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种媒介间的相互影响有哪些?

作者&投稿:冶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众传播通论课论文需要:各种传播媒介间的相互关系?~

应对新媒体挑战 帕夫利克为传统媒体开“药方”
笪莉萍 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5690568.html
随着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日益发展,传统的大众传媒因此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与机遇,传统媒体该如何“突围”?昨日,正在参加“2007全球传播论坛”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约翰·帕夫利克(JohnPavlik)教授认为,传统媒体应该打破传统,通过互动的方式将读者、观众抓回来。

帕夫利克认为,在网络电子环境中,传统的新闻报道发生了根本变化,一种内容更加动态化、个性化,传播方式更为广泛,受众参与也更强的新的“全景化报道”的新闻形式正在出现。帕夫利克确信“全景化报道”的过程中,新技术将为更好的进行新闻报道提供可能,也将提升媒介的公信力。但同时,传统的记者的报道、报道方式还有管理者的经营模式也都面临挑战,他们不得不适应日益网络化的世界。

“传统媒体要想适应是很难的,”帕夫利克昨日表示,不过他还是给传统媒体开出了简短的“药方”。

传统媒体不仅要寻求与新媒体的合作,还要在工作方式、企业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帕夫利克鼓励传统媒体投入资金进行新媒体的相关研究,并与新媒体之间寻找合作的方式;还可通过与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将研究与产业结合在一起。事实上,目前国内大多数传统媒体已经表现了与新媒体合作的苗头,不少电视、报纸都有过与网络合作的经验,但双方还只是表面的合作,并没有真正融合。

“互动非常重要,”帕夫利克表示,一方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要真正形成互动,另一方面传统媒体还应通过各种方式,通过与读者、观众的互动将受众抓回来。






刘为民:传统报业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 19:03 新浪财经
2006年8月3日-5日,由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出版管理司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在北京召开。新浪网作为年会合作指定媒体全程图文直播此次会议,以下为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华西都市报总编辑刘为民演讲:

刘为民:尊敬的石署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来宾下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统报业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首先我们讲什么是新媒体?应对新媒体竞争和挑战,首要的是弄清楚新媒体的定义和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沉着应对,对于新媒体我想应该从不同的层面来定义和认识。

其次,从传统技术上来看,新媒体主要是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以电信网络作为运作平台的媒体形态,它包括使用有线与无线通道的传送方式,比如互联网、手机媒体、移动电视、电子报纸等等,其次,从信息的呈现方式看,新媒体的信息,主要是以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复合形式呈现的,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可以进行跨媒体跨时空的信息传播,进一步看这种信息呈现还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互动性等特征。

第三从受众接受方式看,这类题材的信息,具有快捷、方便、深化兼备等优势,受众接收新媒体信息,大多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制约,受众可以随时通过新媒体在电子信息覆盖的地方接收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

四,纸媒体的优势是其他媒体不能代替的。虽然纸质媒体的介质优势是不能被代替的。

首先谈媒体的分类及其价值。对媒体的分类有这么几种,人们通常是按照媒体产生的顺序,依次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叫做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媒体。这是一种分类。

第二种分类,以载体或介质不同,又分为平面媒体,电子媒体还有户外媒体等等。

第三以互联网的出现为标志,又划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

接下来还有一种对媒体的分类,就是以信息的发布周期来划分,这个是我的一个看法,由于报纸的发布具有一定的周期,一般是以24小时为时间段,因此我把它这种媒体称之为周期性媒体,以此而论除了地域媒体报纸以外,其他的四种媒体,我们说的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等都是可以24小时不间断及时的发布信息而且互动性非常强,因此可以讲这类媒体划分为及时性的媒体,按照这种以信息发布周期来划分,我们就会引入一个全新概念,就是说,我们报纸如果说要害怕新媒体的话,应该是电视和其他广播更害怕新媒体。

二纸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和劣势。纸媒体的优势是传统报业在信息上的条例性和选择性内容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和信息的原创性等方面的优势,是新媒体难以复制和克隆的。它的劣势是缺乏信息的即时性,交流互动性。

