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孟子的人格思想及其审美观念

作者&投稿:红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孟子的人格美学说~

孟子的等级美学
孟子宣扬了儒家所提倡的人格精神的美,提出了“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的看法,对“美”以及“大”、“圣”、“神”等具有美学意义的范畴作了规定和考察,并且在有关个人道德修养的所谓“养吾浩然之气”的说法中,涉及了艺术创造中个体的情感和意志作用等问题。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以仁义来塑造“君子”形象的思想,并更加热中于 “仁义”在人的内在本质的人格之美中的作用。 孟子与孔子一样,具有一种乐以成德,以道德为美的审美情怀,在他那里,道德的成就可以直接升华为一种审美的心理体验,形成一种悦神悦志类的审美效果。 孟子的观点(绝对的主观,绝对的唯心): 1、不论穷达,不管成败,始终以自得其乐(是自我欺骗还是自得其乐?)的精神和心理对待社会、对待自己,保持一种悦乐的审美胸怀,安身立命,兼济天下。有了这种审美胸怀,就会使自己的内心永远充实,就会产生“万物皆备于我矣”(主观唯心到家)的奇特精神感受,一种我在宇宙中,宇宙在我中,我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也是我的一部分的精神感受,即冯友兰所说的“同天”境界。而这种万物皆备于我的充实又反过来使主体“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 2、等级(把美学主体划分出等级) 作为一种充实性美感在孟子那里演变成了一种有等级划分的人格美。这就是充实美和“大”、“圣”、“神”等。 孟子在回答浩生不害时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这里指出了个体人格的6个等级,即善、信、美、大、圣、神,一个比一个高级,但又离不开次一级的基础。“善”与“信”指按仁义礼智办事,决不违背它,而“美”则是指道德的善与信充满了个体的全部人格,以至于从言行容色上表现出来了。这里,孟子把美与善区别了开来,而且认为美高于善,美来自善而又超越了善。在“美”之上是“大”。“大”是“充实而有光辉”,比一般的美具有更强烈、更广大、更壮观的意味。而“圣”则是在“大”的基础上集中同化了所有的善、美、大而形成的楷模,如“书圣”、“画圣”之圣。而“神”则是不需“圣”的人为努力而自然天成,以至“圣而不可知之”的境界 孟子的美学中心:(还是过多的以主体感知为核心) 孟子中有许多著名观点的美学价值也可以在“充实之为美”的定义下得到发掘。 孟子说:“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腑@①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尽心上》)君子的本性固然不可改变,仁义礼智植根于他的心中,从而生发出纯和温润的神色,这种神色通过他的身体和举止流露出来,使别人一目了然,感到一种心灵流溢的美与形体神色的美相互生辉。这就是有名的儒家的“以德润身”。它是个体人格内在道德充实的结果,正所谓孟子的“充实之为美”和所谓的“君子之乐”,道德的力量已使人进入了这样一种审美的境界,即不需要如孔夫子所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过程,主体已经是流溢着美的神色和四体充溢着美的主体了。 孟子认为,人的身体容貌是天生的,这种外在的美要靠内在的善来充实,而能做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相一致的,只有圣人。(也就是说,只要是君子,就一定,并且没有其他可能的,已经成为天理的创造美,理解美。而且自然而然的成为维护美学正义的战士。) 对“君子”阶级的偏爱: 在孟子看来,道德的审美感必定产生于贤者身上,不会产生于不贤者身上。这种道德主义的审美观很狭隘,因为无德之人也照样可以审美(例:董其昌的画和字不好吗?不推崇是因为他不够“君子”。在欧洲有个和他几乎同时代的兄弟就比他幸运多了,那就是提香,他的“人品”绝对不在老董之下,可他依旧是威尼斯的“国王”,当时没有,现在没有,以后也不会有人去否定批判其在艺术美学上的贡献与成就。),而非如孟子所说的不贤者不乐,最不圣贤的应该是原始人了,几乎和野兽没有差异,了他们画的演化,做的彩陶,做的陶俑难道没有美学意义吗?难道现在农民做的剪纸、皮影等作品就不高雅吗?。按照孟子的理论,具有高层次道德价值内容的审美对象,如裸体画等,是不能被情操品格低下之人所能欣赏的,而只有情操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发现其中的真正的审美意蕴。你怎么知道,农民工看人体艺术就必然胡思乱想?再说,想起本原的意义也不是低级的吧!孟子主张道德美感与道德修养同步进行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可以引导人们向美之德和德之美靠齐,但是儒家美学说的更多的是创作主体自身对美,或者可以说是“人格精神”的自我诠释。但他们却没有把艺术创作出来的艺术品,既那些客观存在的东西当成东西,完全的精神胜利法,这种美学中的不与时俱进的观点,已经并仍然在继续在毒害中国美学。 “君子的仁义理“,只能说明创作和审美主体的人格魅力,“作品”的优劣,也只能证明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起最高境界是“君子”与“佳作”的结合。但是,不能因为其中一方面的缺陷来否定另一方面的存在意义。 “人品论画品”,这句话应该下岗了。

