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2

作者&投稿:朝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文翻译 (2句话) 急!!!!~~~~~~~~~~

像这样过了很长时间,苏东坡才出来,表达抱歉久等的意思。
苏东坡尚且如此勤奋,中等智力的人能不勤奋读书吗?
全文翻译
[原文]
苏轼读《汉书》


朱司农载上尝分教黄冈。时东坡谪居黄,未识司农公。客有诵公之诗云:“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东坡愕然曰:“何人所作?”客以公对,东坡称赏再三,以为深得幽雅之趣。
异日,公往见,遂为知己。自此,时获登门。偶一日谒至,典谒已道名,而东坡移时不出:欲留,则伺候颇倦;欲去,则业已通名。如是者久之,东坡始出,愧谢久候之意。且云:“适了些日课,失于探知。”坐定,他语毕,公请曰:“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对云:“钞《汉书》。”公曰:“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钞也?”东坡曰:“不然。某读《汉书》至此凡三经手钞矣。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次;今则一字。”公离席。复请曰:“不知先生所钞之书肯幸教否?”东坡乃命老兵就书几上取一册至。公视之,皆不解其意。东坡云:“足下试举题一字。”公如其言,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几数挑,皆然。公降叹良久,曰:“先生真谪仙才也!”
他日,以语其子新仲曰:“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岂可不勤读书邪?”新仲尝以是诲其子辂。
[译文]
司农(管钱粮的官)朱载上曾经分教于黄冈县。当时苏东坡被贬谪居住在黄州,不认识朱司农。有位客人吟诵朱司农的诗说:“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
苏东坡惊愕地说:“什么人作的诗?”客人回答是朱司农所作,苏东坡再三称赞,认为很有幽雅的情趣。
有一天,朱司农去拜见苏东坡,他们于是成为知己。从此,朱司农经常登门拜访。偶然有一天来拜见,负责接待的人已通报了姓名,但是苏东坡好长时间不出来:他想留下来,则等候得很疲倦了;想离开,又已经通报过姓名。像这样过了很长时间,苏东坡才出来,表达抱歉久等的意思。并且说:“刚才作一些每日所要做的功课,没能及时来接待你。”两人安坐定落,别的话说完后,朱司农请教说:“刚才来时,先生所说‘日课’是指什么?”
苏东坡对答道:“抄《汉书》。”
朱司农说:“凭先生这样的天才,打开书看一遍,可以终身不忘,哪里用得着手抄呢?”
苏东坡说:“不是这样的。我读《汉书》,到现在总共经过三次手抄了。最初一段事抄三个字为标题,以后要抄两字,现在就只要抄一个字了。”
朱司农离开座位,
又请教说:“不知道先生肯不肯把所抄的书给我看看。”苏东坡就命令老兵在书桌上取来一册书。朱司农看了后,一点也不了解其中的意思。苏东坡说:“请你试着列举标题一个字。”朱司农按照他说的做了,苏东坡应声就背诵几百个字,没有一字差缺。共挑选了几次,都是这样。朱司农心悦诚服赞叹了好长时间,说:“先生真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才啊!”
以后朱司农把这个话告诉儿子新仲说:“苏东坡尚且如此勤奋,中等智力的人能不勤奋读书吗?”朱新仲又曾经用这个话教育自己的儿子朱辂。

因此,不攀登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临深溪,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聆听古代君王的遗言,也就不知道学问的广博。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人,刚生下时,他们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待他们长大后,其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由于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造成的。《诗经》里有诗说:“唉呀你这位君子,不要一心沉溺于安逸,心满意足地供奉你的职位,充当追求正直的德行,这样,神明才会理解你,支持你,赐给你最大的幸福。”人的德行的境界,没有比接受道的教化更高的了;人的幸福,没有比无灾无祸更幸福的了。

