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时候斩杀犯人要放在秋后午时三刻?

作者&投稿:旁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古时候斩杀犯人,要选在午时三刻,这午时三刻又是几天的几点钟?~

为什么当时行刑总是选在“午时三刻”?其实这个还是有一定讲究的。 这个得从我国古代的计时办法说起。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古时的时辰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方便记。 具体划分如下: 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代除了用圭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漏刻”中的“漏”指漏壶;“刻”指刻剑。漏刻是一种比日晷用途更大的计时器,它可以用来计时、守时,而且不受夜晚和天气变化的限制。 最早的漏壶很简单,就是一把带提梁的壶,在壶的下边留一小孔,箭秆上有刻度。看水退到哪一刻度就知道是什么时间。经过不断改进,漏刻的结构日臻完善。我国目前现存最完整的一件古代计时漏刻,是元代所造,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套漏刻由四个漏壶组成,安放在阶梯式的坐架上,高2.64米。由上而下,最上层的漏壶叫做日壶,第二层的叫做月壶,第三层的叫做星壶,最下层的叫做受水壶。日、月、星壶的下部都有一个滴水龙头,水依次沿龙头下滴。在受水壶铜盖中央,插着一把固定的铜尺,自上而下刻有子到亥时,共十二时辰。另外还有一个木质的浮箭,固定在浮舟上,紧靠铜尺,指向时辰刻度。 漏刻在中国古代计时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直到近代西方钟表传入并在中国推广,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那么,“午时三刻”是现在的什么时间呢? 古代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子时是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一点,那么午时应该在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午时三刻应该是在十一点44分左右。 午时三刻将近正午十二点,太阳正当空,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此时,正是大气、地表、云层等接收了太阳辐射,从而使周围环境温度大幅上升的时候。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作出美文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等等和他被处死有关连的人员。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抑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习惯上“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在旧小说和戏文中才多出现“午时三刻”问斩的画面和场景。 “午时三刻”问斩犯人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往往呈现昏昏欲睡的状态,处于“伏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在被砍头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如此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也有一些体谅犯人的考虑,体现了古代严酷法治下尚存的一丝人道主义

1.关于秋后问斩 明清两代又引入了"秋审""和"朝审"制度。每年霜降后十日,三法司同三品以上高官会审京畿附近的死囚,称为"朝审";而每年八月中旬复审各省死刑案件则称为"秋审",朝审与秋审后把死刑案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祖四类,除情实类由皇帝勾决后执行死刑外,其他三类均可免除死刑。 2.关于午时三刻 古代除了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因而古代语言中就有“刻”的说法。 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子时是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一点,那么午时应该在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午时三刻该在十一点44分左右。 3.关于午时三刻处斩 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点,这个时间,阳气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迷信的说法中,此时可以用旺盛的阳气来冲淡杀人的阴气。 然而也许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脑袋落地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这样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有体谅犯人的考虑。

1.关于秋后问斩

早在汉代起便有"秋冬行刑"的规定,除谋反、谋大逆等罪犯即时处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后至冬至前进行。

隋唐以后,重案要案一般需中央复审复核,死罪更要多次复奏后由皇帝亲笔勾决。

明清两代又引入了"秋审""和"朝审"制度。每年霜降后十日,三法司同三品以上高官会审京畿附近的死囚,称为"朝审";而每年八月中旬复审各省死刑案件则称为"秋审",朝审与秋审后把死刑案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祖四类,除情实类由皇帝勾决后执行死刑外,其他三类均可免除死刑。

2.关于午时三刻

古代除了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因而古代语言中就有“刻”的说法。

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子时是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一点,那么午时应该在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午时三刻该在十一点44分左右。

3.关于午时三刻处斩

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点,这个时间,阳气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迷信的说法中,此时可以用旺盛的阳气来冲淡杀人的阴气。

然而也许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脑袋落地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这样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有体谅犯人的考虑。

原因呢?怎么没看到!


古代行刑都要选择在午时三刻 古人换个时间不行吗
一曲天籁终了,午时三刻已到。随着监斩官的一声令下,嵇康的生命定格在了三十九岁。在很多描写古代的影视作品以及古典小说里,我们都能看到“午时三刻秋后问斩”这样的描述。那为什么古代处决犯人一定要在“午时三刻”呢?如果换个时间行不行呢?天人合一的思想 古人,最为讲究天人合一。人们所有的行动,...

