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答黄鲁直书原文赏析鉴赏

作者&投稿:毓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苏轼《答黄鲁直书》原文|赏析|鉴赏

  轼顿首再拜鲁直教授长官足下:轼始见足下诗文于孙莘老之坐上,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莘老言:“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轼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莫能用也。其后过李公择于济南,则见足下之诗文愈多,而得其为人益详。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者,亦莫得而友也。今者辱书词累幅,执礼恭甚,如见所畏者,何哉? 轼方以此求交于足下,而惧其不可得,岂意得此于足下乎! 喜愧之怀,殆不可胜! 然自入夏以来,家人辈更卧病,忽忽至今,裁答甚缓,想未深讶也。《古风》 二首,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而轼非其人也。聊复次韵,以为一笑。秋暑,不审起居何如? 末由会见,万万以时自重。

  这是苏轼熙宁十年 (1077) 写给黄庭坚的一封信。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治平进士,调叶县尉,知太和县,后教授北京 (大名府) 国子监。哲宗时,任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预修《神宗实录》。黄庭坚和苏轼在思想上基本属于旧党,与王安石的变法派政见不和,但又有和旧党若即若离的一面,从未参加打击变法派的权力之争。这就使他们处在两面受制的窘境之中,屡遭贬谪,历尽坎坷。两个人自熙宁末年以诗文交往,从而结下深厚友谊。他们在政治上同升沉共荣辱,在文学创作方面切磋琢磨,共同唱和。黄庭坚是以苏轼为首的文学艺术集团中的重要成员,与秦观、张耒、晁无咎并称“苏门四学士”。这封信便是苏黄二人以文学结缘的一个生动见证。

  文章大意讲,黄庭坚作了两首古风,投书给当时任徐州太守的苏轼,以表示敬仰。在这之前,苏轼已在庭坚的岳父孙觉 (莘老) 的席上看到庭坚的诗文,并大为叹赏。孙觉希望苏轼对庭坚加以称扬。苏轼笑着说:“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后来苏轼在济南遇到庭坚的舅父李常 (公择),对庭坚的文学才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所以看到庭坚的来信和诗作,非常高兴,便马上回信,给予热情的鼓励,并次韵和诗。从而开始了北宋的两位文坛鸿彦至死不渝的友谊。

  《答黄鲁直书》在艺术表现上有两个显著特色。首先,语言诙谐,于风趣中显见作者渴望交友的真情。本来孙莘老希望苏轼为庭坚“称扬其名”,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情,而苏轼仅用“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一句冒出交友的融洽气氛,似是调侃笔墨,实则深中肯綮。苏轼当时的资望、才名都高于庭坚,却说:“今者辱书词累幅,执礼恭甚,如见所畏者,何哉? 轼方以此求交于足下,而惧其不可得,岂意得此于足下乎!”这也是委婉开怀之语,仿佛客套话,实则精诚于中,一片恳挚之心。东坡与山谷是对幽默的伙伴。例如两人曾一道论书法:“东坡曰: 鲁直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日: 公之字,虽不敢轻议,然间觉福浅,亦甚似石压虾蟆。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曾敏行《独醒杂志》),如此直率机敏的谈锋,在《答黄鲁直书》中俯拾皆是。如,“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者,亦莫得而友也”,这里,既包含着对“今世之君子”埋没人才的嘲讽,又深藏着作者真诚炽热的交友之情。表面上把庭坚往下蹾,实际上是积蓄力量往起抛。这种反语寄慨、欲扬先抑的谈话艺术,给读者带来的审美感受是悲喜剧意味的。庭坚滑稽多智的性格特点史有定评。苏轼说:“得其为人益详”,大抵包括对他这一性格特点的了解。于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文章中有意追求一种活泼、坦直,饶有趣味的语言风格,以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其次,行文跌宕,富于腾挪变化,而作者的“意”随之层层递进,愈发丰满。文章先说第一次读庭坚诗文的奇异感觉,似乎要大加张扬了,谁知却得出“何以我称扬为”的结论,一纵故觉有味。然后笔锋陡转,说“今之君子莫能用也”,发出不平之鸣;须臾间又进一层:“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者,亦莫得而友也。”这就把苏黄文心相契的神交自然地烘托出来。为“喜愧之怀,殆不可胜”的复杂心情作了有力的铺垫。庭坚送来《古风》请苏轼品评,东坡绕一周遭才回到题旨,却只轻轻一过,“轼非其人也。”论人品详得详尽,谈诗品简得简骇,笔墨轻重有节,作者“观其文,以求其为人”的交友要义便不言而喻了。

