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怎么翻译

作者&投稿:剑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1)使百姓有效率十倍百倍的器械都不使用,使老百姓爱惜生命而不远离家乡。(3分)(2)人们以他们所吃的食物为甘美,以他们所穿的衣服为美好,以他们所住的房子为安适,以他们的风俗为快乐。(2分)(3)邻国之间相互可以望见,鸡犬之声相互可以听见,而邻国之间的老百姓到老到死也不相互来往。(3分) 参考译文 要使国家小而且人民少。使百姓有效率十倍百倍的器械都不使用,使老百姓爱惜生命而不远离家乡。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什么地方要陈放它。让人们再用结绳记事的方法。人们以他们所吃的食物为甘美,以他们所穿的衣服为美好,以他们所住的房子为安适,以他们的风俗为快乐。邻国之间相互可以望见,鸡犬之声相互可以听见,而邻国之间的老百姓到老到死也不相互来往。

一个国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这样子的话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用不上了。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地方要陈放它。让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结绳记事是文字发明前,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即在一条绳子上打结,用以记事。上古时期的中国及秘鲁印地安人皆有此习惯,即到近代,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仍然采用结绳记事来传播信息。)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

出处: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

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

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作品介绍: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短篇论理想的国家是,国土很小,人民很少,没有冲突和纠纷,纵使拥有兵器也用不着,没有苛邢暴政,人民也不需要冒着生命危险迁移远方了。“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虽然有船只车辆,也没有机会乘坐。虽然有盔甲也没有机会去展示。使人们回到绳结记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人恬淡寡欲,吃的虽是粗食,但也觉得很甘美。穿的虽是破衣服,但觉得很漂亮。住的虽是陋室,但觉得很安逸。风俗虽是俭朴,但觉得很快乐。与邻国之间彼此能听到对方的狗犬鸡叫,但人民从生到死都不相往来。[长篇大论]贪和爱在南印度,有位富翁,他虽然名义上在学道,但仍为俗习所缠缚。本来,学道人的生活,应该简单朴素。比方说,吃饭只求能饱,穿衣只求暖身就够了。而这位学道的人,饮食起居却尽量讲求享受,譬如说,用汤水洗浴啦,用酥油摩身啦等等,与不学道的人了无区别。因为他自身为这些贪爱所束缚,所以修行多年,别人都觉悟证果了,他还是依然故我。后来,他自己警觉到落在别人之后,即发惭愧心,决定往后要精进用功。于是来到摩揭罗国孔雀城东,有五里许的一所山寺中,礼拜当代有名的高僧优波笈多尊者为师,跟随他学习。既见尊者,就请求开示说法。优波笈多尊者知道他身受贪爱束缚,对他说:“如果真的你能接受我的教示,我就可以指点你学道的方法。”“尊者慈悲,弟子愿受教示。”优波笈多尊者带他到一座山上来,运用神通法力,化一棵很高的大树,教那学道的人上树,在树下又化一个深广无比的大坑。先要他放下两脚,再要他放下一只手,最后,又要他放开仅有的一只扳着树枝的手。学道者就提出异议说道:“若再放开一只手,便要堕坑而死了。”优波笈多尊者听后,很不高兴,怒斥道:“已经与你约定,一切要受我的教示,怎么你现在不听?”这时学道者想到此行的目的,随即把眼一闭,不顾一切地把手放开,准备堕下去。正当他这贪爱之念去除的一刹那间,树与坑都不见了。从此,他知道色身的幻化无常,虚妄不实,不再执着,能够放下一切。优波笈多尊者这才为他说法开示,他也精进地加倍用功,很快地就证得罗汉果。不能忘我,就不能除贪爱,贪爱不除,修道的魔障就会多起来的。信与不信弥兰王对那先比丘说道:“佛法里讲:世间上活到百岁,一直作恶的人,如果他临命终时,能够一心念佛,则必生天上(编者:原书为“必生净土”经核实,根据《那先比丘经》应为“必生天上”),这话叫人难以相信。经里又讲,人若杀生一次,必堕地狱,这话我也不能相信。”那先比丘听后,反问道:“请问大王,若有人拿了一块小石头,放在水上,那块石头是浮在水面上呢?还是沉入水里去呢?”弥兰王回答道:“石头一定会沉入水中去的。”“假若把大石头放在船上,是不是也会沉没呢?”那先比丘又问。“不会沉没的。”弥兰王回答。“那么,大王,我告诉你,”那先比丘解释道:“大石放在船中,因为船的关系,就不会沉没,所以人虽有大恶,佛法慈航,自然不会让他堕落,你为什么不相信呢?小石块在水中,因没有船载,所以沉没,如人不信佛法,死后便入地狱,你为什么不相信?”弥兰王听后,大喜道:“善哉!善哉!佛法真不可思议!”信与不信

