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行书特征及重要意义

作者&投稿:堂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书法中楷书和行书都有哪些派别?各派都有什么特点?~

自秦汉之际产生笔画至三国楷书成型,两晋南北朝是楷书发展的勃兴时期,以王羲之为代表。北朝书法的勃兴是楷书兴旺的标志。其质朴雄强的艺术风格。与南方的秀丽典雅。双峰对峙。楷书鼎盛时期限在盛唐承隋楷风格之变。各书家各显其个性体 貌。中唐颜真卿以雄风创新;晚唐柳公权以"柳骨"相媲美于"颜筋"。凡此三变。形成唐楷之大貌。五 代、宋、元、明、清是楷书式微期。书家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未能突破晋唐楷书已有的格局。"书圣"-- 王羲之
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有"书圣"之称。亦长于诗文,但文才多为书法之名所 掩,不为世人所重。曾任右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世称王右军。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 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传世 墨迹可以让你对"精彩绝伦"四个字有深刻的体会。他的作品美妙绝伦,无雷同乏味之嫌。中国 书艺在他笔下成就最高个人顶峰,其后各代大家只是在某些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完善 :或意或法、或韵或势,局部过之者不乏其人,整体而论,无出其右。
欧阳询--欧体
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以楷书和行书著称。为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其字体被称为"欧体",与颜(真卿)体,柳(公权)体,赵(孟�\)体并驾齐驱。
柳公权--柳体
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卒于懿宗咸通六年(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著名楷书家。
颜真卿--颜体
颜真卿(709~785)唐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临沂(今 山东临沂)。书史亦称颜鲁公。为人刚直不阿。唐代书法革新家,为盛唐书法树立一面旗帜。颜真卿自幼学书,又得到张旭亲授,并师法蔡邕、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人,融会贯通,加以发展,形成独特风格。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人称"颜体"。其行草书纵横跌宕中具凝练浑厚之势。
赵孟�\--赵体
赵孟�\(1254-1322)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著有《松雪斋集》。 赵孟�\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 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 ",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二王行书书法史上的二王,指的是东晋时期的王羲之(307-365)和王献之(344-386)父子二人。晋代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是晋代最杰出的代表。尤其是他们开创的行书流派,是我国历朝历代的行书源头。王羲之行书偏于行楷,王献之行书偏于行草。王羲之行书用笔内擪,以骨力洞达胜出。王献之行书用笔外拓,以筋力中圆胜出。王羲之行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尺牍书法,如《王羲之传本墨迹》等,这是王羲之行书作品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第二类为行楷作品,如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其行书作品中笔墨技巧最为严谨精到的一类。第三类为后人集字作品,如怀仁堂集字《王羲之圣教序》。王羲之行书用笔流畅圆转,从容平稳,醇厚典雅,细腻流美,富于变化,气韵生动,耐人寻味。学习王羲之行书成功与否的标志,看你能否获得王羲之那细腻的用笔动作和气韵生动、耐人寻味的线条效果来。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其书法早些时候师从父法,尔后师从张芝,并能自成一体,且与父齐名,后世称之为“二王”。其传世作品有《中秋帖》、《鸭头丸帖》等。王献之行书神韵清雅洒脱,用笔随意自如,对后世影响很大颜真卿行书《祭侄稿》颜真卿(709-785)是我国书学史上,继“二王”以后的又一座艺术丰碑。《祭侄稿》是颜真卿悼念亡侄季明的祭文草稿。作品的文字是在追悼安史之乱中牺牲的兄长颜杲卿和侄子颜季明的,尤其是颜季明正当英年,颜真卿怀着对骨肉亲人的沉痛悲悼有感而发,一泻千里、不拘成法,终成千古绝唱。