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说佛经是佛入灭两百多年后才结集的,为什么经首都冠以阿难所闻呢,难道阿难尊者活了两三百岁吗

作者&投稿:柴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国的宗教政策是什么?~

1,宗教政策是 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由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由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简单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既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这就是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它是全面的、完整的政策。
2,这一政策有法律上的保障——宪法(国家根本大法)。任何强迫不信教的人去信教的行为,如同强迫信教的人不信教一样,都是侵犯了别人的信仰自由,都是违法的行为。
因为我国的宪法、刑法、民法、选举法、兵役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都对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和信教公民的平等权利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都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
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也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扩展资料:
宗教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有其现实根源和理由,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就是基于这一现实提出来的。也就是说:通过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那种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经济文化的一定程度的发展,宗教就会很快消亡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那种认为依靠行政命令或其他强制手段,可以一举消灭宗教的想法和做法,更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的,是完全错误和非常有害的。”(《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第55页)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阶级和剥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宗教政策

宗教本质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终极关怀。
分类
集团社会之宗教,若由宗教发达史分类,可概分为原始宗教、国民宗教、世界宗教等。
(一)原始宗教,又称部族宗教,太古时代之宗教及未开化社会之宗教,如自然崇拜、精灵崇拜、图腾崇拜、巫觋教等。
(二)国民宗教,又称民族宗教,指行于部族、民族、国家等一定地域内之宗教,如日本之神社神道、印度之印度教、以色列之犹太教、中国之道教、儒教等。多与所处地域之社会风俗、习惯、制度等有密切之关系,而未必有宗教开祖或依据之经典,如日本神道,并无特定之教,而系以原始宗教为基础,根据国家组织而发展。又如我国之道教,有其特定之教祖,亦有其特殊之教格而适合国民之传统,故难以传入他国。
(三)世界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此类型宗教多随个人之自由意志接受信仰,而顺从组织内之信条、仪礼、戒律等。通常多由特定之开祖所创倡,并以开祖之行迹及教说为中心,形成该教之教理与经典。
教团之成立,多站在超越民族、国家等立场而创立,故其教法系以人类全体为中心,具有世界性与普遍性之性格。惟世界性之宗教虽以全体人类为中心,然实际上常以救济个人为基础,故具有探索心灵内面与侧重个人实践修行之特性。
依信仰对象之不同,可将宗教概分为三类:
(一)多神教(polytheism),即崇拜多种神灵,多系自然形成之信仰,存在于原始未开化之时代。随同人智之发达,渐对自然神赋予意义、理想,次第成为高级神,而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等,在进化之社会中亦并行不悖。
或有由一神教发展为多神教者,即对具有种种最高神性格之一神,将其性格分别独立,成为最高神之权化分身,而个别崇拜之,如佛教之教祖佛陀,于其智慧方面之理想化而权化为文殊菩萨、势至菩萨,于慈悲方面之理想化而权化为观世音菩萨,于实践愿行方面之理想化而权化为普贤菩萨。
又观世音菩萨为随机度众乃有三十三身之化现,如圣观音、千手千眼观音、不空罥索观音、柳叶观音、水月观音等。
(二)一神教(monotheism),由崇拜自然之多神教,演进为崇拜具有诸神之德的一神。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均为典型的一神教信仰。另如印度教中,虽有多神信仰之性格,然于众神之中,独尊一优于其他诸神者为最高神,乃诸神之代表,具有绝对之权威,此称单一神教(hemotheism),如湿婆派以湿婆为最高唯一之神,毗湿奴派以毗湿奴为唯一神。
一神教亦可称交替神教(kathenotheism),如梵天、毗湿奴、湿婆等三位神祇,在不同宗派中有不同之地位,以湿婆为例,在湿婆派中为最高神,梵天与毗湿奴居次要而从属于湿婆。
(三)泛神论(pantheism),又称万有神教。上记之多神教、一神教等,以实际信奉而属实践性之宗教,泛神论与之相较,其性质偏重于阐释哲学理论之理论宗教,以为宇宙现象之内部,有支配现象界之原理法则,而将此原理法则神格化,认为此‘道理神’遍满于宇宙现象。
印度奥义书中之梵(梵Brahman)即属道理神,梵存在于‘个人我’(梵a^tman)中,此乃最高理想‘梵我一如’之基础。此外,十七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Spinoza, Benedict, 1632~1677)之哲学所说之神亦属道理神。
自法律观点言宗教:文明国家多经过立法确认信仰之自由,合法之宗教不受压迫、排斥,亦有少数国家以特定之宗教为国教,又国家所认可之宗教团体得称宗教,未得认可者通常称为邪教。