第五个观点,传统报业可以弥补自己的劣势。传统报业的及时性和时效性劣势不是绝对的,可以报纸的仿真版,电子版不断更新来弥补,其次弥补信息呈现方式的劣势,报纸呈现信息主要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显得比较平面化,单一化,缺乏层次,事实上近来一些报纸在追求作为内容提供商角色的同时,大多采用一种内容多种出口的方式,进行内容经营。

第三是弥补互动性的劣势,报纸本身通过编读可以实现一部分的互动可能性。

最后是信息不那么海量的问题,这个问题人们说信息海量,海量并不是一种优势,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处于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是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如何找到自己需要的浪花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恰恰纸媒体报业的优势。

让我们张开双臂,迎接新媒体,迎接数字报业崭新的未来。谢谢大家!





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挑战互动是“药方”

http://www.cjr.com.cn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2007年05月01日

随着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日益发展,传统的大众传媒因此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与机遇,传统媒体该如何“突围”?昨日,正在参加“2007全球传播论坛”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约翰·帕夫利克(JohnPavlik)教授认为,传统媒体应该打破传统,通过互动的方式将读者、观众抓回来。

帕夫利克认为,在网络电子环境中,传统的新闻报道发生了根本变化,一种内容更加动态化、个性化,传播方式更为广泛,受众参与也更强的新的“全景化报道”的新闻形式正在出现。帕夫利克确信“全景化报道”的过程中,新技术将为更好的进行新闻报道提供可能,也将提升媒介的公信力。但同时,传统的记者的报道、报道方式还有管理者的经营模式也都面临挑战,他们不得不适应日益网络化的世界。

“传统媒体要想适应是很难的,”帕夫利克昨日表示,不过他还是给传统媒体开出了简短的“药方”。

传统媒体不仅要寻求与新媒体的合作,还要在工作方式、企业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帕夫利克鼓励传统媒体投入资金进行新媒体的相关研究,并与新媒体之间寻找合作的方式;还可通过与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将研究与产业结合在一起。事实上,目前国内大多数传统媒体已经表现了与新媒体合作的苗头,不少电视、报纸都有过与网络合作的经验,但双方还只是表面的合作,并没有真正融合。

“互动非常重要,”帕夫利克表示,一方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要真正形成互动,另一方面传统媒体还应通过各种方式,通过与读者、观众的互动将受众抓回来。





大众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是纸质媒体的战略选择

http://www.cjr.com.cn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2007年04月18日

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这样一个“不懂得上网就是文盲”的时代,作为传统新闻学上所说的大众媒体之一的报纸,也不能落后于时代的脚步。

纸质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融合,不是面对新媒体冲击的被动应付,而是对新技术、新传播手段的主动运用,是从报纸长远发展考虑所做的一种战略选择。在这样的战略选择下,“报网联动”就是报纸对自身资源进行优化重组的开端。什么是报网联动

1.报纸电子版:简单的资料库面对互联网这一新兴传播技术,报纸的第一反应就是开设报纸的电子版,将报纸刊登的内容简单贴到网站上。

显然,这种方式只是简单机械地对新技术的运用,报纸的读者没必要再到网上去看一遍同样的内容,而网民也更喜欢浏览各大门户网站对所有大众媒体新闻的摘编。因此,报纸的电子版充其量只是一个资料库,甚至是为商业门户网站省去了将报纸内容录入网络的麻烦,对报纸的发展没有太大的意义,也称不上报网联动。

2.报纸自办门户网站:出力不讨好面对互联网的竞争,也有不少媒体选择尝试干脆自办门户网站,以本报新闻资源为主,成立专门机构,欲与商业门户网站一争高下。

但是,自办门户网站需要投入相当大的人力和资金成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短期内却无法保证。尤其是面对已经运作多年的大型商业门户网站,根本无法形成优势,无法体现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