颜真卿书法大胆吸收了篆书线条的特性,在二王行书的基础上,创立了新派。他一变古法,字成一格,对后世影响极大。王羲之书法纤瘦妍媚,颜真卿书法肥腴雄强。王羲之用的是指力,颜真卿用的是腕力。王羲之墨色温润,颜真卿墨色苍涩。王羲之用笔精到细腻,颜真卿用笔信手拈来。王羲之章法完美极致,颜真卿章法震撼强烈。颜真卿的书法擅长于以情感主宰笔墨,他情感激越,神韵高远,笔力厚重,气势磅礴,雄奇飞动,遒丽天成。《祭侄稿》全篇结构宽博平正,开合聚散洒脱不羁,雍容大度狂而不野。通览全篇,无论是用笔、结体和章法,都极尽变化而自然和谐、浑然一体。宋人尚意书法纵观中国书法史,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而划分这两个阶段的界限则是在唐代。人们通常以为,唐代以前是书法的探索阶段,唐代以后是书法发展的成熟阶段。而使书法艺术能得以达到更加贴近人性化的意义,则是在宋人尚意书法出现以后。而宋人尚意书法所以能得以出现的先驱者,则是五代书家杨凝式。杨凝式(873-954)传世作品并不多,《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是其行楷书的代表作。《韭花帖》体态整洁秀雅,二王书风毕现,魏晋风神十足。其善移点画,大胆布白,似斜反正,行气宽松,疏敛淡远,肆意洒脱的经典书风,给后人以极大的启发。《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则一反《韭花帖》内敛神韵而景象极为茂盛。此外,《夏热帖》、《神仙起居帖》笔势纵肆,清逸飞动,风格各异,审美跨度之大,令人赞叹不已。杨凝式是唐宋间的过度书家,更是承唐启宋,为后人打开尚意书风奠定了基础。然而,能够开启宋代尚意书风的并不是一个人的功绩,而是整个时代人的共同努力,比较突出的有:李建中、蔡襄、苏轼、米芾、黄庭坚等,其中苏轼(1037-1101)的书法成就最高,又是尚意书风的领袖人物。古意平淡的赵孟頫董其昌学习行书,“二王”无疑是正脉,偏离这个主线,凭小聪明走捷径的,大都易犯轻浮急噪、浅薄无知的毛病。赵孟頫与董其昌,是“二王”正脉系统中的杰出代表,是历史上少有的全能书家。赵孟頫(1254-1322)的意义在于自宋以后,书法界普遍存在着“重意轻法”的问题的时候,赵孟頫向人们提出了反思,他提议要复兴魏晋古法,大胆地打出了“贵有古意”的复古旗号。于是,在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上,又发生了第三次大的变革,为大开元明书法新风气,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一生沉溺于古法之中,深入“二王”而不为所囿。赵孟頫早年取法唐宋,中年取法锺王和智永,晚年取法李邕。他的书法宛如一位风流潇洒的江南才子,很优美又很恬静,姿态风雅如绅士。从他那楚楚动人的风格看,用笔是那样的酣畅流利,学识是那样的渊博,处处娴熟完备,得心应手。他的书法华丽而而不乏骨力,艳丽而不妩媚,潇洒之中而见高雅,秀逸之中而见清气,是十足的“中和之美”的风格,是十足的深厚功力和富有学养的完美的统一。他在点画的处理上,表现得是那样的圆满而精致,虽粗细均匀,但婉转丰腴,妍美绝伦。他在结体上,表现得是那样的平稳端庄,虽没有欹斜不正的字形,但很重视点画之间的搭配,无论是上下承接,左右向背,还是大小、疏密、开合、收放、平和、匀整,都是那样的得体。董其昌书法神逸淡雅,润泽耐看,而无尘俗之气,以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他崇尚天真清淡,喜用淡墨,并以为“字之巧妙在用笔,尤在用墨”,故而使自己的作品显得格外的秀逸、清雅。董其昌虽然算不上是一位书坛的创新派,但他的确是明代的一位开宗立派的大家。董其昌的开宗立派,体现在古典书法的神韵、笔法和墨法上。他精通禅学,并以禅理悟入了书法,强调天真烂漫,强调平淡,强调秀逸儒雅,强调韵、法、意三者互兼。写自己的字。有人以为这样的临法很不高明,其实恰恰相反,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董其昌是一位大师,作为一名大师,不可能不知道临帖要追求形神俱得的道理。言外之意,他是在追求字的神采,是在追求字的清远、真率的艺术境界。董其昌的书法,既不是徐渭的狂放,也不是王铎的肆意,而是自己独有的一种温文而雅的、文质彬彬式的古典传统式的卫道士。正由于董其昌的出现,他为明末形成的书法流派,起到了开宗立派的先导作用。董其昌精于用笔,并有独特的见解。他说:“作书须提得笔起。何为起,何为结,不可信笔,后代人皆信笔耳。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努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
