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八识之中第六识的佛家命名是什么?

作者&投稿:程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念头(心想)是八识中第六识还是第八识?~

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前六识合称了别境识。

作意是造作的意思;思是分别,也可以说就是第六识意识;想是执着,也可以说是第七识的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是落印象。《宗镜录》中所说“后即因智而憎爱不等,次则随想而世界成差。” 这里的智应该指的就是“思”。希望能帮到您!

[一、眼识],谓眼以色为缘,而生眼识。眼识依根而生,眼根因识能见,而能见者,是名眼识。

  [二、耳识],谓耳以声为缘,而生耳识。耳识依根而生,耳根因识能听,而能听者,是名耳识。

  [三、鼻识],谓鼻以香为缘,而生鼻识。鼻识依根而生,鼻根因识能嗅,而能嗅者,是名鼻识。

  [四、舌识],谓舌以味为缘,而生舌识。舌识依根而生,舌根因识能尝,而能尝者,是名舌识。

  [五、身识],谓身以触为缘,而生身识。身识依根,而生身根,因识能觉,而能觉者,是名身识。

  [六、意识],谓意以法为缘,而生意识。意识依根,而生意根,因识而能分别,以能分别前五根所缘色等五尘境界,是名意识。(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七、末那识],梵语末那,华言意,亦名相续。识,又名分别识。此识本无定体,即第八识之染分,依第八识自证分而生,缘第八识见分,而执为我,为第六识之主执,转第六识所缘善恶之境,而为染净,皆由此识也。前第六识名意识,今此识亦名意者,谓第六识,依根而得名。此识当体而立,号第六识。虽能分别五尘好恶,而由此识传送相续执取也。(依根者,根即意根也。当体者,即分别之体也。)

  [八、阿赖耶识],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以其无法不含,无事不摄故也。此识染净同源,生灭和合,而具有四分,如摩尼珠,体本清净。又如明镜,能含万像。若以染分言之,无明依之而起,结业由之而生,具足烦恼尘劳,变现根身世界,即前七种识境皆是也。若以净体言之,即本觉心源,离念清净,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也。(四分者,一、相分,即形相。谓此识能变现根身世界及诸法名义、相状,皆由第八识此分而生,如镜中所现之影像也。二、见分。见,即照了之义。谓此识能照烛一切诸法,及解了诸法义理,如镜中之明,能照万像也。三、自证分。自证所具之法,谓此识能持见分、相分,亲证无碍,如镜之圆体,能持其明,能含众像也。四、证自证分。证,即能证之体。自证,即所具之法,能持前自证分、见分、相分,皆不离此分,是第八识本体如镜之背也。梵语摩尼,华言离垢。根身者,即眼等诸根也。)



  一、佛教八识中第六识的佛家命名叫“意识”。
  二、第六识的梵文是mano-vijn~a^na。在翻译成汉语时没有音译,而是意译,翻成“意识”。第七识叫“末那识”,其梵文是manas,意译为“意”,思量之义,若采取意译,则易与第六意识混同。然此二识于梵语原文中皆有“意识”之意,此因第六识乃以末那识为所依,故知第六识之所以称为“意”者,即由“依意之识”而来;第七识之末那识,其原文manas,则表示“意即是识”,其识之本身即名为“意”。此乃两者名义接近、所依与作用迥别,而第七识用音译、第六识用意译。
  三、补充说明:
   1、意识的含义:在西洋哲学中对意识的定义是“能把握客观对象之心机能”。广义言之,即吾人所有各种经验,从原始之感觉到高度之思考均包括在内。凡能统摄多种经验内容之作用,皆称为意识;
   2、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意识与物质界、现象界之关系,在大乘佛教,以唯识宗为典型代表,特别强调物质界为意识所现,此即佛教所谓之唯心论,而非存在论立场所谓之唯心论,乃系自实践论立场来强调心之整体性,不主张心和意识为唯一之存在。故知佛教所谓之心,并无实体可得(无自性),此为佛教教义之根本原理。

佛学“九识”解密

众生的觉识,求乐而避苦、求安而避危,细说有九识:

1.眼识:眼 观 色,喜美丽、厌丑陋。
2.耳识:耳 听 声,喜悦耳、厌刺耳。
3.鼻识:鼻 闻 香,喜香气、厌臭气。
4.舌识:舌 尝 味,喜好吃、厌难吃。
5.身识:身 感 触,喜舒适、厌难受。
6.意识:意 缘 法,喜顺意、厌逆意。

