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伤仲永为题材写文言文

作者&投稿:屈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伤仲永文言文积累~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家的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使同族人搞好关系为内容,传送全乡的秀才观赏这首诗。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仲永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人们便以宾客的礼节对待他父亲;有的人用钱请仲永题诗讨取仲永的诗作。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比。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来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觉得:“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条件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很多。(他)最终成为常人,就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慧,如此有才能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常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编辑本段]三、重点句词

一、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于是)就向邻居借来交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诗后署上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内容。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别人指向任何东西,仲永就能写出诗来,而且是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纷纷地有礼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请仲永题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之前的传闻相比。
特殊句式一、省略句:(括号内粗体字为句子省略的部分)
①不使(之)学 ②令(之)作诗 ③受之(于)天也 ④(余)还自扬州
7.泯然众人矣!
译:和普通人一样了或者完全如同常人了。
泯然:消失的样子。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然:……的样子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他的(通达聪慧)是天赋予的,(所以)胜过许多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普通人,就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啊。
9.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二、倒装句:
还自扬州 现代语序:自扬州还(状语后置)

二、词解

1.伤:为……感到哀伤
2.民:平民百姓
3.世:世代
4。隶:属于
5.耕:耕田
6.生:出生,长到
7.年:岁
8。未:不
9.尝:曾经
10.识:认识
11.书具:书写工具(笔、墨、纸、砚等)
12.忽:忽然
13.啼:出声地哭
14.求:要
15.之:它们,代书具
16.异:对……感到诧异(惊奇)
17.焉:此
18.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9.与:给
20.之:他,代仲永
21.即:立即,立刻
22.书:写
23.并:并且
24.自:自己
25.为:题写
26.其:自己的
27.名:名字
28.其:这
29.以:把
30.养:赡养
31.收:团结
32.为:当做,作为
33.意:意思
34.传:传送
35.一:全
36.观:观看
37.自:从
38.是:此
39.指:指定
40.作:写作
41.立:立刻
42.就:完成
43.其:它,代诗
44.文:文采
45.理:道理
46.皆:都
47.可:值得
48.观:观赏
49.者:……的地方(方面)
50.邑人:同县的人
51.奇:对……感到惊奇
52.之:他,代仲永
53.稍稍:渐渐
54.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55.其:他的,代仲永的
56.或:有的人
57.以:用
58.乞:求取
59.之:它,代诗
60.利:认为……有利可图
61.其:这
62.然:这样
63.日:每天
64.扳:同“攀”,牵,引
65.环:四处(全,遍)
66.谒:拜访
67.使:让
68.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9.闻:听
70.之:它,代这件事
71.从:跟随
72.还:返回
73.于:在
74.令:让
75.作:写
76.称:相当
77.时:时候
78.之:的
79.闻:传闻
80.还:返回
81.自:从
82.复:又,再
83.问:询问
84.泯:完全消失
85.然:不译
86.众人:常人
87.矣:了
88.之:的
89.通:通达
90.悟:聪慧
91.受:承受
92.之:它,代通悟
93.天:先天
94.之:它,代天资
95.贤:胜过
96.于:比
97.材:同“才”,才能
98.远:差距大
99.卒:最终
100.之:语气助词,可不译
101.为:成为
102.则:就是
103.其:他,代仲永
104.于:被
105.者:不译
106.至:达到
107.彼其:他(彼:他;其:他;同意复合词)
108.如:像
109.此:这样
110.其:不译
111.贤:贤明
112.之:它,代后天教育
113.且:尚且
114.今:现在
115.夫:不译(那些)
116.固:本来
117.得:能够
118.已:停止
四、朗读停顿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编辑本段]七、历史反例
一、莫扎特的父亲也带他儿子从小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领略各地风光,陶冶情操,签名拍照,其中不乏王宫贵族,达官显贵,也结识了许多技巧高超的民间艺人,流浪琴手,在切磋中进步。
二、三国时期的孔融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吧,一天,一群客人来他们家作客,大家都夸孔融聪明伶俐,只有一个高官不屑,高官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就是暗指孔融长大后会不聪明,7岁的孔融反诘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那高官羞窘交加,跑路了,后来和孔融成了好朋友,并因此成了孔融父亲的晚辈,虽然他们原本是平辈。
[编辑本段]八、读后有感
小时候才华横溢的方仲永,不到二十岁就“泯然众人”了!
读罢此文,我不禁为之而“伤”。
我“伤”愚昧无知、贪图蝇头小利的方父。由于他的“不使学”,间接地扼杀了一个英才。
我“伤”随波逐流、整日“环谒邑人”的仲永。由于他“不受之人”,直接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文中所写的方仲永五岁时的表现,俨然是一个神童,但他后来才能丧失,令人惋惜,令人警醒。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道理再明白不过了———即使一个人先天的条件再好,后天不琢不学不勤不练,也会成为一事无成的凡夫俗子,方仲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方仲永立场坚定地变“不使学”为“我要学”,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们不是“伤仲永”,而是“赞仲永”“学仲永”……
我想,假如我是方仲永,我一定会充分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不断充实自己,厚积薄发,使自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假如我是方仲永,我会深知“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把“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当作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即便小有成就,也不沾沾自喜,自我满足,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使自己能“更上一层楼”。
读完《伤仲永》这篇课文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即使一个人先天的条件再好,后天不琢不学不勤不练,也会成为一事无成的凡夫俗子。
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读了王安石先生的《伤仲永》,我的感触很深,方仲永这个天才,竟然会最终变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对他的遭遇仅仅只有惋惜和同情吗?恐怕还应有一些对方仲永父亲和县人的批评吧,他们为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却为社会损失了一个人才。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难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吗?王安石写这片文章的目的应当不只是这个,还有对天才的看法。
天才,顾名思义:从上天那里得到了才华的人。天才,当然比普通人要优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学习,就能成为一个社会难得的人才。但为什么方仲永最终成为了一个普通人。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呢?这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没有进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别人却都在努力奋斗,不断进步,最终他只有被超过。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后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后天的教育,在好的才能也会被荒废。反之,一个普通人,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可能也会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要得到进步,就应当勤奋地学习。古人说:“业精于勤”。勤学是成功之母。勤能补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个是不经历勤奋的学习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的呢?王献之“用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最终成为大书法家。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因灯光彻夜透明,被船夫当作渔灯,他对天才的认识“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终他成为了一代大文豪。他们都并非是天生聪慧。他们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优秀,他们的成功来源与他们的耐心和勤奋。
天才在于日积月累,聪明在于勤学不辍。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勤奋学习,必干不成大事业。甚至养活自己都很困难;一个人,天资一般,如果能勤奋学习,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学是成功里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或许我们并不是天才,但让我们现在做起,努力、勤奋地学习,必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一、整体把握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二、问题研究
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伤”仲永?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才能为谋利手段。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不必多说了。
2.“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表明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旨鲜明。这种见闻录的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文章叙事部分按时间顺序把“闻”“见”“闻”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其中的过渡句就是“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编辑本段]九、补充注释
1.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孝”的表现,“收族”,是“仁”的表现。五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
2.传一乡秀才观之:“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
3.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
4.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
十、虚词用法