3.报网联动:报纸与网站的双赢到底什么是报网联动?它应该是一种报纸与新媒体的互相融合,是传统新闻采集制作者对新技术的主动运用。

报网联动,是报纸和网站都能提供各自的优势,搭建信源、与受众互动等共享平台,实现资源优化、联手行动,使彼此的核心竞争力都得到提高。而在这一过程中,报纸也要相应对自身采编模式创新和突破,实现报纸质的飞跃。

报网联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对传播界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今,互联网、手机等技术手段的普及和发展,必然会引起传媒资源的又一次整合。面对这样的变革,报纸如果不选择创新,就会被时代淘汰。

1.新媒体发展迅猛迅猛2007年1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报告同时显示,我国域名总数显著增加,其中,CN域名总数超过180万,与05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达到64.4%。上网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使用ADSL、CableMModem、专线等宽带上网的网民达到1040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75.9%。新兴上网方式—手机上网也初具规模,达到1700万人。

而CNNIC《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中最夺目的数字莫过于对整个博客市场容量的描述。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8月底,中国博客作者规模已达到1750万,其中活跃博客作者(平均每个月更新一次以上)接近770万,注册的博客空间数接近3400万,而博客读者则达到7500万以上,其中活跃博客读者高达5470万人。

报纸媒介

报纸是最早出现的大众传播媒介,虽然随着电视媒介的发展,报纸的影响力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直到今天仍旧是非常重要的广告媒介之一。

1.报纸作为广告媒介的优势:

·地理针对性 ·适时性 ·创意机会 ·信誉 ·受众兴趣 ·成本

2.报纸作为广告媒介的劣势:

·寿命短暂 ·创意局限性·受读者影响 ·重复性差·细分局限性 ·杂乱的环境

杂志媒介

杂志媒介与报纸媒介一样,也是一种历史比较长的大众传播媒介。
1.杂志作为广告媒介的优势
在四大媒介中,杂志似乎是使用比较少的广告媒介,但是它的传播特性、受众特性则决定了杂志是一种高效的广告媒介。许多分析家认为,从许多方面来讲,杂志甚至比广播电视媒介还优越。
·受众针对性·受众兴趣 ·创意机会·寿命长·由于杂志版面较小,很少安排多个广告,广告不容易受到其它广告的影响。
·解释性媒介,适合刊登复杂的广告信息,对广告信息进行充分的说明和解释。
·由于读者选择性强,所以读者比较不容易像广播电视受众那样对突然出现的广告产生逆反心理。
·杂志读者受教育程度较高,购买力较强。
·杂志读者特性集中、明确,适合做诉求对象非常集中的广告。
2.杂志作为广告媒介的劣势:
杂志的劣势与它们的到达范围太有针对性以及杂志本身的增长有关。
·到达和频次的局限性·杂乱 ·广告效果不均衡 ·准备时间长 ·成本 ·重复性差

广播媒介

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定时向广大地区传播声音、图像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播";播出图像和声音的,叫"电视广播",也就是通常所说"电视"。这里的广播媒介,指的是声音广播。
广播在所有的主流媒介中最默默无闻,最没有光环。但这种观点实际上与事实不符。对一些最老练的广告主来说,广播已经成了他们媒介计划中的一个必要成分。为什么各行各业的广告主都把广播当作到达目标受众的手段,这其中必然有理由,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广告主可以利用哪些不同的广播媒介。
1.广播作为广告媒介的优势:
·成本
·到达率和频次
·目标受众针对性
·灵活性和适时性
·创意机会
2.广播作为广告媒介的劣势:
·受众专心程度差
·创意局限性
·受众分流

电视媒介

电视是用电子技术传输图像及声音(伴音)的现代传播媒介。电视发明于1924年,正式播出始于1936年,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1958年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电视广播在中国的开始。1978年5月1日,被改名为中央电视台。

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中最晚出现的媒介,但却是发展最快的媒介。在今天的世界各地,电视已经成为覆盖面最广、最大众化、影响力最强的大众媒介,也是最有效力的广告媒介。