……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构筑自己的窝巢,再用毛发将它纺织起来,系挂在芦苇的嫩条上。一遇风吹,芦苇的嫩条折断,蒙鸠的窝巢也就掉在地下,结果巢里的鸟蛋被打破,幼鸟被摔死。这并不是蒙鸠的窝巢筑得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的东西太脆弱。西方有一种树木,名叫射干,树茎只有四寸长,可它生长在高山上面,就能俯临百丈深渊。这并不是在高山上面射干的树茎就能够长得长些,而是它所生长的地势使它如此的。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挺直;洁白的沙子如果和入黑泥里,也会变得跟黑泥一样黑。香草兰槐的根叫做芷,芷虽香,如果将它浸泡在臭水当中,君子就不愿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这并不是芷的本质不好,而是由于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地方,外出交游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结伴,这样就能够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而逐渐接近“礼”“仁”之道。

各类事物的发生,肯定都有它的根源。人的荣誉或耻辱的来临,也必定和他自己品德的优劣相一致。肉腐朽了会生蛹,鱼枯烂了会生虫。懒散到连自身安危都不顾的时候,灾祸也就要降临了。太刚强了很容易自己折断,太柔弱了也容易自受其约束,自己邪恶肮脏,那就必然造成人们对你怨恨。把干、湿不同的柴草堆置得一样,火总会朝着干燥的一堆烧去;一样平整的地面如果有干有湿,水也总是向着潮湿的地方流去,野草和树木总是共同生长,飞禽和走兽也总是成群地居住,万物就是这样各自依从自己的同类以生存。所以箭靶一旦张设,箭也就会对着它射去;森林一旦繁茂,伐木者也就拿着斧头来了;树木一旦成荫,众鸟也就会飞来栖息;醋一有酸味,蚊蝇也自然会飞来相聚。说话有时会带来灾祸,行动有时会招致耻辱,因此,君子应当谨慎地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

……所以,没有精诚专一的志向的人,就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在十字路上徘徊不定的人,任何一条路的尽头他都不能到达;同时,事奉两位君主的人,任何一方也都不会容纳他。眼睛不可能同时看清楚两件东西,耳朵也不可能同时听清楚两个声音。螣蛇没有脚却能凌空起飞,鼫(shí)鼠虽然具有飞、爬、游、挖、走五种技能,但它飞不能上屋,爬不能到树顶,游不能渡涧,挖不能掩身,走不能走在别的动物前面,所以依然穷困而无法可想。《诗经》里有诗唱道:“布谷筑巢桑树上,专心致志将七只小鸟哺养。善人君子,其行动要专一不邪,不但行动要专一不邪,意志也必须坚定不移。”所以君子行事应当将心志集中到一点上来。

二、课文赏析

《荀子》在说理方面取得的成就,达到了先秦时期的高度。但就《荀子》三十二篇文章来看,富有文学价值的不多,惟独《荀子》的开篇之作《劝学》运用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形象生动具体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勉励人们努力学习,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荀子借君子之言立论,劝导人们“学不可以已”。作者提出论点后,没有抽象地说理,而是连用五个比喻作为论据,作了形象的论证。“青于蓝”“寒于水”两个比喻,从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入胜境为例,说明学习是无止境的,人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用人类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也说明了只要不停顿地学习就可以后来居上。而后又用“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三个比喻,从事物经过加工打磨可以改变原来的特征发挥其作用,说明经过学习可以改变习性。

为了劝勉人们重视学习,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的亲身体会继续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又用“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的感受引出了一连串比喻,具体论述了学习的作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利用自然界事物的经验总结;“假舆马”“假舟楫”是人们利用改造了的事物得到了“致千里”“绝江河”这样的好效果,这些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应该利用外物,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能力。

那么,应该怎样学习呢?作者又运用大量比喻作了具体形象的论述。首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正面说明学习的过程是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后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拒绝做小事情。接着以“骐骥”“驽马”为喻比较说明客观条件再好,也未必能成为学习好的决定因素,关键在于主观努力;条件虽差,如果主观上能做到刻苦学习,持之以恒,则最终必能达到目的。这里作者特别提倡“锲而不舍”的精神,并且又引喻说理。“朽木”这个比喻指出在学习中一曝十寒,没有恒心之弊;“金石”这个比喻指出坚持不懈之功。这四个比喻对照论述了学习贵在“锲而不舍”。文章最后用蚓、蟹设喻,对照论述了学习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学无专精。

