钟的时间段里心就不会飘走。如此一个数息单元是一分钟,两个单元就有两分钟,三个单元就有三分钟……用这种善巧来逐渐增加专注的时间。
如果在数息的过程中,心还是会飘走、还是不断地打妄想的话,应该再下定决心:“让我从一数到八的过程中,只要心飘走,一觉知就立刻重来!”比如数到六的时候发觉心飘走了,就不应当再继续数下去,重新回到一!假如仍然继续数下去的话,心将会对数息变得麻木,以后可能养成一边数数一边打妄想的坏习惯,那么数息就不能发挥作用。所以,一旦察觉到在数息的过程中心飘走,就回到一!一定要让自己在从一数到八这段时间内心保持清净无染。
假如用这种方法还是不行的话,那么可以用另外一种更加强烈的数息法。这种数息法就好像一个农夫在量谷或倒豆子的时候,一边倒一边快速地数。如何数呢?可以在入息的时候数“一一一一一”,出息的时候数“一一一一一”;入息的时候数“二二二二二”,出息的时候数“二二二二二”……如此一直数到八,让心不要有机会间断。如果一闲下来心就打妄想,就用这种方法。
假如这种方法还是不行的话,还有第三种数息的方法:当我们入息的时候,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出息的时候,再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入息的时候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出息的时候再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之,不要让心有停歇下来的机会。
根据阿毗达摩,心是识知目标的活动,每一心必定会有其所缘取的对象。假如心闲着没事干,它就会抓取其他的目标。我们用这几种数息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调伏心,让心平静,让心能够专注。
如果可以成功地数完一个单元——从一数到八——在数完之后再重新开始第二个单元、第三个单元……。能够用这样的方法持续地专注呼吸大概15分钟、20分钟,乃至半个小时,如果心平静了,妄想也减少了,就可以不用再数息。为什么呢?因为数息毕竟是一种工具、一种方便、善巧,是专门用来对治妄想的。妄想减少了,就只是将心安住于业处觉知呼吸就行。
如果能够这样持续地专注呼吸30分钟、40分钟、50分钟……,由于心持续地专注,禅修者会发现他的呼吸变得越来越缓慢,越来越微细。因为身体宁静了,心就会变得平静;心平静了,气息自然就会变得缓慢。当呼吸变得缓慢的时候,在经典里就称之为“长息”。这时,就可以进入《大念处经》里所讲到的第二个阶段:
“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
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在这个阶段,气息开始比平时缓慢,气息经过接触点的时间也变长。这里的“长”是指时间的长,而不是长度的长。当他觉知到呼吸长的时候,他只需要知道变长的入息和出息就可以,不用念“入、出、长”。这样还是在鼻头接触点这个地方持续地保持清楚地了知长的入出息。有时候呼吸稍微快一点,或者说时间稍微短一点,这时就了知入出息是短的。用这种方法专注呼吸叫做“了知长短息”。