对许多人来说,电视就是确定广告性质的那个媒介,通过多种感官刺激,电视造就了今天的广告。电视为广告主提供了两个非同寻常的机会。第一,电视的多样化传播使品牌的价值得到了出色的创意表现。鲜明的色彩、流畅的动作以及华丽的音响效果,所有这些因素都赋予品牌令人兴奋而又别具一格的色彩。第二,一旦品牌表现准备妥当,便能够以非常低的单位成本传播给百万消费者。

1.电视作为广告媒介的优势:
·创意机会
·覆盖范围、到达率和重复率
·单位接触成本
·受众针对性
2.电视作为广告媒介的劣势:
·信息短暂
·绝对成本高
·地理针对性差
·受众态度不利、专注程度差
·杂乱拥挤

请参考以下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一.广播电视的由来

1.广播电视的基本概念

从纯粹技术和物理性能上看:是一种电子通讯手段,确切地说是通过电磁波传导方式向特定范围播送音像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

一般意义:通过无线电波和导线向无线区域内传播

广义广播包括:声音广播和电视广播(radio+tv)

2.信息传播活动和传播媒介发展的五个阶段

a.原始阶段:指传播方式的原始,并不意味着仅存在于原始社会

b.语言传播:优点:自由,灵活;缺点:人际间的口头传播在时间空间上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信息所传的范围很小,所传的信息也不能长久的保存,传播过程又有很大的失真性

c.文字传播:克服之前传播手段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文字传播的开始,标志着人类原始传播时代的结束和文明时代的开始

d.印刷传播:印刷术的发明运用使文字信息,得以大量复制和更广泛,更大规模的迅速传播。

e.电子传播:以广播电视为代表,广播电视的出现,将人类信息传播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即视听结合阶段。优点:信息丰富,易于被接受——直观,时空方面的进步等。另外:网络传播,信息得以快速传递,但可靠性不够强。

3.广播电视学在新闻学和大众传播学的基础上产生,按媒介划分,广播电视学属于大众传播学的分支;按内容分:广电和新闻有交叉

4.人们对广视工作以及广视事业的认识的五个层次

a.广播电视节目b.广视节目的制度者和接受者c.广视机构d.广视系统 e.广视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关系问题

广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既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又与众多的相关科学交叉

二、广电的基本性质

以科技为基础,辅以传播的特性,具自然、社会两大属性。

1. 自然属性

优势(特点):a.传播对象非常广泛;b.传播的时效性强c.节目通俗直观d.接收的随意性

弱点:a.按时间顺序播出(电视广告插播)

b.转瞬即逝(要求广电内容通俗易懂)

2. 社会属性

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媒介不可能为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必然与政治相联系

a. 性质:社会主义国家广电机构的性质是主体国有,非国有的中国广电机构受到相关管理制度的约束

b. 宗旨:通过传播新闻,娱乐宣传,服务等传达政党集团的言论`,以及政治纲领等,具有多种职能的大宗传播媒介

c. 功能:自然功能(基础);社会功能(对社会的一种掌握)

具体包括:a.传播新闻 .b.宣传舆论c.文化娱乐d.社会教育e.社会服务

d. 任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动员全体人民加入到经济建设中(我国)

三、广电与社会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

1.与经济:

a.经济环境对广电的制约作用:国家经济政策,人民经济水平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广电事业形成差距

b.广电对经济的反作用:广告,节目销售,有线电视的销售及收视费

2.与政治:

a。政治环境对广电的管理作用:对广电内容的管理(中国政治状况使得中国广电具有以下特点:有制作权而无自主播出权,必须保证政意畅达)

b.广电的所有制形式、传播内容、发展方向均要与社会的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相匹配

c.反作用:广电传达的信息,形成的舆论对一些政治事件以及一些政府部门产生影响(如焦点访谈)

