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的儒家思想&老庄的道家思想从世界观的角度上来看,是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呢?

作者&投稿:缪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道家的老庄,儒家的孔孟,从世界观的角度来说,他们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啊,请具体分析一下~

在老庄的体系里,唯物与唯心并不分明,因此后来的唯物者与唯心者也都可以各取所需。

孔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和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把先秦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最高峰,成为中国唯物主义思想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详细资料

在先秦诸子中,最擅于思辨的莫过于老子与庄子了。《老子》一书十分重要,他提出了一个哲学上的概念,即“道”。想必“道”这个词早已有之,但将其抽象为一个哲学上的概念,则是前无古人的。对于老子与庄子的异同,这是一个难题。首先,老子的思想比较明子,但《庄子》一书却是恣纵而无端崖,究竟哪里是庄子的思想,哪里不是呢?这个问题向来莫衷一是。一般的说法是内篇为庄子所作,而外篇与杂篇是其后学门人所作,但是也有完全相反的说法,比如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一书便持这样的观点。

我认为严格地分出哪里是庄子所作,哪里不是,这是很难的。但是既然是要比较,那么就必需要求庄子也有一主旨方可,因此本文认为凡是与齐物论与逍遥论一致的,便可视为庄子的一派的思想。当然这种方法是哲学意义上的,而非历史意义上的。不过,这也是庄子之所以为庄子的缘故。

《庄子·天下篇》将老子与庄子分别开讲,但若认为老归老,庄归庄,则已是大谬了。毫无疑问,庄子深受《老子》一书的影响。司马迁这样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的确是一语中的。庄子是继承了老子的衣钵,并做出了自己的发展。因此,庄子与老子的最大的相同之处便在于此了。庄子既然继承了老子的哲学体系,在哲学上必要处处可见老子的影子。

另外一个重要的相同点是老庄的对当时社会的态度比较一致,即老子与庄子同样都对当时的社会非常失望,对社会充满了怀疑与不满,对时局的无常,对于百姓的疾苦,都是切身体验的,因此对当时社会制度必然是充满忿恨之情。这一点的确是另一十分重要的相同之外,这也导致了他们在社会观上,在历史观上的许多相似。

既然庄学本于老子,因此本文不打算将同异分开论述,而是将重点放在其相异之处,明了其不同之处,相同之外也便可一目了然了。

我们先假定一条线索,这条线索也许不必然存在,但是对于分明老子与庄子的思想是有帮助的。顾准在他的《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中这样写到:“把天地宇宙的‘道’搞成了在逻辑上完整的学说的是庄子。然而庄子的主旨和老子是绝然不同的。老子是为侯王常保富贵出谋划策,他的清静无为是常保富贵的手段,他全书中绝无半然隐世遁世的话。庄子把老子的道弄到另一个方面上去了,然而绝非老子本意。”[1] 这种说法乍看有些惊世骇俗,但仔细想来还是有根椐的,老子固然也同情百姓,固然对统治者的所作所为痛心疾首,并由此而怀疑了整个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但是他的五千言重心究竟是什么呢?恐怕还是在于政治,在于如何治世。在《老子》一书之中,对于王侯将相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建议简直是俯拾皆是,在《德经》中犹为明显。他的理想是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无为而治不是无人而治,无为而治也不是其它什么,恰恰就是治世的方案。所以他的重心在于政治。而庄子的重心则在于个人的自由,即“逍遥”。其隐士思想更重。《史记》记载老子是个史官,怎么说也是个官,而庄子则绝不同,他也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官,但关于他不肯出仕的传说则更吸引人。而且《庄子》一书中隐约可见其身世的消息,可以见得其生活是十分贫困的,其对现实的失望是深刻的,遁世思想是坚决的,这与老子不同,老子始终不忘对帝王将相出谋划策。当然,他们也还有一致的重心,那便是保真全身。