如果可以这样持续地专注,他可以进一步注意“全息”,也就是在《大念处经》里教导的第三个阶段: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这里的“身”不是指身体的身,而是指呼吸身。全身(sabbakàya)即全息,也就是呼吸的整个过程。
当呼吸变得缓慢时,可以专注呼吸的整个过程,把入息分为开始、中间、结尾三个阶段,把出息也分为开始、中间、结尾三个阶段,也就是呼吸的初、中、后。入息的时候,他觉知入息的初、中、后;出息的时候,他觉知出息的初、中、后。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当禅修者持续地专注呼吸,呼吸就会变得越来越缓慢、越来越微细。当他的呼吸变得微细的时候,心也应当变微细。如果气息变细了,心没有跟着变细,还是用之前比较粗的心去觉知微细的呼吸,那么,心和气息就不相应。心息不相应,心就容易跑开。比如地上有一根木棍,大家很容易就看到它。然而,若地上有一根头发或者一根针,只要我们漫不经心就很难看到它,是不是?要看清它,只有更细心一点。同样地,当呼吸变得微细的时候,心也应当跟着变微细;心变得细,才能觉知呼吸的整个过程,觉知它的开始、中间、结尾。
犹如看见一条蛇溜进树洞的时候,可以知道:这是蛇头,这是蛇身,这是蛇尾巴。同样地,当我们的呼吸经过这一带区域的时候,也应当知道:这是入息的开始、中间、结尾;这是出息的开始、中间、结尾。他也可以默念“初、中、后,初、中、后”,对呼吸的整个过程,包括入息的整个过程和出息的整个过程,都保持正念正知、了了分明。
他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在修习《大念处经》里讲到的第三个阶段: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如果能够清楚地了知呼吸的整个过程,有些禅修者会发现不久之后他的呼吸不见了,找不到呼吸。许多人对这种情况感到困惑,因为他们发现心似乎没有个目标,不知道要专注哪里是好。其实,呼吸变得微细是好事,而且越微细越好!然而,有些禅修者怀疑他是不是没有呼吸了。他不应该怀疑自己!《清净道论》中提到只有七类众生没有呼吸:胎儿、潜入水中者、无想天人、死人、入第四禅者、色界和无色界梵天人,以及入灭尽定者。禅修者应当省思:“你并不属于这七类众生当中的任何一种。因此一定有呼吸的,只因你智慧愚钝才觉察不到而已。”
在这个时候,他不应当急躁,更不应当去改变呼吸,企图让呼吸变得明显。他应当只是在这一点等呼吸就可以了。或者说,他没必要去注意呼吸,没必要去注意气息,只是知道“息”就可以。
什么是息呢?假如处在这个阶段的禅修者可以的话,把手指放在鼻头这个地方,他将能够感觉到这一带还是暖暖的,这证明息还在,这就是“息”。当然,这种假设只是让大家相信还有息存在,并不是要大家真的去尝试。
我们之所以把ànàpàna翻译为入出息,而不翻成呼吸,就是因为“入出息”一词可以涵盖修习过程中禅修者可以体验到的入出息的三个阶段,也就是:入出之息、气息、息。入出之息(呼吸)的相是动的;气息的相稍微静一点,但还是有动的相;息的相是静的。
在这个阶段,气息将变得很微细,微细到绵绵密密、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程度。这种微息我们可以称为“息”,它是静态的。在微息阶段,禅修者只应把心轻轻地安住在人中这一带区域,用“住息”就可以了,不用去找呼吸,也不用去改变呼吸,乃至连入息和出息都不用去管它,只是知道“息”就够了。这个阶段称为微息的阶段,也就是在《大念处经》里所说的第四个阶段: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当然,佛陀教导入出息念的这四个阶段是针对一般情况来说的。然而,在实际禅修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根据禅修者的实际情况而定。也就是说,这四个阶段对有些禅修者来说并非必经的过程。有些禅修者可能在觉知入出息不久之后,呼吸即变得很缓慢,这个时候可以直接进入全息的阶段,而不一定要经过长短息的阶段。有些禅修者可能在觉知入出息不久之后,即发现呼吸变得很微细,甚至觉察不到呼吸,这时可以直接进入微息的阶段,而不是说非要经过长短息和全息两个阶段不可。

在生活中,人们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情时,容易扰乱思绪,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这时候一些人会选择禅修来平复心情


天空就是我们绝对的本性,没有藩篱,无边无际;大地则是我们相对的现实,我们的相对心和凡夫心地

我觉得首先我们需要一个让身心放松,比较安静的地方进行禅定,坐姿要笔直。这非常重要,这样不易昏沉,并且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我觉得当你进行禅修时要专注注意力,建议你可以伴随着呼吸的节奏来集中注意力。观察你的呼吸,但是不要有概念,“这是呼进”,“这是呼出”,只是把你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面。你也可以把注意力放在鼻子与外面空气想接触的那个地方。 

我觉得在刚开始禅修的时候,可能你很难平静下来,头脑容易走神,想到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我们更要努力集中精神。这是最难的地方,也是禅定最值得的地方。这让我们获得专注力,留意到日常纷杂的念头的升起,并摆脱它们的控制。这个部分内容太多,不再赘述,我自己是以“回来”为口号重新回到呼吸上来的。