7.分别识(末那):对前“六识”起分别而取舍,喜爱的则贪念、厌恶的则嗔恨,得到喜爱的就乐,失去喜爱的就苦,得到厌恶的就苦,逃离厌恶的就乐,多数众生在这苦与乐中轮回。

8.藏识(阿赖耶):对贪、嗔的贮藏记忆,即成“业”,业有善业、恶业,所谓“三尺头上有神明”,是指善恶行为都由藏识记忆。众生的习性由此生,也是轮回的种子,所谓善恶有报,指藏识中善恶的种子在因缘成熟时会显现,就象种子遇到合适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

9.清净识(庵摩罗):觉识的本来面目,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是诸佛的境界,它超越了苦与乐,所以不在苦乐中轮回。释迦牟尼佛大彻大悟后说: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众生只要回到清净识,即是成佛。

虽然细说分九识,实则九识即一心,一切众生从中生,诸佛菩萨从中成。

《心经》中说:识即是空,空即是识。空是本体,识是众生遇境起心动念产生的假象;如同水是本体,波是水动荡起伏产生的假象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题主我不敢和你辩法,但我同意所有楼上的

本不知的,有多学了些知识。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第六识 现量时,有判断分别吗
第六识的现量,就是那个觉,他好像与那个贯穿八识的“自性妙觉”是整体存在的。这个觉,是“妙觉自性”功能下的本能运作,只要出现了所觉对象,这个觉便即刻同时出现了,其实所觉与觉是同体的,都是那个“妙觉自性”功能下的产物。所以,这个觉的第一瞬间是没有判断分别的。自性要产生“相”是需要...

第六识与第七识有什么区别
简单的说:第六识是心智,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你会做数学题,你知道怎么烧菜,你知道要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等等,都是第六识。第七识即末那识,简单的说就是“我”,“我执”,就是因为有第七识的存在,我们开始分“我”和“非我”,因为第七识的...

佛教“八识”是哪八识?
感受冷热痛痒);6、意识;7、末那识,又叫污染识;8、阿赖耶识。 在此八识中,有一个共同的心识,决定着前五个心识的取舍与认识作用,那就是意识。例如:一幅图画,某甲看这画是眼识在作用,然而能使他兴起赞叹、留恋、回想等心理活动者,却是第六识——意识在取决;如果某乙同样看这幅画,...

请教佛教说的第六意识是指什么?
前五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是对外界刺激的第一感受。第二种情况是不在前五识的基础上分别,而是闭门造车,把法尘翻起来分别妄想,过去现在未来,天上地下,什么都可以想,这种情况也是意识、第六识。《楞严经》里说,“元依一精明,分作六和合”,前六识其实是一个,是这个一精之...

八识是哪八识
八识是佛教唯识宗的基本教义之一,指心或意之八种作用或认识功能。前六识为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乃感识外界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而引起之六识,属于意识作用之范畴;第七识为末那识,系转识之作用,即执第八识之我见,而转于第六识所缘之境上;第八识为阿赖耶识,乃前七...

请述唯识宗的“八识”说。
唯识宗认为,八识中的前五识只能了知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不能代表其他识发生作用。而第六识则是由前五识所引,帮助它们发生作用。第七识末那识的作用是执定阿赖耶识为我,而反复思量。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合和体,也是无始以来生死流转的根本,是八识之总体,也是一切业力——善恶种子的寄...

佛教八识是什么,佛教八识中的第八识是什么
第七识,末那识,由它而有第六识,故第六识又是意“之”识;第七识在不停顿地起思虑作用,第六识的思虑作用则时有中断。第七识依第八识而有,第七识所“缘”的也是第八识,第八识既是第七识的“所依”,又是第七识的“所缘”。佛教“八识”中的第八识是阿赖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

佛经,第六识是五蕴的想蕴还是识蕴。
想蕴比受蕴要微细,识蕴比想蕴更微细。但是,并不是说粗的里面就没有细的存在了。比如说一个人坐在那里,看到了桌子上的苹果,于是他脑海中突然出现了小时候被其他小朋友抢夺苹果的场景,于是现在的他心里生起了怨恨感。脑海中突然浮现的场景,属于想蕴范畴,他心里的怨恨感,是受蕴的范畴,仇恨...