一般说来,哲学思想的提出总归于用,用的出发点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思想。由此我们确定一条由学术之用到其学说产生的线索,及学说产生之后如何指导其用的线索。老子出于对现实社会的怀疑与治世的渴望,提出了他的“道”,希望人们守道,返道,“致虚极,守静笃”,从而建构一个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而庄子出于他遁世避世的需要,将老子的道发展成为相对主义,自然主义。由此观之,老庄思想的不同之处就不点自明了。

由上文分析可知,老庄思想的不同之处从目的上来说,一个重心在如何治世,一个重心在避世,这的确是关键的线索。沿这条线索,我们再看看他们思想的不同。

从哲学上来说,庄子与老子最大的不同是从《齐物论》开始的,老子没有齐万物,齐是非的思想,这是庄子对老子思想的最根本的改变。但是改变却不是没有依据的。老子的思想中心是“道”,道有什么特点呢?道是一个整体观念,道不是矛盾的某一面。但是老子思想里,静的一面似乎更符合于道。不过无论如何,老子承认的事物对立面的存在。事物的对立面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矛盾是相互依存的,矛盾可以向对立面转化,但是这种转化被老子看做是一种必然趋势,无抗拮性。因此,人若是要长生,君王若想长治,那么怎么防止那种满则盈的必然转化呢?有两种方法,一是回到矛盾未生的状态,所谓“仁义出,有大伪”,回到仁义未成的状态,则无此弊病,然而这毕竟不现实。还有一种办法,是要“致虚极,守静笃”,也就是守住矛盾的弱的一面,静的一面。表面的现实如“功遂身退”等主张。这种哲学观点也是老子的社会观,历史观的体现。而庄子则不同。庄子也同样有老子这种倒退的社会观,但是他更彻底,庄子将老子的形式的对立也取消了,是为“齐物论”。在《齐物论》里,庄子否定万物有差别,“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他也否定了是非存在,在他眼中,是非标准被解放了,“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最后,他甚至否定了物我的分别,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实是庄子的创举,而非老子哲学所有的东西。

应该说老子的“道”与庄子的“道”差别最大的也是在这里,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因此说庄子的道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而老子的道则更近于唯物主义,差别也就是在此了。不过,庄子的道未尝没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但最大的差别实在是庄子的道与我为一,人的主体也成道的一分子,这是自然主义的思想,而在老子的思想里,道更多地表现为规律性的东西,而人在道之外。

以上分析了老子的“道”与庄子的“道”的不同,老子站在人的立场上看“道”,人要顺道而行,是“守道”。而庄子站在“道”的立场上,站在“道”的立场上看,则万物莫不相同,从而变成了相对主义了。

从上文还可以得知,在老子的哲学里,主体与客体是比较分明的,而庄子的哲学里,主体与客体就没有分别了。因此老讲守道,而庄子讲得道。庄子也讲守道,而老子却不讲得道。如《老子·三十章》说到:“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这里讲的是守道,人不是道,但必须守道,否则为不详。而庄子则不同。庄子虚构了许多得道真人的状态,这样的人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看看《逍遥游》里的描述:“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其尘垢 康,将犹陶铸尧舜,孰肯以物为事!”,这样的人物是很符合庄子的理想的,逍遥自在,绝对不参与政治,“其尘垢 康,将犹陶铸尧舜,孰肯以物为事”,这样的人自然是绝对自由的。但是得道如何可能呢?正是从“万物与我为一”的齐万物的思想而来,既然人是道的一部分,那么主体的存在便是道的存在,道并不消亡,人纵然有生死,但是生之前、死之后人又在哪里呢?岂不是在道里吗?他把人看做道的产物,因此,人应与道携游无羁,这样既不生不灭了。因此我们可以回到那条由“用”到学说的产生的线索,庄子梦想逍遥游世,绝对自由,在这里从哲学上实现了。而老子梦想的是太平治世,但同时又怀疑当时的社会秩序,因此提出了他心中的“道”,人要依道而行,从而提出了他治世的一剂药方。当然,他们亦有一致的地方,他们对于当时的社会秩序充满不满与怀疑,对于下层阶级富有同情之下,猛烈地抨击当时的统治者,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强梁者不得其死”,而庄子与更进一步,“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因此,庄子也讲守道,但老子不讲得道。

