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行为的「目的论」:「去处」比「来处」更重要

作者&投稿:鲜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目的论──「去处」比「来处」更重要

父母或老师在面对前述那些不适当的行为时,多是用责骂或处罚的方式来制止,但大部分时候都只能暂时劝阻孩子的行为,很快他又会重蹈覆辙。

孩子之所以不停止这样的行为,是因为他想要引起父母及老师的注意;既然他的行为目的是引起注意,如果父母及老师用处罚这样表达注意的方式去制止他,只会让他继续不适当的行为。认为引起注意就是孩子做出这些行为的「目的」──这样的见解就是「目的论」。

阿德勒曾经说过,即使是心理学家也很难回答「为什么」这个问题,因为这样简单的询问,很难让人理解「为什么」到底有哪些含义。即使问孩子「(为什么)要做那种事」,也不会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因此,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询问孩子「为什么不听老师说话」或「为什么总是不写作业」,孩子就会给我们答案。

因此,当阿德勒对这样的行为做出询问时,他想知道的不是行为的「原因」,而是「目的」。他认为,在背后推动人类活下去的并不是「原因」,而是人类自己设定、并主动追求的「目标」。换句话说,就是不问「来处」,只问「去处」。

与目的论相对的就是「因果论」,这也是一般大众较常听到的理论。例如儿子不听老师说话的「原因」,是妹妹出生导致他有了不安全感;或是缺乏父母的关爱,会造成孩子不去学校─这就是「因果论」的运作方式。

以情绪来说明目的论与因果论的不同,就像我们常会说「一时火大所以打了孩子」,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绪是因,行为是果」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我们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利用情绪,并不是被情绪推动、受它支配。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情绪的出现是为了让对方听我们的话,照我们的愿望行动─我们认为愤怒会让对方听话,便创造出愤怒来达到目的;而悲伤则是为了引起对方的同情所创造出来的。就像这样,情绪并不是藏在我们自己的心中,而是存在于我们与对方之间。

因果论认为愤怒导致我们怒吼,目的论则认为我们为了怒吼才创造出愤怒;因果论认为不安导致我们不敢外出,目的论则认为我们为了不外出才创造出不安。总之,我们首先都会有一个目标或目的,为了实现它才采取行动或创造情绪。关于目的论与因果论,我们会在第四章做进一步的说明。

行为目的——引起他人注意

接着,我们来看看阿德勒在儿童咨询中心处理过的一个案例。一位母亲带她的女儿来咨商,因为她的女儿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肯吞下嘴巴里的食物,只是把食物从一边的脸颊移到另一边脸颊。每个同桌的家人都问过她「为什么不吞下食物」,或对她说「不吞下去就不能吃下一口」。

阿德勒和母亲面谈过后,孩子就被带了进来。

「听你妈妈说,你总是把食物含在嘴巴里不吞下去,对吗?大家好像都很伤脑筋……

你知道有一个更棒、更能引起大家注意的方法吗?就是把你嘴巴里的东西吐到桌子上,这样大家就会更伤脑筋,更会谈论你的事情了哦!」

小女孩一听到就笑了。

阿德勒会提出这个建议的意图很明显。同样的一番话要是换成别人来说,或许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但是在这里,很显然小女孩的行为对象是给予她关注的母亲,而她行为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注意。

行为目的——挑起权力斗争

在前面的例子中,那位母亲虽然会在孩子不肯吞下东西时感到烦恼,但也许并没有真正生气,因为孩子会很巧妙地在父母或老师真正生气前就退让了。然而,一旦事情发展到引发出真正的怒气,就会演变成权力斗争,用阿德勒的话来说,「斗争」就变成了行为目的。

有的孩子会穿着鞋爬上桌,将桌子踩得脏兮兮;有的孩子会在母亲想静下心读本书时,故意把电灯关掉又打开;有的孩子会在父母想要有自己的时间时,拚命大吼大叫;有的孩子会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发疯似地大吵大闹……这些孩子让父母必须整天都绕着他们转,被弄得精疲力尽。

阿德勒认为,这些孩子是在挑起权力斗争,他们只是想引起注意,不成为所有人的关注焦点就不肯罢休。

曾经有位少年因为在上课时对老师丢掷板擦,而来接受阿德勒的咨询,这个个案的报告者(阿德勒在听完个案报告后,才会和少年本人见面)说:「校长为了警告他,好几次让他早退,(即使如此)他却还是不肯停止。」但是,现在大家应该可以了解,不是「即使」罚他早退也无法阻止他,而是「因为」不断叫他早退,才让他不肯停止拿板擦丢老师的行为。