3.与文化:广电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影响力较大的一种大众文化

a.观点目标受众的不同文化层次影响其内容和形成

b.地区文化差异给广电传播内容带来差别

c.反作用:广电内容影响着社会文化;广电内容对文化的交流起到很大的作用;广电在发展过程中本身也形成一种广电文化,促进其他文化的发展,带动一些社会现象(如流行时尚)

第二章 中国广电事业的发展

一、广电发展简史(见书P57~58)

1923年,美国人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馆合作,开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广播公司电台”,并于当年1月23日上海首次播音。

1926年10月1日,由我国早期的无线电专家刘瀚主持筹建的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率先开始播音,成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电台。

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民营广播电台

1928年8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建立“中央广播电台”简称“中央台”。

1929年2月国民党公布了广播条例,允许民间创办广播电台。

到1937年6月,国民党的广播电台有23座,全国收音机总数约有20万架。这时期发展最好的为上海,特点是私营电台多。但随着战争的爆发,被日本间接控制的就有50多座。

1939年2月6日在重庆建成中央短波广播电台对国外正式播音,1940年1月定名为国际广播电台(VOC——中国之声)。这是国民党创办的首个国际电台,为取得反法西斯的胜利有促进作用。

1943年,军中播音总队。国民党的地点在重庆,是中国军队广播的开端。

1940年12月30日晚,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是人民广播的第一座电台,中国人民广播事业从此诞生。这一天被定为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日。

1949年3月25日,陕北台随中央迁入北平播音,并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9月27日,又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6月5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领导并管理全国广播事业。1949年10月1日,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改组为广播事业局。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规定广播宣传的任务有三项:发布新闻和传达政令;社会教育;文化娱乐。(指导方针)

1958年5月,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这一天成为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日。9月2日正式播出。

文革期间,不允许地方台播出节目,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

1967年,地方台不能办广播,只能转播中央广播播出的内容。

1969年,中央台播出的内容也是要广播事业局允许的。

1973年,北京电视台开始用国产设备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1976年7月1日,北京电视台和全国各省级电视台联合试办《新闻联播》。标志着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广播电视网的形成。

1978年,北京电视台改为中央电视台。

中国农村的有线广播也没有受到文化革命太多的影响,保持发展只能是设施上和技术上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制定了一系列加速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的方针政策。会议确定:全国实行中央、省、有条件的省辖市(地、州、盟)和县(旗)“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

中国有线电视开始于1958年,4月份,中国研制出第一套黑白电视和摄像器(物质基础)。

1958年5月1号,北京电视台(第一个电视台)--------中央电视台。1958年9月2号,正式播出,当时北京只有32台电视机。

文革前期,只有13座电视台,属于初创时期。

文革期间,技术上的发展,①录像设备的使用。1966年1月,北京电视台首次使用,范围有限②微波网的扩大,地面接收站接收北京电台1985年26个省市,自治区。③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的过渡。1973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广播电视。1977年5月份,中央一套的全部彩色播出。

1978年1月北京电视台开办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标志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电视网形成。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名为中央电视台。

1983年第十一次广播电视会议,电视拥有量和发射设备都有发展。

80年代以来,发展的突出表现为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发展。(80年代之前,有线电视最早为在企业中,作为福利事业在做。80年代以后,以城市为中心的有线电视的优势在于:A信号少受到干扰,好;B可以收到更多的频道)以声调为范围的有线电视网开始。

卫星电视系统比较适合面积范围广大的国家,中国有70%为山区。1982年,决定采用卫星电视来覆盖全国。1984年,利用发射的第一颗卫星来向内蒙古等发射。完成试验,拉开了卫星广播电视的序幕。1992年中央有8套可以利用卫星覆盖全国。4套可以利用卫星传到外国。1985年,8月,中国租用了~~~~~~

1996年,中央台的全部节目能通过卫星传播覆盖全国。2004年10月1日美国有个“长城平台”,有11个汉语频道,2个外文频道(法语,西班牙语),为北美的华人,华侨提供收视服务,向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的人们战士中国的风采。