董其昌的墨法也非常讲究,浓淡枯湿,曲尽其妙。学书之人若能于墨法一道有所用心,便是高人一头的表现。董其昌善用淡墨,常常以虚和取韵,志在追求明净爽洁、清润闲逸的风格。他的书法作品,疏朗畅达,高古典雅,看似形散而神不散,字里行间气脉贯通,绝不流露出一丁点的浮躁之气,是书坛当之无愧的一代大家。其代表作有《赤壁赋》、《月赋》、《解学龙告身》等。明清时期的行书名家明清时期的书法,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其中较为著名的书家有黄道周、王铎、祝允明、文征明、王宠、张瑞图、倪元璐、何绍基、杨守敬、傅山、赵之谦等。在明代书法家中,黄道周(1585-1646)的行草书对当今书坛的影响很大。当今书坛巨匠潘天寿、来楚生、沙孟海,都对黄道周风格有过深入的研究。黄道周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他与王铎、倪元璐被誉为“三狂人”。黄道周除了行草书很突出以外,他的小楷也是令人拍案叫绝的。在他的书作中,有“间出己意”的创造精神,更有浓烈的传统功力。他的小楷取法锺繇,一变锺繇严整规正之风,而突现随意不羁的风格。在他的其他书作中也不难看出,除了有锺繇、王羲之意韵外,还有许多圆润的隶意。许多人以为写字要秀,要挺拔。孰不知,太秀了易犯纤弱的毛病,太挺拔了易犯板滞的毛病。其实,纤弱和板滞,正是学书的两大痼疾。对此,黄道周认为:“书字以遒美为宗,加以浑深,不坠佻靡,便是上流矣。”他把书法艺术与个性风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点画又辣又润,又厚又健,既古质又酣畅,既曲雅高古又不拘泥于规正,既流利痛快又包蕴古法,内容十分丰富多彩。他的行草书,笔法圆劲,浑厚而迅猛。点画厚中见健,润中见辣,于凝重中见灵动,于间断中见呼应。并着意于以隶意取横势,志在追求高古和典雅。又以章草的古质酣畅为性情,追求巧妙的波动之势。更令人钦佩的是,他既不追求平整规矩,又不放纵自己的才情,而是把二王的笔墨技巧和行草书善于变化的神理相默契,创造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他的创造性还表现在章法布局的处理上,一反传统地创造了一种行距扩大,字距紧缩,贯串成行,字形倾斜的独特的形式美,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他的行笔是一气呵成的,是一以贯之的,毫无停留和滞笔的感觉,加上字字俯仰照应,摇曳跌宕,使整个章法清新活泼,精、气、神饱满充足。当前,学黄道周者众多,然学好者甚稀,尤其是初学者不易理解其中的奥秘。于是,许多人只知依样画葫芦地学其奇、学其险,往往陷于狂怪,这是学黄的人一定要引以为诫的。其代表作有《洗心诗轴》、《山中杂咏》、《增诗轴》。生于明万历年间的王铎(1592-1652),是一位诗文书画兼善的大师。他所处的时代,是赵董书风笼罩的时代,尤其是董派书法盛行的时候,人们竟相争尚柔媚,特别缺少奋发雄强的气概。在这种情况下,王铎、黄道周、倪元璐等人,以雄强豪迈的书风,力反时流,标新立异,名震书坛。其中,王铎最为杰出。王铎书法取法于“二王”脉系诸大家,以“二王”、李北海、米南宫为主轴,行草书自“二王”出,正书自锺繇出,虽学锺王而能自出新意。王铎极力反对学时人书法,极力反对追随流行书风而提倡取法高古。他说:“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重力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稚,易学故也。”王铎强调,学书必先继承传统,只有在对前人作品精细研究以后,才有可能萌生创作的意念。学习书法,要在“古”字上狠下工夫,如果不能在“古”字上狠下工夫,即使化几十年的功夫,最终也不能走入正道。在“古”字上狠下工夫,还要注意一个怎么学的问题。王铎善于学古,但他更善于变古而出新,不被古法所拘束。王铎早年学“二王”帖学,后来参透古碑,并把帖学和碑学进行柔合。尤其是在学习了米芾以后,他又能创造性地变化和发展了米芾的笔法,既与“二王”拉开了距离,又与米芾保持了相同的精神风貌。然而,在方折劲挺和起伏跳荡方面,王铎又远远胜过了米芾。王铎在行草书方面的成就为最高,他的落笔非常夸张,翻毫运行自成新法,时而圆,时而方,时而正,时而侧,时而锋芒毕露,似乎点画狼藉而酣畅淋漓、性情尤佳,时而楷法森严,格调平静而笔墨变化、清新爽朗。刚健的线质,跌宕的起伏,激越的性情,饱涨的墨韵,点画的圆润,结体的疏密,和谐的律动,使得整幅作品空间灵动,水墨交融,筋骨老健,无论是笔墨还是章法,都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王铎的行草书,在结体上疏密恣性,缠绕相续;忽大忽小,随意挥洒。在字与字之间,内在的气势紧紧相连,字形时见平稳,时见奇侧,时见险情,以成悬念。整幅作品满纸烟润,飞白自然,委婉若动。王铎的行草书作品较多,如《忆紫山作诗轴》、《触意之二首诗轴》、《枯兰复花赋》总之,明代书法盛行的是帖学,由于董其昌的推动,书法更趋于技巧化、个性化,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如祝允明、文征明、张瑞图、倪元璐等。祝允明书法既有王字的雄逸流便,又有米字的潇洒多变、黄字的劲爽舒展、怀素的圆劲奔放。然而,祝允明书法的最高成就是草书。文征明的行书,尤其是小行草书最为精彩。张瑞图的行书有一股子奇逸之气,他下笔斩钉截铁,大胆运用侧锋,神妙无比。他的行书,恣意而有法度,起伏顿挫擒纵自如。转折处常常笔锋反折而过,富于较强的节奏感。在结体上,他又努力打破端正和匀称的常格,以偏代正。时而左右错落,时而避让穿插,时而舒朗而宽绰,时而紧敛而结密。在章法上,他的字距特密,行距特疏。特疏的行距,正好为字势左右参差、错落、宽绰、结密服务留有馀地,从而使自己的章法呈现出“纵向紧密、横向舒朗”的对比性,产生了强烈的律动和反差。倪元璐的行书也颇具特色,用笔爽快,挥运之中加以明显的涩笔,用墨之中浓淡枯湿自然相生。在字形结构上,常常把字的右上角部位微微耸起,把字的左下角部位微微伸长,字势奇宕险绝,节奏感十分强烈。至于清代书法,就帖学而言,由于官阁体的盛行,书法艺术可以说是走上了穷途末路。然而,清代书法的发展也有一个很好的契机,那就是有大量古代碑版出土,使得不少有识之士终于猛醒,在他们的大声疾呼和倡导下,清代书法则走上了一条大兴碑学的道路。

