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与司马迁的问题

作者&投稿:梅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司马迁与李陵事件的详情~

李陵是李广的孙子,带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遭遇匈奴大队骑兵。汉军杀敌甚多,匈奴单于恼羞成怒,调全国骑兵之力打败了李陵。李陵边战边退,快到边境时,士兵普遍受伤,箭尽力竭,全军覆没,李陵被俘后投降匈奴。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到朝廷,汉武帝召开大会,满朝文武都顺着武帝的意思,说李陵投降有辱汉朝天威,应该诛三族。独有司马迁表示反对,认为李陵以步兵对骑兵,杀敌是自己兵马的数倍,成绩已经不错了,而朝堂上这些成天好吃好喝的大官,不知战争的艰苦,就知道兵败就该杀,一点也不体谅前方的将士。况且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可能只是为了保存自己的性命,以便将来为大汉做更大的贡献,所以不能急着定罪,杀人家全家。结果这话戳到了汉武帝的虚荣心深处,于是乎,不光李陵全家老小被杀,司马迁也被定了个包庇李陵的罪名,受了宫刑。而后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在写到汉武帝的本纪时,尽管武帝尚在,但笔下毫不留情......最终,司马迁凭借《史记》流芳千古,后人写史书,再也没能超越太史公的高度。

两人是挚友,至于李凌投降匈奴,不敢苟同,因为自始至终,李凌都没说过我要投降的话,只能说是兵败被俘,一个俘虏而已。

是的.
战术失误,李陵兵败.他投降了.但汉武帝却希望他自杀,因为大汉的将军给别人做了俘虏会很丢面子.所以汉武帝非常震怒.
这里附注上一篇: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凤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关于李陵的评价,在其生前即颇存争议,却并无人能多言,因为他的案例是被汉武帝钦定而且是被族灭的。唯一替他说话的司马迁,也受了腐刑,那还是被特殊宽宥了的;这样谁还敢为他说话?汉武晚年虽也有所悔悟,却也终未付诸行动。对李陵的相对客观的评价,还有待汉武去世之后。这才有了前述的任立政出使匈奴一事。但对李陵评价之争议,却远非就此而止,而是绵延千年而不绝。尤其每到特殊的历史时期,他就会被一些人翻出来,重新贬谪或者同情一番。其目的则大都不过是借古人之行迹,浇心头之块垒,各抒各的怀抱罢了。

后世对李陵非议者有之,同情者亦有之。后者不再赘述;非议李陵比较著名的,是明末的船山先生王夫之。他在其巨著《读通鉴论》中,对李陵曾进行了十分尖锐的批判;甚至连带为其辩护的司马迁,也一起痛贬了一番。船山先生是我十分景仰之人。不过这里,我将尽力本乎事实对船山先生之论作些跨越时间的评析和反驳。

船山先生《读通鉴论》卷三武帝三十:“司马迁挟私以成史,班固讥其不忠,亦允矣。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有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迁之书,为背公死党之言,而恶足信哉?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关羽之复归于昭烈,幸也;假令白马之战,不敌颜良而死,则终为反面事雠之匹夫,而又奚辞焉?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道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司马迁为李陵案而横遭腐刑,不得不长期忍受一个生者所能经受之最大的耻辱,是故“肠一日而九回”,埋头修史以尽其先父之嘱托;若于评论中有所偏发,以抒解胸中之郁结,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司马迁之秉守史家求真之原则,在阐述事实时,尽最大能力考证梳辨、去伪存真,也是为世所公认的。即以他所叙述之李陵事迹为例,班固出于维护汉室需要出发,而“讥其不忠”;然而他所修撰之汉书中关于李陵部分,也大多承袭司马迁所列举之事实,二者鲜有差异。即宋之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也本乎此。这就足以说明,司马迁对李陵经历之描述,基本是本乎事实的,而决非“挟私以成史”。

没错,确实是投降了。不过在当时的条件下不投降除非自杀。因为兵、粮皆无。

是,
5000对100000,
杀敌6000,
无奈投降。


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杀了,司马迁为什么还能详细描述皇陵内部结构?_百度...
司马迁本身就不是一个信口开河的人,因此在《史记》中对于秦始皇陵的描述应该是他参考了大量的资料之后得出的结论。可信度还是很高的,而且对于实际中关于水银成河的记录,经过专家用仪器检测后秦始皇陵中确实含有大量的水银,这一点与《史记》中的记录相当符合,而且实际中记录了70多万刑徒全部都被坑杀也...

司马迁和秦朝灭亡相差62年,他为什么能知道秦始皇陵内的结构?
陵墓内外有两道夯土墙,分别代表咸阳皇城和皇宫。值得一提的是,始皇帝前后花费了70多万人修建皇陵。这些工人有的被活埋,有的被流放,而司马迁距离秦朝灭亡还有62年。他为什么会知道秦始皇陵的结构?司马迁在首都长安做官。当时的汉朝,恰逢汉武盛世。司马迁在长安认识许多世界圣贤,例如贾谊的孙子贾加和樊哙的...

修秦皇陵的人都被杀死了,司马迁为何还能详细描述其内部结构?
其实,司马迁对秦始皇陵得记载,恐怕大多是源于民间故事。因为,首先据司马迁所言,秦始皇陵早被项羽挖了。但是,现在普遍的科学家,却都认为秦始皇陵并没有被人挖掘过。其次,司马迁把始皇陵描绘的活灵活现,但问题是,对于那些让后人目瞪口呆的兵马俑,他却一个字也没有提到。从这层意义上说,马迁...