这个少年当时十岁,阿德勒很快便注意到他的身形要比一般十岁的孩子矮小许多。

「你今年几岁?」
「十岁。」
「十岁?以十岁来说,你好像太矮了?」

少年立刻生气地瞪着阿德勒。

「你看看我,以四十岁来说,我也很矮吧?」

阿德勒身形矮小一直是众所皆知的事,接着他又小心地选择措词,继续两人的谈话。

「因为『我们』(这里可以注意到阿德勒不是用『你』)很矮小,所以必须做点大事来证明自己,你是因为这样才向老师丢板擦的,对吗?」

少年低垂着眼,肩膀也垮下来了。

「来,你再看看我,我在做什么?」

阿德勒做出张牙舞爪的模样,然后恢复正常,接着又再做一次。

「你知道我在做什么,对吗?」

少年抬起头,透过与阿德勒的问答,他已经明白了自己行为的目的3。

「他在想办法让自己看起来比原本更高大。他必须让自己比原本更高大,而且要向大家及自己证明这一点。所以他必须反抗权威,才会向老师丢掷板擦。」

阿德勒在别处对这个少年的行动下了注解。

喜欢抗争、具有攻击性的孩子,总是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卑情结以及急于克服自卑的欲望,「他们虚张声势、张牙舞爪,好像用这样简单粗暴的方法,就能获得成功及优越感。」

关心未来的目的,不要在意过去的原因

一旦明白孩子的行为目的是让大人焦躁、生气并进而引起注意,就很容易知道如何应对处理。但如果大人开始追究行为的「原因」,又会怎么样呢?

就像前面所提过我儿子发生的问题,老师认为我儿子之所以在幼稚园把头转向墙壁不听她说话的「原因」,是妹妹出生导致他精神不安定,所以判定我儿子没有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

确实,阿德勒也说过对长子而言,弟、妹的诞生是一种威胁,在那之前他一直受到父母的关注,之后却必须经历从宝座上被拉下来的变化过程。我们经常听说「缺爱是导致问题行为的原因」,甚至还有理论指出母亲(不是父亲)若不时时给儿子拥抱,儿子就不能得到足够的爱,将来会出现抗拒上学的问题。

但是,以现今的情况来看,现代的父母与其说是爱不够,倒不如说是爱过头;现代的孩子明明已经受到足够的关爱,却仍然需要更多爱,甚至父母的爱不全部放在自己身上就无法忍受。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他们确实是渴爱的吧。这样的孩子如果还时时抱着不放,除了让他们更加被宠坏,不会有其他结果。

其实,问题不在于孩子是不是被父母所爱,这部分之后会再说明,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只有爱是不够的」。

一般来说,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小孩,但是光有爱,并不能瞬间让亲子之间的关系变好。良好的沟通不是出自爱,而是有良好沟通的地方才有爱;爱也不等同于良好的关系,而是良好的关系所带来的结果。

沟通其实是一种技术,我们虽然无法学会爱,却能学习技术。

不断在过去或外在寻找原因,到最后其实什么也无法改变。即使对一个问题孩童的父母说,他的孩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小时候得到的关爱不够、或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对─就算这些都是真的,那又怎么样呢?我们也不可能搭著时光机回到过去。从外在或家庭环境去寻找原因,像是孩子在学习上出现困难便怪罪学校体制或教育政策,事实上根本无法改变任何事情。

但如果从行为目的去看,就能明确知道该采取什么样的适当处理方法,这是目的论的一大优势─因为「目的」并不在过去,而是在未来。阿德勒要我们关心未来,不要把眼光放在过去。

我们不能改变过去,却能改变未来,目的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即使外在或过去完全无法改变,也无法阻碍我们向目的前进。




对什么是好的,正当的行为方式这一问题
三、义务论 也叫“道义学”“本务论”“道义论”或“非结果论”。在西方现代伦理学中,指人的行为必须遵照某种道德原则或按照某种正当性去行动的道德理论,与“目的论”“功利主义”相对。四、德性论 德性论指德性伦理学,是规范伦理学的其中一个理论,是把关于人的品格的判断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判断的...

目的论的原则是什么?
1、目的原则(skopos rule) 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2、连贯性原则。连贯性(coherence rule)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

目的论的三大原则是什么?
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为: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1、目的原则(skopos rule)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2、连贯性原则 连贯性(...

刑法目的论目的层次
值得注意的是,刑罚目的并非中立的,它深受阶级利益的影响。国家的掌权阶级通过刑罚与犯罪行为作斗争,其首要目的是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和利益。因此,无论报应还是预防,都服务于阶级统治的需要,这是刑罚目的论中不可忽视的一层含义。总的来说,刑法的目的论揭示了国家刑罚的复杂性,它不仅包含了对罪行的...

