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才观是如何演变的 ?

作者&投稿:闻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马钧得不到重用和中国古代的人才观有什么关系~

不是古代人才观,是隋唐以前。隋唐以后有了科举就不一样了。
隋唐以前,豪门世家垄断官场,寒门士子得不到进身之道,所以后来曹操发求贤令,但是只是个例,总体来说,还要看家族背景,马均寒门出身,自然得不到重用,这是其一。
其二,马均口吃不善言辞,古时候选人才不光看才能,还看形貌,谈吐,这点不占优。
其三,士农工商国之四维,但是古时候理解偏颇了,认为这是等级排行,所以工匠的地位很低,马均善机巧,研发各种机械,都是一些不怎么高大上的东西,用贬义词来说叫奇巧淫技,所以不被重用。但是他做的东西,对于战争和民生都有很大作用。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便呈现出重政治的突出特点,即教育为政治服务。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第二大特点是重伦理,即以德育为核心
古代教育家之所以重视道德教育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这种道德教育说到底还是政治教育,这种重政治与重伦理的统一,便形成了我国古代教育文化的典型特征: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儒家的修己治人之道。这种思想以社会为本位,强调国家的利益和整体的价值,有其合理性的一面。然而它忽视了个人的利益与价值,忽视了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只讲个人的义务和责任,不讲个人的平等和权利,从而束缚了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既不利于个体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自汉代“独尊儒术”之后,以社会为本位的儒家思想便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人才问题历来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但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体现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人才统计学从统计学的角度反映人才的类型、数量及其地域分布等,同时也体现着该时代的人才观和价值取向。作为纪传体的二十五史,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正史,其所列的专传和所收录的人物,实际上是一种人才统计的归类,大体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才价值取向。按照正史的归类统计,古代人才大致可分为政治类(行政管理类)、军事类、人文类(包括文史哲等)、忠孝类、操守气节类、经济类、科技类等等。考察中国古代的人才统计,不难发现古代人才价值取向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一、重道德、崇操守取向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道德修养、注重个人品德的民族。这在古代人才统计中得到充分体现,即以德为先的人才观。如孟子提出:“莫如贵任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公孙丑上》);苟子则主张“论德而定次,是能而授官”(《苟子·君道》)。在儒家看来,“德”是人才所具有的高贵人格和理想境界,“德”是智慧的源泉。当一个人的自我修养达到最高境界时,他就能获得天与地、过去和将来的相关知识,增长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以德为先的人才观,在历代官修的正史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从《史记》到《清史稿》,循吏传、游侠传、独行传、逸民(隐逸)传、孝友传、忠义传、列女传、卓行传、死节传等等,这些人可列入忠孝类、操守气节类人才,反映了古代人才统计中重道德崇情操的价值取向:讴歌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讴歌面对邪恶奸馁,铁骨铮铮,为民请命的忠义之士;讴歌“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即使身处无道乱世,处于人欲横流的污掉之中,也能如青莲“出淤泥而不染”的明哲君子;讴歌光明磊落,笃诚守信,为正义舍生忘死的侠义之士。当然,古代这种人才价值观中,难免带有时代的局限,如愚忠、愚孝、“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清高孤傲、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消极隐遁等,都是不可取的。尽管如此,以德为先的人才观,对今天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重政治军事型人才,轻经济型人才的取向
  早有人指出,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帝王将相史。这实际上从人才学的角度反映出古代重视政治军事人才的价值观念。本纪实际上是帝王家史,列传所收录的绝大多数都是政治军事方面的人物。有关经济方面的材料主要集中在货殖列传和食货志中。而经济类的人物在正史中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披阅卷帧浩繁的二十五史,我们发现,汉朝时,史书中尚有经济型人才的记录,如《史记·货殖列传》、《汉书·货殖列传》对一些经济人才作了简单介绍:经商致富的范蠢、白圭,与国君分庭抗礼的子赣,以卖盐起家的猜顿,以畜牧致富的乌氏赢,以铁冶致富的蜀卓氏、孔宛氏、丙氏,以力田畜起家的宣曲任氏等等。粗略统计,《汉书》列传共收录了250多个政治、军事类人物,而经济类仅有l3人。而汉代以后,经济人才基本上不能登正史“大雅之堂”,只是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
  这一现象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当然与古代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重农轻商,崇本抑未的观念根深蒂固,工商业被作为末业而受到冷落甚至打击,反映在人才观上,就是轻视、歧视经济型人才,将之排挤在人才之外。
  三、重人文型人才,轻科技型人才的取向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方面成就非凡,除了拥有惠及全球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外,在数学、天文、地理学、医学、陶瓷、纺织技术等领域都成就卓异:有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墨子、哈雷彗星、日月食、流星商的记录,有世界上最早的开平方、开立方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有世界上最早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有世界上第一台测天仪、地动仪,古代农业科学也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然而,在传统的古代社会里,科技人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古代社会重文轻技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封建社会一直主张以伦理道德治天下,漠视科技,以致把科技创新看作是“奇技淫巧”,从事科技的人只能恭列末技,有“君子不器”的价值观。“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重文轻技这种思想观念的反映。在汗牛充栋的史籍中,介绍科技人才的可谓少之又少,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引以为自豪的诗人、词人和思想家、文学家等,而对科学技术人才有所忽视。反映在人才选拔考试上,看重的是诗词歌赋和策论;反映在人才统计上,看重的是人文型人才。从二十五史的统计中可以清楚看到,从《史记》到《清史稿》,人文型人才占有较大的比重,除散见于各列传中的文学人才外,几乎每一部正史都有专门介绍人文型人才的《儒林传》、《文苑传》或《艺术传》、《文学传》、《道学传》,而且比重越来越大。初步统计结果表明,从《汉书》、《后汉书》到《旧唐书》、《宋史》,列传所收录的人文型人才,分别为27人、64人、142人、300余人,重视人文型人才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科技型人才只是偶见于《方术传》、《日者列传》、《方伎传》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专传和《天文志》之中,而正式人选列传的科技人物则是寥若晨星,仅有汉代张衡、蔡伦、扁鹊、仓公、宋代沈括、元代郭守敬等人。到了民国修《清史稿》才专门列有《畴人传》,介绍了清代数十位科学家,如王锡兰、梅文鼎、明安图、许如兰、时曰淳、李善兰、华衡芳等。有些人传的科学家,并不是因其科技方面的成就,而主要是因其政治背景,如张衡、沈括等。蔡伦乃是作为宦官而被列入《宦者列传》。
  四、官本位取向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官本位”的国家,“学而优则仕”。以做官为择业本位的社会价值系统坚不可摧,深入人心,官位成为评价一个人成就价值的重要标志。于是“做宫”成为读书士人的人生追求。这种人才价值取向还突出体现在人才选拔制度上。科举制的实行,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人才统计方法,即按秀才、举人、进士等资格进行分类统计。状元是顶尖人才,可出人卿相,这是当今按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学历划分的传统人才分类法的前身。据粗略统计,从隋朝确立科举制到清未废止,古代科举考试共产生了700多位状元,10多万进士,100多万举人,秀才、贡生等则数不胜数。科举制作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人才选拔制度,强化了官本位意识,强化了官位作为衡量人生价值标准的意识。
  中国古代人才统计中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是古代人才观的反映。这种人才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不乏可取的因素,如重道德崇情操的以德为先的人才观。但更多的值得引起人们的深思。为什么近代以来,我国的经济远落后于西方,科学技术也被抛在后头,而处处受掣于西方列强、任人宰割这实与我们民族轻视经济、科技人才的传统价值取向不无关系。特别是官本位的价值取向,几乎支配了全社会一般人的现实生活,把人仕做官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惟一途径,视做官以外的追求为旁门左道,人们对仕途的关心超过了对科学的爱好,势必弱化社会机能的多样性和限制人才的多向拓展。结果是既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严重限制和阻碍了我们民族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国人共识的今天,我们应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不仅要重视政治军事人才和人文人才,更要重视经济人才和科技人才等各类人才,树立人人都可以成为人才、人才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大人才观”。“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对社会有益、能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人,都是人才,都应该而且值得尊重。

