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支遁与郭象对庄子逍遥义的不同解释

作者&投稿:童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看完庄子的逍遥游之说,我们能真正的找回自己的本性吗?~

看完庄子的逍遥游,我们能找回自己的本性,因为它让人认清出了自己,“我想,一个不能真正认清自己的人,也不会真正认清他人。有的时候,你的好意有可能会遭遇恶报,因为你在以自己的方式强加于人。”
于丹同学在开头就说,“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而认识自己,却是一件非常难做到的事。为什么最难认识的是自己?我们又怎样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呢?今天我们来说一个话题:认识你自己。”
于是于丹同学想先从认识他人开始,再谈认识自己,先易后难。于是她说,“一个不能真正认清自己的人,也不会真正认清他人。”她用犯了逻辑错误。她应该这么说,“一个能真正认清自己的人,首先要会真正认清他人。”这,才是逻辑叙述该有的层次。
那么,如何认识自己呢“庄子在《人间世》篇中教给我们一种认识自己的能力,总结成两个字,叫做‘心斋’,就是用心的斋戒去真正反躬内省,看看你自己。
“这个话是庄子假托孔子说的。孔子的学生颜回对孔子说:我想出去做事,我要去卫国阻止暴虐的国君的恶行。他的老师孔子特别不屑地说:你别去了。你去了以后,碰到这么暴虐的一个人,你劝不好他,反而就被他杀了。
“颜回说:我总要出去做事啊。老师说:你现在还太毛躁,还没有看清自己,你出去做什么事都会一事无成的。你先自己去斋戒吧。
“颜回就问他老师:我们家可穷了,不喝酒不吃肉已经好几个月了。我一直过着这苦日子,这算不算是斋戒啊?
“孔子说:你说的是祭祀上的斋戒,而不是心的斋戒。
“颜回问:什么叫心的斋戒?
“孔子告诉他,在这个世界上,你不光用耳朵听,还要用心来听,更要用气来听。用你的气息去进行一切的感受,回归到心里,得到自我的确认,这就是心斋。
“这段话虽然假托孔子说的,但是却出自《庄子》。他写的这段话是告诉我们每个人一种认识自己的方式。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有向外发现和向内观看的两种能力。向外可以发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向内可以发现一个无比深邃的内心。”
其实这里庄子假托孔子说的“心斋”不是什么向内认识自己的方式、途径、手段,而是用心、气、虚去认识世界。孔子与颜回的对话,于同学只录了这一段,以说明认识自己的方法庄子已经给出了。若她继续录,就会发觉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颜回接着说,“回之未始得使,实有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意思是,我没听到心斋这个道理时,还有我自己;等听到了心斋之后,就忘记我自己了,这样可以算作达到了虚的境界吗?
孔子答,“尽矣。吾语若!……”是啊,就像我告诉你的。
“这个庖丁说了一句很有奥妙的话,叫做‘以无厚入有间’。刀很锋利,本身是很薄的,而牛的骨骼之间是有缝隙的,用不厚的刀准确地进入缝隙,我又怎么会磨损呢?所以,整整19年,刀还像新的一样。”
“以无厚入有间”的意思不是“用不厚的刀准确地进入缝隙”,因为“无厚”指的是刀刃没有厚度。所以应为“用没有厚度的刀刃进入缝隙”。