初读《老子》与《庄子》,一眼便可看出他们的一个不同,那便是文风的不同,《老子》简约谨慎,字字千金,《庄子》恣纵洒脱。其实这不仅是风格上的不同,也是思想不同的表现,老子守道,固谨慎处虚,庄子讲得道,固逍遥自在而无端崖。这是根本的不同,以下我们再看看他们在社会观、历史观,人生观方面的不同。

老子的人生观是谨慎处虚,不妄做为。因为老子的道更近于柔弱的一面,所谓“柔弱胜刚强”,“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十六章》),这种静的段向实在是老子的主张,动虽然也是道之动,但是动最终还是要返的,即返回道的本真状态,只有静才能常保不变,只有卑下才能才保不变,所以老子的人生观,是谨慎处虚,不妄做为。那么庄子的人生观怎么样呢?庄子的人生观是坚决出世的,他最想往的人生状态就是得道真人的状态,绝对自由,水火不侵,“庄子是一个在大悲局中的无可奈何的人,于是一切以自然的命来解脱”[2],应该说庄子对于命运是不抗争的他想通过人天合达到自由,这是不可能的。例如他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德充符》)。命是无可抗拒的,“天地岂私贫我哉?本其为之者而不得也,而至此极者,命也夫!”(《大宗师》)。命实在是道的一部分,人不能改变命运,只能顺从,“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他是把人消解了,从来达到自由,这种自由不是改变命运而得到的,而是顺从自然而得到的,由此,一切苦痛也就不存在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生梦想。那么,现实中的人该怎么办呢?那就是要“安时而处顺”,主张“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秋水》),在世俗中游戏,虽然形不自由,但心却自由。这是庄子的人生观。

那么社会观呢?老庄的社会理想都是倒退的。不过,老子的社会理想是小国寡民,庄子也一样,但更进了一步,他的最理想的社会并不是小国寡民,而是更加彻底的无知无欲,“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溺,民以止矣。”(《马蹄》)“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应帝王》)人类纯自然化了!这也就是庄子把人解放了的后果,这样的社会固然自由,其实也没有自由,因为自由的主体消失了,没有意志,何来自由?就实在是庄子的可悲之处,他硬是把悲剧喜剧化了。

再看看历史观吧。庄子的历史观是倒退的。其实由上文可以看出,庄了的思想其实是超历史的,是非历史的历史观,他虚构了许多人物,老子还想有一个社会,庄子这里连社会的存在也可以不要了。

老庄的思想实在是非常宠杂,而且有很多原本就说不清楚的矛盾,因此绝对化了是不行的,彻底的比较也不是本文所能做到。总结全文,老子与庄子的思想异同的关键在于他们对于人生,社会的理想的异同,因为他们即有一样的社会观,但又不完全相同,庄子对于社会的怀疑更为深刻,对于社会的绝望同样如此,因此老子还热衷于提出治世方案,而庄子则解构是非,解构社会,这些异同是理解他们学说异同的中枢所在。

有人说老子是唯物主义的,庄子是唯心主义的,我认为不必然,在老庄的体系里,唯物与唯心并不分明,因此后来的唯物者与唯心者也都可以各取所需,不过,看看后世的禅宗、儒家的心学与《庄子》齐物的思想的关系的确是别有兴味,其实从庄子开始,人就成了一个小宇宙。总而言之,老庄之间差别是大的,但同时也是模糊的,庄子思想是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资料:http://www.hainnu.edu.cn/hsonline/blog/more.asp?name=fudigo&id=2094


社会发展有其自然、特定的规律,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就不存在。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