1、忽啼求之——代词,书写工具。
2、借旁近与之——人称代词,他,仲永。
3、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仲永写的诗。
4、邑人奇之——代词,他,仲永。
5、或以钱币乞之——代词,他,仲永的父亲。
6、余闻之也久——代词,仲永的事。
7、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8、于舅家见之——代词,他,仲永。
9、受之天——代词,通悟
10、受之人——兼词,之于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介词,向。
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3,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
4,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十一,词类活用
1,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2,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3,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4,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金溪县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从没见到过读书写字的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就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读书人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仲永感到奇怪,渐渐以宾客的礼节来款待他的父亲,有人用钱财和礼物讨取仲永的诗。他的父亲贪图这样,每天强要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十二三岁了。让作诗,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又过了七年,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特殊之处已经消失净尽了,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词解
1.隶:属于
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对……感到奇怪
6.借旁近:从邻居那里借来;
7.与:给;
8.书:写;
9.为:题写;
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
11.观:欣赏;
12.自是:从此;
13.是:这、此;
14.就:完成;
15.者:......的地方;
16.稍稍:渐渐;
17.或:有人;
18.宾客:用宾客之礼相待;
19.邑人:同县的人;
20.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
21.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
22.扳:强拉
23.环谒:到处拜访;
24.使:让;
25.从:跟从;
26.称:相比;
27闻:名声
28.泯然:消失的样子。指方仲永的特异之处完全消失了。
29.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30.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31.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32.固:本来。
33.文理:文采和道理。
34.利:以……为利。
35.可:值得。
36.秀才:这里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
37.谒:拜访
38.书具:写字的工具,指笔、墨、纸、砚
39.异焉:对此(感到)奇怪
40.扳:通“攀”,牵,引
41.彼其:他
42.贤:胜过
43.材人:有才能的人
二、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诗上题写上了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主题。
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别人指定东西就能写诗,马上完成,它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观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乡人感到奇怪,渐渐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有人还用钱来求取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以前所听说的相符合。
7.泯然众人矣!
译:完全成为平常人了。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之《伤仲永》