支道林是一位佛教徒。在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自然也影响到佛教。支道林虽出家为僧,但却颇具名士风采,擅长草隶,游山乐水,好吟诗文。别人送给他几匹马,他精心饲养,有人因此笑话他,他回答说:“我是爱它的神骏,随便养着罢了。”后来又有人送他两只鹤,他倍加爱惜,不久便对鹤说:“你本是冲天之物,怎能作耳目玩物呢?”于是将鹤放飞了。所有这些,都与当时玄学名士的行为吻合,所以当世名士也特别喜欢与他交往,尤其喜欢将他与玄谈名流相比较。孙绰曾著《道贤论》,将佛家七道人(支道林、法护、帛法祖、法乘、竺道潜、于法兰、于道邃)比为“竹林七贤”,认为之遁与向秀(七贤之一)都酷爱《庄》、《老》,二人虽不同时,但是文采、爱好相似。所以支道林身为名僧,实则名士,当时人评他是“身披袈裟的名士”。又说他“理趣符老庄,风神类谈客”。在此之前,玄学家不谈佛,甚至不与佛教徒交往,支道林开创了玄、佛结合的先河。哀帝准他回山时,一代名流前来为他送行,可见名士对支道林的倾慕。玄谈名士对支道林的敬重,当然不仅因为他的名士风度,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和才华。支道林除了作诗写文之外,还写了很多重要的学术著作,如《即色游玄论》、《圣不辨知论》、《道行旨归》、《学道诫》、《大小品对比要妙》、《逍遥论》,等等。其著作今天虽然大部分已亡佚,但从仍存的部分文章及残篇看,支道林在佛学、老庄学方面确实有很高的造诣。在佛学方面,支道林的主要成就在般若学。在东晋“六家七宗”的佛教般若学派中,他代表的即色宗。色宗的基本观点是“色不自有,虽色而空,故曰色即为空,色复异空”。他的即色义虽还表述得不够准确,但比起其他各宗,更接近般若空观。支道林移居石城山后,研究般若学的同时,又很重视禅学。他所作《即色游玄论》,即以即色的观点阐释禅法,他认为世界皆“空”,同时又不否定“心神”,把禅法理解为无心而逍遥,或者说没有执着的境界,与汉代传入的安般禅法有所区别。支道林对佛学的研究,使他成为当时的名僧;而影响更大的,则是他用般若学解释老庄,从而成为当世的名士。支道林曾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庄子·逍遥篇》,刘系等人认为“各适其性便是逍遥”,唯独支道林说:“不然,桀、跖以残害为性,如果适性就是逍遥的话,那么他们也算是逍遥了。”于是将自己的观点为《逍遥游》作注,群儒旧学,读后无人不称赞。在此之前,玄学大师郭象、向秀都曾注《庄子》,对于两家注,从没有人在郭、向注外有新的发挥,换句话说,两家注成了当时《庄子》研究不可超越的顶峰。支道林在二家注的基础上阐明了更深的含义,很多深层而不可得的道理,被他说清楚了,诸贤于是将他的解释奉为“支理”,从此谈《庄子》都采用“支理”。支道林《庄子注》之所以“新”,就在于他将佛学引入庄学,用即色义解释《庄子》的逍遥义。玄学家郭象注《庄子·逍遥游》,是从明教与自然的角度看问题,认为万物都是有自己不可改变的性质。“仁义”是“人的本性”。自足其性,也就是要“各安其分,各足其性”,因而达到逍遥的境界。所谓“圣人”、“至人”,也就是得“性”而已。支道林认为众生本性不同,只有“至入”,不仅能适天地自然之本性,而且没有执着,做到“通览群妙,凝神玄冥,灵虚响应,感通无方”,从而既“无待”又“无己”,这才是“逍遥”。支道林以佛解《庄》表明,玄学本身到东晋已达到了他思想的极限,与佛学相结合,使它更好的发展。支道林在当时的巨大影响,他在中国思想史、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在此有所体现,他是玄、佛结合的先驱。

支遁对郭象“逍遥义”的批评包括两个方面:从玄学内部看,他抓住并利用郭象言“性”却不严格界定“性”之内涵的理论缺陷,颠覆了其“适性”说的立论逻辑;从佛教立场出发,支遁认为,以践行现世伦职为实质的“适性”并不能使人当下逍遥,更不能使人获得解脱,惟有破除“二执”,方可达于涅槃彼岸。支遁的批评虽颇具颠覆性,但同时他对郭义所涵括的“分”、“有待”、“无待”、“冥”等重要思想范畴和观念实亦深有承继。