二、广电发展中得出的规律

1.生产力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基础(也决定了广播电视的发展):

a.科学技术:广电的历史也是科技发展史,突破性的发展源自科技的突破,科技是广电发展的硬件保证

b.广电管理:存在宏观管理即国家的行政管理等和微观的管理即广播电视机构内部的管理,而且存在宣传过程的行政管理逐步为市场运作,产业的经济规律管理。

c.人类因素:首先作为接收者,高质量的受众群体,具有高度参与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反馈,并需要更多的信息,促进广播电视等信息产业的发展,其次作为从业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可以制作出更好的电视节目,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e.经济:生产力决定的整个经济环境:国民经济实力(决定投资能力),居民消费水平(决定广视接收装置,对不同信息的消费量),广告市场规模(广告收入支撑广电传媒的运转)

2. 文化是广电发展的依据(广义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对广电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a. 文化本身对原有文化模式的维护会使广电调整传播的内容及方式,以适应广电传播所指向的文化体系及环境的需要

b. 先进的发达的文明程度较高的或在某方面有优越性的文化更易得到传播和扩大

c. 文化圈影响广电的受众范围,节目形式:文化圈是指对某种文化具有共同要求的人群,随着文化类型的增多,文化圈也相应增多,从而使广电指向的受众范围变小,变窄,形成“窄播”趋势,如专业电台的增多,节目内容的分类细化等。

3. 媒介竞争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动力:这里的竞争有两层意思:广播电视与其他媒介的竞争以及广播电视内部各个相对独立的机构的竞争,广播电视与不同媒介的竞争营造了压力,也更多的是一种相互学习的过程,而广播电视内部的竞争主要为技术,管理,节目内容以及资源的竞争。

a.技术:争取硬件设备技术的优势,在条件允许下,尽量使技术达到目前最先进的水平。

b.资源:传播渠道以及人才的竞争,前者实际上就是市场分额的竞争,后者主要为智力资源的竞争以及魅力竞争。

c.节目内容:媒介内部竞争最直接,最主要的表现即传播信息内容的竞争,节目内容竞争的目的在于建立尽可能庞大的受众群体,以建立在广告市场上的媒介优势,节目内容的竞争体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在量的方面主要是通过扩大节目的播出量两争取观众,从而扩大广播电视的影响力,实现广播电视的经营目标,当量的竞争达到一定程度则转为质的竞争,竞争体现在:

1制作节目的技术上,制作出“人有我优”的节目。

电视节目有自办和采购两种,广播多为自办-à努力大打造属于自己的电台频道的名牌栏目/也存在自办与采购的一种融合再包装的,如《动物世界》

购买节目的竞争,(A购买具体的电视节目如电视剧,影片等,B购买大型国际活动的电视转播权,广播电视对购买的节目的判断和控制是为能够建立起可能庞大的受众群体,形成在广告市场上的媒介优势)国际重大活动节目的转播权,如:奥运会,世界杯,购买具体的电视节目产品,这主要取决于电台的判断力,如电视剧,记录片,娱乐类栏目

2指节目制作的选辑,策划以及自由度

现实存在的问题:节目克隆现象,产生原因:广电节目无版权;定位:形式内容上基本上没有变动;产生危害:如果克隆粗糙则受众易产生反感从而电视节目生命力减弱;解决办法:从长远上,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制订一定的规定十分必要。

d.经营管理:

前提:我国原有的单一的行政管理方式转化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业经营管理

体现:首先借鉴外行的经营管理经验其次是为媒介相互之间的学习

4.受众是广电发展的支点

广义上:大范围的可能性认为所有大众均为受众,现实性只有实践了收听,收看行为的社会成员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广播电视的受众,受众即为消费者,为服务对象,为积极参与者,是最后的目标和归宿。

第三章:广播的改革与发展,特指狭义广播:声音广播,并特指国内

时代背景:

A在电视以及更新的大众媒介的出现的情况下,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B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传媒产业化发展趋势的同时,广播如何人寻找未来发展的道路