由此可见,作者善于驾驭形象,大量运用确切的比喻,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通达晓畅,具体生动,发人深省。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运用比喻灵活多样,恰到好处。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因此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喻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古诗文导读》,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

三、美文荐读

1.荐读《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刘向《说苑》)

提示:师旷:名旷,春秋时代晋国的主乐大师。他是个盲人。晋平公老而叹暮,师旷劝他“炳烛”,暮夜烛火虽黯淡昏黄,毕竟强于摸黑走路的“昧行”,老而好学同样能够启开昏聩雍塞的心智。所谓“炳烛之明”的深意也在于此:烛光黯淡,却可以洞幽察微;老而好学,更显得明智通达。这不正应合了《劝学》中的开篇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吗?

2.荐读诸葛亮《诫子书》《诫外生书》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玄,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外生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庸,不免于下流矣! (选自《诸葛亮集》)

提示:这两段文字分别出自诸葛亮给儿子和外甥的信。《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须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诫外生书》中,诸葛亮告诫其外甥要意志坚定,凡事应当先有缜密的思考,然后付之行动,才能取得成就,否则难成大事。“行成于思,毁于随”就是这个道理。

四、高考指津

文言文阅读综合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孟母教子勤学

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刘向《列女传》)

1.指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

2.指出下列各句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句意。

(1)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

(2)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3)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4)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孟母说理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用“以刀断其织”来比喻“学习”。

B.孟母教诲孟子的主要道理是学习要取得成就,必须要有恒心,坚持不懈。

C.孟母的话语里也流露出其轻视劳动者的思想,是应该批判的。

D.孟子能听从教诲、知错就改,是这段文字的主旨所在。

参考答案:

1.男则堕于修德(“堕”通“惰”,懈怠)

2.活用的词语分别为:立、广、远、衣、师。

各句的句意:(1)君子勤学以树立名声,好问以增加学识。立、广,皆为使动用法,使……立,使……广博。

(2)因此平素居家才可以安宁稳妥,外出才可以不招致祸患。远,形容词使动,使……远离。

(3)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衣,使动用法,使……穿衣。

(4)朝夕勤学不懈怠,师从子思学习。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3.AD(A项孟母说理主要运用了类比说理法,把“学习知识”和“纺线织布”进行类比,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D项本文的主旨句应为“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赞颂孟子之母深明大义,善于教子)



不要问我,我对古文一窍不通!~


请教几句文言文翻译(2)!
1,道路旁边有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来吃,只有衡一个人端正地坐在树下而没有摘梨来吃。2,梨子没有主人,难道我们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狼2文言文翻译
屠户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户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感到非常害怕。(屠户因为害怕)小心地(在树的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

英文短文翻译(2篇)
当浪漫的运动仍然在其第一次热潮,这是一个共同问题的辩论是否应该结婚的人的爱情,或为了钱。年轻人通常青睐有关爱情,以及他们的父母通常喜欢钱。小说中的时期,是恰当的难题解决了这一发现,在最后一页,这显然身无分文真正的英雄是伟大的女继承人。但在现实生活中的年轻人谁希望这种结局是容易失望。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1),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目蔑)(2)为聋;处目则为挶(3)为盲;处鼻则为鼽为窒(4);处腹则为张为府(5);处足则为瘘为蹶。 轻水(6)所多秃与瘿人,重水(7)所多尰与蹶人(8),甘水(9)所多好与美人,辛水(10)所多疽与...

《师说》文言文翻译(2句)
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2.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急求将此文翻译成英文2
I never doubt that you would love me first! Say not appearance is self-deception, flawless curve, you are my beginning. Crush However, one always 0-100 km, accelerating the advance ambitions, 7.2 seconds, the more I sudden move you yearn for. (Volvo car advertisement)In this...

