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作者&投稿:狐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相比很多人也有这种疑惑:

既然两军已经交战,为什么却不能斩来使,我就斩了,对方能怎样?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交战双方的基本准则,一般来讲,使者的作用传递信息,商议谈判,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使者是可以全身而退的。不过,在实际战争中,斩杀使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假如这位使者嚣张跋扈、不可一世,很容易成为对方的刀下亡魂。

其次,如果战事进行到白热化,双方都杀红了眼,杀几个使者也就不算什么稀罕事了,我们就分析下,斩杀使者,有什么后果?

花剌子模杀蒙古使者,被灭国

在蒙古帝国建国的同时,中亚也崛起一个超级帝国,名为花剌子模。当时蒙古正在对金作战,对于花剌子模,蒙古采样怀柔政策,暂时不想与之为敌。

在公元1218年之前,蒙古和花剌子模曾经互通使者,双方基本上保持了互邻友好的关系,也达成了通商协议。

1218年,成吉思汗派出商队,带着大量贵重物品,长途跋涉,到花剌子模开展贸易。这支商队足有四百五十余人,几百匹骆驼。商队达到讹答剌城,城池的守将亦纳勒赤黑,见蒙古人带来这么多好东西,便想据为己有,随即他下令,将商队扣留。

扣留东西总要有个理由,随后,亦纳勒赤黑上奏摩诃末国王,说蒙古商队里有奸细,摩诃末没有经过仔细调查,就杀了几乎所有人。成吉思汗以强悍著称,一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杀死他们敌人,掠夺他们的土地,抢走敌人的财富和妻女。

只有蒙古人欺负旁人的份,成吉思汗还从没有被旁人如此亵渎过。就算如此,成吉思汗还是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克制,他再次派出几位使者,到花剌子模,要求惩处肇事者,为死者报仇。

花剌子模的摩诃末国王表现得更为无礼,直接杀掉了使者巴合剌,这回成吉思汗彻底被激怒了。成吉思汗将对金的战事交给了木华黎,亲率十几万大军奔赴花剌子模,摩诃末将为他的愚蠢行为付出惨烈的代价。

貌似强大的花剌子模,在蒙古人面前毫无招架之力,蒙古铁蹄所到之处几乎没有活口,公元1231年,花剌子模被攻灭。这就是触怒成吉思汗的后果,可见斩杀使者,也要仔细看清楚主人,否则大祸就在眼前。

耿恭杀匈奴使者,险象环生

公元74年,耿恭在西域担任戊己校尉,屯兵金蒲城。公元75年,北匈奴单于攻打车师国,耿恭派三百军兵前去救援,被匈奴全部杀光。

随后匈奴骑兵将枪口转向汉军,金蒲城被团团围住,考验汉军的时候到了。耿恭命士兵在箭上涂上毒药,被击伤的匈奴士兵流血不止,之后匈奴被击退。

金蒲城水源不足,耿恭命令士兵转移到了疏勒城,源于疏勒城水源比较充足,可以长期固守。匈奴人为了减少伤亡,下令决了城外的河流,疏勒城水源被断绝。人如果不喝水,几天就回去丧命,好在上天保佑,城中士兵打了深井,冒出汩汩清流。

汉匈的拉锯战开始了,耿恭据城防守,有一定优势,但士兵数量也在锐减,匈奴骑兵却是越打越多,直到城池内粮食吃完,汉军也只剩下几十人。

史料记载:

“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不能下。”

即便如此,匈奴仍攻不下疏勒城,匈奴单于改变对策,想劝降耿恭,旋即派出使者。耿恭假意谈判,让使者登上城头,还没等使者说话,就杀掉了匈奴使者,并放置到火堆中炙烤,烧焦的人肉味异常刺鼻。匈奴单于被激怒了,继续增兵攻城,势必要杀掉耿恭。

这场战役之所以如此艰难,源于汉明帝去世,朝廷没有及时派出援军。汉章帝即位,在司徒鲍昱的坚持下,汉廷才派出几千援军,也正是因为这几千汉军的救援,耿恭得以逃出生天。

最后耿恭和其部下只剩下了十三人,战争的惨烈程度可见一斑。耿恭坚贞不屈,打出了汉军血性,只不过他杀掉匈奴使者,也差点要了他的命。

耿恭能存活下来,基本全是靠着运气,假如援军再晚一点到,疏勒城必定也是一座死城。由此可见,斩杀使者也是要慎重考虑的,如果没有必死的决心,后果也是不堪设想。

匈奴不敢杀苏武

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侯单于即位,汉武帝已经将匈奴打了个七七八八,此时的匈奴也认怂了,释放了很多之前的汉朝俘虏。与此同时,在多年的征战下,汉朝的国力也大幅缩水,于是汉武帝也想和匈奴和解,派苏武将匈奴的俘虏送还。