《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三十三篇"。班固注曰:荀子"名况,赵人,为齐稷下祭酒。"颜师古注曰:"本曰荀卿,避宣帝讳,故曰孙。"也有的说"荀"、"孙"古代同音,两种说法都能成立。"三十三篇"可能是"三十二篇"之误。刘向的《荀卿新书叙录》载孙卿书322篇,除去重复的290篇,定为32篇,这与现在通行的《荀子》32篇基本相符。《隋书》、《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12卷,这大概是刘向编订的32篇本。《宋史·艺文志》著录20卷,这是唐代杨倞又重新编定的32篇本,也就是现在的通行本。杨倞本与刘向本的区别只是篇目次序略有不同。杨倞改书名为《荀卿子》,简称《荀子》。

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荀子》这部书是荀况晚年为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而编写的。关于《荀子》一书的作者问题,在学术界也有争论:一种看法认为《荀子》32篇全是伪书,其代表是吕思勉、杨筠如。另一种看法是《荀子》32篇全是荀况所作,其代表是杜国痒。第三种看法是《大略》以下6篇,是荀子弟子的作品,其代表是郭沫若、梁启超、余德建等。其中余德建认为,这几篇是汉武帝、汉宣帝时的儒生伪撰,根据是书中引用了晚出的《公羊传》、《谷梁传》、《大戴礼记》的文字。我们认为,前两种看法过于偏激,第三种看法有一定道理。

在《荀子》一书中,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他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荀况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他说:

如其把天看得非常伟大而仰慕它,怎么不把天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如其顺从天而颂扬它,怎么不掌握和控制天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时坐等它的恩赐,怎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生产服务?荀况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把先秦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最高峰,成为中国唯物主义思想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在《非相》篇中,荀况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彻底否定和批判了唯心主义相术。他说:观看人们的相貌,不如研究人们的思想;研究人们的思想,不如选择正确的思想方法。相貌不能决定人们的思想,而思想却受一定方法的支配。方法正确,而且思想能遵循它,虽然相貌丑陋,只要思想方法对头,也不妨碍成为君子。虽然相貌好,但思想方法不对头,也免不了成为小人。人们的祸福与人的相貌无关,而是由人们后天选择什么道路决定的。这就揭穿了唯心主义相术的骗人把戏。

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主要表现在《解蔽》、《正名》、《劝学》等篇中。在《解蔽》篇中,荀况首先肯定了人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和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这一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所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凝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偏也。"他认为,人们认识上的通病,是被事物的一个片面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人们纠正了片面认识,才能使认识符合正道,对正道三心两意则必然迷惑。

这就强调了认识要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在《正名》篇中,荀况强调了感性认识的作用,他说:人都有对感觉印象进行分析辨别的能力,然而只有依靠听觉器官才能辨别声音的不同,依靠视觉器官才能辨别形状的不同,所以心的验证能力一定要等到感觉器官接触所感觉的对象以后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感觉器官接触了外界事物而不能认识它,心对它考察了而说不出道理来,那么人们没有不把这种情况说成是没有知识的,这就是根据感官接触外物而确定名称同和异的情况。在"名"、"实"关系问题上,荀况主张"实"决定"名","名"一定要符合"实"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在《劝学》篇中,荀子谈了知识的来源问题,他认为人的知识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教育的结果,从而驳斥了"生而知之"的先验论。

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并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形象比喻,说明学习没有止境和后来居上的道理,劝导人们要进行广博地学习,要发扬"锲而不舍"、"用心一也"的精神,反对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和杂而不专,成为激励后人学习的名篇佳句。

荀子的伦理思想,主要反映在《性恶》、《修身》、《礼论》等篇中。针对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荀况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和"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自然属性,这些自然属性只有通过封建伦理道德来严格加以限制,才能变成性善的,才符合封建礼仪。因此,荀况特别注重后天学习教育的作用,从而批判了孟子宣扬的"天赋道德论"。荀况谈论人性,虽然只注重人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人们的社会性,但他能从人对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作为研究人性的出发点,反对孔孟空谈仁义道德,无疑具有唯物主义的性质。

荀况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主要反映在《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强国》等篇中。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地主阶级政权,荀况提出了"隆礼敬士"、"尚贤使能"的用人原则。他在《王制》篇开头便说:"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这就彻底否定了孔孟赞扬的封建世袭制。