扩展资料
宗教的本质是宗教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回答"宗教是什么"的问题。近百年来,随着宗教学的发展,宗教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应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宗教,对宗教所下的定义日趋多样化。
在近代宗教学中,对于宗教的研究有三种方法和倾向最有影响,一是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二是宗教心理学,三是宗教社会学。它们对宗教的本质和基本特性问题的看法各有侧重,在此基础上对宗教提出了不同的界说。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概念的理解,具有深刻的科学性。
对于"宗教是什么"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在自己的著作中不止一次地提出了回答。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论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这段话高度概括、深刻揭示了宗教之所以为宗教的本质规定性,并把宗教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区别开来,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一、说明了宗教作为意识形式的本质特征"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都是幻想出来的东西,客观上不存在。
二、揭示了宗教幻想的内容和对象乃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这就说明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并不是什么超出经验之外、不可捉摸的神秘权能,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却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
三、说明了宗教观念采取了"超人间化"的特殊表现形式,这就是说,这些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并不直接以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这些"人间力量"所固有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表现为"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因而具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圣性。
四、它说明了人间力量超人间化的原因,揭示了宗教观念的世俗基础和客观根源。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宗教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宗教的本质是什么?

阿难活多少岁没查证过,迦叶尊者,罗睺罗尊者至今仍未入灭,寿量不必怀疑.
阿难尊者是参加第一次结集的.第一次结集都是以尊者所诵出的.

【结集】
梵语sam!gi^ti,巴利语同。又作集法、集法藏、结经、经典结集。乃合诵之意。即诸比丘聚集诵出佛陀之遗法。佛陀在世时,直接由佛陀为弟子们释疑、指导、依止等,至佛陀入灭后,即有必要将佛陀之说法共同诵出,一方面为防止佛陀遗教散佚,一方面为教权之确立,故佛弟子们集会于一处,将口口相传之教法整理编集,称为结集。兹列举如下:

第一次结集:于佛陀入灭之年,在阿阇世王之保护下,五百阿罗汉会聚于摩揭陀国王舍城郊外之七叶窟中,以摩诃迦叶为上首,举行第一次结集,故称为五百结集、五百集法、五百出。此次结集,据五分律卷三十、摩诃僧只律卷三十二等载,系由阿难诵经(修多罗或法藏)、优婆离诵律(毗尼藏),再由诸长老将所诵出之经、律检讨修订,编辑而成。此一说法,为史学界所普遍认为较可信者。此外,另有以下诸种说法:(一)结集经、律、论三藏。依四分律卷五十四、十诵律卷六十、大智度论卷二等所举,阿难诵经、论(阿毗昙藏)、优婆离诵律。又付法藏因缘传卷一谓阿难诵经、优婆离诵律、迦叶诵论。然据迦叶结经、撰集三藏及杂藏传等书所举,则称三藏皆由阿难诵出。(二)结集经、律、论、杂集、禁咒五藏。据大唐西域记卷九、部执异论疏等载,迦叶召集五百阿罗汉举行第一次结集之时,尚有数百千人以婆师婆为首,而另行结集五藏,称为窟外结集、大众部结集,以别于迦叶之窟内结集、上座部结集。然学者之间对此说之看法不一,或谓此说恐系诸部分裂之后,上座部之徒所虚构之说法,而予以否定。(三)大乘经结集。据菩萨处胎经卷七出经品所载,迦叶命阿难诵出菩萨、声闻、戒律诸藏,共集出八藏,即:胎化藏、中阴藏、摩诃衍方等藏、戒律藏、十住菩萨藏、杂藏、金刚藏、佛藏。此外,据大智度论卷一○○、金刚仙论卷一等载,迦叶于耆阇崛山结集小乘三藏之同时,文殊、弥勒等于铁围山,与阿难共同结集大乘经典,此称铁围山大乘结集。然此说疑系大乘佛教兴起后之传说。