孟子“大丈夫”人格思想探析
摘要:“大丈夫”人格价值观抬高了“自我”地位,树立了人的尊严和社会规范。“大丈夫”人格的现代启示是它是管理者领导风范人格的重要标准。
“大丈夫”人格价值观是孟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①。“大丈夫”人格价值观确立了人的地位的主体平等性、人格的尊严的至上性,同时强调社会之道是仁义与善性的结合、为人之道是诚与浩然之气的统一。
一、“大丈夫”人格价值观形成的依据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提出思想总是从形而上的本体上下功夫,孟子“大丈夫”人格的形成也不是无缘无故的,从根本上,其理论根据是人性论思想和天命思想。
(一)人性善论
“大丈夫”人格的刚正与平等是以人人皆有善性的人性论为依据的。孟子总结了以往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②人性论的成果,提出“人性本善”。孟子说:“人异于禽兽”③,其内容是:“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④。仁义礼智的道德品质是人性的内容。“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相比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更看重的是自我完善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作为中国哲学的主流,儒家的哲学更加体现了这一点。儒家学说的终极目标就是达到理想人格境界,人格的完善则成为儒家的价值所在。说到人性问题,《论语》看似丰富饱满,孝、忠、仁、义、礼、智都讲到过,孟子所处的时代列国争雄称霸,此时去谈修养似乎就有些迂腐,所以孟子的思想紧贴政治并且上升到人格问题,比孔子更加张扬,更加具有功利性,更加急于扭转现状,自然而然,孟子的思想具有一定现实性,也在不断强调人格修养的可能性。
  一、性善论———人格修养可能性前提
  性善论是孟子心性说的理论基础和前提,从这个前提出发,孟子勾勒出理想人格范式,以及人格境界和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
  围绕人性问题,孟子与告子展开激烈的争辩。告子说人性就像杞柳,仁义就如桮棬,杞柳和桮棬没有必然关系,那么人性和善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孟子反驳告子是“戕害杞柳为桮棬”,孟子认为杞柳之所以能够成为桮棬是因为它具有能够成为桮棬的可能性,是顺着它的特性造成的,它本身就能够成为桮棬。人性并不等同于善,但是包含着仁义的可能性,所以仁义就是顺人性而为之。这一辩论可以看出孟子对成就理想人格更像是人内在潜能的挖掘,本然的我和理想的我之间的距离也不过是需要顺其本性而发展便能达到的。所以孟子认为人性善既不是像告子说的如杞柳和桮棬一样没有关系,也不是类似于基督教原罪的本我和要被救赎的我的这样一种对立的关系,反而是本然的我和理想的我两者之间顺其发展的关系。
  告子又说到: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告子上》) 所以人性善恶是不确定的。而孟子又反驳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尤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 水在无外界干涉的情况之下,必然向下流,这是水的自然之性,而人性的自然之性是向善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告子说“生之谓性”。天生的东西就叫做天性,是自然之理,无善无不善,这看似是一种普遍观念。然而,孟子性善论之“性”根本不同于告子以为的生理自然意义,而是“使得人人都有为善的可能的背后的东西”,对孟子而言,这个“东西”才是人“性”。这个孟子所谓的“性”是形而上的追寻,是“天命之谓性”的那个天命。由“性犹水之就下”可知,人性是存在的,人性存在的意义是人共有的且有别于他物之性,人性应当在共有之“心”上求之。
  在与告子的争辩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人皆有四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告子上》) 人都有恻隐之心,才能够识利害,有羞恶之心才能够知好歹,有恭敬之心才能够晓贵贱,有是非之心才能够辨真伪。且四心乃善端,对应“仁义礼智”,“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告子上》)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皆固有,故为性。那么非仁义礼智,则非人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告子上》) 由此,孟子论证了人性是向善的,并且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在性善论的基础上,鼓励人人都可以向善,都可以为善,并有所作为。