二王行草书如何入门?
文/杨中涛
问:我最近也在临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行草书,可是我觉得好难啊,有什么入门方法么?
答:王羲之行书,以及王献之行书,都处于行书定型化还未完成的时代。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想一下子就对二王行书有比较好的理解,确实存在在一定难度。其实何止是初学者,即便是学习书法多年的人,也不敢妄称自己就对二王行书已经深入了解了。
问:那有没有比较好的入门方法?
答: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太一样,入门方式也不在一样。三种方案,仅供参考:
方案一:暂时不去碰二王的行书,而先去写一下宋四家(苏、黄、米、蔡)的行书。原因就在于:宋四家在行书定型化上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临写这些人的法帖,我们会感觉更容易"上手"一些。同理,我们也可以去临写一下颜体行书什么的,以此为打下一些行书基础,并建立起一定的信心。
《淳化阁帖》王羲之行草书
方案二:不服输,将你能找到的二王行书法帖都通临一遍,不问效果,只管通临,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先同二王行书"混个脸熟",有了些大体印象后,如果仍是觉得很难,则重新执行刚才的方案一。等方案一执行得差不多了,再回到二王这里来。
方案三:去临一下"前二王时代"的内容,主要就是各种简牍,尤其是西汉简、东汉简及魏晋简。这些简牍,都是墨迹本,能够让我们看到前二王时代的书法真实运笔轨迹。
以上三种方案,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不要将其对立起来。
问:我看到现在很多人写的二王体行书,尤其是各种参展的作品,似乎都差不多,这算不算是对二王比较深入了解了?
答:你说的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可以算是一种新的"流行体",即都是学某个名家的二王行书写法。这样做也不能说不对,只能说你只是成功"山寨"了这位名家的写法而已,不能算是你对二王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实话实说,到了这个阶段的人,他的心里也很"难受":要探索新路子很难很难,但为应付展览,又不得不写这种"流行体",只是写完后又觉得很"难受"。这个有点扯远了,已经不属于书法初学者的话题了。尽管如此,也值得任何书法初学者去认真思考。
问:你觉得你自己对二王行书已经理解到何种程度?
答:也只能算是初步理解吧。但我不会去写任何新流行体式的二王行书,更多的是凭自己的理解,理解错了就算是教训,反正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哪怕是弯路,也得自己走才行。
杨中涛,杨中涛书法讲堂主讲人
1992年考入首都师大中文系书法专业
欧阳中石招收的第二届书法硕士