第二次结集:于佛陀入灭后一百年左右,印度东部跋耆族比丘对戒律发生异议,提出十条戒律新主张。为此,七百比丘会于毗舍离城,以耶舍为上首,举行第二次结集,称为七百结集、七百集法、第二集法藏、第二集。此次结集以律藏为主,订定跋耆族比丘所行之十事为非法。

第三次结集:于佛陀入灭后二百三十六年,在阿育王之护持下,一千比丘会于摩揭陀国华氏城,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举行第三次结集。此次结集以经、律、论三藏为主。目犍连子帝须并自撰‘论事’,对当时外道之各种异议邪说加以批驳;结集后,选派一批比丘至恒河流域以外之地区,及印度境外弘布佛教。第一、二次结集之说,北方与南方佛教皆有流传,第三次结集之说则只流传于南方。

第四次结集:有北传、南傅二说。(一)北传佛教有二种记载:(1)据婆薮盘豆法师传载,佛陀入灭后五百年,说一切有部僧迦旃延子往印度西北之罽宾国,召集五百阿罗汉及五百菩萨进行结集,马鸣菩萨笔之为文,撰成说一切有部阿毗达磨毗婆沙(即大毗婆沙论)百万颂。(2)依大唐西域记卷三所载,佛陀入灭后四百年,于迦腻色迦王(梵Kanis!ka )护持之下,以胁尊者(梵Pa^rs/va )、世友(梵Vasumitra )为上首,聚集迦湿弥罗国(梵Kas/mir ,即罽宾)之比丘五百人造论解释三藏,先作邬波第铄论十万颂,解释素呾缆(经)藏;次造毗奈耶毗婆沙论十万颂,解释毗奈耶(律)藏;后作阿毗达磨毗婆沙论十万颂,解释阿毗达磨(论)藏;凡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迦腻色迦王以赤铜为鍱,镂写论文,石函缄封,建塔藏于其中。此二说以后者较为可信。但在南传佛教中被认为值得怀疑。(二)南传上座部佛教据‘大史’等之记载,谓第四次结集系于锡兰国王婆他伽马尼(巴Vat!t!aga^man!i )统治期间,于马特列村之阿卢迦洞(阿卢寺)举行,罗希多大上座主持,五百比丘参加。会中诵上座部佛教三藏,修订三藏注释,重新安排经典次序,写成第一部巴利文三藏及僧伽罗文注释。

第五次结集:据巴利‘教史’第六章、缅甸史等之记载,西元一八七一年,缅甸国王敏东(Mindon, 1853~1878 在位)召集二四○○位高僧,于首都曼德勒举行第五次三藏结集,国王为护法人。此次结集以律藏为中心,考订校对圣典原文之同异,共同合诵,经过五个月完成。更将结集三藏文字,分别镌刻于七二九块方形大理石上,竖立于曼德勒山麓拘他陀塔寺(Kuthodaw)中,外有四十五座佛塔围绕,今尚存于曼德勒古都。

