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模式怎么表现的?

作者&投稿:水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如何运用复调笔法~

苏联批评家巴赫金认为,陀氏小说从某种意义上看,都是戏剧,充满了对话性,是多声部小说或“复调型”小说,而不是“独白型”小说。

“复调型”小说,作者的意识没有完全笼罩住主人公的意识,双方处在平等对话的立场上,展现出其背后各自代表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从而更丰富地反映了时代和生活的真实性。

《罪与罚》的复调结构主要表现为拉斯科尔尼科夫和索尼娅的对比,一个代表反抗、个人主义,一个代表顺从、集体主义,二人按各自的独立意识行动,作家不介入任何一方,不对任何一方的行为方式、道德标准表态。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地主斯维德里加伊洛夫和掠夺者卢仁都各有其独立意识,按自己的观念行事,和小说其他人物思想并行发展,由此形成小说的复调结构。作品中人物即使在独白时,也是在跟自己对话。这种双声语十分贴近思想斗争激烈的人物真实心境。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和评论著述对它的阐释 {资料转贴}

我们在这篇综述中要讲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著述方面最后一本著作,是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编的文集《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1959年)。

几乎所有收进文集的苏联文艺学家的论文中,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上,都既有不少个别的重要的观察,也有较为广阔的理论概括[57]。但对我们来说,联系我们的论点来看,最为重要的是Л.П.格罗斯曼的一篇长文《作为艺术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文中最为重要的则是它的第二部分<布局法则)。

在这篇新文章中,格罗斯曼把我们上文分析过的他在二十年代阐发的那些论点,加以扩展、深化,还补充了一些新的观察结果。

格罗斯曼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每部小说布局结构的基础,都是“两个或几个中篇相遇的原则”。这些中篇故事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按照音乐中的复调原则连接到一起。

格罗斯曼继伏居耶[58]和维亚切斯拉夫-伊万诺夫之后(他赞同地援引了这两位作者的话),也强调陀思妥耶夫斯基布局结构的音乐性。下面引述一下最令我们感到兴趣的格罗斯曼的这些分析和结论。

“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就指出过那种布局方法(指音乐型布局——本书作者),有一回还比较了自己的结构体系同音乐中‘变调’理论或对比理论的相似之处。那时他在写一部由三章组成的中篇小说,三章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第一章是一番争辩性的哲理性独自,第二章是一段戏剧性的情节,它为第三章准备了一个灾难性的结局。作者这样发问过:难道几章能分开来发表吗?要知道它们内在是相互呼应的,情节虽然不同却又是不可分割的;这样的情节允许不同情调的自然交替,可是不允许把章节机械地割裂开。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小段富有深意的话。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地下室手记》将在《时代》杂志上发表一事,给哥哥写信时说的:“中篇分为三章……第一章可能有一个半印张……难道可以把它单独发表吗?人们会讥笑它的,再说离开其余两章(那是主要的)它就要变得兴味索然。你知道音乐中的‘变调’是怎么回事吗?这里也是如此。第一章看起来是一堆闲话,可到了后两章这堆闲话竞转换为突如其来的灾难。”(书信集,第1卷,第365页)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里,把音乐中从一个调转入另一个调的变调规律,十分精辟地移用到文学布局上来。这个中篇就是以艺术上的对位法则为基础组织起来的。第二章里堕落女郎内心的痛苦,是同第一章中折磨她的人所受的凌辱相呼应的;可同时,由于女郎只会顺从,她心理上的痛苦,同他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无比愤怒的感受,又是相互对立的。这就是一位对一位(punctum contrapunctum)。这是不同的声音用不同的调子唱同一个题目。这也正是揭示生活的多样性和人类感情的多层次性的“多声”现象。“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对位的,也即互相矛盾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喜欢的作曲家之一,M.Н.格林卡在自己的《札记》中这么说过[59]。

这是格罗斯曼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布局结构的音乐本质所作的十分准确而精微的观察。如果把格林卡关于生活中一切都是对位的这一论断,从音乐理论的语言译成诗学的语言,那就可以讲: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生活中一切全是对话,也就是对话性的对立。其实,就哲学美学的观点而论,音乐上的对位关系,只不过是广义上的对话关系在音乐中的一种变体罢了。