扩展资料: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参考资料:

支遁对郭象“逍遥义”的批评与承继-知网



“支遁”是人名,即东晋佛教学者“支道林”,他名遁。本姓关,陈留人(今河南开封)。25岁出家,后至建康(今南京)讲经。作《即色游玄论》,宣扬“即色本空”思想,为般若学六大家。,"空既是色,色既是空"就是他老人家讲的~
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鲲之实,吾所未详也。夫庄子之大意,在乎逍遥游放,无为而自得,故极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适。达观之士,宜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不足事事曲与生说。自不害其弘旨,皆可略知耳。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非冥海不足以运其身,非九万里不足以负其翼。此岂好奇哉?直以大物必自生于大处,大处亦必自生此大物,理固自然,不患其失,又何处心于其间哉。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夫翼大则难举,故搏扶摇而后能上,九万里乃足自胜耳。既有斯翼,岂得决然而起,数仞而下哉!此皆不得不然,非乐然也。

去以六月息者也。”

夫大鸟一去半岁,至天池而息;小鸟一飞半朝,抢榆枋而止。此比所能则有闲矣,其于适性一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此皆鹏之所凭以飞者耳。野马者,游气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今观天之苍苍,竟未知便是天之正色邪,天知为远而无极邪。鹏之自上以视地,亦若人之自是天。则止而图南矣,言鹏不知道里之远近,趣足以自胜而逝。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此皆明鹏之所以高飞者,翼大故耳。夫质小者所资不待大,则质大者所用不得小矣。故理有至分,物有定极,各足称事,其济一也。若乃失乎忘生之(主)【生】而营生于至当之外,事不任力,动不称情,则虽垂天之翼不能无穷,决起之飞不能无困矣。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掊风;背负责天而草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夫所以乃今将图南者,非其好高而慕远也,风不积则夭阏不通故耳。此大鹏之逍遥也。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溪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适莽苍者,三凔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所适弥远,则聚粮弥多,故其翼弥大,则积气弥厚也。

之二虫又何知!

二虫,谓鹏虾也。对大于小,所以均异趣也。夫趣之所以异,岂知异而异哉?皆不知所以然而自然耳。自然耳,不为也。此逍遥之大意。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物各有性,性各有极,皆如年知,岂跂尚之所及哉!自此已下至于列子,历举年知之大小,各信其方,未有足以相倾者也。然后统以无待之人,遗彼忘我,冥此群异,异方同得而我无功名,是故统小大者,无小无大者也;苟有乎大小,则虽有大鹏之与斥鴳,宰官之与御风,同为累物耳。其死生者,无死无生者也;苟有乎死生,则虽大椿之与蟪蛄,彭祖之与朝菌,均于短折耳。故游于无小无大者,无穷者也;冥乎不死不生者,无极者也。若夫逍遥而系于有方,则虽放之使游而有所穷矣,未能无待也。

溪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蛇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桩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夫年知不相及若此之悬也,比于众人之所悲,亦可悲矣。而众人未尝悲此者,以其性各有极也。苟知其极,则毫分不可相跂,天下又何所悲乎哉!夫物未尝以大欲小,而必以小羡大,故举小大之殊各有定分,非羡欲所及,则羡欲之累可以绝矣。夫悲生于累,累绝于悲去,悲去而性命不安者,未之有也。

汤之问棘也是已。

汤之问棘,亦云物各有极,任之则条畅,故庄子以所问为是也。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溪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闲,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溪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各以得性为至,自尽为极也。向言二虫殊异,故所至不同,或翱翔天池,或毕至榆枋,则各称体而足,不知所以然也。今言小大之辩,各有自然之素,记非跂慕之所及,亦各安其天性,不悲所以异,故再出之。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亦犹鸟之自得于一方也。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未能齐,故有笑。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审自得也。