第六次结集:西元一九五四年五月十七日‘卫塞节’(Visa^kha Day,世界佛陀日),缅甸佛教于国家赞助下,举行第六次结集。此次结集之意义,在于团结佛教徒,增进上座部佛教之隆盛,提高缅甸独立国之地位。结集地点位于仰光北郊艺固山岗上,建筑仿效印度第一次结集时之七叶窟。此次结集以第五次结集所镌刻之七二九块大理石刻文为依据,并广采锡兰、泰国、高棉、伦敦巴利圣典协会,以及缅甸各种巴利文版本,作详细考订。结集完成,印刷流通。此次结集并邀请南传各国比丘参加,北传国家比丘亦受邀观礼,费时二年多,至一九五六年(佛历二五○○年)之卫塞节完成。〔佛般泥洹经卷下、福盖正行所集经卷三、高僧法显传、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本、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中一之二、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印顺)、阿毗达磨论の研究〕(参阅‘十事非法’442)  众所周知:本师 释迦牟尼佛入大般涅盘前,曾嘱咐四件事为(1)佛弟子应依『波罗提木叉』为师;(2)佛弟子应依『四念处』为住;(3)集结经文之首应冠以『如是我闻』;(4)对待恶性比丘应用『默摈』为之。至於云何谓『如是我闻』?兹依《阿弥陀经通赞疏》所开示,分述之如下:   (一) 言【如是】者。依四义转(1)依『譬喻』。如有说言,如是富贵如□沙门,如是所传所闻之法如佛所说,定无有异,定为利乐方便之因,或当所说如是文句如我昔闻;(2)依『教诲』。如有说言,汝当如是读诵经论等,此中如是,远则佛之教诲,近则传法之者教诲;(3)依『问答』。谓有问言,汝当所说昔定闻耶,於此答言,如是我闻;(4)依『许可』。如有说言,我当为汝如是而思、如是而作、如是而说,谓结集时诸菩萨咸共请,如汝所闻当如是而说,传法菩萨便许可言,如是   当说,如我所闻,或信可言,是事如是,谓如是法我昔所闻,此事如是,则此当说,定无有异。由四义故经所皆置如是我闻。   (二) 言【我闻】者。传法菩萨自指己身言,如是法亲从佛闻,故名『我闻』,非谓我者定属一人,我谓诸蕴,世俗假者,然『我』有三(1)『妄所执我』,谓外道等所横计我;(2)『假施设我』,谓大涅盘常乐我净除二乘倒强施设故;(3)『世流布我』,谓世共传天授、祠授等,今传法者随顺世间自指称我,问诸佛说法本除我执,何故不称无我乃称我闻?答有四义(1)言说易故(若说无我通蕴处界,知此经谁);(2)顺世间故;(3)除无我怖故(言无我者为谁修学);(4)有自他染净因果事业等故。为何不称名字但称我闻?答有三义(1)示不乖俗宗,虽显真宗不乖俗理,虽显妙言不乖□欲,虽显真谛不离俗故;(2)我者主宰自在之义,如同《集藏传》云:「有三阿难,一阿难陀云庆喜,持声闻藏;二阿难跋陀云喜贤,持独觉藏;三阿难伽罗云喜海,持菩萨藏,但是一人,随德各别,由此阿难多闻闻持,其闻积集三慧齐备,文义并持,於三藏教总持自在,若称名字。虽顺正理,无於诸法得自在义,由斯称我不道阿难。」(3)我者亲义,世间共言我见闻,此将为亲证,若言阿难闻,或非亲闻,从他传受,今显亲闻世尊所说,非是传闻破他疑网,故不称字但言我闻。何故但言我闻不言我见乎?答有三义(1)欲证深理要先闻法,名等诠义非色等故;(2)此界以声为佛事,事为所依,名等有故;(3)希证菩提要闻熏习,由闻熏习成出世故,由斯经首不说见觉知,唯说我闻据实,于时亦见佛说诸余佛土,以光明等而为佛事,可言见等。   由此观之,世尊当时嘱咐经首要冠以『如是我闻』,乃有其深刻之用意,此为吾等学佛修道者所应不得不知。何以故?盖『如是』者,指经中所说之佛语,『我闻』者,阿难自言也,佛经为佛入灭后多闻第一之阿难所编集,故诸经之开卷,皆置此四字。又『如是』者,信顺之辞也,以信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故也。佛法以信为第一,故诸经之首举阿难之能信而云如是。又外道之经典,开卷有阿(无之义)、伛(有之义)二字为吉祥之表,是诤论之本也,故佛教为避诤论列如是等之六成就,『如是』二字为信成就,『我闻』二字为闻成就。   总而言之,阿难尊者当年所集结之《大藏经》,其内容甚广,若就一般内容而言,可摄为教、理、行、果四种:(1)『教法』,即从能诠之语言、文字而言;(2)『理法』,即从教法所诠而言;(3)『行法』,即依教解理,所以起行,五乘学人,各有所行之法;(4)『果法』,即一切修行,均趣於果,终不虚度。若就胜劣方面而言,可概为三种:(1)『涅盘法』,即是无住大般涅盘,以常乐我净而为体性,能尽一切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甘露解脱,真实安稳;(2)『中道法』,即戒定慧等诸妙功德,所谓三十七菩提分法: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3)『文义法』,即如来为调伏有缘众生,所说八万四千诸妙法藏。   是故佛门四众弟子欲尽其一生,书写、受持、读诵并为人演说,决定不能做到,唯有一门深入修行『净宗念佛法门』,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进而在『依正庄严』之殊胜环境中,面见 阿弥陀佛,何愁不『开悟』?此乃古今高僧大德,不厌其烦地谆谆告诫吾人专修『念佛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主要原因,所谓『生死事大,轮回路险;老实念佛,莫换题目』是也。愿与诸仁者共勉之。