明光 飘逸

一、原文、译文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一、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哭叫着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向邻居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他的诗作。从此指定题材叫他写诗,他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老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 不能和以前听到的情况相当。。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乡,又到了舅舅家,问仲永的情况,(舅舅)说:“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二、生字读音。

世隶耕(lì) 邑人(yì) 扳(pān) 环谒(yè) 泯然(mǐn) 贤(xián) 乞qǐ不能称前时之闻chèn今夫不受之天fú 而已邪 yé

三、重点字词解释。

1.伤仲永(哀伤,叹惜) 2.世隶耕(属于) 3.未尝识书具(曾经) (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 4.忽啼求之(要) 5.父异焉[对……(感到)诧异] 6.借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与之(给) 7.即(马上)书(书:写)诗四句,并自为(题写)其(自己的)名(名字 ),收族为意(聚、团结),传(传送)一乡秀才观(观赏)之。 8.自是(从此)指物作诗立就;(立刻完成) ,其(指“诗”)文理(文采和道理)皆有可观者。 9.邑人奇之(以……为奇),稍稍(渐渐)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其父 10.稍稍宾客其父 11.或(有的人)以钱币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之、 12.父利其然也(以……为利) 日扳(“扳”通“攀”,牵,引)仲永环谒(四处拜访)于邑人,不使(让,此解允许)学 13.不能称(相当)前时之闻 14.还自扬州(从) 15.复到舅家问焉(复:又 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 ) 16.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矣(语气词) 17、仲永之通悟(通达聪慧) 18、受之天也(承受) 19.贤于(比)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20.卒(最终)之为(成为)众人(平凡的人)21、则其受于(被)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者不至(没有达到要求)也。22、彼其受之天也(他)23、⑩今(现在)夫不受之天,固(本来)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四、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临川先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位散文家的合称。)“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手法先扬后抑。

五、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尝识书具: “尝”同“曾”,曾经。

六、一词多义。

1.书 未尝识书具(书写)、即书诗四句(写)

2.然 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泯然众人矣(……的样子)

3.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蒙乃始就学(开始从事)

4.于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到)、于舅家见之(在)、贤于材人远矣(比)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5.自 并自为其名(自己)、还自扬州(从)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

6、夫:今夫不受之天(指示代词,那些 ) 夫起大呼(丈夫 )《口技》
7、宾客: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口技》
8、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卒之为众人(助词,不译。)
9、.闻:a.听说,eg:余闻之也久;b.名声,eg:不能称前时之闻。
10、.其:a.这,eg: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eg:稍稍宾客其父。
11并:a.连词,并且,eg: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eg: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为:a.动词,作为,eg:其读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动词,成为,eg:卒之为众人。
七、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义:此,这 今义:判断词

2.或以钱币乞之 古义: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义:或许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4.泯然众人矣 古义:普通而平常的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八、词类活用。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词作状语,每天,天天。

2.父异焉: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感到惊异,对……感到诧异。

3.邑人奇之:形容动词作意动词,以…为奇。对……感到惊异。

4.稍稍宾客其父:名词作动词,把…当作宾客。

5.泯然众人矣:名词用作动词,变成普通人。

6.父利其然:名词作意动词,以…为利。

7、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

8、“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九、文言句式
1、省略句:(1)、“不使学”即“不使之学”,省略宾语。译为:不让方仲永学习。
(2)、“令作诗”即“令其做诗”,省略宾语。译为:我叫方仲永作诗。
(3)、“还自扬州”即“(我)还自扬州”,省略主语“我”。 译为:(我)从扬州回乡。
(4)、“受之天” 即“受之(于)天”,“之”后省略“于”。 (我)先天得到的。
2、状语后置句式:“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 译为:从扬州回乡。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③余闻之|也久