格罗斯曼是这样结束我们引述的那些分析的:

“这里正是实现了这位小说家所发现的‘别的某种小说’的创作规律,这是一种悲哀而又可怕的直写现实人生的小说。根据作者的艺术观,那样的两个情节在布局结构中还可能得到其他情节的补充,于是常常使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获得一定的多元性。不过,一个主题两方表现的原则,仍是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原则。与这个原则相关的,有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里不止一次探索过的‘双重人格’现象。这种‘双重人格’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见解,不仅在思想方面和心理方面,而且还在布局结构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60]

这些便是格罗斯曼所作的一些重要的分析。它们特别引起我们的兴趣,是因为格罗斯曼不同其他研究者,能从布局结构方面来考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现象。格罗斯曼感到兴趣的,与其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在思想意识上的多声性,不如说是对位法规在布局本身的应用;这个法规把纳入一部长篇小说中的不同的中篇,把不同的情节、不同的方面,都连接到了一起。



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献中,具体说是在提出过他的诗学问题的著述里,对他的复调小说的阐释,也就是如此。论及他的评论著作和文学史著作,大多数至今仍然忽视他的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却到他的内容里去寻找这种特点。这内容便是主题、思想观点、某些人物形象,而形象又是从小说中截取出来,只根据它蕴含的生活内容来进行评价。要知道,这样一来,内容本身不可避免地也要变得很贫乏,因为内容丧失了最重要的东西——陀思妥耶夫斯基观察所得的新发现。不理解新的观察形式,也就无法正确理解借助这一形式在生活中所初次看到和发现的东西。如果能正确地理解艺术形式,那它不该是为已经找到的现成内容作包装,而是应能帮助人们首次发现和看到特定的内容。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前的欧洲和俄国小说中被认为是极完美的整体的东西,即作者意识中独白型的统一世界,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变成了整体的一个部分,一个成分。曾被当作整个现实的东西,这里成了现实的某一个侧面。过去联接整体的东西,即实际的情节、作者的风格和情调,到这里变成了从属的因素。出现了组织各种成分和构筑整体的新的艺术原则,用譬喻的话来说,出现了小说的对位旋律。