简单点。就是按照当时的社会市场需要来的。

是猿人所演变的。


中国古代人才观是如何演变的 ?
人才统计学从统计学的角度反映人才的类型、数量及其地域分布等,同时也体现着该时代的人才观和价值取向。作为纪传体的二十五史,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正史,其所列的专传和所收录的人物,实际上是一种人才统计的归类,大体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才价值取向。按照正史的归类统计,古代人才大致可分为政治类(行政管理类)、军事类、...

田单复国却不被重视,古代齐国的人才观有多特殊?
因为当时田单复国让自己的名气变得比皇帝还大,所以就不被皇帝重用,齐国的人才观就是你不能比皇帝厉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司马迁的人才观是怎样的?
司马迁的人才观的内容是非常丰富已形成了自己一套系统的看法。成了我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 司马迁《史记》一书的容量很大。司马迁在书中民族观既写了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边疆的少数民族人民;又写了中国,今天已经属于外国的一些地区。 司马迁关于各民族都是黄帝的子孙,是兄弟的思想,即大一统的思想,他反...

简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人才观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便呈现出重政治的突出特点,即教育为政治服务。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第二大特点是重伦理,即以德育为核心 古代教育家之所以重视道德教育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这种道德教育说到底还是政治教育,这种重政治与重伦理的统一,便形成了我国古代教育文化的典型特征: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在此基础...

谈谈三国演义曹刘孙三家的人才观
刘备以仁义纳才,始于桃园三结义,忠义一直是蜀国的核心,礼贤下士,三顾茅庐,都充分表现了刘备对人才的重视,所以很多忠义有能之士都慕名而来。刘备有时也以貌取人,例如庞统来投,差点就因为其貌不扬,与凤雏失之交臂。孙权主要是家族势力,团队里面很多三朝元老,而历任大都督都和孙家关系密切,裙带...