修秦始皇陵的人都死了,为何司马迁还能描述皇陵的构造?
这着实令人好奇,修建皇陵之人早已埋没于皇陵之下,他到底如何得知的呢?从司马迁在《史记》当中对秦始皇陵的描述来看,并无太多的细节描写,只是述说了陵墓的大致结构而已。这得从司马迁本人的知识与见识来说了,他的父亲本是汉朝的太史令,家中的历史典籍和奇闻趣事不计少数,受到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所以...

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杀了,为何司马迁却知道皇陵的结构
司马迁在《史记》中大概记载了秦始皇陵墓的内部结构:隧洞一直挖到有水的地方,然后用铜把棺材封锢在里面,陵墓中有仿制的宫殿和各种珍奇异宝,里面还有带机关的弩箭,有人靠近墓室就会自动发射,陵墓中还有水银制作的江河湖海,用机械装置让水银互相流通,墓中上面有各种天象,地下的景象万千,还有用娃娃鱼...

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杀死了,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可以详细描述皇陵内的结构...
由于涉及人数太多,秦始皇陵墓也就是公开的秘密了,人人都知道,包括秦朝内部大量的官员和士兵都知道的,总会有人记录一些信息,被司马迁收集到了,写进了史记。也正是由于秦始皇陵墓是公平的秘密,根本就没有办法百分之百的保密,因此有大量的资料流传下来,而司马迁作为史官,是很严谨的,只有确认是真实的...

修皇陵的人皆被杀,那司马迁为什么可以详细描述皇陵内的结构?
秦始皇陵构造复杂、气势宏伟,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详细记录。

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杀死了,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可以详细描述皇陵内的结构...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与朋友往来信件,多次强调自己是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写,因此造假的可能性极低,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编排起汉武大帝那是一点奴才媚骨都看不见,绝不会是空穴来风,毕竟司马迁的史官素质那是绝不能怀疑的。而且随着上个世纪对秦始皇陵的初步开挖,我们也的的确确发现始皇陵墓里面似乎确实...

司马迁 为什么要辩护李陵
但就是遭受如此耻辱,那家族世代为太史官的司马迁为什么要替李陵辩解呢?我们从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信中可以理解他内心深处的想法,司马迁在信中以激愤的心情,饱满的感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司马迁书写《报任安书》司马迁在信中说道:“我和李陵...

司马迁为什么能在修建皇陵的人都被杀了之后描述皇陵结构?
真是由于秦始皇驾崩了,而秦始皇是整个秦国的顶梁柱,当地百姓早就不满秦始皇的暴政,所以在得知他死后也纷纷起义。在起义的过程中,就有一些工匠和设计师进行逃跑。所以当时也依然有很多人存活了下来,把秦始皇陵的秘密告诉了司马迁。而当时除了这些逃跑的人之外,司马迁还问过曾经参与过秦始皇陵修建的工匠的...

新乐市15357518617: 就“李陵事件”而言,汉武帝和司马迁产生了什么分歧? -
尔侨安可:[答案] 李陵是西汉将领,李广的孙子.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匈奴,汉武帝夷其三族,致使他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因而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然而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

新乐市15357518617: 李陵事件与司马迁有什么关系 -
尔侨安可: 李陵是李广的孙子,带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遭遇匈奴大队骑兵.汉军杀敌甚多,匈奴单于恼羞成怒,调全国骑兵之力打败了李陵.李陵边战边退,快到边境时,士兵普遍受伤,箭尽力竭,全军覆没,李陵被俘后投降匈奴.李陵投降的消息传...

新乐市15357518617: 李陵事件司马迁帮还是不帮 -
尔侨安可: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

新乐市15357518617: 司马迁与李陵:历史上的李陵到底是不是叛国者 -
尔侨安可: 如果非得要说一个答案的话,他就是,但是他的投降也是无奈之举,也可以说他贪生怕死,但也是由于汉武帝援兵不至的无奈之举

新乐市15357518617: 李陵是成就(或毁了)司马迁? -
尔侨安可: 李陵成就的是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得文学价值.李陵所毁掉的是司马迁所写的《史记》的史学价值.

新乐市15357518617: 司马迁因为“李陵案”而受宫刑,"李陵案"是怎么回事? -
尔侨安可: 汉朝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英勇智绝,爱人下士,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又能打仗,又有计谋,而且还能爱惜士兵.可惜,一生抱负一世武功,却生不逢时、命运蹇楚,生辰八字很是不爽. 公元前102年,汉武帝派小舅子贰师将军李广利出战...

新乐市15357518617: 司马迁为什么要救李陵 -
尔侨安可: 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怆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曝于天下矣. 从这段话看来,司...

新乐市15357518617: 司马迁为李陵开脱的时候,汉武帝为什么认为司马迁在攻击李广利? -
尔侨安可:[答案] 是因汉武帝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形成的狭隘自私立场所决定的.他把司马迁的开脱行为复杂化了,并不认为司马迁仅仅是出于一个客观正直的史学家责任才为李陵开脱,所以汉武帝想多了,当然,这也就是他的身份,地位,所处的环境所造成的,他不可...

新乐市15357518617: 司马迁为何遭宫刑 -
尔侨安可: 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因李陵事件,而受到宫刑.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

新乐市15357518617: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激怒汉武帝,选择了一条怎样的人生之路?为什么这样?
尔侨安可: 为李陵辩护,是司马迁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关节点.因为这事,司马迁遭重创,之前与之后,司马迁遂判若两人.司马迁为什么要替李陵辩护呢? 原因恐怕有三. 其一,司...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