在如何治理国家问题上,荀况提出了"重法爱民"、"赏罚严明"的政治纲领。他认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和统治人民,一定要有一套严密的政治法令和赏罚措施。对人民,在没有给它利益之前就从它身上谋取利益,不如先给人民利益然后再从人民中索取利益更有利;不爱护它就重用它,不如先爱护它然后再重用它更为有效。荀况认为,只有赏罚严明,才能治理好国家。他说:"赏行罚威,则贤者可得而进也,不肖者可得而退也,能者可得而官也。"(《富国》)"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幸生。"(《王制》)这样国家的政治才能清明,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在经济思想方面,荀况主张一方面用赏罚严明的制度来鼓励人民发展生产,增加财富,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强本抑末"、"节用裕民"、"开源节流"的经济措施,加强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品流通,不断开拓新的财源,限制统治阶级的费用,以此达到国家富强、人民富足的目的。荀况这种经济思想,集中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符合人民的愿望。

《非十二子》、《儒效》两篇,主要是荀子对思孟学派的批判。《乐论》主要阐发了荀况的音乐理论及其社会的作用。

《议兵》主要阐述了荀况的军事理论。《赋》运用诗歌文学语言,阐述了荀子学派的政治主张。《大略》以下6篇,都是荀子学派的作品,内容比较庞杂,有些思想与荀子思想不尽一致。总之,《荀子》一书是我们研究荀况思想和荀子学派的主要参考资料。

唯物。儒家讲求的是实用主义。

老庄 的道家学说

唯心主义
主张天人合一 逍遥游 远离尘世 着重于精神
孔孟 的儒家
大部分主张的是唯物学说
但 孟子 的有些文章又有唯心的 唯我主义 观点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什么主义思想?我觉得是历史唯物主义


孔孟和老庄思想的最基本内容
孔孟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

当代社会需要孔孟庄哪种思想
仁爱观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些教育观念以及倡导德治的治国理念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孟老庄是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孔(孔子《论语》)、孟(孟轲《孟子》)、老(老聃《老子》)、庄(庄周《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源泉,孔孟是儒家的创始人,老庄是道家的...

孔孟之道与老庄之道书籍
一、学习孔孟、老庄之学,首先要学习他们的原著,也就是《论语》(孔子弟子所记他的名言)、《孟子》、《道德经》、《庄子》,从中体会到原著的魅力。二、其次要学习与之相关的书籍,也就是儒家和道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大学》、《中庸》、《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等,从中得到二家的发展...

孔孟之道与老庄之道的区别。
区别:1、孔子是儒家学派,老子是道家学派。2、孔子思想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老子思想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3、孔子主张恢复到周,老子主张恢复到尧舜。儒家主张用 “德”来整治天下,达德以求道。而道家思想讲求的是注重天道,老子主张恢复到原始氏族社会,用“道”来整治天下,要做就...

孔孟老庄的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儒道之学重在人生,本无意论美,其美学思想皆出自审美化的人生哲学。故,论儒道美学即论其哲学也,亦即论其人生境界观也。一、孔孟之学以“仁”为根本,“成仁”乃其理想;老庄之言以“道”为宗尚,“体道”是其归宿。两家本旨多有不同,前贤有治世治身之说,时彦有入世超世之判,皆以法度、自...

老庄和孔孟的哲学哪个更高?
一个有志于为融入社会为社会做点贡献的人显然就乐于亲近孔孟。当然我在精神层面更推崇老庄,那种亲近自然,敬畏生命,追求道和德,主张无为而治的智慧让人叹为观止。 我想借此文简要的阐述一下老庄哲学和孔孟哲学的主要观点,以便于博客人追求新知时对此问题做出自己的比较和判断。 先说老庄的哲学。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

孔孟老庄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
儒道美学思想的比较分析主要围绕着“仁”和“道”两个核心概念展开。孔子的美学观念以“仁”为核心,强调美善相乐,认为音乐与艺术不仅是悦人耳目,更是激发内在善德的重要手段。孟子则进一步将仁德赋予审美价值,提出美善统一,儒家美学因此强调人格的充实光辉。老庄哲学则以“道”为根本,老子倾向于思议...

