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作者&投稿:籍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最基本的战场规则,一旦被破坏就代表双方失去沟通、和谈的机会,将会面临不死不休的局面,基本不可能和解。

众所周知,古代以冷兵器作战为主,且交通极度落后,一场战争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人嚼马饮是一笔不小的花费。更何况打仗是要死人的,如果壮劳力都死在战场上,国内的耕地谁来生产?没有粮食和劳动力的国家会快速衰落,因为古代的人口数量特别是壮劳力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

既然打仗的代价很大,交战双方当然会尽可能地避免战争,“使者”这个创造性的职业应运而生。两国使者必须是晏子、毛遂那样能言善辩的博学者,承担各自君主的意志前去谈判。只要能谈得拢、双方能达成和解,大家就能高高兴兴“洗洗睡”,然后班师回朝。当然,如果谈不拢也没关系,毕竟谈判很难一蹴而就,现代社会的商业谈判尚且“好事多磨”,更不要说关系两国命运的谈判了。

如果双方战前不能达成一致,那就只能开战。打着打着如果哪一方感觉处于劣势或损失太大,又可以派出使者重新和对方谈判。总之,没有撕破脸皮之前多少次谈判都不要紧,只要能把损失降低到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就行。

但是,如果哪方斩杀对方派出谈判的使者,即代表双方接下来会有一场不死不休的大战。这样的大战要么以灭国结束,要么割地赔款、俯首称臣。毕竟出使的使者代表国家颜面,对方敢杀使者说明他们就没打算和谈。不过,很少有国家会干这种自绝后路的事儿,给自己留条谈判的后路它不香吗?

综上所述,使者代表双方颜面和沟通渠道,如果使者被杀,代表双方不死不休。



使者的作用是传递对方国家的消息。如果斩掉来时,那么两国之间就只能你死我活,没有和解的可能。

如果斩了来使,那么完全有可能立刻交战,而且也不利于互通彼此的消息,很多都需要进行谈判的,如果咋了来使就非常的不方便。

斩了信使会导致两国不得不大战一场,因为信使代表着两国帝王,如果斩了信使就代表着想要斩杀对方帝王,另一方就不得不战。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来历。周朝廷为了加强统治,解决各类矛盾,就根据夏商以来的风俗习惯,发展出了完善的礼乐制度,即常说的周礼。周礼除了包含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等等之外,还包括五种重要的礼仪,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在西周时期,做什么事情,都是要讲究礼法的。西...

古代战争中,为何会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说法?
即使是两国处在战争状态,使节仍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这点和现代的外交制度有点相似。就是有点不道义,在古时候人们的价值观约束下,就容易让手底下的士兵对领兵将领产生反感。所以一般都会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企图买通他,要他向宋军喊话,说晋国不在提供救援,断绝宋军的希望,解杨不同意。经过楚庄...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是为什么呢?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就是因为使者的身份非常特殊,他们是和平的象征。而且使者对双方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因为他们是两国沟通的桥梁。另外主动斩杀使者的那一方就成了挑起硝烟战火的主动方,最后只会不得民心。因为各方面原因导致这条不成文规定一直被后人所用。首先,使者的身份都是非常...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交战双方的基本准则,一般来讲,使者的作用传递信息,商议谈判,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使者是可以全身而退的。不过,在实际战争中,斩杀使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假如这位使者嚣张跋扈、不可一世,很容易成为对方的刀下亡魂。其次,如果战事进行到白热化,双方都杀红了眼,杀几个使者也就...

“两方交战,不斩来使”,这个规矩从何而来?
斩杀使者之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和对方国家进行绝交,不留后路,所以一旦爆发战争的话,是会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而且还可能会成为很多国家讨伐的对象,是非常严重的一件事情。最后即使到了目前的国际社会,也是要遵循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这一原则,这不仅是体现了人权,而且也是对于每个国家的尊重。

古代“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种约定是真的吗?
古代都有俗成的一个约定那就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还有就是也不杀投降的人,这个说法是千真万确的,而且很多人都会遵守这个约定。这其实也是在维护自己利益,不斩来使不斩投降的人都是很明智的选择,但是既然是约定,有打破的情况也是难免的。在古代的战场上,两军交战本来就是需要双方之间有一个...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因何古代会有这样的规定呢?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句话,而在交战前派出使臣好像是历朝历代各方势力都会进行的一个仪式,那么为什么在两军对垒的关键时刻,对战的双方不仅不杀使臣,反而还要以礼相待呢,其实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古代国与国之间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尤其是在战国时候爆发...