  佛教的大小乘经典,非常之多。虽然佛涅槃后,弟子们就进行了结集,但是,这时的结集只是采取合诵的形式,即一人诵出,大众认可,即合诵,并没有形成文字记录。

  至于佛经之有大规模的文字结集记载,是在佛灭度后数百年间的事。初期的佛经,多半是靠口头传诵的,由于印度自古以来对于圣书都靠师弟口传(最早婆罗门教的吠陀圣典,根本忌用文字记录),所以养成了印度民族强记的习惯与能力,一个学者熟背数十万颂,乃是平常事,即至今日的缅甸比丘之中,仍有通背三藏教典的三藏法师。

  但是,多靠师弟诵传的方法将佛经流传下来,就不能保证没有讹误的情形了。而且,印度民族从师承相传的习惯中,养成了对于师承的绝对信心,因此,时间久了,对于同一桩事物,就有好多种传说的不同,各传各的,各信各的,互不相妨。因此而可能把一些印度古文化中的各种传说,也在不知不觉中加以利用而成了佛典内容的一部分。尤其是历史性的考证工作,对于印度民族是从来不重要的。所以在佛经之中有著许多互相出入矛盾乃至时间倒置的记载。

  近代佛教学者用历史的方法论,用考古学、语言学、进化论的角度,来研究佛教的圣典,发现佛陀释迦世尊的当时,并没有留下成文的经典,最早的经典传诵,也不是成文的书籍,是凭以口传口,代代相传。

  由于流传的地域越广,时间越久,经典的内容越多,便见其不同的分歧观点,这就是形成部派佛教的原因;之后,又渐渐地出现了大乘经典。不论是小乘、大乘的各种经典,均须出于佛教徒中的大修行者所传,而任何一个派系,都认为他们所传的才是真正代表佛说,这便形成了所谓“部执”或“部计”的思想。

  可是到了今天的学者,能把现存各派、各系,每一个时代所有的圣典拿来排比、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就能指出相互的出入、彼此的矛盾、前后的增减;但如果要他们把全部圣典均视为佛说而不相违背,那是办不到的。而如果对这些圣典,全部予以否定,或采取怀疑的态度,便无法使人获得无尽的利益,也就产生不了佛法化世的功效。如何折衷、取舍,便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

  因此,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对于佛经,应该具有极崇高的虔敬,但却不必要求毫不鉴别地字字接受。佛教的正法,应向佛经之中探求,对于佛经的记载,却可保留各自的审察态度(是指如有审察能力的话)。

  但从大致上说,流行于现世且有史实可考的佛经,都是值得人们去信受奉行的,因为各经的主要思想都是正确的,偶或有些名相数位见解及传说等的出入,也是枝节问题,而非根本问题,故对一般的人来说,不得怀疑佛经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佛教虽然主张人人皆可直接去理解佛法,如若遇到理解不透的所在,最好请教有素养的法师,断不可自行妄断佛经的义理;因为有许多属于境界上的名词及观念,若非多看佛经或自己没有实践的体验工夫,便不容易通透得过。

  以上摘自圣严法师《学佛群疑》《正信的佛教》,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信仰为题


关于佛教起源的传说
据佛经记载,我们这个世界在过去庄严劫、现在贤劫和未来星宿劫三大劫中,各有一千尊佛成就,每当一尊佛入灭后,就要经历相当漫长的岁月,另一尊佛才会出现于世。因此,值遇佛陀在世是很难的,佛陀出世就像昙花一现,电光一闪,而后就又进入漫漫长夜。据《现在贤劫千佛名经[2]》记载,我们现在这一劫叫做...