  《答黄鲁直书》还是一篇有名的文论。它提出的文学“精金美玉”说,肯定了文学作品有某种客观价值,文学批评有某种客观标准。这一形象的提法,最早出自欧阳修之口。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曾转述欧阳修的话:“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贵贱也。”苏轼深知,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自有其符合艺术规律的客观价值:一篇出色的文学评论,也有其符合批评、鉴赏规律的特定要求。是真名士自风流,作品与言论,捧不起也骂不倒,它总是处在它应有的地位之上。如果有人凭其主观爱憎、偏见或者无识,对作品信口诋毁或者随意拔高,最终是经不起历史的考验的。“不即人而人即之”,正是优秀作品的社会效果和艺术效果。反过来说,欲即人而人逃之,则是客观规律对唯意志论的嘲弄了。

  苏轼在文章中多次论及“精金美玉”问题。如《太息一首送秦少章》:“张文潜、秦少游此两人者,士之超逸绝尘者也,非独吾云尔,二三子亦自以为莫及也。士骇于所未闻,不能无异同,故纷纷之言,常及吾与二子。吾策之审矣。士如良金美玉,市有定价,岂可以爱憎口舌贵贱之欤?”《答毛滂书》:“世间唯名实不可欺。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先后进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则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轼于黄鲁直张文潜辈数子,特先识之耳,始诵其文,盖疑信者相半,久乃自定,翕然称之,轼岂能为之轻重哉。”结合《答黄鲁直书》看这些言论,可以说,苏轼有此认识,并不仅仅出于谦虚,而是有其对美的客观性的洞察为基础的。

  苏轼又把文的客观价值和人的客观价值联系在一起考察,提出“观其文,以求其为人”的论点。这就是说,作品的审美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家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文品与人品的统一,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思想,并非苏轼的创见,后来清代美学家叶燮和刘熙载都系统地、详尽地阐发了这一思想。苏轼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轻外物而自重”的作家人品的具体要求。不特对黄庭坚的精神特征作了准确概括,也是自己心态的真实描述。苏轼在物欲的需求上,能“随缘自适”,知足常乐; 在名实关系上,主张“处已也厚”,“取名也廉”,宁可“实浮于名”,不要名过乎实; 他卓然独立于新旧党争之中,既不攀附新党,也不阿谀旧党,从不曾为苟全名利地位而改变“不能不为之为工”的著述初衷,都可视为是“轻外物”的表现。另一方面,他富有积极人世的精神,主张济时治国“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他一生关心民间疾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力为老百姓做好事; 他处顺境时不轻狂骄纵,处逆境时不沉沦颓唐,始终保持着心态的平衡。这些又表现为“自重”了。正是由于作家人品上的这一杰出之处,玉成了他的辉煌的文学成就。




《苏轼 答黄鲁直书》(苏轼)全文翻译鉴赏
【原文】 轼顿首再拜鲁直教授长官足下1。轼始见足下诗文于孙莘老之坐上2,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莘老言:「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轼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

苏轼答黄鲁直书原文赏析鉴赏
例如两人曾一道论书法:“东坡曰: 鲁直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日: 公之字,虽不敢轻议,然间觉福浅,亦甚似石压虾蟆。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曾敏行《独醒杂志》),如此直率机敏的谈锋,在《答黄鲁直书》中俯拾皆是。如,“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者...

苏轼《答张文潜县丞书》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仆老矣,使后生犹得见古人之大全者,正赖黄鲁直、秦少游、晁无咎、陈履常与君等数人耳。如闻君作太学博士,愿益勉之。“德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爱莫助之”。此外千万善爱。偶饮卯酒,醉。来人求书,不能复缕。 〔注〕 县丞:县令的佐官。当时张耒为咸平(今河南通许县地)县丞。 “是殆见吾善者机...