都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历史上还真有人斩杀了使者
在战争中,有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里的使,即使者,也就是代表另一方,受命出使的人。使者所扮演的角色,一般是传递信息,表达意愿。在没有电话和网络的时代,使者是两国之间绝好的交流媒介。当然,比较高级的使者,不仅仅是传声筒,有时候还会谈判,有一定的事务决策权...

两军交战下一句是什么
两军交战下一句是:不斩来使。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此词指的是两军在作战期间,双方要有互相协商的代表传达信息,这是历代战争的规则。“使”即“使者”;不斩“使者”是自古以来的战争法规;任何交战方都得遵守。出处:1、明·佚名《绨袍记》三六:“犬夫,两国相争,不斩来使,有何受辱。”2...

“两方交战,不斩来使”,如果真的杀了“来使”是什么结果?
其实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是我国古代战争中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基本是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的,但即使交战双方杀红了眼,也都不会轻易去破坏这条规则。前面也说到斩杀来使的话就会承受另一边最凶猛的攻势,因为斩杀来使的一方真的实力一定要强过对方,所以来使的目的大部分都是为了投降而来,斩杀来使就表明...

潼关县19180971188: 为什么说:两国相争,不斩来使? -
于光艾迪: 如果杀了使者,以后就没人会和你谈判了,这也是为了天下苍生啊,留下一个可以谈判的空间,而不是见使者就杀,永远得打下去.

潼关县19180971188: 为什么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
于光艾迪: 来使就是传递信息.如果来使都斩了.把信息都错过了.除非很厉害的来使.不然1个人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潼关县19180971188: 为什么说两国交兵,不斩来使?都已经开战了,不杀白不杀啊? -
于光艾迪: 1、复仇战,本方占优,对方请降,不受降. 2、本方弱势,对方招降,斩来使,死战到底. 3、来使太嚣张,怒了... 4斩来使不符合规矩,如其他人啊郭嘉救援啊! 忘采纳

潼关县19180971188: 为什么两国交战不杀信使.
于光艾迪:信使是通信的使者,两国即便交战也仍是要对话的(譬如下战书,媾和,谈判传信什么的),要对话就要靠信使,如果你斩了信使,那就无法通信了. 不过也有特例,就是一方认为与对方没有什么可讲的,或要羞辱对方,那他们就会拿信使开刀,信使可就很惨喽,所以我说,信使这还是个苦差,不过薪水应该还是很高的.

潼关县19180971188: 为什么两国交锋,不杀密探? -
于光艾迪: 两国交战 不斩来使 密探也是来使所以说不会杀掉 再就是为了军事需要不杀他们,为了得到另一方的军事情报可能会对他们进行劝降. 因为密探掌握着双方军事情报,谁拿到了就会在战争中占先机

潼关县19180971188: 两国之争不斩来使,这句话是由什么得来的?
于光艾迪: 双方处于剑拔弩张的对峙局面时,使者是一种润滑剂,既可以完整地转达上层意图,避免错误解读造成误判,而致一发不可收之后果,又可以周旋回转,为高层留下辗转腾挪的空间.同时,使者也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实力,不能随意污辱.

潼关县19180971188: 两兵交战为何不杀探报
于光艾迪: 什么探报,那是《大兵小将》胡扯,应该是专指“报”而不是“探报”,原话是“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种规则历史上确实有的,因为使者是负责递送战书或者其他军用文件的人,战争与他们无关,再者他们传话是两敌对军团唯一的正式交流方式.因此不杀.

潼关县19180971188: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 -
于光艾迪: 春秋时期诸侯派出的外交使节是不可侵犯的.公元前596年楚国派出申屈出使齐国,楚庄王特意嘱咐不要从宋国经过.宋国执政华元听说了,觉得这是对宋国的莫大侮辱,就设伏击杀死楚国使者.楚庄王为此“投袂而起”,出动大军包围宋国国...

潼关县19180971188: 两国相争,不斩来使是什么意思 -
于光艾迪: 指在战争中,交战双方不得以任何方式伤害对方的传达信息的人员.

潼关县19180971188: 三国时期,诸葛亮经常劝刘备杀死使者,而郭嘉为什么经常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劝曹操不要斩使者? -
于光艾迪: 不知道您说的信息是从哪里得到的.中国自春秋儒家思想形成后,“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已经成为统帅人格修养,礼仪仁义之师 的一项衡量.按您所说,诸葛亮经常劝刘备杀死使者,就是想让刘备惹怒对方,加速自己的失败.郭嘉经常劝曹操不要斩使者,就是从长远考虑,不作暴君,以图江山长久. 最终结果就是这样应验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