定乎内外之分,

内我而外物。

辩乎荣辱之竟,

荣己而辱人。

斯已矣。

亦不能复过此。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足于身。故闲于世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为能自是耳,未能无所不可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泠然,轻妙之貌。

旬有五日而后反。

苟有待焉,则虽御风而行耳,不能以一时而周也。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自然御风行耳,非数数然求知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非风则不得行,斯必有待也。唯无所不成者无待耳。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天地者,万物之总名也。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必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为而自然者也。故大鹏之能高,斥鴳之能下,桩木之能长,朝菌之能短,凡此皆自然之所能,非为之所能也。不为而自能,所以为正也。故乘天地之正者,即是顺万物之性也;御六气之辩者,即是游变化之途也;如斯以往,则何往之有穷哉!所御斯乘,又将恶乎待哉!此乃至德之人玄同彼我者之逍遥也。苟有待焉,则虽列子之轻妙,犹不能以无风而行,故必得其所待,然后逍遥耳,而况大鹏乎!夫唯与物冥而循大变者,为能无待而常通,岂【独】自通而已哉!又顺有待者,使不失其所待,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故有待无待,无所不能齐也;至于各安其性,天机自张,受而不知,则无所不能殊也。夫无待犹不足以殊有待,况有待者之巨细乎!

故曰,至人无己,

无己,故顺物,顺物而至矣。

神人无功,

夫物未尝有谢生于自然者,而必欣赖于针石,故理至则迹灭矣。今顺而不助,与至理为一,故无功。

圣人无名。

圣人者,物得性之名耳,为足以名其所以得也。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

夫能令天下治,不治天下者也。故尧以不治治之,非治之而治者也。今许由方明既治则无所待之,而治实由尧,故有“子治”之言,宜忘言以寻其所况。而或者遂云治之而治者尧也,不治而尧得以治者许由也,斯失之远矣。夫治之由乎不治,为之出乎无为也,取于尧而足,岂借之许由哉!若谓拱默乎山林之中,而后得称无为者,此庄老之谈所以见弃于当涂,【当涂】者自必于有为之域而不反者,斯之由也。

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

夫自任者对物,而顺物者与物无对,故尧无对于天下,而许由与稷契为匹矣。何以言其然邪?夫与物冥者,故群物之所不能离也。是以无心玄应唯感之从,泛乎若不系之舟,东西之非己也,故无行而不与百姓共者,亦无往不为天下之君矣。以此为君,若天下自高,实君之德也。若独亢然立乎高山之顶,非夫人之有情于自守,守一加之偏尚,何得专此!此故俗中之一物,而为尧之外臣耳。若以外臣代乎内主,斯有为君之名而无任君之实也。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性各有极,苟足其极,则余天下之财也。

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

君之无用,而尧独有之。明夫怀豁者无方,故天下乐推而不厌。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庖人尸祝,各安其所司;鸟兽万物,各足于所受;帝尧许由,各静其所遇;此乃天下之至实也。各得其实,又何所为乎哉?自得而已矣。故尧许之行虽异,其于逍遥一也。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冗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此皆寄言耳。夫神人即今所谓圣人也。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今言王德之人,而寄之此山,将明世所无由识,故乃托之于绝垠之外,而推之于视听之表耳。处子者,不以外伤内。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

俱食五谷而独为神人,明神人者非五谷所为,而特禀自然之妙气。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夫体神居灵而穷理极妙者,虽静默闲堂之里,而玄同四海之表,故乘两仪而御六弃,同人群而驱万物。苟无物而不顺,则浮云斯乘矣;无形而不载,则飞龙斯御矣。遗身而自得,虽淡然而不待,坐忘行忘,忘而为之,故行若曳枯木,止若聚死灰,事以云其神凝也。其神凝,则不凝者自得矣。世皆齐其所见而断之,岂尝信此哉!