王羲之和王献之创造了一个时代书风,堪称书法史上的经典,它是书法发展到一个高峰时期的标志,历史发展到今天,对二王书风顶礼膜拜的虔诚心丝毫没减,二王书风的经典魅力依然夺人。然而,当我们今天面对二王书风时,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二王书风对我们当代书法创作的启迪何在,对书法革新的意义何在,这也许是我们学习二王书风最有益的探索。

 

正确认识二王书法的历史地位

(一)二王书风的形成有其社会和历史的必然

二王处于社会动荡的变革时期,各书体的发展正处于成熟阶段,二王对书法的勤奋与天赋以及他们的革新精神,成就了他们在书法方面的经典地位,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书法发展的契合点,没有二王也会有二张二李出现,就像唐代诗歌出现李白、杜甫,宋代词赋出现苏轼、李清照一样,每个朝代出现的艺术高峰都有其代表性人物。

(二)二王经典地位无人撼动

经过历史的检验,二王书法已经深入人心,被广大书法家所崇敬和爱戴,尽管有米芾之狂言“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年”的骂声,但丝毫没有降低二王的书法地位,其实米芾学习二王已入魔境,在他晚年还在大量的临摹王羲之的帖,怎能不佩服王羲之呢?只是心力不逮,无法达到二王之神韵而郁闷罢了,米芾说“唐太宗学右军不能至,故大骂子敬”,而他自己呢,由于用力学习王羲之而达不到那个“入晋人格”目标,晚年也就大骂二王了。这种骂其实是对二王的崇敬。时至今日,我们也有一些书家大骂二王,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想下工夫而想走捷径,以丑书自居,而美其曰创新,这是对二王书法的亵渎。

 

(三)正确学习传承二王书法是我们的责任

二王书法总的特点是俊逸流丽,笔法变化多端,内檿、绞转等笔法技术难度大,特别是使转动作,即运笔时笔锋在纸面上如何扭转自如而又不露斧凿痕迹,字距与行距之间的空间处理,每个字的疏密关系与整幅作品章法的疏密关系的处理,字的大小与笔画粗细的极化处理,以及二王当时使用的笔墨纸砚与我们现在的使用工具有什么差异等等,这些技术因素不加以分析与研究,盲目地毫无准备的学习二王,恐怕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所以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准确快速地表现二王书法面貌和精神,传承传播二王艺术成果,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和义务。