精金美玉的解释
精金美玉的解释比喻 纯洁 完美的人或事物。 宋 苏轼 《答黄鲁直书》 之一 :“ 轼 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 宋 苏轼 《答谢民师书》 :“ 欧阳 文忠公 言 文章 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 清 姚鼐 《于...

和精金美玉相近的词
精金良玉,精金:精炼的金;良玉:美玉。纯金美玉。比喻人品纯洁或物品精美。精金美玉,比喻纯洁完美的人或事物。 宋 苏轼 《答黄鲁直书》之一:“ 轼 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

苏轼答毛滂书原文赏析鉴赏
轼于黄鲁直、张文潜辈数子,特先识之耳。始诵其文,盖疑信者相伴,久乃自定,翕然称之。轼岂能为之轻重哉? 非独轼如此,虽向之前辈亦不过如此也。而况外物之进 退,此在造物者,非轼事。辱见贶之重,不敢不尽。承不久出都,尚得一见否?《答毛滂书》是一篇书信体散文。毛滂,字泽民,衢州...

自喜渐不为人知,这句出自哪首诗中,全篇是什么?
1、原文 答李端叔书 轼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髣髴其为人矣。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独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而足下终不弃绝,递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

答李端叔书--苏轼(国学治要五-古文治要卷一)
【原文】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犹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1],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 足下才高识明,不应轻许与人,得非用黄鲁直、秦太虚[2]辈语,真以为然耶?不肖为人所憎,而二...

急求文言文翻译
苏轼称赞他:“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者,亦莫得而友也。”(《答黄鲁直书》)评价高得不能再高了。黄庭坚将居处先后命名为“任运堂”、“槁木庵”,表现了他随缘任运的人生态度。他为人“内刚外和”,...

良金美玉的意思
”《旧唐书·杨炯传》:“李峤、崔融、薛稷、宋之问之文,如 良金美玉 ,无施不可。” 成语例句: 卿如 良金美玉 ,浑厚无瑕。 注音: ㄌㄧㄤˊ ㄐㄧㄣ ㄇㄟˇ ㄧㄩˋ 良金美玉的近义词: 精金美玉 比喻纯洁完美的人或事物。 宋 苏轼 《答黄鲁直书》之一:“ 轼 笑曰:‘此人如...

常州市17772065003: 苏轼的诗词及赏析100字 -
潘翁抗肿: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对此词的赏析文字附后(共100字),供参考: 此词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孤高旷远的情景,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心境,融入神话传说,以月的阴晴圆缺,寓意对人世的哲学感悟,悲凉中有达观.全词不用典,不堆砌,意境高远,又能使雅俗共赏

常州市17772065003: 语文古诗鉴赏东坡苏轼第一句在全诗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
潘翁抗肿:[答案] 燕歌行二首·其一 朝代:魏晋 作者:曹丕 原文: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

常州市17772065003: 苏轼代表作即赏析 -
潘翁抗肿: 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

常州市17772065003: 求苏轼的诗词赏析 -
潘翁抗肿: 苏轼《江城子》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

常州市17772065003: 苏轼的资料及诗词鉴赏 -
潘翁抗肿: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湄山人.东坡自幼博贯内外群典,属文日数千言,一○五七年二十二岁时进士及第致仕.在朝期间,时值王安石推行新法.东坡站在保守派的立场,上书力陈新法之害.书曰:「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

常州市17772065003: 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潘翁抗肿:[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常州市17772065003: 求苏轼一首诗的赏析 -
潘翁抗肿: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

常州市17772065003: 求苏轼的诗词,越多越好!附赏析. -
潘翁抗肿: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赏析:春风初起,春意未浓时节,已是生机吐露,一片欣喜.句句都饱含春意,不是浓墨丹青,却是细笔点染,轻俏间已带出初春神髓 尤为空灵可爱.《澄迈驿通潮...

常州市17772065003: 苏轼诗词赏析 -
潘翁抗肿: 减字木兰花 (已卯儋耳春词)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这首词是作者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作者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