请问现在流传的佛经是否被后人经过篡改和误传,而失去佛陀本来的原始思想...
你要是多看些经书就知道了,阿难的记性第一,当时都是证得阿罗汉的佛陀亲传弟子来集结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诸位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一位外国和尚,就是鸠摩罗什 法师。在南北朝时代,秦王苻坚为了请鸠摩罗什到中国来,派出了二十万大兵,消灭了两个国家。在世界人类文化史上,只有...

主持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翻译佛经,并在译经中一改生硬的“直译”为...
公卿以下率皆奉佛。州郡化之。癸丑晋帝义熙九年秦弘始十五年也。四月十三日师入灭。寿七十岁。师之弟子曰生.肇.融.睿。谓之什门四圣。加昙影.慧严.慧观.僧[契-大+石].道常.道标谓之什门十哲。又有僧导.僧因。皆当世名匠也。师入灭日谓众曰。所译唯十诵律未及删繁。若义...

原始佛教戒律的依据
原始佛教戒律的依据就是佛陀制定的戒律。佛教一开始是没有戒律的,后来佛的弟子愈来愈多,有的弟子做出有损佛教威仪的事,所以佛才制定戒律,但是佛教戒律不是佛一下子全部制定出来的,而是针对不同弟子犯的错制定相应的戒律,到佛入灭时,大概制定了200多条戒律。佛入灭后,举行佛教史上第一次经典...

“佛”是什么?
在自己想明白(觉悟)之后,佛就开始给大家讲道理,讲什么道理呢?简而言之,就是苦集灭道。所谓苦集灭道,便是前面说的这几项:什么是苦?苦是怎么来的?怎么样才能消除苦?佛在世间宣扬佛法(讲道理)四十多年,最终在沙罗双树间入灭。不过,佛法并没有因为佛的入灭而消失,佛在世间培养了一大...

求《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绿锦袱包》现代文翻译与注解_百度知 ...
拿着烛火照着看,墙角有一个绿锦包袱,里面包着一个银船,左右有四个轮子。是外祖父家最鼎盛时期的玩物。这才明白那个绿衫就是这个绿色的包袱皮,手和脚是那四个轮子。把它溶化了大概买了三十多金。(靠,那得多大个银船啊)家里的一个老太太说起:我还做丫鬟的时候,家里面丢失了这个东西,一起...

有文字,佛陀在讲地藏经的时候为什么会让别人书写此
你这个问题可问到疑点上了。世尊当时说法,没有人作书面记录。他入灭后几十年,才有弟子提议整理编辑他的教法。后经过多次汇编,完成了最早的佛经一一《四阿含经》。大乘经典,是在佛陀入灭四百年后,在大众部新思想影响下诞生。完善于世尊入灭后六百年左右。这是历史资料客观记载。到这里,地藏经从哪...

佛教:哪本经中有关于劝请佛入灭的经文?
魔王波旬说:“你涅磐后,我一定要破坏你的佛法。”佛说:“佛法是纯正之法,从自性中流出,没有任何力量能破坏。”魔王波旬说:“到你末法时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孙混入你的寺庙内,穿你的袈裟,破坏你的佛法。他们曲解你的经典,破坏你的戒律,以达到我今天武力不能达到的目的……”佛祖听了魔王的...

◆为什么南传佛教上座部的修行人 不能证得阿含解脱果
因此我们不能如印顺邪师所说:佛陀来人间成佛只是个「偶然」;又说佛陀「入灭」是「灰飞烟灭」。所以问题不在于佛陀说法俱足圆满?也不是注经的菩萨论师说法就比较不圆满?真正的问题在于学法者的根器够不够?时机因缘对不对?如果时机因缘根器差的人就会对经、律、论,产生谬解,诸如现今的佛学院以世间的文字训诂...

什么是末法时期?
什么是末法时代?末法时代是什么意思?说到末法时期,我们需先知道,为何有末法时期,释迦摩尼佛曾说过,佛法共分为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期;此后一千年为像法时期;在后一万年就是末法时期。按照释迦摩尼佛入灭之后算起,那么我们现在所处于...

沅江市13556491465: 如果大乘佛法是佛说的那为什么到佛灭渡后几百年才出现呢 -
蛮支可普: 实际上大、小乘只是个相对的名相,归结到最后,什么大、小、密乘全部没有,只剩下所谓的“佛乘”.释迦如来住世的时候经典通说,却没有刻意分离大、小乘,只是后人意见出现分歧时,便各执一部分经典开始修行,选择阿含部等经典者便...