古人为什么选择在秋季行刑
所以他们觉得斩杀犯人也是如此,春天和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这个时候所有的事情都是积极向上的,非常有活力,在这么美好的季节里杀人有违常理,所以皇帝就把问斩的时间往后移了一下,调到了秋天,他觉得这是在遵循天意。古代官员审案子也是从秋天开始审的,每年霜降之后所有的案子都会被翻出来,提审犯人...

古代犯了死罪,为什么一定要秋后问斩
秋天的时候,一般劳动人民都没有什么事情,农活也没有多少,其实古代都遵循当众问斩的规律,这是因为皇帝需要达到杀鸡儆猴的目的,达到警戒人民的作用,因此得知只有等秋收之后人们才会选择去观看。慢慢演变过来,就成了现在历史上所说的秋后问斩,所以也就形成了犯人在秋后当庭问斩的说法和行为。

那些古代时候,专门斩杀犯人的刽子手,最后是何下场?
死刑犯在执行斩首之前,都会有家属送好酒好菜到刑场替犯人送行,如果家属想要顺利把最后一顿饭菜送到犯人嘴里,就一定要通过刽子手这关。家属也非常识趣,在替家人送行的时候会专门准备一些银两贿赂刽子手。他们也有一个行业标准,“杀人九十九,一定要收手”,从业的时间不能太长,刽子手之间也有...

古代犯人判了死刑,真如影视剧演的那般直接拖出去就斩吗?
在古代,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地位,手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如果有要斩杀犯人的事件还得要经过皇帝的同意之后才能实行。如果是在偏远乡镇的地方有要执行死刑的事情,那里的官员是没有这么权力直接下斩的,要经过层层通报给皇帝,皇帝审批之后会再审一遍,确认是没有为之后才会同意实行。这个叫做“死刑...

历史上为什么会“推出午门斩首”?
“午门斩首”早为人们熟悉,描写明清时代故事的影视片中常出现“推出午门斩首”这句台词,以前的民间说书也常有“午门斩首”的故事情节。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明清时代真的有在午门执行死刑的做法吗?古代斩杀犯人,主要的目的是吓唬人,让人看看做某类事的后果,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为了起到这种作用...

古代犯了死罪,为何非得秋后才能问斩,这里面有什么学问?
首先,为什么要到秋后才把犯人斩首呢?有好多原因,我挑几个重点的说说。首先古代人们认为秋风萧瑟,有肃杀之气,是杀伐的象征。在这个时间斩首最合适。这是老祖先观察天气变换想出来的,至于真假信,还有待考究。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人认为秋天落叶归根,若是这个时候斩杀犯人,可以让犯人死后也有个好归宿,...

历史上为什么会“推出午门斩首”?
“午门斩首”早为人们熟悉,描写明清时代故事的影视片中常出现“推出午门斩首”这句台词,以前的民间说书也常有“午门斩首”的故事情节。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明清时代真的有在午门执行死刑的做法吗?古代斩杀犯人,主要的目的是吓唬人,让人看看做某类事的后果,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为了起到这种作用...

斩杀词语解释
在古代,有一种严厉的刑罚,被称为斩,它涉及到头颅或腰部的截断,是一种极端的惩罚手段,旨在剥夺犯人的生命或者作为警示他人的威慑力量。"斩"这个词在汉字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它指的不仅仅是砍断,更包含了对生命的终结。例如,"斩断"象征着彻底的决绝,"斩首"则是指处决最高级别的惩罚,"斩决"则...

古代什么时候在行斩过程中,用一个木板,犯人跪在地上,脑袋躺在木板上_百...
宋朝包拯设置的。包拯包青天设“狗头铡”“虎头铡”“龙头铡” 狗头铡:斩杀犯了死罪的平民百姓 虎头铡:斩杀犯了死罪的大臣官吏 龙头铡:斩杀犯了死罪的天子贵族王侯

清河县17225099984: 为什么古代犯人斩头要在午时三刻? -
章功止痛: 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点(差十五分钟到正午),这个时间,阳气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迷信的说法中,此时可以用旺盛的阳气来冲淡杀人的阴气.然而也许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脑袋落地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这样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有体谅犯人的考虑.