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不之至言之极妙,而以为狂而不信,此知之聋盲也。

是其言也,犹时女也。

谓此接舆之所言者,自然为物所求,办知之聋盲者为无此理。

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

夫圣人之心,极两仪之至会,穷万物之妙数。故能体化合变。无往不可,磅礴万物,无物不然。世以乱故求我,我无心也。我苟无心,亦何为不应世哉!然体玄而极妙者,其所以会通万物之性,而陶铸天下之化,以成尧舜之名者,常以不为为之耳。孰弊弊焉劳神苦思,以事为事,然后能乎!

之人也,物莫之伤,

夫安于所伤,则伤不能伤;伤不能伤,而物亦不伤之也。

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无往而不安,则所在皆适,死生无变于己,况溺热之间哉!故至人之不婴乎祸难,非避之也,推理直前而自然与吉会。

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尧舜者,世事之名耳;为名者,非名也。故夫尧舜者,岂直尧舜而已哉?必有神人之实焉。今所称尧舜者,徒名其尘垢秕糠耳。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夫尧之无用天下为,亦犹越人之无所用章甫耳。然遗天下者,固天下之所宗。天下虽宗尧,而尧未尝有天下也,故窅然丧之,而尝游心于绝冥之境,虽寄坐万物之上,而未始不逍遥也。四子者,盖寄言以明尧之不一于尧耳。夫尧实冥矣,其迹则尧也。自迹观冥,内外异域,未足怪也。世徒见尧之为尧,岂识其冥哉!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其药能令手不拘坼,故常漂絮于水中也。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蓬,非直达者也。此章言物各有宜,苟得其宜,安往而不逍遥也。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仿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若哉!”

夫大小之物,苟失其极,则利害之理均;用得其所,则物皆逍遥也。

“支遁”是人名,即东晋佛教学者“支道林”,他名遁。本姓关,陈留人(今河南开封)。25岁出家,后至建康(今南京)讲经。作《即色游玄论》,宣扬“即色本空”思想,为般若学六大家。,"空既是色,色既是空"就是他老人家讲的~
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鲲之实,吾所未详也。夫庄子之大意,在乎逍遥游放,无为而自得,故极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适。达观之士,宜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不足事事曲与生说。自不害其弘旨,皆可略知耳。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非冥海不足以运其身,非九万里不足以负其翼。此岂好奇哉?直以大物必自生于大处,大处亦必自生此大物,理固自然,不患其失,又何处心于其间哉。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夫翼大则难举,故搏扶摇而后能上,九万里乃足自胜耳。既有斯翼,岂得决然而起,数仞而下哉!此皆不得不然,非乐然也。

去以六月息者也。”

夫大鸟一去半岁,至天池而息;小鸟一飞半朝,抢榆枋而止。此比所能则有闲矣,其于适性一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此皆鹏之所凭以飞者耳。野马者,游气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今观天之苍苍,竟未知便是天之正色邪,天知为远而无极邪。鹏之自上以视地,亦若人之自是天。则止而图南矣,言鹏不知道里之远近,趣足以自胜而逝。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此皆明鹏之所以高飞者,翼大故耳。夫质小者所资不待大,则质大者所用不得小矣。故理有至分,物有定极,各足称事,其济一也。若乃失乎忘生之(主)【生】而营生于至当之外,事不任力,动不称情,则虽垂天之翼不能无穷,决起之飞不能无困矣。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掊风;背负责天而草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夫所以乃今将图南者,非其好高而慕远也,风不积则夭阏不通故耳。此大鹏之逍遥也。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溪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适莽苍者,三凔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所适弥远,则聚粮弥多,故其翼弥大,则积气弥厚也。

之二虫又何知!

