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季氏》的原文

作者&投稿:郸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季氏》全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

季氏将去攻打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就要对颛臾用兵了。”

孔于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们吗?那颓臾是前代君王封在东蒙山主持祭祝的,并且在鲁国的疆界之中,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说:“季氏要这么做,我和子路都不想这么做。”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够贡献力量,这才任宫就职,如果不能,就辞职不于。’主于遇到危险却不扶持,将要摔倒了却不搀扶,那要你们这些辅佐的人千什么呢,何况你的话也是站不住脚的。老虎咒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龟甲美玉在匣子中毁坏了,到底该怪谁呢?”

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国力强固又离费地很近,今天不把它攻取,今后一定会成为子孙后代的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最痛恨那种不直说想要做什么却一定要找些借口来掩饰的人。我听说,无论是有国的诸侯还是有家的大夫,不怕贫穷,就怕财富不平均;不怕人少,就怕动乱不安。财富平均就无所谓贫穷,团结和睦就不怕人少,安定就不会倾覆。正因为这样,所以远方的人不归服,就修养礼义仁德来招引他们。一旦他偿来了,就要好好安顿。现在你们二人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引,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守护,反而想在国境以内发动战争。我恐怕季氏的忧患不颛颓臾,却在朝政之中哩。”

论语·季氏篇  【本篇引语】   本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本篇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原文】   16·1 季氏将伐颛臾(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2)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4)有言曰:‘陈力就列(5),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6)矣?且尔言过矣,虎兕(7)出于柙(8),龟玉毁于椟(9)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0)。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11)之内也。”   【注释】   (1)颛臾:音zhuān 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2)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3)东蒙主:东蒙,蒙山。主,主持祭祀的人。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6)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7)兕:音sì。雌性犀牛。   (8)柙:音xiá,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9)椟:音dú,匣子。   (10)费:季氏的采邑。   (11)萧墙:照壁屏风。指宫廷之内。   【译文】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评析】   这一章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此外,这一章里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这是应该指出的。   【原文】   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译文】   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由诸侯作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陪臣执掌国家政权,经过三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国家政治了。”   【评析】   “天下无道”指什么?孔子这里讲,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去,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   【原文】   16·3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1)矣,政逮(2)于大夫四世(3)矣,故夫三桓(4)之子孙微矣。”   【注释】   (1)五世:指鲁国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五世。   (2)逮:及。   (3)四世:指季孙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世。   (4)三桓:鲁国孟孙、叔孙、季孙都出于鲁桓公,所以叫三桓。   【译文】   孔子说:“鲁国失去国家政权已经有五代了,政权落在大夫之手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也衰微了。”   【评析】   三桓掌握了国家政权,这是春秋末期的一种政治变革,对此,孔子表示不满。本章里孔子对当时社会政治形势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孔子的观点是,社会政治变革就是“天下无道”,这还是基于他的“礼治”的思想,希望变为“天下有道”的政治局面。   【原文】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1),友多闻,益矣。友便辟(2),友善柔(3),友便佞(4),损矣。”   【注释】   (1)直:正直。   (2)谅:诚实而有信。   (3)多闻:见闻广博。   (4)便辟:偏离正道,故意回避他人错误。   (5) 善柔:和颜悦色,阿谀奉承。   (6) 便侫:巧言善辩,逢迎谄媚。   (7)贤:德才兼备。   (8)齐:看齐。   (9)自省:自我检查。   (10)厚:检点。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原文】   16·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1),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2),乐佚(3)游,乐宴乐(4),损矣。”   【注释】   (1)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2)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   (3)佚:同“逸”。   (4)宴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原文】   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2)。”   【注释】   (1)愆:音qiān,过失。   (2)瞽:音gǔ,盲人。   【译文】   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评析】   以上这几章,主要讲的是社会交往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交朋友要结交那些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人,而不要结交那些逢迎谄媚、花言巧语的人,要用礼乐调节自己,多多地称道别人的好处,与君子交往要注意不急躁、不隐瞒等等,这些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原文】   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评析】   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这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原文】   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原文】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评析】   孔子虽说有“生而知之者”,但他不承认自己是这种人,也没有见到这种。他说自己是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的。他希望人们勤奋好学,不要等遇到困难再去学习。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至于遇到困难还不去学习,就不足为训了。   【原文】   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评析】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原文】   16·11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吾未见其人也。”   【译文】   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来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原文】   16·12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其斯之谓与?   【译文】   齐景公有马上千匹,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诚不以富,亦只以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   16·13 陈亢(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2)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3)其子也。”   【注释】   (1)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   (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3)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原文】   16·14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译文】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人称她为君夫人;对他国人则称她为寡小君,他国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评析】   这套称号是周礼的内容之一。这是为了维护等级名分制度,以达到“名正言顺”的目的。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