十、课文理解

(1)理清文章结构。

一、(1-2):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简叙方仲永才能的发展变化。

①“不使学”是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②由神童到平庸,为议论铺垫。

二、(3):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十二三矣 ”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伤仲永》这篇课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这一部分包括两段,第一段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第一段又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开头至⑤句)写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具有非凡的作诗才能;第二层(⑥句至⑦句)写其父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做法;。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退,终于成为普通人。第二段也分为两层,第一层(首句至③句)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二层(④句至⑤句)写成年后的方仲永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第二部分议论就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强调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议论部分为两层。第一层(“王子曰”至“不至也”)写提示方仲记才能泯灭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也”;第二层(“彼其……”至文末)写由方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于人”,结局更加可悲。

(四)中心思想: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伤仲永》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由聪明变为平庸的故事 ,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的关系,强调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

十一,内容填空

(1)、填空题。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抑”。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于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则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凝练,言简意丰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引号内填原文)

(2)、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 ”,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以养父母、收族为意D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不使学.

7、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不使学

8、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9、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泯然众人矣。

11、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不使学。

1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15、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受于人”或“受之人”

16、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⑵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⑶泯然众人矣。

17、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至此作者认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18、“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十二、开放性试题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未尝识书具”、“ 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答: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

4、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答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

5、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答如①忽啼求之 ②即书诗四句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6、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

答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7、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

8、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

答:“奇”是“以……为奇”的 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

9.“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略加分析。

答一异在五岁时忽啼求书具,二异在不学而能书,三异在不学而能诗,四异在方仲永决不是偶而能写首把诗,而是“指物作诗立就”,并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0、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11、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

答仲永的父亲“不使学”是因为“利其然”也,其作法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2、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答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3、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14、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答: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15、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1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承上启下

17、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18、如何理解“得为众人而已耶”?

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不如。

19、“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20、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各阶段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1、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议论。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

2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它有哪几层意思?为什么要“伤”?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叹息仲永的不自觉努力;叹息仲永父亲的利益熏心;叹息一个人才的流失。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十三,谈启示、感想、道理题

1、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文中什么地方集中体现了这个道理?

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天赋较差的,如果不学习,结果更是不堪设想。作者说明了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强调了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文章第三段议论集中体现了这个道理(作者观点)。

2、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答: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

答: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

4、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你认为人的天资和 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5、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

6、如果你天资聪颖,是 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答: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7、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答: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8、有人说:学习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一个人天赋的高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不同意。一个人学习的好坏与他的天赋有关,更与一个人所受的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只凭借天赋,不加强后天学习,将会成为平庸之人。

9、学了这篇文章后,某班级举行了一个辩论会,请你结合本文给甲乙双方确定各自对立的观点,并作为反方反驳正方的观点,要做到有理有据。

【正方观点】天赋决定成才。 【反方观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必然条件。

【反驳】我方认为: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必然条件。天赋对成才固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它只为成才提供一个基础,对成才并不能起到决定作用。人的知识、能力并不是先天父母所赐给的高智商中所包含的内容。科学研究表明,先天没有缺陷的人,在出生后其智商并没有多大差别,而形成后天差异的根本原因却是后天教育的环境、内容、程度以及个人的努力程度决定的。研究证明,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的脑细胞比常人多千百倍,这是后天用脑的结果。——“天才在于勤奋”,“教育创造英才。”

10.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 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
我最想对他说:示例:一个人的天资再好,没有后天的教育,也是不能成才的(合情合理即可)
11.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语文活动课上,老师让你组织一场即兴演讲,题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你就为自己设计一个简短的导入语吧!
我的开场白:参考:方仲永由少时的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令人扼腕长叹,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读完本文后,相信我们一定有许多感慨,就让我们自由的畅谈一下吧!
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学而不厌等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苏秦悬梁刺股、孙康映雪读书等

12、学习本文的启示:
启示一: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启示二:应该由自己努力加强后天的学识和修养。启示三:天才往往需要苦难作为一块垫脚石。
启示四:急功近利最容易摧残人才。
启示五:孩子的成长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

启示六: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13、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赠言: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爱因斯坦

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那就只有学习!学习!!!——高尔基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歌德

rw

不知道


以伤仲永为题材写文言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解之《伤仲永》明光 飘逸 一、原文、译文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

《伤仲永》原文赏析
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受之于天虽异,但还得受之于人,否则就将复为众人,进而说明未受之于天者,本来就是众人,如果不受之于人,恐怕连作“众人”也难,而且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表现了王安石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文题为“伤仲永”,文中却未见一个“伤”字,然而全篇写的正是...