沅江市13556491465: 佛教的各种经文是佛亲口说的话么? -
蛮支可普: 佛教中的经典都不是出自佛之口,佛未入灭时,无任何文字遗留,只是言传身教;佛入灭后才由众阿罗汉弟子们结集成佛经,最初的佛经只是口耳相传,并没有文字记录成册!现在的经文大多是后人依佛之口编写和杜撰,经过漫长的岁月,佛法早已面目全非,所以才有了现在所谓的佛法八万四千门!一些所谓的大德也是依这些经文修行,无法保证修行的正确性,所以大德的言论不必相信!具体可以参考四阿含,这部经是距离佛陀入灭最近,虽然有些后人的改动,但不至于像后期大乘改的面目全非!

沅江市13556491465: 佛经的起源是? -
蛮支可普: 佛经起源当然是佛的说教,由于释迦穆尼佛在涅盘之前的言教少有文字,因而主要的经典都是在佛入灭后弟子们第一次集结的时候由阿难尊者回忆记录而成的佛经,因为不是佛亲自写的,所以佛经前大多都有一句“如是我闻”字样,就是我是这样听“佛”说的.

沅江市13556491465: 为什么说现在是末法时期?怎么理解末法时期? -
蛮支可普: 佛法共分为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 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期;此后一千年为像法时期;再后一万年就是末法时期. 表现如下: 对佛法实际修、行、证的人非常稀有;佛教沦为“求名闻利养”、“求平安...

沅江市13556491465: 佛经的起源是?
蛮支可普: 选自东初长老编著之《阿含概说》:佛陀入灭后,第一个夏季,在阿阇世王绝对保护下,五百阿罗汉会聚于王舍城七叶岩,以大迦叶为 首,举行第一次结集.这时的法,即是经,由阿难诵出,律由优波离诵出.阿含经的渊源,即导源于此时.律与经为同一渊源,故其取材诸多相同.佛灭百年顷,因 东印度吠舍离比丘提倡新佛教,遭保守派反对,于吠舍离城,会集七百僧众,以耶舍为上首,举行第二次结集.这次结集以讨论律为中心.佛灭后二百三十年顷,于 波咤利弗城,依阿育王命,以目犍连帝须为上首,举行第三次结集,于是三藏教法始行完成.

沅江市13556491465: 佛教经书是谁写的? -
蛮支可普: 佛教的经书是由最早的佛陀入灭之后,由佛弟子结集的.当时分在王舍城外灵鹫山的窟内和窟外分别结集.五百阿罗汉在窟内,上千比丘在窟外;故此成为后期的上座部和大众部两支.上座部即现在的泰国、斯里兰卡、缅甸为代表;大众部发展...

沅江市13556491465: 第三次佛教结集是在谁的倡导下? -
蛮支可普: 快乐兄 法安! 根据长阿含经--佛泥洹经的明文记载,四阿含诸经是在大迦叶等人第一次五百结集时,即已具足了;显然第二、第三次的经典结集,并非结集阿含部的经典,所以不能说第二、第三次的经典结集都是四阿含诸经,也不能因此而主张...

沅江市13556491465: 为何说现在是末法时期? -
蛮支可普: 首先纠正一个错误,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每一尊佛应化在六道中度化众生,每尊佛的法运各不相同,相同的佛在不同的世界法运也长短不一.这并不是表明佛的能力有限,而是取决于众生的善根福德因缘,当众生总体善根趋于成熟的时候,就会因为他们的因缘感应到某位佛来创立佛教,而这尊佛所创立的佛教所能持续多长时间就和福德相关了,也就是说善根越深厚,佛的法运就越长.六道轮回里都是生死相依的,佛教在六道轮回里作为一种究竟解脱的教育被创立,就要遵循因果定律,在这个世界消失,等待下次善根福德因缘成熟.

沅江市13556491465: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书籍 -
蛮支可普: 2500多年前释迦摩尼佛在菩提树下所修行证悟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唯有妄想分别而不能证得.据历史考证,佛陀本名悉达多,为当时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净饭王的太子王子,19岁时感悟到生老病死等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