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子路去拜见孔子,说:“季氏准备对颛臾用兵了。”孔子说:“冉求!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以前先王让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在兽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冉有说:“李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人都不同意。孔子说:“冉求!周任说过:根据自己的才力去担任职务,不能胜任的就辞职不干。后人遇到了危险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的话说错了。

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和美玉在匣子里被毁坏了,是谁的过错?”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氏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攻占它,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祸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些不说自己想样做却一定要另找借口的人。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囗少而怕不安定。因为财富均衡就没有贫穷,和睦团结就不觉得人匚少,境内安定就不会有倾覆的危险。

像这样做,远方的人还不归服,那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他们来归服了,就让他们安心生活。现在,仲由和冉来你们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又不能招致他们;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保全守住;反而谋划在国内动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他自己的宫墙之呢。

扩展资料:

全文赏析:

就季氏将伐颛臾一事,孔子与弟子冉有和子路展开辩论,他不仅直截了当地揭穿了冉有的狡辩,还提出了治国应该遵循的三个重要原则,那就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掌权的人只有做到这三点,国家才会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牵涉到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财富分配,第二个问题是社会关系和睦,第三个问题是社会秩序。孔子告诫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要从这些层面人手,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国家自然就治理好了。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一,,一分配。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要从事某种劳动,维持自己的生存。也正是这些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通过劳动创造财富,自然都有权利享受社会财富。因而,社会财富的分配原则应该是均。

均不是说平均分配,而是指均衡,既要多劳多得,也要照顾到贫病孤寡。人人生活都有保障,这就达到了孔子所说的“均无贫”。但是,在孔子所在的时代,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果实有一大半要上缴,上层统治者不劳而获还是当时社会的常态。

这就导致了人和人之间在财富占有上的巨大差异,这种结果的长期存在,必将引起付出实际劳动的人们的不满,从而引发社会动荡。回顾历史,有很多朝代因为严重贫富分化而崩溃。

因此,孔子所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不怕财富少,就怕分配不合理。所以,如何分配社会财富是任何国家和社会举足轻重的大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社会关系的和睦。我们知道,人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以人力为王的古代史是如此。因而,人囗多少就成了一个国家能否强盛的基础。在孔子时代,由于社会动荡,连年征战,人们的生活没有保障,各个国家的人囗增长很困难。

孔子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退而求其次,说社会环境如此,国家人少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如果全国上下能齐心协力,心往一块儿想,劲往一块儿使,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就能战胜人少的缺陷。

有的国家虽然人多,但由于内部矛盾重重,人们各不心事,甚至还互相攻讦,这种内耗必定使整个国家成为一盘散沙,毫无凝聚力。这样的国家不仅无法强大起来,还会随着内部争斗的加剧而迅速瓦解。认识到了这一点,统治者就要注意做到“和无寡”,不论人多人少,都要上下和睦,只要大家同心同德,就不会觉得人少。

第三个问题是社会秩序。安定的社会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证。如果社会混乱,官贪吏暴,贼盗横行,百姓又怎么能安安稔稳地过日子呢?社会无序不仅使人民遭殃,生命和财产统统得不到保障,而且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善,还会危及国家政权。

历史上,因为统治阶级无道,使社会陷人混乱,最终被新力量推翻的情况不可胜数,比如东汉和西晋。因而,维护社会秩序是统治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维护社会秩序最好的办法就是制定详尽的法律制度,用法律约束君的行为。如果上层都能遵纪守法,那么整个社会就会良性发展,社会秩序就会非常稳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就能够安居乐业,幸福生活,而国家政权也会因此而更加巩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安无倾"。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意译】春秋末年,鲁国的政权掌握在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大夫之手,颛臾是鲁国的附属国,靠近季孙氏的封邑。季孙氏是公族中最有权势的,他害怕鲁哀公借助颛臾人的力量夺回权力,于是决定派兵攻打颛臾。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正在季康子手下做事,于是就此事来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听了后严厉地说:“冉有!这难道不该责备你吗?先世鲁君早就将颛臾的国土封在了鲁国境内,现在为何要攻打它呢?”冉有和子路一听老师责备自己急忙辩解说那不是他们的主张,而是由季康子一手策划的。
  孔子说:“一个国家,不害怕贫穷,而害怕不平均;不害怕人口稀少,而害怕不安定,做到平均,就不会贫穷;做到和平,人口会前来归附,然后再施以仁义、礼乐的教化。现在你们二人辅佐季孙氏,不能招致远方的人来归附,反而要在本国内部使用武力,我看季孙氏的用心不在颛臾,而在国君宫室的萧墙内啊!”