从二王书风看传统理念。

二王书风是经典,二王书风告诉我们,经典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前代经典的借鉴学习上。今天我们把二王书风当作学习的经典,一个重要的启示,是我们必须脚踏厚实的坚持传统,书法的学习必须依靠传统经典,离开了对传统经典的学习和继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不要说是创新了。王羲之也好,王献之也好,他们的创造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都有源头可找,根基可寻,其传承的脉络十分清晰。然而,当代书法创作,有人虽冠以学习二王书风,但没有以二王经典为基础,或者说根本没有沉下心来,扎进传统之中,而是蜻蜓点水,学其皮毛,根本不是以二王的笔法在写二王,却以二王书风自居,轻浮浅薄,庸俗粗糙,其书法自然面目可憎。

书法学习需要浸淫传统,道理简单,可要真正打进去,谈何容易,二王尚且要师法传统经典,何况我们呢,就更要以传统为基础,潜心摹习,方能根正基厚,如源头活水之不竭,则学书之途通达而目标可期。

 

从二王书风看书法创作的革新意识。

从王羲之完成行、草、真书独立机制,到王献之其超迈脱俗的字体得到大众的认可,贯穿于他们书法实践中,都是一种革新的理念在起作用。二王从前面经典中吸取营养,独创面貌成为经典,这是学习书法最为难能可贵的,当代书法创作呈现多元的局面,更要求我们要有正确的艺术观和高格调的审美能力。一方面要继承传统,立足于传统经典;另一方面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而不是泥古不化,要有自己的面目,树立自己的鲜明风格。

二王书风今天依旧是众人临习的对象,但不要停留在表象上,遗神取貌,得意忘形,要深入其精髓,防止千人一面,毫无生气。王羲之常说“适我无非新”,或因求新而欲变,或因求新而否定自己。二王书风是经典,在创作实践中积极探索,既要有经典的基础更要有自己的想法。

从二王书风看书法欣赏的大众审美。

二王书风的清新脱俗,充满了欣赏的美感,其纯正的书风迎合了当时士人的审美情趣,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这是书法欣赏的最高境界。《兰亭序》一出,直教唐太宗生死相依,不吝赞美之词。清包世臣谓兰亭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断还连”八字。《兰亭序》是王羲之在欲求妍美流便之新法的审美指导下完成的,它的用笔、结体,还是章法都堪称美的典范。正因为《兰亭序》有兼擅众美之功与特别拔俗之风骨,才受到了历代书家的推重,《兰亭序》是一座高山,仰之弥高,令人望而兴叹,叹为观止。




行书王字怎样写
王字行书写法如下:王,汉语汉字。是指因为自身修养和智慧以及能力非常之高进而被天下局部人推举为最高管理者的人,称之为王。三横一竖中的“一”来自八卦卦爻的基本元素阳爻“一”,上边一横代表天,下边一横代表地,中间一横代表人,能把天地人贯通起来者,就是王。

二王行书特征及重要意义
二王书法总的特点是俊逸流丽,笔法变化多端,内檿、绞转等笔法技术难度大,特别是使转动作,即运笔时笔锋在纸面上如何扭转自如而又不露斧凿痕迹,字距与行距之间的空间处理,每个字的疏密关系与整幅作品章法的疏密关系的处理,字的大小与笔画粗细的极化处理,以及二王当时使用的笔墨纸砚与我们现在的使用...

行书流派行书流派
王献之行书则神韵清雅洒脱,用笔随意自如,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米芾从小王的行书中吸收精华,开创了新的行书流派。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风格在于用笔精致细腻,法度严谨而自由自在,变化万千而理法一致,热情洋溢而温馨和谐。在学习王羲之行书时,起笔和收笔处的用笔动作以及线条效果极为重要。《王羲之...