  二、理想人格的现实性楷模
  当孟子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紧接着他就去挖掘人们内在的善性,倡导人们去朝着理想人格的方向去探索,并给出了一个理想人格的范式。
  理想人格是在道德要求上的理想的状态,对此孟子也给出了圣人具体的内在品格,他把孔子的“仁”具体展开成为仁、义、礼、智四个方面的标准,并且提出了“浩然之气”一说,孟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就是仁义礼智结合。孔子曾将圣人奉为最崇高的理想人格,并且在现实中却可望而不可及。“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论语·述而》) 能够称得上是圣人的,也只有上古时期的尧舜而已。
  但是,尧舜虽然被后世称之为圣人,但却没能够真正的与“圣”相配,可见孔子对理想人格的期待是一种无法到达更无法超越的高度,那么圣人在孔子这里也只是一个人格的导向,人们只能无限趋近于他却无法成为他。
  相对与孔子,孟子对于理想人格的设定有所不同,更加具有现实性,但总体来说继承孔子,也有所发展。他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圣人在孟子这里仍然还是一个完美的典范,具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是孟子并没有停留在让这种理想仅仅是一种精神鼓励,进一步孟子认为这种境界并非可望不可及,并提出“圣人与我同类者”
  这样的言论。换言之,圣人和凡人都只是同类而已,所以凡人与圣人一样都有着相同的善端。圣人能够成为圣人,只不过是因为圣人比凡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然而只要是通过修养自己的内心,普通人也同样可以达到圣人境界。
  圣人在这里变得不再神秘。于是,当孟子和曹交讨论理想人格时,“曹交问曰: 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 然。”孟子拉近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同时,“圣人与我同类者”与“人皆可以为尧舜”相呼应,给出了人格修养的可能性,也是从孟子这里开始,人格修养更加具体化,更加贴近现实。孟子说道伯夷是圣之清者也,而伊尹则是圣之任者也,还有柳下惠是圣之和者也,最后提到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可以看出,孟子将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视为圣人,也体现了理想人格具体化的特征。孟子除了圣人之外,推崇君子,大丈夫等,也具有着浩瀚气概,使人向往。他对理想人格的设定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强调了人的修养的作用,他更为现实的理想人格相对于孔子而言更具感召力,更具进步性。
  三、理想人格实现途径
  孟子向人们传达人皆有善端,则“性善其端故人求其养”,善性内在于心,故“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孟子·告子上》) 人不向善而去为恶,那他一定是没有尽力修养自身,而不是本性就是恶的。在此基础上,孟子也提出了他的“养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通过“存心养性”的途径去探寻人自身的善心,把这个潜能变成实现理想人格的驱动力,从而成就自我人格实现。首先,要反身而诚,孟子举例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 《孟子·公孙丑上》) 这就是要说明仁心就如学习射箭,只有先正己,才能发而正中,若发而不中,只能反省自己,从自身寻找原因。其二,就是要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 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尽心下》) 养心办法有很多,但是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平素欲望少的人很少有人会失去本心,平素欲望多的人,尽管又能够保存本心的,但也非常少。