孔孟的儒家思想&老庄的道家思想从世界观的角度上来看,是属于唯物主义还 ...
老庄 的道家学说 是 唯心主义 主张天人合一 逍遥游 远离尘世 着重于精神 孔孟 的儒家 大部分主张的是唯物学说 但 孟子 的有些文章又有唯心的 唯我主义 观点

孔孟思想比老庄思想更适合现代社会
怎么说呢?这本身就是个中国哲学史上的遗留问题……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一系列的讨论与辩论……就现代来说 孔孟思想并不合适 老庄也不行 儒家的三纲五常 根本经不住欲望的洗礼……仁义廉耻 有几人做得到?当官的有几个不是贪污 不是受贿? 老庄的思想仅适用于乱世 或者说需要...

孔孟(儒家学说)与老庄(道家学说)有什么不同如题 谢谢了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融和。他们恰恰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可或缺和赖以互补的两个方面。在此意义上来说,儒道本是一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他们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即便是在儒学一统天下的时期,道家思想也...

茂名市15577902608: 孔孟的儒家思想&老庄的道家思想从世界观的角度上来看,是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呢? -
璩峡镇脑: 老庄 的道家学说 是 唯心主义 主张天人合一 逍遥游 远离尘世 着重于精神 孔孟 的儒家 大部分主张的是唯物学说 但 孟子 的有些文章又有唯心的 唯我主义 观点

茂名市15577902608: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各代表些什么思想 -
璩峡镇脑: 孔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荀子是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老庄是道家思想的代表.思想是“清净”,“无为”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缔造者.提倡“兼爱”,“非攻”.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倡导“以法治国”.

茂名市15577902608: 孔孟思想主张和老庄思想主张? -
璩峡镇脑: 孔孟除了主张“仁”“仁政”外,孟子主张性本善,即人的善良是与生俱来的.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苛政,反对残暴的阶级统治,他还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

茂名市15577902608: 急~~~~~~~~儒家与道家道德观的异同 -
璩峡镇脑: 1)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

茂名市15577902608: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共同点是什么? -
璩峡镇脑: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的哲学观共同奠定了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从他们的基本思想来看,儒道两家是两种对立的两大思想体系,其实在具体表象对立的背后,儒道两家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正是这一共同点,它们...

茂名市15577902608: 孔孟与老庄思想的比较及他们对古代仕子文人的影响 -
璩峡镇脑: 精简之后的,参考一下吧 (1)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 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

茂名市15577902608: 道家学派和儒家学派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
璩峡镇脑:[答案] 1)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 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

茂名市15577902608: 孔子,孟子,庄子的思想是什么? -
璩峡镇脑: 孔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

茂名市15577902608: 孔子代表的儒家文化思想与老子代表的道家文化思想最大差异是什么? -
璩峡镇脑: 这两者都属于哲学范畴,哲学有三个命题,人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活着是为了什么.而孔子和老子对于前两个问题都很少涉及,他们主要论述的是第三个问题,也就是人活着为了什么.我想这也就是他们的最大差异:孔子主张入世,也就是人要尽到对社会的责任,比如对待周边人要仁爱,对待长辈要孝顺,对待君主要忠诚,对待朋友要诚恳等等;而老子主张出世,倡导人们远离社会,回归自然,比如,他提出道法自然,就是天地间的大道就是效法自然,还说上如标枝,民如野鹿,也是主张一切自然而然的运行,人什么都不需要做,或者尽量少做.这是我自己理解的,正不正确楼主自己决定啊.

茂名市15577902608: 孔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的生平和思想是什么? -
璩峡镇脑: 孔子:思想 仁,礼. 孟子:思想 仁,政.主张民贵君轻,天时 地利 人和 庄子:思想 朴素的变法.主张无为而治. 墨子:思想 非正,廉爱,举贤,借鉴 韩非子:思想 历史是发展变化的,法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