王羲之在历史上有佝重要意义
婉丽多姿、道法自然,风流潇洒,是典型的魏晋风度,为行书的创作树立了美的典范。其代表作有《兰亭序》、《平安帖》、《姨母帖》、《孔侍帖》、《快雪时晴帖》、《得示帖》等,均被后人称之为“神品”。他的出现,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古人书法家各自的字有何特点?
王献之有章草《七月二日帖》,其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张旭的书法特点 张旭的书法以草书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

王曦之《兰亭序》书法作品的特点
《兰亭序》在王书中虽不及其行草书札,但作为一种典雅、双逸、潇洒的时代风格是无人能超越或与之相伴的。那种疏朗有致的布局,挺秀双逸的风神,变化多端的笔法,纵横自如的取势,使后世学书者感到面对的是一座既平凡又神秘莫测的城楼,往住不得其门而入,单看其用笔的丰富,就有藏锋、称饰、挂笔...

各大家书法特点介绍
赵书初学赵构,中学王羲之、王献之,晚学李北海(邕),基本上是二王书派。结体处横式,平稳中带有左紧右舒,右肩抬起,横画下笔顺入平出结尾停顿,时带行书笔法,多用方笔,圭角明显,笔画轻重相当,一般捺笔粗重,运笔秀巧,有种清雅秀媚趣味。学赵字易得人喜爱,因为他的结体秀美,然骨力较弱。他...

清代早期行书特点?
悬钩”、“断折”等手法都是为了表达作者个性和创意。清代早期行书特点主要表现在字形简洁大方、构图平衡谐调、浓墨重彩以及笔法激情洒脱等方面。这些特点使得行书在艺术上展现出独特的风采,成为清代书法发展的重要流派之一。无论是从字形美感还是整体布局上,行书都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和艺术享受。

例举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书法主要特征和名家及其代表
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 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3、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

书法中楷书和行书都有哪些派别?各派都有什么特点?
二王行书书法史上的二王,指的是东晋时期的王羲之(307-365)和王献之(344-386)父子二人。晋代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是晋代最杰出的代表。尤其是他们开创的行书流派,是我国历朝历代的行书源头。王羲之行书偏于行楷,王献之行书偏于行草。王羲之行书用笔内擪,以骨力洞达胜出。王献之...

江北区19641017466: 二王书法的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 -
钊叶复脉: 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中书令,故世称大令,为羲之第七子.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

江北区19641017466: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
钊叶复脉: 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

江北区19641017466: 行书是由什么演变而来 -
钊叶复脉: 行书之称始于西晋卫恒《四体绝书》.张怀在《书断》中是这样阐述行书产生原因的:行书者.后汉刘德升所造也.既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所谓之行书.在东汉晚期已有行书了.从行书的产生.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

江北区19641017466: 王羲之书法与王献之书法比较? -
钊叶复脉: 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二王”最有创新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是其流美飘逸的行草书.王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英俊豪迈,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42岁就过早病卒.王献之有章草《七月二日帖》,其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

江北区19641017466: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都有谁?他们的代表作都有什么? -
钊叶复脉: 1、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 投资王羲之书法要学习书法史,将他的书法和两汉、西晋书法相比较,可以发现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

江北区19641017466: 王羲之的书法有什么样的美称,被后人尊称为 -
钊叶复脉: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江北区19641017466: 行书 经过什么至什么的演变 -
钊叶复脉: 从篆书到隶书楷书到行书

江北区19641017466: 中国书法五种主要字体的特点. -
钊叶复脉: 书法的字体大体分为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五种.其各自的特点为: 篆书: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

江北区19641017466: 行书和楷书的特点(书法) -
钊叶复脉: 钢笔楷书和行书的特点及练习方法 楷书是汉字的主要书体.楷,是楷模,就是标准字体.钢笔楷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讲究用笔钢笔楷书的笔画有提顿、藏露、方圆、快慢等用笔方法.不同的用笔方法产生不同的形态、质感的线条,不...

江北区19641017466: 行书和楷书有什么区别? -
钊叶复脉: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不像楷书那样端正、也没有草书那样潦草.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在“篆、隶、楷、行、草”五类书体中,行书应用最广. 行书之称始于西晋卫恒《四体绝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