所以还应当减少欲望。第三就是要养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公孙丑上》) 浩然之气极端浩大有力,与仁义相配便充塞天地之间,那么时常蓄养仁义之心,否则这种气便失去了力量。最后,还要求放心。孟子做了形象的解释,“仁,人心也; 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 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人最可悲的就是放弃了仁义的道路不走,丧失善良之心还不去寻找,善心连鸡犬都不如,丢了都不知道去寻找。
  学问无他,就是要找回那个丧失的善心而已。
  从孟子给出的理想人格实现途径来看,孟子都是在强调一个“现实性”,起码体现了现实性的特征。按照孟子的意思来看,普通人和圣人一样,都具有同样的善根,尧舜不过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善的楷模,普通人只需要保持内心本来的样子,保持自觉的态度,反身而诚、清心寡欲、养浩然之气、不丧失本心,以尧舜为楷模,就能够扩充善端,提高个人修养,使得自己更加向圣人的境界一步一步无限趋近。
  这样的一个修养过程,是一种现实的主体去追求具有现实特点的理想境界的一个过程。
  孟子的这一学说体系相比孔子思想来说更加完善,而对于张扬的人格修养体系,孟子的观点是: “可欲之谓善”之后“有诸己之谓信”,再到“充实之谓美”,之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接着“大而化之之谓圣”最后“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人之“善”,是在说要发掘出内心的同情之心去满足别人的现实需求,这就叫作善。赵岐说到: “己之可欲,乃使人欲之,是为善人”。这一点就是对人格的第一基本要求。“信”则是诚实待人,遵守信用,这又说明守信用是人格的第二点基本要求。“美”,则是充满。在孟子这里便是充满了善性,具体来说,包含着仁义礼智等自然赋予人的本性。将君子所具有的仁义礼智充满于内心,可以说是达到了孟子所谓美的境界。而“大”在“美”的基础上其程度和范围更广一些,如果美从内而外的流溢出来,贯通于人的全身,诚中而形外,这就达到了一种更为深刻高明的人格境界,孟子称之为“大”。在此之后,“大而化之”之谓圣,将之前的“美”和“大”汇集于一身,并且自愿自觉地将内心积蓄下来的所有力量散发出来,这就是一种化育天下、润泽天下的人生境界。到达了“圣”的境界,拥有了感染化育的力量,开始感化天地。接下来的“神”的境界其特点是“不可知之”。“圣”作为人格境界的高点,是人所能够达到的,是可知的,而“神”作为一个人格精神的终极目标,高深莫测,多了些许神秘色彩,并人人都可以达到的,它是不可知的。
  这也为人格修养扩宽了范围,使之有了追求的无限可能性。
  四、结语
  成就理想人格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够做到的,其途径必然会困难重重,先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才能承担大任。但是它与现实是紧密联系的,孟子主张追求的理想人格要和现实紧密相关,达到完美的理想人格就应该关注现实,拥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理想人格是要为扭转社会现状而塑造的,所以要将人格追求和社会追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从提出性善论开始就一直在强调人皆有善端,之后给出了人格修养的目标和楷模,最终是要投身于社会。孟子成就了一套完整而缜密的人格修养体系,提出了相应于社会的内心修养方式,具有浓重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反过来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时代特色,孟子也更加强调了人格修养的现实性与可能性,向天下人不论是帝王还是普通百姓都倡导人格修养。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孟子人格思想的基础性善论所讲的人自己本身的善端,带有一些超验性质,他的道德修养和理想人格整个理论就建立在这个超验的性善论之上,在一般人看来太过理想化了难免会引起质疑。但是,理想人格也是正因为他的理想性,从而更加完美无缺,令人向往,这才会产生鼓舞的作用,成为仁人志士人格追求的强大的动力。而“迂阔”这一对于孟子思想的评论,也非常值得让人深思,究竟人们是应该抓住孟子的“迂阔”不放,还是着眼于孟子“现实性”特征而去探索?