总结

在我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禅定,可以帮我们平复心情,是心情的到舒展释放,对于身心发展来说也是很好的。



 《定慧之路》禅修法门简介


具有可靠法脉传承,依佛陀时期方法,次第修定、修观,直至证果,经众多实修者验证,极为殊胜易成之禅修法门。


1、定慧之路禅修法门简述

定慧之路禅修法门,是寻灭尊者根据流传在斯里兰卡的古佛教经典中逐渐整理出来的一系列有效的禅修方法。此法门受益弟子,根据致光法师(即:广超法师)禅修班开示记录,整理成为《定慧之路》一书,经法师修编、补充完善后,成为本法门及传承的根本法本。


定慧之路法门由浅入深,其修行指导次第为:

修止次第: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先修禅定,获得稳定的定力、定心,以四禅为最清净的定力;

修观次第:观名色、观因果、观五遍行、观五蕴、观心生灭、观十八界。次修观行。以观因果破我见,观心生灭破烦恼思惑。观十八界证空性。

定慧之路次第明晰,止观双运,其证量可勘可验,为佛学实修爱好者、探索者提供一条经前人验证的高效实修路线。


2、定慧之路法门传承

寻灭尊者介绍:


向左转|向右转


寻灭尊者照片

寻灭尊者(VenerableAmathaGavesi)是斯里兰卡古都康提郊外的德瓦那佩迪斯止观禅修中心(DevanapatiSamathaVipassanaMeditationCentre)的创办人,也是斯里兰卡佛教界公认的难得一遇的圣者,其禅修传承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世纪来到斯里兰卡的两位阿罗汉,即孔雀王朝阿育王的一对子女——马欣达比丘和桑加米达比丘尼。尊者诞生于1918年,2003年6月11日圆寂,世寿85岁。曾多次受邀到美国、澳洲和马来西亚指导禅修,1992年,尊者在致光法师的邀请下,赴新加坡传授禅法,此后十多年从未间断。


向左转|向右转


寻灭尊者(右)与致光法师(左)照片

致光法师以此传承,在1996年-2007年间,在中国国内广开弘扬,各地开设禅修班,有大量出家在家弟子于此法门受益。后致光法师归于新加坡潜心注疏解经,目前国内定慧之路法门由法师授权弟子在国内宏传。



概述

禅修,巴利文意思是"心灵的培育",就是把心灵中的良好状态培育出来。其实践方法就是以"八正道"的修学为主,辅以四梵住的慈悲喜舍;七觉支的念、择法、精进、定等等。


分析

怎样进行禅修,其实禅并没有那么神秘,它是指你把你的心专注在一个对象上不动,保持一个没有贪,嗔,痴的状态。学会淡然的接受一切,注意当下发生的一切,对比不要做出任何的评判。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心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习气所牵引,我们的心里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判断,哦,这个是好的,哦,这个很讨厌,哦,这件事好麻烦......,我们很难单纯的安住于当下。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进入禅定来摒除烦恼,我们经由日常的禅定,可以很快的意识到念头的升起,也可以很快的从这些念头中跳脱出来,而把注意力放到当下发生的一切。禅定是一个工具,而正念则引导着这个工具。禅定可以为正念提供力量。禅定当然也可能被用到坏处,但是这种情况是难以持续的。而且只要你方法正确,“真实的禅定是没有任何染着的”,上面也说了,这是一个没有贪,嗔,痴的状态。


总结

禅修是一个很值得学习的东西,现在的社会过于繁杂,人们生活有许多的压力,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来平静自我。