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伤仲永
1. 求伤仲永比较阅读恩,复习用的比较阅读,文言文,谁有 犬 人有一妇人,中年得子,视若掌珍。 凡诸百事,均不使为。及至弱冠,衣食起居,须人料理,如襁褓然。 或有老者,劝妇人曰:“当教使言语。”妇人答曰:“我在,彼何必言。” 或有邻舍,劝妇人曰:“当教使自理。 ”妇人答道:“我在,彼何须自理。” 乃...

伤仲永vs王充求学文言文翻译
伤仲永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 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

用伤仲永和孙权劝学写一篇文言文
生下来就是天才的人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后天勤奋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神童变成普通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

伤仲永的文言文解释
题内的“伤”字就具有多层意蕴。首先是表层的,为仲永这样一个天资聪颖的儿童最终沦为众人感到惋惜;进一层,是感慨仲永虽有天赋,却没有遇上有利于他成长提高的环境。文中对其父以仲永为获利之资的叙写,就含有对泯灭天才的人为环境的批评。更进一层,从仲永的具体事例生发开来,感慨社会上许多资质...

用 伤仲永 作论据 200多字!~
伤仲永 shāngzhòngyǒng(王安石)「中小学生必读文言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才,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作文
① 作文,以《伤仲永》的故事中提出一个新观点,并加以叙述 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而仲永的事迹,便是这句名言最好的真实写照。 初读《伤仲永》这篇文言文,真有点“伤不起”。一个五岁的孩童“未尝识书具”。竟能“书诗四首,并自为其名”,此子若稍加指导,定当出列拔...

写的好的文言文
1. 有什么好的文言文 伤仲永 北宋朝(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文言文《伤仲永》的译文
译:(他的父亲)从邻居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他立刻写了四句诗。10.卒之为众人。译:最终成为普通的人。词语 1.伤:哀伤,叹息 2.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3.民:平民百姓 4.世:世代 5.隶:属于 6.耕:耕田 7.生:生长到 8.年:岁 9.未:不;没有 10.尝:曾经 11.识:认识 13.书...

黑水县19363166877: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文言文.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文言文.自己确定写作角度和观点用文言文写一篇,200字的.不是仿写.七... -
盛鲍择泰:[答案] 读完《伤仲永》这篇文章后,的确让我感到有些“伤”.仲永天生聪明、有才智,年纪小小就能作诗,但最后却得到“泯然众人”的结果.像方仲永那样的神童,如果从小就努力勤奋地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才子,成为国家的栋梁.方仲永是...

黑水县1936316687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一)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
盛鲍择泰:[答案]小题1:①属于 ②对……感到奇怪 ③相当 ④给 ⑤曾经(5分,各1分) 小题1:①动词,题写②用 ③代词,仲永题诗这件事 ④...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

黑水县19363166877: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文言文.急! -
盛鲍择泰: 读完《伤仲永》这篇文章后,的确让我感到有些“伤”.仲永天生聪明、有才智,年纪小小就能作诗,但最后却得到“泯然众人”的结果.像方仲永那样的神童,如果从小就努力勤奋地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才子,成为国家的栋梁....

黑水县19363166877: 文言文阅读.(12分)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其诗以养父母、... -
盛鲍择泰:[答案] 小题1:“扳”通“攀”,pān,牵,引小题1:①观看,观赏.②完成.③文采和道理④有人小题1:略小题1: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小题1: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

黑水县19363166877: 有关方仲永的文言文是哪一篇? -
盛鲍择泰: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

黑水县19363166877: 关于伤仲永文言文 -
盛鲍择泰: 金溪县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从没见到过读书写字的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就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

黑水县19363166877: 初一文言文《伤仲永》,帮帮忙,就两题,很急啊! -
盛鲍择泰: 1.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运用对比手法: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

黑水县19363166877: 《伤仲永》文言文解释1.金溪民()方仲永【民:2.还自扬州【自:3.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且:4.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 -
盛鲍择泰:[答案] 1 村民、民众 2 从... 3 连词,尚且,还 4 现在,如今 5 表达方式是议论,说明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黑水县19363166877: 谁能给我些文言文,例如(伤仲永),两小儿辨日…等等,带解释哦…!
盛鲍择泰: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

黑水县19363166877: 文言文伤仲永
盛鲍择泰: 写法:第一段:记叙第二段:记叙第三段:议论 阶段: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才能衰退第三阶段:有过七年变成平庸之人 希望采纳,谢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