   大丈夫: 理想人格的培养目标 凡提出人格理论的学者大家, 都要提出人格的培养目标 : 一方面, 提出人格理论 , 按照逻辑发展就要 提出人格培养的目标 ; 另一方面 , 只有提出人格培养目标, 才算有了自己的人格理论。试想 , 一个没有培 养目标的人格理论该是一种什么样的/ 景观0 。孟子作为儒家的一代宗师, 既提出了人格理论 , 又提出了 人格培养的目标。孟子在5孟子 # 滕文公下6 中写道 : / 居天下之广居 , 立天下之正位 , 行天下之大道 ; 得 志, 与民由之; 不得志 , 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 贫贱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 , 此之谓大丈夫。 0 大丈夫 , 是孟 子提出的理想人格的培养目标。孟子所谓的大丈夫, 实际上就是说, 作为道德高尚的人应有的气节与精 神追求。在他看来, 大丈夫应居住在天下最宽大的住宅 ( 仁 ) 里面, 站在天下最高大的位置 ( 礼 ) 上面 , 走 着天下最光明的大路 ( 义 ) 。得志时跟老百姓一起循着正当的大道前进 ; 不得志时 , 仍能持守其居仁.

有句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是说没理想的完美人格。所以,只能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辈子的学问。


孟子的人格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孟子的人格特征表现在处事和对人等方面,具体如下:1、第一特点是“居仁由义”。一个人若能不失其赤子之心,坚信人之道德良知千古不灭,并在立身行事时不灭本心之良,杀一不辜得天下而不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便是大丈夫。2、第二特点是“刚”,意思是有坚毅不拔的精神,但是没有盛气凌人...

孟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孟子介绍
1、孟子是一个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坚守精神世界的批判维度的人,坚持道不同不相为谋,充分彰显出其人格魅力。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2、正直笃行。孟子周游列国,以“王道”“仁政”等学说游说诸侯针砭世事,在手...

怎样评价孟子的人格思想及其审美观念
“大丈夫”人格价值观是孟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①。“大丈夫”人格价值观确立了人的地位的主体平等性、人格的尊严的至上性,同时强调社会之道是仁义与善性的结合、为人之道是诚与浩然之气的统一。一、“大丈夫”人格价值观形成的依据 中国古代的...

怎样评价孟子的人格思想及其审美观念
孟子的这一学说体系相比孔子思想来说更加完善,而对于张扬的人格修养体系,孟子的观点是: “可欲之谓善”之后“有诸己之谓信”,再到“充实之谓美”,之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接着“大而化之之谓圣”最后“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人之“善”,是在说要发掘出内心的同情之心去满足别人的现实需求,这就叫作...

儒家亚圣孟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活于战国时期的孟子,性情刚烈豪爽,泼辣直率,始终是一种傲岸不逊的气度,保持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而孟子这种性格的形成与其注重自我人格的培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不无关系,可以说,这种浩然之气深层次的人格心理即是对“士”或曰“知识分子”独立身份的...

怎样评价孟子的人格思想及其审美观念
“大丈夫”人格的现代启示是它是管理者领导风范人格的重要标准。“大丈夫”人格价值观是孟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①。“大丈夫”人格价值观确立了人的地位的主体平等性、人格的尊严的至上性,同时强调社会之道是仁义与善性的结合、为人之道是诚与浩然之气的统一。

怎样评价孟子的人格思想及其审美观念
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

孟子的理想人格可以概括为 孟子的理想人格
孟子的理想人格是大丈夫。大丈夫不慕富贵,不会因为贫贱就改变志向,更不会屈从于强权;大丈夫还应该以浩然之气作为涵养,正气刚直,与仁义道德相配合,从而达到面对外界诱惑“不动心”的境界,养成一身正气。孟子的简介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在元朝追封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属孔子第...