归钺孝母文言文翻译
归钺孝母文言文翻译2 一、原文:归钺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钺,父大怒逐之。钺数③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钺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怜也。父卒,母与其子居,钺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⑥。

《二犬情深》文言文翻译
《二犬情深》文言文翻译 1.二犬情深全文翻译译文:咸溪童镛的家里,养着两只狗,一只是白的,一只是花的,一起出生于同一只母狗。它们生性聪敏可爱,善解人意。它们白天就嬉戏打闹,晚上则看守家门。后来白狗的眼睛突然瞎了,不能进入笼子里自己吃东西。主人用杂草垫着,让它卧在房檐外。花狗便衔...

少年韩信2原文及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韩信的翻译 是这篇吗?原文: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选自《史记·淮阴侯传》译文: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

文言文翻译什么软件好
2. 哪个软件翻译文言文比较好 文言文翻译软件:1.Dr.eye译典通 2.IBM翻译家2000 3.东方快车3000专业版 4.金山快译2002专业版 5.雅信CAT2.5专业版 比较好用的翻译工具:一:Dr.eye译典通 产品特点:1、基于翻译记忆的原理,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专业翻译软件,已经成为专业翻译领域的标准。2、支持...

阿拉善盟17086593045: 文言文翻译2篇 -
诸葛宗复方: 宋仁宗一日晨兴,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索取?”仁宗曰:“比闻禁中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不可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 译: 一天早上,宋仁宗高兴之余,对身边的大臣说:'晚天晚上我睡不着,于是就觉得肚子很饿,特别想吃烧羊!'大臣听到后即问:'那圣上何不吩咐小的去取些来?'仁宗听后说道:'你听说过在皇宫里只要什么事情都索要,臣民百姓也会效仿的吗?我是真的担心如果这次我向你们索取要了,你们以后就会连夜宰杀,以备我急要了!那么久而久之,就要浪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宰杀很多畜生呀!何不忍下一时的饥饿,而不去无止境的屠杀呢

阿拉善盟17086593045: 翻译两句古文.. -
诸葛宗复方: 译文======================================>> 我在朋友家里看下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棋,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

阿拉善盟17086593045: 古文翻译(2句)
诸葛宗复方: 1、百姓如果有不高兴的事,让他们到官府自己说,禁止手下的官吏呵斥他们.请老人坐谈,询问治理上的不足之处. 2、方克勤治理地方把教化作为根本,不喜欢追求名望,他常说:“追求名望必然要树立威风,树立威风必然使百姓遭殃,我不忍心这样做啊.”

阿拉善盟17086593045: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2)
诸葛宗复方:1."无丝竹之乱耳"译为: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 2."无案牍之劳形"译为: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3."孔子云:“何陋之有?"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阿拉善盟17086593045: 古文翻译(二句) -
诸葛宗复方: 译文:这头驴因长途急行而流汗,而这人见了路人也会引驴绕路,这一定是因他心虚.【原文】 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怀州.行成至街中一见,呵之曰:“个贼在!”即下驴承伏.人问何...

阿拉善盟17086593045: 文言文翻译(2)
诸葛宗复方: 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阿拉善盟17086593045: 古文翻译2句 -
诸葛宗复方: 何况大臣与陛下较为疏远,还能如此直言强谏. 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徵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

阿拉善盟17086593045: 古文翻译2句
诸葛宗复方: 1、这是我余下的俸禄,用来做你的盘缠2、我父亲清廉恐怕别人知道,我清廉恐怕别人不知道,这是我不如父亲,差得很远啊.

阿拉善盟17086593045: 翻译2句古文中的话 -
诸葛宗复方: 这2句.是《郁离子·郑鄙人学盖》,结合上下文的翻译是第一句是“他就回头又重做雨具.不久盗贼蜂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第二句是“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赢余呢”的意思. 原文是“郑之鄙人学为盖....

阿拉善盟17086593045: 两个古文翻译
诸葛宗复方: 1、 有一个郡守生病了,请华佗来(为他治病).华佗认为这个人的病只要大怒一场就能好.于是就收了他很多钱却不给他治病,不久便丢下他走了,并且留下一封信骂这个郡守.郡守果然大怒,让人追杀华佗.郡守的儿子知道了,嘱咐派出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