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犯了死罪,为何非得秋后才能问斩,这里面有什么学问?

作者&投稿:松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人为什么犯了死罪,总是到秋后才被问斩?~

其实这都是有依据的,根据古人在历史书籍中的记载,得知道古人犯死刑都是秋后问斩,这些都是根据古代的风俗习惯而形成的,是有依据和缘由的,秋后问斩这个说法最早源于西汉时期,秦朝的时候皇帝追求的是依法治国,但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就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此还特意下诏书全国征求最佳的治世策略。

在古代人的思想中,都比较重于人死后需要落叶归根说法和思想,其实也算是满足和尊重犯人们最后的愿望,古代人的思想都是比较封建的,都会遵循当时的封建思想所说,遵循这种思想,因为古代人们会觉得这样的话就不会逆天道,这是从领导阶级的考虑。还有对下层人民的考虑。也算是比较尊重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因为古代的农活都是由古代的劳动人民都是以农业为主,也要遵循劳动时间闲忙季节来定。

一年四季之中几乎有很长时间都在劳作,闲暇时间非常的少,唯独秋收之后才有时间,秋天的时候,一般劳动人民都没有什么事情,农活也没有多少,其实古代都遵循当众问斩的规律,这是因为皇帝需要达到杀鸡儆猴的目的,达到警戒人民的作用,因此得知只有等秋收之后人们才会选择去观看。

慢慢演变过来,就成了现在历史上所说的秋后问斩,所以也就形成了犯人在秋后当庭问斩的说法和行为。

对于穷凶极恶的罪犯,历朝历代都有斩首这一刑罚处置,在古代行刑的时间也有规定。在我们看的影视剧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以为气势威严的官员惊堂木一拍,然后就把罪犯压回监牢,秋后处决。这时不免就会有一个疑问了,偏偏是这个特定的季节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在我国古代主要是农耕文明,百姓们的工作繁重且辛苦。春天要播种育苗,夏季更是忙于田间琐事少有休息,谁会去菜市口看斩首。除了个别爱看热闹的没有人会专程去看,没人看还有什么警戒作用。等到秋收之后田地里的粮食都收的差不多了,百姓都闲下来了。这时行刑才能最大限度的震慑百姓,好让他们遵纪守法。看似有些荒谬,其实是历代统治者真实意图的体现。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古代大多崇尚儒家思想,认为秋季是落叶归根的季节。即使是罪犯死后也该有魂归故里的权利。这是天道,顺应天道则国家安稳太平。逆天而行国家就会有灾祸战乱出现。这种传统思想深深得影响着历代统治阶层。
另外,古代卫生水平落后,春夏两季天气温暖容易爆发瘟疫。如果有大量罪犯斩首示众,尸体处理不当,一不小心就会滋生疫情。这在古代是关乎国本的大事,疫情来势汹汹,搞得不好就是灭城之灾,这风险未免太大。而冬天气温又太过寒冷,综合考虑还是秋季最适合。

在古代影视剧中人们争先恐后的去观看囚犯斩首的剧情时有发生,官府把行刑时间挑在秋季进行,既警示了平民百姓,又将风险降到了最低。你怎么看待古代"秋后处斩"呢?

古代犯了死刑的,一般都有一个规矩就是要等到秋后问斩。有人问这到底是问什么?把我问你,井盖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它总得有个形状了吧。为什么秋后问斩?他总得规定一个时间了吧!哈哈哈哈,开个玩笑。其实对于秋后问斩和午门三刻斩首是大有讲究的。首先,为什么要到秋后才把犯人斩首呢?有好多原因,我挑几个重点的说说。

首先古代人们认为秋风萧瑟,有肃杀之气,是杀伐的象征。在这个时间斩首最合适。这是老祖先观察天气变换想出来的,至于真假信,还有待考究。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人认为秋天落叶归根,若是这个时候斩杀犯人,可以让犯人死后也有个好归宿,轮回转世。听起来还挺有人文关怀的。我自己认为这种说法比较靠谱。因为中国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思想,这种思想讲究以人文本。而且秋后斩首也是在西汉事情盛行起来的,碰巧西汉就是尊崇儒学。细想起来也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还有说法称由于斩首是为了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为了让人们都赶过来观看惩罚犯人的场面,决定在秋天农民忙完后来斩杀犯人。因为春夏人们忙于耕种,没有时间。这种说法听起来也有一点道理,毕竟斩杀犯人是一件大快人心,杀鸡儆猴的事情,当然来的人越多越好啦!所以就会出现电视剧中演的一样,有人要被砍头了,十里八乡的人都赶过来看,十分的热闹壮观。那为什么要在特意在午时三刻杀头呢?这又是什么讲究?