本来是个很简单的任务,但由于匈奴爆发叛变,牵连到了汉朝使团的副使张胜,苏武也被迫扣留在匈奴。

常规来讲,匈奴对于汉朝的高级俘虏,大多予以特殊照顾,并不会一杀了之,比如张骞、李陵都是如此。除此之外,如果投靠了匈奴,单于还会给其娶妻生子,赐予土地和牛羊,匈奴对于苏武,同样采用了威逼加利诱的方式。

只可惜匈奴看错人了,苏武并是不贪生怕死之辈,面对死亡威胁,苏武毫不在意,并还以颜色。苏武道: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

南越、大宛、朝鲜都曾杀过汉朝使者,结果都被汉朝攻灭,苏武用赤裸裸的现实威逼匈奴单于,换言之,如果你杀了我,那么匈奴也将被汉军屠灭。

苏武并非危言耸听,面对这位不屈的汉朝使者,匈奴单于也不知该如何处理,最后只能将其流放到北海牧羊。哪怕苏武的境遇再艰苦,匈奴也不敢对苏武如之何,十九年后,苏武再次回到了汉朝的怀抱,其经历也成了不朽的传奇,为后世所敬仰。

苏武之所以没有被杀,他倚仗的就是汉朝的国力,匈奴杀苏武很容易,但如果得罪了汉朝,那么后果会很严重,匈奴单于不得不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即便卫青、霍去病已经去世,汉朝的实力仍很强大,也正是因为其强悍的国力,使得匈奴不敢为所欲为。

常规条件下,两国交战,原则上还是不要杀掉使者为好,但具体情况也要具体分析,前提条件不同,结果也会大相径庭。



如果斩杀了使节,那这个国家的国家信誉就会立刻荡然无存,周边所有国家都会认为这个国家不值得被信任,就会群起而攻之。

源于周礼,这是对一个国家最基本的礼貌和尊重,使者是双方的传信人,斩了会引发战乱。

这是因为两国来往的使者代表的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如果被杀了,就说明两国没有回旋的余地,一定会死战到底。

一般使者的作用是沟通、劝降等,如果说斩杀使者,就是死战不降的意思,就再也没有和谈与投降的可能了,而且守城战中杀了使者,如果城破,绝对会是一场屠杀。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是为什么呢?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就是因为使者的身份非常特殊,他们是和平的象征。而且使者对双方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因为他们是两国沟通的桥梁。另外主动斩杀使者的那一方就成了挑起硝烟战火的主动方,最后只会不得民心。因为各方面原因导致这条不成文规定一直被后人所用。首先,使者的身份都是非常...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古代国家真的都恪守这个原则了吗?
当然,在历史的洪流中,肯定也是有很多国家遵守了是一个原则的,一般来说,能够担当使者的人都是双方比较尊重的人,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外交官,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值得被保护和尊重的。虽然担任使者是有很大的风险的存在的,但是使者却是两国交战的时候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虽然有的国家会不遵守,...

古人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为什么?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有一句俗话“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是大多数时候战争双方都共同遵守的一种准则,那么这样的准则是如何形成的呢?如果斩杀了来使又会如何呢?战争的本质其实是利益的争夺,在这种基于利益的战争之中两国之间一般并不会说打就打,一般都有一个摩擦升级的过程。而且古人也说了,兵者是国之大事,圣人...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清朝试过一次,后果是什么?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三国演义》中有个不太起眼的细节。赤壁之战前,曹操早年派人给周瑜送劝降书,周瑜大怒,命令“毁书斩使”,鲁肃劝他说:“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周瑜只是冷哼一声:“斩使以示威!”而曹操得知周瑜如此无礼,拍案大怒。之后,曹操亲身督战,催着一班水军直接杀到了三...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是什么时候制定的,为什么会有这个规定?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当年楚国向齐国派出使者,洽谈相关事宜。按理说如果想早日到达齐国的话,必须要从宋国走。然而楚庄王却特意命令使者要绕过宋国。因为宋国一向非常高傲,根本瞧不起楚国,他们认为楚国都是野蛮人。因此,楚国也讨厌宋国。本来按照楚庄王的吩咐,使者只要绕过...

为什么会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规定?
从书信中来进行通信和联络感情,在战争中也一样,古代战场上,双方想要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或者想要消解误会,只能通过书信来传达,而传递书信的就是使者,所以战争中双方想要保持之间通信的正常,就要留一个传话的人,如果一方想要不战而降,也得通过使者来传达,这样就有了,两国交战,...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真的吗?
其实古人打仗倒是没有我们现在想的那么复杂,甚至不少规矩,现在我们还无法理解,可也有一些规矩,是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下来,到现在仍然适用的,比如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在众多的文献中它也出现过多次,这句话倒也好理解,那就是两个国家在交战的时候,是不能斩杀对方派来的使者。按理说两边交战,那...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在打仗的时候真的不会杀使者吗?
4. “两军交战,不斩首使者”的规则起源于春秋时期,宋国的华元作为使者,前往楚军军营谈判,要求楚军撤出宋国都城,两国停止交战。5. 在激烈的战争中,使者是双方沟通的媒介,负责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意思。如果连对方使者也不能幸免,那就意味着不可能和解。6. 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来说,可能会出现“...