二虫,谓鹏虾也。对大于小,所以均异趣也。夫趣之所以异,岂知异而异哉?皆不知所以然而自然耳。自然耳,不为也。此逍遥之大意。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物各有性,性各有极,皆如年知,岂跂尚之所及哉!自此已下至于列子,历举年知之大小,各信其方,未有足以相倾者也。然后统以无待之人,遗彼忘我,冥此群异,异方同得而我无功名,是故统小大者,无小无大者也;苟有乎大小,则虽有大鹏之与斥鴳,宰官之与御风,同为累物耳。其死生者,无死无生者也;苟有乎死生,则虽大椿之与蟪蛄,彭祖之与朝菌,均于短折耳。故游于无小无大者,无穷者也;冥乎不死不生者,无极者也。若夫逍遥而系于有方,则虽放之使游而有所穷矣,未能无待也。

溪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蛇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桩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夫年知不相及若此之悬也,比于众人之所悲,亦可悲矣。而众人未尝悲此者,以其性各有极也。苟知其极,则毫分不可相跂,天下又何所悲乎哉!夫物未尝以大欲小,而必以小羡大,故举小大之殊各有定分,非羡欲所及,则羡欲之累可以绝矣。夫悲生于累,累绝于悲去,悲去而性命不安者,未之有也。

汤之问棘也是已。

汤之问棘,亦云物各有极,任之则条畅,故庄子以所问为是也。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溪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闲,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溪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各以得性为至,自尽为极也。向言二虫殊异,故所至不同,或翱翔天池,或毕至榆枋,则各称体而足,不知所以然也。今言小大之辩,各有自然之素,记非跂慕之所及,亦各安其天性,不悲所以异,故再出之。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亦犹鸟之自得于一方也。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未能齐,故有笑。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审自得也。

定乎内外之分,

内我而外物。

辩乎荣辱之竟,

荣己而辱人。

斯已矣。

亦不能复过此。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足于身。故闲于世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为能自是耳,未能无所不可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泠然,轻妙之貌。

旬有五日而后反。

苟有待焉,则虽御风而行耳,不能以一时而周也。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自然御风行耳,非数数然求知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非风则不得行,斯必有待也。唯无所不成者无待耳。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天地者,万物之总名也。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必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为而自然者也。故大鹏之能高,斥鴳之能下,桩木之能长,朝菌之能短,凡此皆自然之所能,非为之所能也。不为而自能,所以为正也。故乘天地之正者,即是顺万物之性也;御六气之辩者,即是游变化之途也;如斯以往,则何往之有穷哉!所御斯乘,又将恶乎待哉!此乃至德之人玄同彼我者之逍遥也。苟有待焉,则虽列子之轻妙,犹不能以无风而行,故必得其所待,然后逍遥耳,而况大鹏乎!夫唯与物冥而循大变者,为能无待而常通,岂【独】自通而已哉!又顺有待者,使不失其所待,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故有待无待,无所不能齐也;至于各安其性,天机自张,受而不知,则无所不能殊也。夫无待犹不足以殊有待,况有待者之巨细乎!

故曰,至人无己,

无己,故顺物,顺物而至矣。

神人无功,

夫物未尝有谢生于自然者,而必欣赖于针石,故理至则迹灭矣。今顺而不助,与至理为一,故无功。

圣人无名。

圣人者,物得性之名耳,为足以名其所以得也。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

夫能令天下治,不治天下者也。故尧以不治治之,非治之而治者也。今许由方明既治则无所待之,而治实由尧,故有“子治”之言,宜忘言以寻其所况。而或者遂云治之而治者尧也,不治而尧得以治者许由也,斯失之远矣。夫治之由乎不治,为之出乎无为也,取于尧而足,岂借之许由哉!若谓拱默乎山林之中,而后得称无为者,此庄老之谈所以见弃于当涂,【当涂】者自必于有为之域而不反者,斯之由也。

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

夫自任者对物,而顺物者与物无对,故尧无对于天下,而许由与稷契为匹矣。何以言其然邪?夫与物冥者,故群物之所不能离也。是以无心玄应唯感之从,泛乎若不系之舟,东西之非己也,故无行而不与百姓共者,亦无往不为天下之君矣。以此为君,若天下自高,实君之德也。若独亢然立乎高山之顶,非夫人之有情于自守,守一加之偏尚,何得专此!此故俗中之一物,而为尧之外臣耳。若以外臣代乎内主,斯有为君之名而无任君之实也。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性各有极,苟足其极,则余天下之财也。