可是,评论家和研究者的脑子里,至今塞满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主人公的思想观念。作家的艺术意图,没有获得明确的理论上的阐释。给人的印象是,凡走进了复调小说迷宫的人,谁也找不到通路,只发觉了个别人的声音而听不出整体来,常常连整体的模糊轮廓都勾画不出;至于组合不同声音的艺术原则,更是充耳不闻了。对小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最终的意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但所有的人都把它仅仅当作一种语言、一个声音、一种语气。而这正是根本的错误所在。复调小说那种超出某一种语言、一个声音、一种语气的统一性,并没能揭示出来。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妥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巴赫金认为,"独白型"小说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志支配下层层展开。在这类小说中,全部事件都是作为客体对象加以表现的,主人公也都是客体性的人物形象,都是作者意识的客体。虽然这些主人公也在说话,也有自己的声音,但他们的声音都是经由作者意志的"过滤"之后得以放送的,只具有有限地普遍性地刻画性格和展开情节,而不能塑造出多种不同的声音,因而并不形成自己的独立"声部",听起来就象是一个声部的合唱。主人公的意志实际上统一于作者的意识,丧失自己独立存在的可能性。 托斯妥耶夫斯基"首创"的复调小说则不同。托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件不发生融"。在这里,人物"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这里,主人公自己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不必为作者的意志所限制,他完全可以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巴赫金指出,托斯妥耶夫斯基的独特之处,正"在于他把个性看做是别人的个性、他人的个性,并能客观地艺术地发现它、表现它,不把它变成抒情性的,不把自己的声音同它融合到一起,同时又不把它降低为具体的心理现实",而让他的主人公们各自以自己独立且相互"等价"的声音参与"对话"。主人公的"声音"既不是服从刻画性格或展示情节的需要,也不是作者思想和立场的表现(即如我们通常在传统浪漫主义作家们那里看到的是代作者说话),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意识或"声音",并"能够同自己的创造者并肩而立,能够不同意创造者的意见,甚至能够反抗他的意见",换句话说,复调小说中,作者的声音也只是构成了复调的一个"声部"而已,作者或叙述人、作品主人公,都只是以自己独立的意识或"声音"参与对话,大家都是平等的,不存在谁的声音压倒别人的声音的问题。这样,小说叙事就在对话的关系上形成由多个独立声部组成的复调结构。
  复调型小说的主旨不在于展开故事情节、性格命运,而在于展现那些拥有各自世界、有着同等价值、具有平等地位的不同的独立意识。复调型小说所追求的是把人和人(作者和人物)、意识和意识放在同一个平面上,展示世界是许多具有活生生的思想感情的人在观察或活动的舞台,是众多个性鲜明的独立自主的声音在交流和争鸣的舞台。在这种小说中,作者与人物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是“严格实行和贯彻始终的对话性”关系。复调小说正是内在于若干各自独立但彼此对立的声音或意识之对话关系中互动共生的统一体。复调小说的艺术世界就是“多样性的精神之间以艺术手法加以组织的共存共在和交流互动”,复调世界就是多种声音平等对话的世界。 因而我们也能看出,“复调小说”的艺术魅力就在于这种“复调思维”的矛盾性、对话性、开放性和未完成性,恰恰切合了我们所经历的这个世界的多元、暧昧和边界模糊的状态。复调小说描写出了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和人性深处的矛盾,而不是灌输一种绝对的、前篇一律的思想,使得小说既具有辨证色彩,又包含开放的可能。当代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运用并发展了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提出了“文本的复调”,并在他自己的小说中进行了成功的实践。昆德拉在探讨小说的新发展以及可能性方面,提供了富于创见的思路和启发。
  复调小说利用奇特化情节,就是要将叙事的均匀节奏打乱,将叙事的速度“耽搁”下来,“定格”在两点上(边沿、广场)。这种耽搁表明,如果目的不明或虚假,急于前行有何意义?“广场”是大众生活的地带。在那里有众多“失去了而不寻找、忘却了而不追忆”的人。他们在“广场”上演出种种闹剧(其实,这是“逛欢节”文化的一种变体)。而复调小说所描写的“广场”上的事件,往往造成一种“狂欢化”的效果。在这里,“奇特化情节”打破了人们惯于认同的日常生活结构,诸多笑的因素也消解了日常生活中权力的威严。
  “复调”理论不仅是一种小说艺术的特征,更是一种独特的认知话语和思维方式,在深刻剖析现代人的生存面貌和精神状态方面表现出独特的魅力,展现了巴赫金作为一位文化哲人所具有的广阔视野与辩证思维。正如有些研究者所言,“复调”理论从一种小说论、批评论而走向了美学,最终归返于哲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模式怎么表现的?
托斯妥耶夫斯基"首创"的复调小说则不同。托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件不发生融"。在这里,人物"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的含义?
它们特别引起我们的兴趣,是因为格罗斯曼不同其他研究者,能从布局结构方面来考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现象。格罗斯曼感到兴趣的,与其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在思想意识上的多声性,不如说是对位法规在布局本身的应用;这个法规把纳入一部长篇小说中的不同的中篇,把不同的情节、不同的方面,都连接到了...

以妥耶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为主要写作特色,写一段例文
1、定义: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复调小说,其实,就是指作者自己多个人格的对话。2、特点: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只是做为...

什么是复调艺术?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世人皆不懂我,因为我也不懂!
在家庭中,年幼的陀思耶夫斯基接受了《福音书》、卡拉姆津的《俄国国家史》和普希金诗歌的文化熏陶。 1838年至1843年,思妥耶夫斯基就读于彼得堡中央工程学校这是一所培养军官的学校。 但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喜欢军事课程,而沉醉于普希金、果戈理、席勒、雨果和巴尔扎克的文学世界;既崇敬乔治·桑笔下人物的高尚情操,又为...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什么样的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与屠格涅夫、托尔斯泰一起对西方文学影响最大的三巨头之一。在大量描写农村与上层社会生活的俄国文学作家中,他独树一帜地写出了展示城市平民和小人物生活的大量作品。他是俄罗斯文学中心理现实主义的卓越巨匠,也是写出长篇小说最多的古典作家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他对俄国社会阴暗生活...

