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五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和二课当仁,不让于师的全文翻译

作者&投稿:卷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先秦诸子选读五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和二课当仁,不让于师的全文翻译~

《论语》选读之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原文】 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 (1)富:指升官发财。
(2)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3)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译文】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2【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1)于公明贾(2)曰:“信乎,夫子(3)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4)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释】 (1)公叔之子:卫国大夫公孙拔,卫献公之子。谥号“文”。
(2)公明贾:姓公明字贾。卫国人。
(3)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
(4)以:此处是“这个”


【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评析】 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3【原文】 7·16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4【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5【原文】 子路问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
(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
(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
(4)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评析】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6【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评析】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7【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2)也,义(3)之与比(4)。”
【注释】 (1)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2)莫:疏远、冷淡。
(3)义:适宜、妥当。
(4)比:亲近、相近、靠近。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也,无莫

8【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9【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 (1)徙:音xǐ,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评析】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10【原文】 2·24 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谄(2)也。见义(3)不为,无勇也。”
【注释】 (1)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这里泛指鬼神。
(2)谄:音chǎn ,谄媚、阿谀。
(3)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
【译文】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集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

拓展资料:
《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
参考资料:论语_卫灵公百度百科

《论语》选读之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原文】 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 (1)富:指升官发财. (2)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3)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译文】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2【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1)于公明贾(2)曰:“信乎,夫子(3)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4)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释】 (1)公叔之子:卫国大夫公孙拔,卫献公之子.谥号“文”. (2)公明贾:姓公明字贾.卫国人. (3)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 (4)以:此处是“这个”【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评析】 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3【原文】 7·16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4【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5【原文】 子路问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 (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 (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 (4)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评析】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6【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评析】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7【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2)也,义(3)之与比(4).” 【注释】 (1)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2)莫:疏远、冷淡. (3)义:适宜、妥当. (4)比:亲近、相近、靠近.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也,无莫8【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9【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 (1)徙:音xǐ,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评析】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10【原文】 2·24 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谄(2)也.见义(3)不为,无勇也.” 【注释】 (1)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这里泛指鬼神. (2)谄:音chǎn ,谄媚、阿谀. (3)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 【译文】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先秦诸子选读五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和二课当仁,不让于师的全文...
五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语出《论语》,原文是: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文是: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二课:当仁,不让于师。语出《论语...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的目录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二、当仁,不让于师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六、有教无类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单元回眸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二、王何必日利三、民为贵四、乐民之乐,忧...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重点背诵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二、当仁,不让于师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六、有教无类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一、 王好战,请以战喻二、 王何必曰利三、 民为贵四、 乐民之乐,忧...

先秦诸子选读目录
墨子的《墨子》中,"兼爱"和"非攻"宣扬了和平与爱的伦理,"尚贤"则强调了公正选拔的重要性。韩非子的《韩非子》则通过"郑人买履"的寓言故事,揭示了社会现象的深刻道理。

《先秦诸子选读》有哪些需要背诵的课文
《论语》选读: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子夏为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曰:...

孔子高中文言文翻译
2. 求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

先秦诸子选读课文选读
在先秦诸子选读的课文中,孔子的思想与行为体现了他对时代与道义的独特见解。当仪封人建议他应积极入世,孔子却认为天下无道已久,他选择不轻易改变,坚守自己的理念,"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象征他是上天选定的传播道义的人。长沮和桀溺在耕作中拒绝与孔子合作,他们认为社会混乱无法改变,宁愿选择隐逸。孔...

先秦诸子选读 写作素材
一、孔子(《论语》)话题 话题1—“诸子”作文话题、素材—(尽善尽美) 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而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先秦诸子选读》是新课改形势下应运而生的课标版选修教材,是人教课标版选修科目。开设先秦诸子选修课的宗旨"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

庖丁为文惠王解牛文言文阅读
【小题4】把文言选段中划线句以及《先秦诸子选读》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分)(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2分)(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2分)(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

莒南县19415921648: 先秦诸子选读五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和二课当仁,不让于师的全文翻译 -
御哗三七: 《论语》选读之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原文】 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 (1)富:指升官发财. (2)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3)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

莒南县19415921648: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嫡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句话的赏析这句话在《先秦诸子》选读里面《论语》选读中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里 -
御哗三七:[答案]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嫡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什么叫做“义之于比”?就是用“义”作为比照,作为法则. 孔子的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没有薄没有厚,没有远没有近,没有亲没有疏,一切按道义行...

莒南县19415921648: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重点背诵 -
御哗三七: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二、当仁,不让于师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六、有教无类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一、 王好战,请以战喻二、 王何必曰利三、 民为贵四、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五、 人和六、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第四单元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第五单元 《庄子》选读一、 无端崖之辞二、 鹏之徙于南冥三、 东海之大乐四、 尊生五、 恶乎往而不可第六单元 《墨子》选读一、 兼爱二、 非攻三、 尚贤第七单元 《韩非子》选读一、 郑人有且买履者二、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莒南县19415921648: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什么意思 -
御哗三七: 意思: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那些富与贵就如同天上的浮云.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莒南县19415921648: 〈论语〉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整篇文章如何翻译? -
御哗三七: 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孔子的名言,也是孔子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莒南县19415921648: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典故 -
御哗三七: 【典故】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近义词】浮云富贵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再次到达卫国时,卫国政局发生重大改变,卫出公赶走父亲而即位,大夫孔悝拿出一堆金币要孔子为卫出公正名,说卫出公名正言顺.孔子感觉到自己受了侮辱,说富贵与金钱对他来说像空中的浮云一样.

莒南县19415921648: 语文先秦诸子百家中,(当仁、不让于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四篇中哪些要背, -
御哗三七:[答案]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莒南县19415921648: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什么意思 -
御哗三七: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意思: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文言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选自《论语》,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莒南县19415921648: 赏析句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御哗三七: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它出自《论语》,是孔子对获得不义之财的鄙视之语.意思是,用不仁义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就象浮云一样.

莒南县19415921648: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 -
御哗三七: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体现了孔子君子之风,安贫乐富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那些富与贵就如同天上的浮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发财和升官,是人们所想望的,然而若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去获得,君子是不接受的)我国历朝历代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普通老百姓,也都强调要遵守这些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至于他们能不能做到那又是另一回事情.笔者着重谈谈“不义而富”的问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