战争本无信义,为啥会留下“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约定?
由此可见,“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是一种关于战争需要信义的历史遗存。(两国交战,不斩来使)那么,为什么别的关于信义的战争法则没有留存下来,只有这一个留存了下来呢?其实,准确地说,留下这一条,只不过是留下一个战争双方信息互通的方式,并没有留下“信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交战双...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如果对使者动粗是什么后果?
俗话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但是如果斩了来使那么就说明两个国家除了不死不休之局一定会打起来,根本就没有商讨的地步只剩下开战了,但是如果这个国家对于来使动粗那么就是对于另一个国家的不尊重,也将是会引起战争的。从古至今以来,两个国家之间打仗,都有这样的规定,两个国家之间不管再怎么打仗,...

都兰县17358142200: 两国交战为何不斩来使?这种传统好象至今都在用
璩园天晴: 不斩来使的理由大家说了很多,我补充一下为什么还有很多斩来使的 斩来使一般发生在本方不愿意和对方谈判的情况下,一可以起到震慑敌人的效果,二相当于断了谈判的念想,激励本方军队死战. 以下情形下比较容易出现斩来使的情况 1、复仇战,本方占优,对方请降,不受降. 2、本方弱势,对方招降,斩来使,死战到底. 3、来使太嚣张,怒了...

都兰县17358142200: 为什么说两国交兵,不斩来使?都已经开战了,不杀白不杀啊? -
璩园天晴: 1、复仇战,本方占优,对方请降,不受降. 2、本方弱势,对方招降,斩来使,死战到底. 3、来使太嚣张,怒了... 4斩来使不符合规矩,如其他人啊郭嘉救援啊! 忘采纳

都兰县17358142200: 为什么说:两国相争,不斩来使? -
璩园天晴: 如果杀了使者,以后就没人会和你谈判了,这也是为了天下苍生啊,留下一个可以谈判的空间,而不是见使者就杀,永远得打下去.

都兰县17358142200: 为什么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
璩园天晴: 来使就是传递信息.如果来使都斩了.把信息都错过了.除非很厉害的来使.不然1个人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都兰县17358142200: 为什么古代两国交战不杀信使? -
璩园天晴: 一 表示自己有胸怀,有气度 二 自认为是文明的军队,不会无故杀戮不携带武器的人员. 三 军人、武士的尊严:对不携带武器的敌人不会主动进行攻击. 四 只有疯狂且仇恨到极点才会对敌军使者下手. 五 虽然双方在进行战争,但是必要时敌对双方还是需要进行交流、协作和谈判的,杀掉敌军使者,就是断绝了敌我双方的联系. 五 自己也会派遣使者送消息或者礼物给对方,如果斩杀敌人使者,自己方面的使者肯定也会遭敌人斩杀.采纳哦

都兰县17358142200: 不斩来使的来由?
璩园天晴: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在后世流传下来的交战规则主要只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春秋时期诸侯派出的外交使节是不可侵犯的.公元前596年楚国派出申屈出使齐国...

都兰县17358142200: 为什么两国交锋,不杀密探? -
璩园天晴: 两国交战 不斩来使 密探也是来使所以说不会杀掉 再就是为了军事需要不杀他们,为了得到另一方的军事情报可能会对他们进行劝降. 因为密探掌握着双方军事情报,谁拿到了就会在战争中占先机

都兰县17358142200: 谈判破裂为何不杀使者 -
璩园天晴: 双方交战不杀来使第一表现的一方大将有气度.已显示为仁义之师,其实这些都是中国古代重视的形式罢了.自古战争无义战,其实战士是没有什么正义性和非正义性的. 两军交战不杀来使不过是显示领将的人格修养罢了.... 第二他的现实意义是,交战的时候双方的一个对话机制,毕竟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能永远赢,保留这个对话机制就给自己留了一个退路.不杀使者不杀俘虏,都有这么意思.最后行成这么一个约定俗成的事,又反过来约束将领们,不杀使者使自己站在一个道义的制高点上.希望能帮到你.

都兰县17358142200: 为什么两国交战不杀信使.
璩园天晴:信使是通信的使者,两国即便交战也仍是要对话的(譬如下战书,媾和,谈判传信什么的),要对话就要靠信使,如果你斩了信使,那就无法通信了. 不过也有特例,就是一方认为与对方没有什么可讲的,或要羞辱对方,那他们就会拿信使开刀,信使可就很惨喽,所以我说,信使这还是个苦差,不过薪水应该还是很高的.

都兰县17358142200: 三国时期,诸葛亮经常劝刘备杀死使者,而郭嘉为什么经常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劝曹操不要斩使者? -
璩园天晴: 不知道您说的信息是从哪里得到的.中国自春秋儒家思想形成后,“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已经成为统帅人格修养,礼仪仁义之师 的一项衡量.按您所说,诸葛亮经常劝刘备杀死使者,就是想让刘备惹怒对方,加速自己的失败.郭嘉经常劝曹操不要斩使者,就是从长远考虑,不作暴君,以图江山长久. 最终结果就是这样应验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