谈谈三国演义曹刘孙三家的人才观
后来打下荆州用荆州那一班子人,打了益州和汉中也大量留用了本地人马,,他可能不想曹操那样完全不顾人品,但是也没有说明显的任人唯才。至于孙权,跟刘备差不多,一直就是江东那一班子人,说实话,他们人用人才其实都偏向才能,毕竟是乱世,哪有功夫深究人品 ...

从邹忌被“任相封侯”说起,有人说齐国的人才观不利于国家强大,为什么...
齐国自邹忌后的人才观。《说苑·臣术》记载:齐威王游于瑶台,成侯卿来奏事,从车罗绮甚众。邹忌不仅会用阴招排挤大臣,还很奢侈,正如上述引用记载,就是说邹忌出门阵容是相当豪华的,这也让齐王发出了”国至贫也,何出之盛也“的感叹。那么齐国自邹忌后的人才观是什么样的呢?

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孙权人才观有何异同?
孙权说不上什么人才观,因为他是年幼上位的,初期很嫩的,连江东士族意图联曹的语言都不知道怎么去顶,这里面也有孙策给他的压力,因为孙策把位子交给孙权就是要他跟江东士族搞好关系,最后还是招回周瑜才安定了江东士族。之后可能是因为孙策和刘备的压力六征合肥,没一次赢了,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强硬,...

秦国驱逐客卿这一举措体现了什么样的人才观,请予以分析
客卿制度其实是非常先进的人才制度,有点类似于当代美国的特殊人才引进 甚至比美国的人才引进更为先进 即便是到了今天,留学生毕业后留在国外,找工作没问题 但是不能参军,不能当警察,更没有机会当外国的高级国家干部 而战国时期,引进的外国人才,是可以在朝廷当大官,甚至做到国务卿(丞相)的(比如...

马钧得不到重用和中国古代的人才观有什么关系
不是古代人才观,是隋唐以前。隋唐以后有了科举就不一样了。隋唐以前,豪门世家垄断官场,寒门士子得不到进身之道,所以后来曹操发求贤令,但是只是个例,总体来说,还要看家族背景,马均寒门出身,自然得不到重用,这是其一。其二,马均口吃不善言辞,古时候选人才不光看才能,还看形貌,谈吐,这点不...

吴起县13387672758: 中国古代人才观是如何演变的 ? -
涂凌血府: 人才问题历来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但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体现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人才统计学从统计学的角度反映人才的类型、数量及其地域分布等,同时也体现着该时代的人才观和价值取向....

吴起县13387672758: ...并不是因其科技方面的成就,而主要是因其官宦背景,如张衡、沈括等,蔡伦乃是作为宦官而被列入《宦者列传》的.--《中国古代人才观是如何演变的?... -
涂凌血府:[答案] (1)第一小问的标准,依据材料一“记录的忠孝类、操守气节类的人才连篇累牍”、“列传所收录的人文型人才,分别为27人、300余人…《汉书》列传收录经济类人才仅有13人”、“有些入传的科学家,并不是因其科技方面的...

吴起县13387672758: 我国古代人才选拔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的转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实现这一转变的标 -
涂凌血府: C 试题分析: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在一定...

吴起县13387672758: 古代人才选拔制度演变有着怎样的发展趋势简明扼要. -
涂凌血府:[答案] 在封建社会,世袭是贯穿始终的,另外从夏商周到秦,通常是由君主寻访或本人自荐,汉朝开始通常为举孝廉,西晋时曹丕创立九品中正,以出身选人才,到隋唐出现科举考试,只到明清一直沿用.

吴起县13387672758: 中国古代的人才选举制度是什么?怎样演变? -
涂凌血府: 科举考试制度

吴起县13387672758: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两汉时期选官吏最主要途径是什么?其中,在东汉时期这种选拔方式的主要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 -
涂凌血府:[答案] 察举制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它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①西汉:汉武帝时,建立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其中察举是两汉最主要的选官途径;②东汉:注重孝廉一科,先是乡党声望,后是门第族...

吴起县13387672758: 古代的人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现代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 -
涂凌血府: 人才观是主动发挥自己的 特长,懂得毛遂自荐,积极向别人展示自己,才会有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吴起县13387672758: 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是什么 -
涂凌血府: 原因: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6分)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1分)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

吴起县13387672758: 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对现今社会的影响 -
涂凌血府: 当然有啦,怎么说呢,我们现代人都是古代人的后代,体内或多或少都有保存着古人的基因,这里就包含了对自然,对社会的认知,选拔人才应该可以算是社会环境里人类的一种行为吧,这是其一,还有就是有文字传承的一点东西,现在都可以看到的,像科举制度啊,什么的.会有影响,但是影响到底有多深,用量来考量的话不好说,将来还会持续多久,也很难说,和社会发展有关,影响程度应该是越来越小的吧,因为一种制度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奏效,看以后社会环境的变化吧!谢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