2003年为我过广播发展年,为广播发展提供支持和强大的动力,广播仍有独到的优势,广播的存在并不多余,属于时代的需求,到20世纪末,我国广播电台覆盖率已达80%但广播资源的配置仍然不合理,使得广播效益低,难以在媒介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同业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太正常不过。

像现在,电视、广播都有体育赛事的同步直播,网络也针对网民推出赛事的文字、视频直播,手机现在同样也可以同步收看到赛事的转播。

还比如,媒介之间互相学习如何获得更多的广告赞助及盈利。

在中国,基本老死不相往来,相互的交流很少,谈不上什么相互的影响。


我国各种媒介间的相互影响有哪些?
3. 媒介竞争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动力:这里的竞争有两层意思:广播电视与其他媒介的竞争以及广播电视内部各个相对独立的机构的竞争,广播电视与不同媒介的竞争营造了压力,也更多的是一种相互学习的过程,而广播电视内部的竞争主要为技术,管理,节目内容以及资源的竞争。 a.技术:争取硬件设备技术的优势,在条件允许下,尽量使技...

我国媒介体制是什么意思
我国媒介体制是指在国家的法律、政策和制度框架下,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由政府、党报、地方媒体、商业媒体等多元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一套媒介体系。在这个体制中,党报和国有媒体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与此同时,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体也在不断发展,形成了一些具有独特...

简述国内外媒介融合的发展历程
国内外媒介融合的发展历程简述 媒介融合,指的是各种媒介形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交融与互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媒介融合成为信息传播领域的一大趋势。在国内,媒介融合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开始尝试与网络结合,出现了电子报、...

过去与未来:国有文化企业如何借力资本
国有资本与各类社会资本的融合发展,使国有文化资本具有了调动和组织社会资本的功能,放大了自己的操作空间和操作能量,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也为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倒逼机制。 2015—2016 年,国有文化企业迎来新一轮上市热潮,两年间共有 12 家国有文化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成功上市。特别...

我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
还有些比较不正规的就是传言,说书等等,人们相互传言将信息传播 或者说书的先生将某些事编成书词,用说书的方式唱出来,也算是信息传播.古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

请举例分析媒介融合的概念、意义、对中国媒体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广播电视...
他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媒介当时的实际情况界定了“融合新闻”的几种模式以及每一种模式的具体含义:1.交互推广(Cross-promotion),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相互利用对方推广自己的内容,如电视介绍报纸的内容。2.克隆(Cloning),指作为合作伙伴的媒介不加改动地刊播对方的内容。3.合竞(Coopetition),指作为...

第一、二、三、四媒体分别指什么?
以纸质为媒介的报刊为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是第二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而以比特(字节)为媒介的电子媒体如网络媒体是第四媒。第一媒体 报刊等纸质媒体 在我国1200多年前的唐初,便有最早的官报《邸报》,据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1622年,英国最早的报纸《伦敦周报》开始...

什么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文明的载体
一个国家文化和文明的载体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和媒介体现出来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语言是国家和民族最基本、最广泛、最深厚的文化载体,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都反映了各自的文化特性。2. 艺术:艺术是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包括音乐、舞蹈...

公共频道的概念分析
在通用语境中,公共频道系指公共性质的电视媒介,与国营、私营性质的电视媒介相互区别、鼎足而立。它一般通过国家委托、特许的公共机构提供电视节目,不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其日常的运作经费以观众的电视机执照费、社会团体与个人的捐助为主,国家财政补贴为辅。大多不接纳商业广告,有的容许少量的商业广告,但明确规定不能...

说明政府公共关系学的特点
公共关系的实务研究,其主要的内容有: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研究;公关人员的培训研究;公共关系的各种媒介运用,各种传播沟通艺术的研究;以及公共关系的各应用领域的业务研究,如政府公关、军队公关、企业公关、金融界公关、教育界公关等业务的研究。公关实务研究的目的是为策划实施各种公共关系活动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 公共关系...