原来在古代,午时三刻的时候是太阳最毒的时候,这个时候斩杀犯人可以确保他的魂魄不会成为厉鬼为害百姓。起到了这么一个作用。咱不管是不是这么一回事,总之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规矩就是这样。不过这也可以看出封建社会对啥事都很讲规矩。古人确实很厉害,赞一个!



秋天收获作物后大家都基本没什么事干了,这样就比较容易让百姓集中观斩,起到让百姓们知道触犯法律的后果,也是落叶归根。

那是因为秋后问斩意味着落叶归根,也是对这些处死的人的一种尊重,而且也是起到对百姓的警示作用。

秋后问斩这个说法最早源于西汉时期,当时有人建议汉武帝实行秋后问斩,毕竟儒家讲究的是一个“仁”字,而人死后需要落叶归根,也算是满足他们最后的愿望,这样的话就不会逆天道。

这个秋后问斩的规矩,就是董仲舒首先提出来的。董仲舒既然帮汉武帝建立了一个“天命所归”的形象,那么皇帝做事肯定也要顺应天时,不能“逆天而行”。董仲舒认为,在秋天收割犯人比较合适,因为秋天是“落叶归根”的季节。


古代犯了死罪,为何非得秋后才能问斩,这里面有什么学问?
古代犯了死刑的,一般都有一个规矩就是要等到秋后问斩。有人问这到底是问什么?把我问你,井盖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它总得有个形状了吧。为什么秋后问斩?他总得规定一个时间了吧!哈哈哈哈,开个玩笑。其实对于秋后问斩和午门三刻斩首是大有讲究的。首先,为什么要到秋后才把犯人斩首呢?...

古代犯人被株连九族时,亲人为何宁愿等死也不愿逃走?
所谓株连九族,就是如果家庭中一个人犯了死罪,他的整个家族都会受到株连的一种刑罚。关于九族究竟是那九族,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九族是指犯罪者自己这一代,和有血缘关系的上下各四代的直系亲属。也就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玄孙子这九代。按照古代家族不控制人口来看,对于...

被判死罪的犯人被枪毙后,遗体都不会交给家属,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警察比较担心家属看到之后会特别的伤心,而且被枪毙之后人的尸体还是比较的可怕的。

古代高官犯了死罪,为何皇帝不下令杀死,而是要他们自尽呢?
而这种情况,在亲戚之间尤为常见,但是,你可知道,在古代死要面子却有别的含义。古代人所说的死要面子不同于现在的脸儿薄,指的是:在一些官员犯下死罪之后,虽然无法饶恕,可面子上的功夫,却不能少了半分。即使是临死,他们也希望能够保全自己的尊严,更何况,这面子还是皇上给的。然而,这样的传...

岳飞后代被判处死罪,雍正为何将“斩”换“监候”?
只不过雍正经过考虑之后又将“斩立决”改成了监候,意思也就是将死刑立即执行改成了无定期徒刑。而至于原因,也并不是因为雍正皇帝动了恻隐之心,而是当时的情况根本不能够,也没必要杀岳钟琪。岳钟琪是岳飞三子的第21代嫡孙,由于岳飞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在风波亭事件之后前后死掉,因此岳飞...

古代若犯了死罪有什么办法能救命,但前提得死一个人?
在另一件福建的命案中,顶凶者是一名16岁的少年,但是命案被害人尸体上“伤有十余处,非一人所能为”,所以审案的官员再三讯问仍旧不肯翻供,最终只好定案。定案后官员问顶凶者为何故此固执,少年这才吐露心声:“极感公解网恩,然发回之后,县官更加酷刑,求死不得;父母又来骂曰:‘卖尔之钱已...

三国大将张鲁的后代张元吉,在明朝犯下死罪,为何帝王犹豫再三没敢杀他...
之所以这个三国大将的后代张元吉,使得明朝皇帝明宪宗不敢杀他,这是因为张元吉他不仅是三国名将张鲁的后代,同时他也是向来有名的张天师家族的第四十六代传人。张天师家族的每一代族人都会受到皇帝的奖赏,而张元吉本人也是被先帝封为大真人的。因此明宪宗对于处置张元吉就会感觉很难。因为如果处置张元吉...

满清有钱人犯了死罪,为何也可以免去一死,俗称宰白鸭?
史书中曾经记载一个现象,就是在清朝地方有钱人如果杀了人之后给穷人一些钱就可以让这个穷人替自己去顶罪。虽然当时清朝出现了非常多的清官,但是在这些官员办案的时候,也会被这些顶替罪名的穷人蒙蔽。说这些穷人是白宰鸭的意思就是说这些人其实是那些富人的替罪羊。在史书资料中记载了非常多这种现象的...

清朝被判死刑后可以找“宰白鸭”顶包,为何会有这种现象的出现?_百度...
"宰白鸭“说白了就是如果有人犯了死罪,本来是要被问斩的,但是如果被斩的人家里有钱,愿意出钱为这个人免除死罪,就可以在社会上去找一个愿意代替他去死的人,也就是用这个人冒名顶替囚犯去坐牢,然后等到秋后问斩,也就是代替死刑犯去死。这种现象的出现,需要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罪犯家里有...