孟子一生的人格理想是什么?
孟子的人格理想是充实着“善”的美的人格 ,它既是“仁义礼智”在个体全人格中的充分体现 ,也是“浩然之气”在个体全人格中的完满贯注 ,是善与美的和谐统一。孟子的自我人格正是其人格理想的真实写照。孟子的人格理想及其自我人格具有永久的魅力 ,它们不仅深刻而久远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发展史 ,而且...

高中作文800字 孟子高尚的人格操守
…仰不足以养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他万念俱灰,为何他的眼中长含泪水,因为他爱老百姓爱得深沉。游说不遂他便退以著书,终成《孟子》。孟子十分讲原则.孟子为人很讲原则。即:“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永州市19372115337: 怎样看待孟子的思想? -
政宋川贝: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

永州市19372115337: 《孟子》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它又有什么魅力? -
政宋川贝: 孟子》的精神实质有三点: 1、心性学说:这是《孟子》一书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确信,人具有一种先验的善性: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2、“仁政”思想:由于孟子主张人性善,...

永州市19372115337: 对孟子的评价 -
政宋川贝: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其根本目的不是为百姓考虑,是为统治者长治久安计,他的主张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但是面对着你死我活的兼并战争,如何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孟子的思想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司马迁评价孟子说“迂远而阔于事情”.孟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后世“民本”思想的重要来源.

永州市19372115337: 孟子的为人怎样 -
政宋川贝: 其实不管怎么样,,他的思想,言论,最终还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 孟子思想是拥有完善体系的正统儒家思想.由《孟子》窥探印证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有独特的优势,因其所采用的严密而灵动的论证方法较为适合现代人的思维习惯,所...

永州市19372115337: 孟子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强势人格的三个层次是什么 -
政宋川贝: 《孟子》真正的魅力在于他所倡导的强势人格.强势人格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自强不息: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就是高调做事.就像扬帆出海,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只有强势人格才可...

永州市19372115337: 孟子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什么呀 -
政宋川贝:[答案] 上承孔子思想的同时,孟子从天与人,主体自由与超验之命,自我与群体,道德原则与具体境遇,功利与道义,以及人格理想等方面,对原始儒学作了多方面的引申和发挥,并使之进一步系统化.正是在孟子那里,以善的追求为轴心,强调人文价值,...

永州市19372115337: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孟子的观点作一点评价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 -
政宋川贝:[答案]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

永州市19372115337: 阐述孟子的文艺思想 -
政宋川贝: 孟子认为文艺的社会作用,还表现在培养立身行事的理想人格.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修身当先学诗.诗能感发人的情志,振奋人的精神,启迪人的智慧,美化人的心灵,对人的修身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他说“不学诗,无以言”.礼是人们处理人际关系和个人立身处世的言行准则.孟子提倡礼教,认为人们的一言一行都要合乎封建礼教的道德规范,因而孔子把礼教作为修身的第二步.乐包括音乐和舞蹈,乐本来是共欣赏的,其主要价值在审美愉悦反面,但孔子把它作为修身的重要手段,强调它在政治思想与伦理道德方面的社会作用.乐教纯粹是通过对人的内心情操进行感化和陶冶,使人的精神达到净化和升华,最后达到理想人格的完成.

永州市19372115337: 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当今社会的看法 -
政宋川贝: 孟子的思想主张,对于发展和巩固新兴的封建制度,结束战乱割据,实现统一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孟子》一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反映了儒家的重要思想,同时在散文写作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成就.孟子的散文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宋...

永州市19372115337: 结合孟子观点或名言谈谈你对孟子的评价 -
政宋川贝: 孟子仁义为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很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