学佛是要开智慧,见真理,而智慧和人的理性有关。习惯成自然,想改变人的理性是不容易的。 康德也说:人们要掌握超出理性范围的领域,需要找到信仰。


“真诚、认真、老实”属于态度模式,也是落实方法、达到修学效果的前提。之所以有这样的定位,是特别针对今天的学人而设置的。

当今这个时代,就是一个不真诚、不认真、不老实的时代,这种习惯和学佛完全是背道而驰的。事实上,这正是很多人修学难以相应、不得受用的症结所在。

不真诚,就会目标不清,不知学佛是为了调心治病;不认真,就会浅尝辄止,就像用药剂量不足,难以生效;不老实,就会四处攀缘,今天接受这种治疗,明天尝试那个配方,尚未看到疗效就不了了之。总之,没有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是不可能药到病除的。

对禅修的错误理解

很多学佛人对禅修有一份向往,觉得书院没有禅修,总想去哪里体验一下。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对禅修有一定的误解,觉得只有闭上眼睛、盘腿坐在那里才是禅修,以为这才是禅修的唯一方式。

禅修是心地功夫,关键是改变我们的心,打坐只是辅助手段。真正的用心,贯穿在一切时,一切处,包括行住坐卧,乃至吃喝拉撒。只要保持正念,随时随地都是修行。

既然躺着、走着都可以修行,盘腿坐着自然也可以是修行。事实上,这也是常规的禅修方式。但我们要知道,坐在那里干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禅修并不是让身体保持某种姿势就行了,关键在于用心,而不是形式。正因为如此,禅宗修行历来都不拘一格,但用心却绵绵密密,绝不空过。




求关于明贤法师的禅修开示!!!
明贤法师禅修开示:禅修三阶段第一步:姿势的放松 放松是第一步功夫。如果连放松都做不好,我们就很难持久地坐下去了。要想把用功当作是家常便饭,那么松弛的状态是最核心的。先是后背,后背不要使劲地往前面挺,要略微松弛。如果松不下来,有一个动作是含胸坠肘(两个肘部分地往下沉一点),这一部分做好了,就会感...

师兄们,求修禅定具体步骤和感受,以及境界划分的界限?
问对我了!正好刚刚整理了,发给您分享:根据佛经记载,禅定的层次如下:一、初阶(世间定。入门)。1、粗念住;2、细念住;3、欲界定;4、未来禅。二、中阶(世间定。四禅八定)。1、初禅;2、二禅;3、三禅;4、四禅;5、空无边处定;6、识无边处定;7、无所有处定;8、非想非非想...

(佛教)为什么我练功之前都要胡思乱想一阵子才能开始?
5、给自己一个决意:这一坐要坐多久?下决心不到时间绝不下坐 6、确定禅修所缘,也就是自己的禅修方法,比如:呼吸、佛陀的功德等,回想一下禅修方法的要点,然后给自己一个决意:一旦心跑离所缘,要立即拉回来。7、开始禅修遍作相的准备,以入出息念为例子,一开始可以用10-20分钟来数呼吸,每次...

圣严法师《禅修的历程》
然而在今日的社会中,究竟有几人愿意为了这桩大事而花费数十年的时间,顺着这样的路子来走呢?能够为那些已得「入处」的禅者点拨指引的明师又在哪里呢?因此,我以为数十年来的修学所得,将修行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的方法,以完成三个层次的进度,使禅修者在短时间内,达到他所能达到的目的。一、...

如何正确参禅?
禅修是以心为目标、心为对象。心的本质是明亮透彻的,越接近就越明亮、明白,越感觉到内在的安乐(心的本质明亮透彻)。如同接近火会感觉热一样。当我们开始禅修的时候,心可能很不稳定,怎么安住?不要急,起一个妄念,就安住其上;又来一个妄念,就再安住其上,不要烦恼,不要求定在一个念头上,...

如何修禅定
3、禅定有很多层级,先得过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包含粗念住、细念住、欲界定、未来禅,然后才开始“四禅八定”(即“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定”的合称),分别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 非非想处定。四禅八定是禅定的基础,佛陀在成佛和涅槃时,也曾...