佛教早期只有六识,八识之说源于何时何人?
5、身识:身识是指通过身体触觉的能力。身体具有触觉功能。前五识是感识,它们认识具体对象。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理解和思考概念的能力。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就会同时产生。此外,意识能够对内外之境进行认知,无论是无形还是有形,以及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具有推理和推测的作用。

八识指的是哪八识?
瑜伽行派主张能认识外境或心境的八种功能,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八识是佛家唯识宗创始人对人类心理活动抽象出来的一种理论上的认识。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就是指引起心理活动的感官,第六识就是在前五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活动,故称之为意,第...

仁怀市18036954686: 佛教八识之中第六识的佛家命名是什么? -
班栏伊得: 一、佛教八识中第六识的佛家命名叫“意识”. 二、第六识的梵文是mano-vijn~a^na.在翻译成汉语时没有音译,而是意译,翻成“意识”.第七识叫“末那识”,其梵文是manas,意译为“意”,思量之义,若采取意译,则易与第六意识混...

仁怀市18036954686: 什么是第六识 -
班栏伊得: 【六识】 梵语s!ad!vijn~a^na.十八界中之六识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依,对色(显色与形色)、声、香、味、触、法(概念及直感之对象)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了别作用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识、境、根三者必须同时存在.阿毗达磨佛教认为,此六识乃心之作用,其体乃唯一之心,六识不同时作用.大乘唯识家则在六识之外,另立末那、阿赖耶二识,而认其均能同时作用.

仁怀市18036954686: 阿赖耶是什么? -
班栏伊得: 1,阿赖耶,应该叫阿赖耶识.是,三藏玄奘法师创立的,由徒弟窥基大师弘扬起来的,唯识宗 的理论,其他宗派,也有借鉴这个唯识宗理论. 2,眼,耳,鼻,舌,身,是五识,意识是第六个,末那识是第七个,阿赖耶识,就是最后第八识....

仁怀市18036954686: “三心二意”指的是哪“三心”? -
班栏伊得: 三心二意是佛教的名词,法相宗里面讲的——心、意、识叫三心.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前六识.就是我们说的八识称之为三心.二意——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识,八识里面这二种叫二意. 这个是最靠谱的说法了 记得采纳 亲·······

仁怀市18036954686: 人有几识都是什么 -
班栏伊得: 人有八识佛家所说八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眼识——眼睛——色(形象);2、耳识——耳朵——声(音声);3、鼻识——鼻于——香(香奥之气);4、舌识——嘴巴——味(各种味道);5、身识——皮肤——触(感受冷热痛痒);6...

仁怀市18036954686: 第一识到第九识都是什么,学佛网 -
班栏伊得: 共有八识,没有第九识. 唯识宗表示世界本原及诸种认识活动的佛教用语.所谓八识: 第一眼识,实即视觉; 第二耳识,实即听觉; 第三鼻识,实即嗅觉; 第四舌识,实即味觉; 第五身识,实即触觉, 此五识,通称“前五识”. ...

仁怀市18036954686: 识的佛学六识 -
班栏伊得: 【 识 】 《 佛学大词典 》梵语vijn~a^na,巴利语vin~n~a^n!a.音译作毗阇那、毗若南. vijn~a^na 为 vi(分析、分割)与 jn~a^na(知)之合成语,乃谓分析、分类对象而后认知之作用.虽至后世时,心(梵citta ,巴同)、意(梵mano ,巴同...

仁怀市18036954686: 佛教八识是哪八识? -
班栏伊得: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

仁怀市18036954686: 阿赖耶识 - 佛语中的阿赖耶识是什么意思?
班栏伊得: 问"佛语中的阿赖耶识是什么意思? " 答:阿赖耶识是八识心王中之一识. 八识心王(名相解说) 八识心王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

仁怀市18036954686: 佛法中说没有说第六识妄心起源于妄身的哪个部位? -
班栏伊得: 首先要搞清楚,第六识它不叫【妄心】,而是叫做【意识】.人总共有八识: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7摩那识、8阿赖耶识.实际上,人的妄心都源自于我们的第七识当中,这个第七识也叫潜意识,就相当于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