元小说和复调小说的区别
这种叙述就是“元叙述”,而具有元叙述因素的小说则被称为元小说。复调小说是现代小说的一种。其理论由苏联文学批评家米·巴赫金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提出,并得到卢那察尔斯基的推许。“复调”,或称“多声部”,本是音乐术语,指由几个各自独立的音调或声部组成的音乐 ...

彼得堡的大师的作品评析
在《彼得堡的大师》中,通过众声喧哗的对话和错综复杂的文本互涉,无论是库切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有一个政治的隐喻,一种政治的哲学。小说中库切模仿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对话体,以主人公不断处于矛盾斗争中的反省意识实现形式上的复调和对话。马克西莫夫和涅恰耶夫从各自的角度讲述巴维尔死亡的故事,...

外国文学史的重点
2. 复调小说: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又称"多声部",原为音乐术语。巴赫金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复调小说的首创者,他的作品里,有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

外国文学史的重点
(1)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2)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复调小说的首创者,他小说的基本特点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

清水县15185774171: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的含义? -
成咸吉福: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和评论著述对它的阐释 {资料转贴}我们在这篇综述中要讲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著述方面最后一本著作,是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编的文集《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1959年).几乎所有收进文集的...

清水县15185774171: 举例说明什么叫复调理论 -
成咸吉福: 复调理论是巴赫金在研究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础上提出的.他借用了音乐学中的术语“复copy调”,来说明这种小说创作中的“多声部“. 1、复调小说理论是巴赫金在研究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巴赫金指...

清水县15185774171: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特点? -
成咸吉福:[答案] 一、人物性格的塑造不是通过作者对人物由外入内的描写,而是通过人物意识由内向外的表述; 二、在人物独立于作者的基础上,人物的思想和他们对话中表达的不同观点,和作家的声音处于平等地位,构成小说的复调; ...

清水县15185774171: 怎样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多声部小说
成咸吉福: 多人物,多思想,在小说中同一个场景中出现,通常是对话,每个说话的思想表达都强而有力,共同组成一部复调小说,就像复调音乐那样.

清水县15185774171: 请问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在心理描写上的差异? -
成咸吉福: 巴赫金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心理描写称为“复调现象”,用以区别欧洲的“单调小说”,就是说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声音,而不再只是为了表达作者观点的没有灵魂的人物.这样的小说读起来更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被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为“心灵辩证法”,他不仅善于表达人物不同时期的心里结果,更善于表达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清水县15185774171: 谁能帮我说明下?谁能帮我说明下,复调结构产生的过程?
成咸吉福: “复调”原本是音乐术语,指的是欧洲18世纪以前广泛使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以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的区别,所有声音都按照自己的声部行进...

清水县15185774171: 请解释名词“复调小说”,谢谢
成咸吉福: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

清水县15185774171: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特点? -
成咸吉福: 他的现实主义写作特点很为后人称赞:心理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有独特的看法,他认为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来表现现实是不可能的,人是按照自然在人思想里的反映,通过他的感情来理解的.在他看来,现实主义不仅是真实地来描写社会,真实的描写人的活动,更重要的是揭示人的心里世界. 他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复调小说,与一般的独白小说不同,是由各种不同的独立意识和声音组成的,小说主人公和作者是相互独立的,各有其独立意识,是平等对话的关系. 他的小说中还有双重人格和病态人物的塑造,都是他的特色所在.

清水县15185774171: 怎样理解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填空,对话现象 -
成咸吉福: 第一个概念属于接受美学的范畴. 填空:现象学大师英伽登(接受美学中许多人受他的影响)提出了文学作品中存在“未定点”,是需要读者加以想象补充的.后来接受美学中的“召唤结构”“隐含的读者”等概念也在说这个问题,意思是文学...

清水县15185774171: 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艺术特点 -
成咸吉福: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心理描写的专家,醉心于病态的心理描写,不仅写行为的结果,而且着重描述行为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特别是那些自觉不自觉的反常行为、近乎昏迷与疯狂的反常状态.而人物的思想行为反常,恰恰又是他作品的特点.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他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来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归档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阙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恶矛盾性格组合、深层心理活动描写都对后世作家产生深刻影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