什么是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一种崭新的翻译理论模式。是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Reiss、Vermeer和Nord等从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出发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它的建立可以追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该理论将研究聚集在翻译过程中的各种目的的选择上。具体说来,它包括三个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因果论与目的论
两种角度如何运用呢?把时间可以分为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过去是改变不了,只能解释和接受。未来的一切都是未定的,所以都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只在一念之间以及行动。现在是最特别的,无所谓改变和不改变,其实是一种选择,是被动还是主动,如果被动就更倾向因果论,如果主动就更倾向目的论。对于个人而言...

目的论的三个原则
1、目的原则(skopos rule) 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2、连贯性原则。连贯性(coherence rule)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例如,侄子拖延不写作业的目的就是不写作业或者少写点。这是后来跟他聊天时了解到的真实目的,因为过去妈妈总是给他布置额外作业,他觉得作业是做不完的,于是选择不完成学校作业,那么妈妈就没法布置新作业。不写作业,既是他的行为结果,也是他的真实目的。这就是用「目的论」来解释问题有意思的地方...

第378篇 阿德勒的“目的论”
阿德勒的目的论,强调人的所有的行为都和目的有关,否定了弗洛伊德的过去的创伤,和不可更改的影响。阿德勒的目的论,认为他的朋友事先有了不想出去的目的之后,才会为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了不安或者恐惧之类的情绪。强调只有理解了目的,才能理解其行为的含义。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时,曾经说过:“任何...

目的论三原则
首先,目的原则(Skopos Rule)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它认为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这个原则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向目标受众传达信息,那么翻译就应该...

临淄区19317027299: 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 -
充河丁香: 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哲学体系由三个方面构成:形而上学目的论,自然目的论以及人事目的论. 用目的或目的因果性解释世界的哲学学说.认为某种观念的目的是规定事物存在、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因和根据.其根本点是把自然过程拟人化,...

临淄区19317027299: 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在他其他哲学思想方面所起的作用 -
充河丁香: 他是试图解释万事万物的根本原因的.因此它就从形而上的观点出发,通过逻辑来认识,而认识过程就是带着目的论的.也就是他认定存在着一般的道理,所以就试图去解释了,这种解释是需要客观的---------最终目的还是认识形而上的东西.他是可知论的,但是有意去解释,是不够客观的.

临淄区19317027299: 目的论与机械决定论区别 -
充河丁香: 机械论决定论不完全是先验论.先验论只看到且只承认前人的经验的作用,忽视了人在改造自然中 的伟大能动作用,否认人在实践活动中可以不断地认识并利用客观自然规律及人的认识的无限发展性,认为经验决定一切,主张凭经验办事.而机械论决定论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机械片面地看待问题与事物,否认了事物是普遍联系与广泛发展的,看不到事物间的相互能动作用. 2者相一致的地方在于,忽视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割裂地看待问题,夸大了联系的某些方面.区别在于2者所描述的范围有所区别.先验论可以是机械论决定论,但机械决定论不一定就是先验论.

临淄区19317027299: 什么是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 -
充河丁香: 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哲学体系由三个方面构成:形而上学目的论,自然目的论以及人事目的论.

临淄区19317027299: 目的论的外在内在 -
充河丁香: 目的论认为事物的存在源于“最终目的”,这可分为两种: (Intrinsic finality):某东西的存在目的,是为了自然而然达成完善自己这个目的. 过份强调外在最终目的,很容易凡事都诉诸鬼神,导致迷信.例如,“如果我今天不来这商店,我就...

临淄区19317027299: 什么是德性伦理学
充河丁香: 德性伦理学是规范伦理学的其中一个理论.德性伦理学聚焦在道德主体,即行为的推动者,道德主体的性格为伦理行为的推动力.与目的论、义务论最大的不同之处,德性伦理学是不会依照单一标准去判断该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而是从整体判断.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中国的孔子都被视为德性伦理学代表.

临淄区19317027299: 义务论与目的论的区别? -
充河丁香: “义务论”和“目的论”是伦理学的两大流派,其划分的依据是对正当与善的关系的不同认识.目的论伦理学认为善是独立于并优位于正当的东西,善是用来判断事物正当与否的根本标准.也就是说,首先把善当作独立于正当的东西加以定义,然后再把正当定义为最能增加善的东西.善是人们追求的首要目标,一切行为的价值取决于它与善的关联,而越是能够增加善的东西,其价值也就越大.义务论伦理学则认为正当是独立于并优先于善的概念.正当并不依赖于善,并非是达到某种善的手段,它本身即为自在的目的、自在的标准.

临淄区19317027299: 翻译目的论是什么 -
充河丁香: 所谓翻译目的论,就是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