孔子说:损友有三友,益友有三友。请问损友有哪三友?益友有哪三友!求学...
损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益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者三友,损者三友》选自《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其原文为: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

不学礼,无以立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学《礼》,就没法立足于社会。出处:《论语·季氏》原文: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

孔子说的"陪臣执国命'是什么意思?
译文:由陪臣执掌国家政权。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所著的《论语》的《季氏篇》。原文: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

“子欲避之,反促遇之”是什么意思?
“子欲避之,反促遇之”的意思是:当你很想要躲避的时候,反而回无意中促进了事情的发生。“子欲避之,反促遇之”出自《论语·季氏》。原文:子欲避之,反促遇之,既来之,则安之。译文:当你想躲避什么事情的时候,反之会碰见这件事情,所以无论发生什么,就顺其自然,该来的就让他自己来吧。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后面是什么?_百度...
后面是: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季氏篇》。原文节选: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

读了《孔子论三友》这则古文,我懂得了什么道理?
读了《孔子论三友》这则古文,我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多交“益友”、不交“损友”的道理。具体来说,就是要多结交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朋友,不交喜欢歪门邪道、善于左右摇摆、喜好阿谀奉承的朋友。《孔子论三友》,出自《论语 季氏》,原文是: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怎么翻译?_百 ...
这句话的意思是:像这样做,远方的人还不归服,那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他们来归服了,就让他们安心生活。出处:《论语·季氏篇》选段: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

论语季氏篇全文解释
2010-10-24 论语全文解释 224 2011-11-10 《论语季氏》的原文 11 2012-11-19 论语《季氏》——友直,友凉,有多闻,意矣。的译文 5 2006-12-30 关于《论语》季氏篇的一小段,有争议的解释 7 2014-10-15 论语·季氏中的论语表示什么,季氏表示什么?? 2010-03-09 语本《论语.季氏》"益者三友...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

三戒原文及翻译
三戒原文及翻译如下:意思是: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该句出自《论语·季氏》第十六章,原文是: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

宿豫县17254063858: 《论语季氏》的原文 -
席独复方:[答案]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

宿豫县17254063858: 论语 《季氏》的全文 翻译 急急急 -
席独复方: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

宿豫县17254063858: 《论语季氏》的翻译 -
席独复方:[答案] 本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 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原文】 16·1 季氏将伐颛臾(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宿豫县17254063858: 论语《季氏》——友直,友凉,有多闻,意矣.的译文 -
席独复方:[答案] 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 【原文】 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论语•季氏篇》 【注释】 ①损:损害.②谅:...

宿豫县17254063858: 翻译: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论语季氏? -
席独复方:[答案] 【原文】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 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 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译...

宿豫县17254063858: "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如何翻译?急, -
席独复方:[答案] 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原文】 16·1 季氏将伐颛臾(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2)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

宿豫县17254063858: 既来之,则安之.出自《论语.季氏》:“丈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出自《论语.季氏》:“丈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 -
席独复方:[答案] 两个都不对,应该是:既然他(来的那个人)来了,(我)就要安置他,使他安定下来.

宿豫县17254063858: 昔者先玉以为东蒙主 -
席独复方:[答案] 此语出自《论语 季氏》篇.原文全句为:“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昔者:过去.先王:指(鲁国)已故的国君.以为:以……为.这里应该是“以颛臾为……”东蒙主:蒙山,因为在鲁国国都曲阜的东面,故...

宿豫县17254063858: 《论语·季氏》载:"天下有道,礼乐征伐子自天子出"与材料最相关的应当是? -
席独复方:[答案] 【原文】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 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 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译文】 孔子说:“世...

宿豫县17254063858: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啥意思?
席独复方: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出自《论语·季氏篇》,意思是: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均匀,不担心人民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论语》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