就是说:让有十倍百倍的兵器却不使,让老百姓爱惜生命又不远离家乡

大概是这样的。首先去掉“什”、“佰”之类的军事组织,保证他们不会打仗了。
致使民众重视死亡爱惜自己的生命不再长途奔波跋涉而远离家乡去当兵打仗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译:让有十倍百倍的兵器却不使,让老百姓爱惜生命又不远离家乡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翻译
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2、原文: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原文拼音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全文注音如下:xiǎo ɡuó ɡuǎ mín 。shǐ yǒu shén bó zhī qì ér bú yònɡ;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shǐ mín zhònɡ sǐ ér bù yu...

《小国寡民》原文及其翻译
《小国寡民》出自《德经·第八十章》,原文如下: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翻译如下: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小国寡民原文及翻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要使国家小而且人民少。使百姓有效率十倍百倍的器械都不使用,使老百姓爱惜生命而不远离...

《小国寡民》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译文:治理土地小,人民少的国家首先要珍视人民,这样有人民不是被用来作奴隶,也不是被...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怎么翻译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出处: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

道德经第八十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译文: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原文拼音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shǐ mín zhòng sǐ ér bù yuǎn xǐ ;suī yǒu zhōu yú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 wú suǒ chéng zhī ;suī yǒu jiǎ bīng ,wú suǒ chén zhī 。shǐ rén fù jié shéng ér yòng zhī 。zhì zhì zhī jí 。无所乘之;...

《先秦散文·老子·小国寡民章(原第八十章)》原文鉴赏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①,使民重死而不远徙②。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③,无所陈之④。使民复结绳而用之⑤。甘其食⑥,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注释】 ①什伯之器:指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极言其多。 ②重死:畏死。

老子有关小国寡民的翻译解释与赏析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主张,小国寡民的社会,即使有军用器品,也备而不用;有船车之设,也没有人乘坐;有甲兵...

泉山区19615093587: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怎么翻译 -
赫查法地: 一个国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这样子的话那些打战啊、徭役啊、祭祀啊等用的大鼎、大锅就用不上了.老百姓就会重视自己的生命,而不会背井离乡,迁徒远方.这句话前面还有一句“小国寡民”,放在一起翻译了.

泉山区19615093587: 道德经第八十章 翻译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 -
赫查法地:[答案] 1、【寡】动词用法,使……少.小国寡民:把国家变小,让每个国家的人口稀少. 【陈】陈列,安放. 【甘】甜美,这里作动...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然有铠甲兵器,却因为没有战争而不用把它们陈列出来. 2、老子的这个理想国,国小人少,人们...

泉山区19615093587: 请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 -
赫查法地:[答案] (1)使百姓有效率十倍百倍的器械都不使用,使老百姓爱惜生命而不远离家乡.(3分)(2)人们以他们所吃的食物为甘美,以他们所穿的衣服为美好,以他们所住的房子为安适,以他们的风俗为快乐.(2分)(3)邻国...

泉山区19615093587: 小国寡民①,使有什佰之器②而不用,使民重死③而不远徙④.虽有舟舆⑤,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⑥.使民复结绳而用之⑦.甘其食,美其服,... -
赫查法地:[答案] 答案: 解析: 1.gu3;zh^ng;x!;y* 2.虽:即使;复:再. 3.(人民)吃得香甜,穿得舒服,住得安适,自我满足于朴素宁静的生活和习俗. 提示: 4.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泉山区19615093587: 翻译选自(老子)的一篇文章.文章:小国寡民.使有.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赫查法地:[答案] 《老子》第八十章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小,百姓少...

泉山区19615093587: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 -
赫查法地:[选项] A. 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B. 否认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 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D. 事物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泉山区19615093587: 速求关于古今中外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描述 -
赫查法地:[答案] 古:《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小,百姓少,...

泉山区19615093587: 孟子,老子,庄子对理想社会的建构有何不同 -
赫查法地:[答案] 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心目中的理... 老子: 《老子》第八十章提出了非常著名的“小国寡民”思想:“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

泉山区19615093587: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翻译 一个国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这样子的话那些打战啊、徭役啊、祭祀啊等用的大鼎、大锅就用不上了.老百姓就会重视自己的生命,而不会背井离乡,迁徒远方.
赫查法地: 这是道家一种小国寡民的施政主张,主碌碌无为.最好让大家都回到原始,让大家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样大家都没什么追求了天下就太平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