禅修静心之法
禅修方法,每天用10分一30分钟时间。最好的休息是修“息”,“息”长者,则智慧必长、寿命必长。预式:坐在椅子前三分之一处(盘腿坐姿也可),把手放膝盖上,如果觉得手凉就手心朝下,如果觉得手热就手心朝上,背自然直,头皮自然上顶,闭眼,意念从头开始到脚逐一放松(头皮。。。眉间。。。鼻...

什么是禅修,禅修的本质
很多人最初接触禅修是为了治病,因身体的痛苦才接触禅修,禅修确实是会使人的身心达到一种放松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会让我们的身体逐渐的调节到一个最佳点。放松身心同时也会改变我们的性格习气,平静的心态会使我们的心专注于一件事,烦恼因此而逐渐减少,智慧就会慢慢的产生。很多人最初开始禅修都是从...

禅修打坐可以诵持佛号吗
禅修打坐的时候,是可以通过念诵让自己安静下经来的。尤其在刚开始的时候,心思过分杂乱,那么念诵时比较好的方式,就是念佛,或念诵经文,让自己专注在所念诵的声音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所念的时候,同时也尽力去听,这样念和听,都会摄心。这是最初阶段是很有效的。在另一个阶段当一个人已经比较安静...

怎样在家禅修
1、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四部《阿含经》、《净土诸经》、《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圆觉经》、《楞伽经》等。(千万不要以为看了四本五本的佛经,就差不多了解佛法了。另外经过修行,和没有修行的,...

潼关县17197024043: 禅修入门方法,如何学禅修 -
类竿醒脑: 禅修是要理论和自己的经历相结合的,一方面要了解一些知识,可以看一下相关的书籍,同时在生活当中要多去体验,行走坐卧吃住行都包含着禅理,另外也要经常坚持每天禅坐,可以帮助你的身心更好的安静下来,拥有更敏锐的觉察力和悟性,具体的禅坐方法可以参考“麦田幸福广场”公众号里面相关的内容.

潼关县17197024043: 如何开始学习禅定 -
类竿醒脑: 禅定是一门大学问,并不是坐着闭着眼,然后按照师傅传授的方法盲目地做那么简单.在此笔者愿意把多年研修禅定的见解和经验,用最简明的词句,与各位同修一起分享. 一般人看来,禅定的方法很多,有采用守窍的方法,比如说守下丹田,...

潼关县17197024043: 想问一下如何学习禅修? -
类竿醒脑: 首先你需要知道禅修的目的,“禅”这个字分解开即为“示单”,单:单一,不二的意思.禅:宇宙人生之不二本质,亦即梵语“禅那”的本意.通过修行了解人生宇宙不二的本质就是禅修.在这个大前提下,他可以带来一系列的“产物”,如...

潼关县17197024043: 如何静心禅修 -
类竿醒脑: 多年来有人不断问这个问题:如何禅修?我说,禅修是个大话题,是个很大的话题.禅坐是通往证悟之路,可以说是一条每个成就者都走过来的路.老子、佛陀、基督、奎师那、孔子……古今中外无一例外.因为你要开智启悟有所成就,只有比...

潼关县17197024043: 如何修禅定 -
类竿醒脑: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一、各种禅定的差别: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持了戒后要修定,因为平时我们的心很散乱.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迷失就不能...

潼关县17197024043: 如何进入禅定? -
类竿醒脑: 禅,讲究的就是把身体的欲望清空,让本性显现出来. 所以一个“空”字就特别重要. 首先,身体定.这本身就有点难做到. 身体定久了,生理上的欲望就会慢慢的平静下来. 身体静下来,头脑也会静下来. 就是身体静下来需要可能会需要一些技巧.比如,注意呼吸,意守全身.或者意守某一处,就是以一念代万念. 说来说去,还是归于一点,这个身体,你要让它静下来,长时间这样可能会很难.这你就得练了.

潼关县17197024043: 佛教如何禅修 -
类竿醒脑: 南传上座部佛法的修行次第是戒定慧,在戒的基础上修定,在定的基础上修慧,以此达到解脱. 我们日常说到的禅修,实际上指的是定、慧的阶段. 其中定--------40种禅定方法-----四十种止业处,即是: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