虽犯死罪不加刑什么意思
法律分析:1、被告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近亲属上诉的,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处罚。2、共同犯罪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上诉,既不能加重被告人的刑罚,也不能加重同案其他被告人的刑罚。3、在共同犯罪案件中,人民检察院只对部分被告人的判决提出抗诉,其他一审被告人不得加重处罚。@4、对原判认定事实...

龙游县15020706789: 为什么古代处斩犯人都是在秋后? -
犹待任克: 中国古代讲究秋冬行刑,即凡被判处死罪的人,立春时不能执行,必须等到秋后才能处决,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以外.汉代以后,这一习俗更是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龙游县15020706789: 为什么古代判死刑都是要“秋后问斩”呢? -
犹待任克: 秋后问斩一词应该始于唐朝..水浒英雄传有提及秋后问斩一词.应该是最早出现秋后问斩一词.但是历代问斩的时间并不一定在秋后.至明清才固定于秋后..嘉庆之后又改于随判随斩.此由来依据农民作息相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来做区分.古代死刑犯被判死刑之后通常都会要求集中处死.亦会事先公告.为何选择秋冬二季实行.主要是考虑示警的作用.农民在秋冬二季较为空闲.也方便地方官动员民众观看.当时有强迫民众观看.一般行刑的时间大约集中在9-10月之间.所以会有秋后问斩一词.秋季带有肃杀之气,因此死刑多于秋季执行.再则大概是因冬天百物萧条,亦是进入一年的尾声,亦适合执刑,春天象征新生,夏季万物正蓬勃生长,因此较不适宜取人性命吧.

龙游县15020706789: 为什么古代判处死刑总是要等到秋后处决? -
犹待任克: 由来依据农民作息相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来做区分.古代死刑犯被判死刑之后通常都会要求集中处死.亦会事先公告.为何选择秋冬二季实行.主要是考虑示警的作用.农民在秋冬二季较为空闲.也方便地方官动员民众观看.当时有强迫民众观看.一般行刑的时间大约集中在9-10月之间.所以会有秋后问斩一词.秋季带有肃杀之气,因此死刑多于秋季执行.再则大概是因冬天百物萧条,亦是进入一年的尾声,亦适合执刑,春天象征新生,夏季万物正蓬勃生长,因此较不适宜取人性命吧.

龙游县15020706789: 为什么古时的犯人非要秋后问斩? -
犹待任克: 早在汉代起便有"秋冬行刑"的规定,除谋反、谋大逆等罪犯即时处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后至冬至前进行. 隋唐以后,重案要案一般需中央复审复核,死罪更要多次复奏后由皇帝亲笔勾决. 明清两代又引入了"秋审""和"朝审"...

龙游县15020706789: 古代死刑犯人为什么要秋后问斩?
犹待任克: 古时候认为秋冬行刑顺应天理 有秋冬肃杀之气之说 适合死刑的执行 秋审是清朝的一种审判制度,从明朝发展而来.明朝的朝审制度被清朝继承后,又有了发展变化.清朝将朝审发展为两种,即朝审和秋审,但这两种审判方式形式基本相同,只...

龙游县15020706789: 古代的死囚为什么都秋后处斩? -
犹待任克: 1.关于秋后问斩 早在汉代起便有"秋冬行刑"的规定,除谋反、谋大逆等罪犯即时处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后至冬至前进行. 隋唐以后,重案要案一般需中央复审复核,死罪更要多次复奏后由皇帝亲笔勾决. 明清两代又引入了"秋审...

龙游县15020706789: 古代问斩为什么要选在秋后和午时三刻? [历史话题] -
犹待任克: 秋后问斩一是为了二审,有个缓冲时间,给死罪定罪更确切,以免误杀错杀.午时三刻是一天阳气最盛之时,古人以为杀人是阴事,死后鬼魂会来纠缠,所以选午时三刻.

龙游县15020706789: 古代的犯人在犯了死罪以后 为什么要秋得问斩 时辰为什么是五时三刻 -
犹待任克: 秋得问斩:秋后问斩一词应该始于唐朝..水浒英雄传有提及秋后问斩一词.应该是最早出现秋后问斩一词.但是历代问斩的时间并不一定在秋后.至明清才固定于秋后..嘉庆之后又改于随判随斩.此由来依据农民作息相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来做区...

龙游县15020706789: 为什么古代的人犯死罪后,都要等到秋后处斩那? -
犹待任克: 不是的,视情节的,有些重刑犯是斩立决的!

龙游县15020706789: 为什么古时候被判了死刑的人要秋后处斩?
犹待任克: 古时讲求天人合一啊,秋后万物凋零,有肃杀之气...符合大自然的规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