清河县17225099984: 中国古时处决犯人为什么一定要“秋后处斩”? -
章功止痛: 因为古代主要是农业为主,秋后都收成完了,进入了农闲,这个时候集中处理可以召集人群观看,起到震慑的作用,并且秋冬时节有一种肃杀之气,再还可能因为这个时候天气冷,容易处理尸体,不容易引起瘟疫的传播.古代执行死刑一般是在秋冬季节,这与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即顺应天意.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秋冬是树木凋零的季节,象征肃杀.人的行为包括政治活动都要顺应天时,否则要受到天神的惩罚.皇帝即是天的儿子,更要遵守天意,按照天时行事.处决犯人也是如此.

清河县17225099984: 古代处决犯人为什么要午时三刻?
章功止痛: 午时三刻处斩: 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点(差十五分钟到正午),这个时间,阳气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迷信的说法中,此时可以用旺盛的阳气来冲淡杀人的阴气.然而也许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脑袋落地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这样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有体谅犯人的考虑.

清河县17225099984: 求个历史问题!为什么古代要秋后问斩?还要午时三刻? -
章功止痛: 我国古代的天命思想认为,处死犯人就是执行天罚,而且执行的日子,一定要合乎天意.关于在秋冬执行刑罚的历来文字记载很多,先秦阴阳家“赏以春秋,刑以秋冬”的理论则是这种思想的最完整的体现.而“秋后问斩”一词据载始于唐朝. ...

清河县17225099984: 古代问斩为什么要选在秋后和午时三刻? -
章功止痛: 古代问斩为什么要选在秋后和午时三刻 .秋后问斩应该始于唐朝..水浒英雄传有提及秋后问斩一词.应该是最早出现秋后问斩一词.但是历代问斩的时间并不一定在秋后.至明清才固定于秋后..嘉庆之后又改于随判随斩.此由来依据农民作息相关.春耕....

清河县17225099984: 古代为什么秋后处斩?又为什么选择午时三刻 -
章功止痛: 秋后问斩的由来 早在汉代起便有"秋冬行刑"的规定,除谋反、谋大逆等罪犯即时处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后至冬至前进行. 隋唐以后,重案要案一般需中央复审复核,死罪更要多次复奏后由皇帝亲笔勾决. 明清两代又引入了"秋审...

清河县17225099984: 为什么古代处斩的时候都在午时三刻,或是秋后处斩? -
章功止痛: .大量证据表明,到汉朝时,将死刑的执行以及重要的诉讼活动限制在秋季和冬季举行,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观念,而且是人们所接受的实践了.当然,也有一些证据表明,当时...

清河县17225099984: 古代朝廷砍人为什么要么等午时,要么等秋后,有什么讲究? -
章功止痛: 午时午时三刻阳气最盛,古人比较迷信杀人后阴气能最快的消散,使得罪人连鬼都做不了,不能再变鬼作乱.秋后古代主要是农业为主,秋后都收成完了,进入了农闲,这个时候集中处理可以召集人群观看,起到震慑的作用,并且秋冬时节有一种肃杀之气,再还可能因为这个时候天气冷,容易处理尸体,不容易引起瘟疫的传播.古代执行死刑一般在秋冬季节,与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即顺应天意.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秋冬是树木凋零的季节,象征肃杀.人的行为包括政治活动都要顺应天时,否则要受到天神的惩罚.皇帝即是天的儿子,更要遵守天意,按照天时行事,处决犯人也是如此. ——摘自百度

清河县17225099984: 为什么古人处置死刑犯都要在午时过后或是秋后问斩
章功止痛: 处死是在午时三刻.大概就是中午十二点多吧.因为这个时候阳气最盛,人死了后会魂飞魄散.也是对犯人的一种惩罚.至于秋后问斩,因为古代死刑是刑部核查,皇帝批示才可以执行.皇帝为体上天好生之德,每年秋天批一次.当然,每个朝代制度也不一样就凑合看吧

清河县17225099984: 为什么古时候处斩犯人都要选择在午时三刻在古时候处斩死囚基本上都回
章功止痛: 这是网上搜索来的别人的答案.供参考: 这就跟午时三刻的阳气有关.(注意:午时三刻是十一点四十五分,不是十二点!因为午时指早上十一点到下午一点这个时辰)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