华阴市18842606537: 媒介的互动效应原理 -
点怎十八: 互动效应原理:一定要注意新闻、广告、营销、谋略等的立体配合,因为媒介之间有互动效应.1) 各种媒介混合传播产生的作用称为互动影响,也叫立体效果.通过媒介的互动影响才能达到策划的最大效果,叫互动效应原理. 2) 媒介与媒...

华阴市18842606537: 新闻媒介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和作用? -
点怎十八: 主要体现在: 1、塑造国家形象.这是新闻媒介对外报道中最重要也是最长期的目标. 2、影响对外政策.新闻媒介不仅是信息交流沟通的工具,而且常常是公众舆论的引导者和代言人,这就意味着它作为舆论工具,借助舆论的力量往往能够影...

华阴市18842606537: 大众传播通论课论文需要:各种传播媒介间的相互关系? -
点怎十八: 应对新媒体挑战 帕夫利克为传统媒体开“药方” 笪莉...

华阴市18842606537: 新闻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
点怎十八: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大众传播媒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向来互相影响.举凡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都会引起传媒的调整与变化;反之,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培养大众的欣赏趣味、引导舆论及推动社会迈向文明...

华阴市18842606537: "媒介与媒介之间影响差异小,讯息与讯息之间影响差异大"怎么解释 -
点怎十八: 与传统媒体对应的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作为信息社会的产物,网络媒体具有以下特点. 1、网络媒体集中了影像、声音、文本等多种媒介形式,真正实现了多媒体全方位信息传播. 2、互动性,指信息发布者与受众可以交互沟通,甚至是实时交流. 3、小众传播,针对某一群体或个体,可进行个性式信息配置,如电子邮件广告等. 4、网络媒体能超越国家,文化、地域的限制进行全球信息传播.网络媒体依赖IT设备开发商们提供的技术和设备来传输、存储和处理音视频信号.最流行的传统的SDI(串型数字)传输方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网络交换特性.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才可能利用SDI创建类似以太网和IP(因特网协议)所提供的部分网络功能.所以,视频行业中的网络媒体技术就应运而生.

华阴市18842606537: 媒介融合将对传媒业产生什么影响 -
点怎十八: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已经被很多人熟知了,也有很有传媒领域的专家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今天探讨的只是两两媒介相互融合,其实媒介的融合是无边无际的,这也是需要我们发挥想象空间的地方,值得我们为此多开辟出新的道路. 媒介融合使得...

华阴市18842606537: 互联网传播对传统媒体有什么影响 -
点怎十八: 具体解决问题如下: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这种文章百度文库和又很多,由于问题牵扯的面很大吗,无法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浅谈影响 比如以往的报纸可能不再那么重要了,因为被很多的门户网站所取代,生产报纸厂家自己会因此而解聘很多员工,以往新闻主要来源是通过电视,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工具,手机、电脑、车载电脑、液晶电视 .这对于传统的媒体是一种权重分散,但是对于一些基本产业不过有过多的直接影响.

华阴市18842606537: 举例论述当今各种新旧媒体是如何影响和塑造媒介环境的?急啊~!后天考试 -
点怎十八: 理论点: “媒介环境”指由各种媒介营造的一种社会情境,这种社会情境是传者、受者及广告商等多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大众传播日益发达,社会个体与群体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媒介环境,人们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感知世界...

华阴市18842606537: 媒体融合对传统的新闻业有什么影响?媒体融合对传统的新闻业有什么影响? -
点怎十八: 2.2 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的优势影响 近年来媒介融合的必然性日渐显著,其影响也逐渐在美国和欧 洲显示出来.经过媒介融合之后,一条信息的受众变得更多了.同 样的信息,在传统媒体报道之后,在媒介融合形式下又进行了更广 阔的介绍,...

华阴市18842606537: 大众传媒对文化的有哪些消极影响 -
点怎十八: 大众传媒在大众文化的生产、促进方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当我们肯定大众传媒对于大众文化的积极影响时,不能忽略大众传媒对于文化的消极影响. 首先,大众传媒限制了受众选择文化享受的自由.大众传媒决定了大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