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

君之无用,而尧独有之。明夫怀豁者无方,故天下乐推而不厌。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庖人尸祝,各安其所司;鸟兽万物,各足于所受;帝尧许由,各静其所遇;此乃天下之至实也。各得其实,又何所为乎哉?自得而已矣。故尧许之行虽异,其于逍遥一也。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冗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此皆寄言耳。夫神人即今所谓圣人也。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今言王德之人,而寄之此山,将明世所无由识,故乃托之于绝垠之外,而推之于视听之表耳。处子者,不以外伤内。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

俱食五谷而独为神人,明神人者非五谷所为,而特禀自然之妙气。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夫体神居灵而穷理极妙者,虽静默闲堂之里,而玄同四海之表,故乘两仪而御六弃,同人群而驱万物。苟无物而不顺,则浮云斯乘矣;无形而不载,则飞龙斯御矣。遗身而自得,虽淡然而不待,坐忘行忘,忘而为之,故行若曳枯木,止若聚死灰,事以云其神凝也。其神凝,则不凝者自得矣。世皆齐其所见而断之,岂尝信此哉!

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不之至言之极妙,而以为狂而不信,此知之聋盲也。

是其言也,犹时女也。

谓此接舆之所言者,自然为物所求,办知之聋盲者为无此理。

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

夫圣人之心,极两仪之至会,穷万物之妙数。故能体化合变。无往不可,磅礴万物,无物不然。世以乱故求我,我无心也。我苟无心,亦何为不应世哉!然体玄而极妙者,其所以会通万物之性,而陶铸天下之化,以成尧舜之名者,常以不为为之耳。孰弊弊焉劳神苦思,以事为事,然后能乎!

之人也,物莫之伤,

夫安于所伤,则伤不能伤;伤不能伤,而物亦不伤之也。

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无往而不安,则所在皆适,死生无变于己,况溺热之间哉!故至人之不婴乎祸难,非避之也,推理直前而自然与吉会。

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尧舜者,世事之名耳;为名者,非名也。故夫尧舜者,岂直尧舜而已哉?必有神人之实焉。今所称尧舜者,徒名其尘垢秕糠耳。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夫尧之无用天下为,亦犹越人之无所用章甫耳。然遗天下者,固天下之所宗。天下虽宗尧,而尧未尝有天下也,故窅然丧之,而尝游心于绝冥之境,虽寄坐万物之上,而未始不逍遥也。四子者,盖寄言以明尧之不一于尧耳。夫尧实冥矣,其迹则尧也。自迹观冥,内外异域,未足怪也。世徒见尧之为尧,岂识其冥哉!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其药能令手不拘坼,故常漂絮于水中也。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蓬,非直达者也。此章言物各有宜,苟得其宜,安往而不逍遥也。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仿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若哉!”

夫大小之物,苟失其极,则利害之理均;用得其所,则物皆逍遥也。

支遁与郭象是谁啊,这问题有固定的答案吗,


郭象和支遁对“逍遥”的解释
约313-366)在魏晋时期佛教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作为当时名僧与名士的代表人物,其佛学思想本身对当时的僧俗两界都有极大的 影响。支遁的逍遥论思想是其佛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理清其内容与特点,可以更确切地认识支遁佛学思想的特点及其在魏晋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标新立异的主人公是谁?标新立异有什么历史典故
支道林,名遁,是东晋时的佛教学者,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南)人。他常与谢安、王羲之等名士交往,喜欢谈玄理,对《庄子》也很有研究。 > 《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周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晋代的向季曾为《庄子》作注,没有完成就死了,郭象继续他的工作,完成了注释,后来人们都引用郭象和向秀所...

郭象的诗有哪些?
标在《世说新语·文学》篇的注中说,当时解释《庄子·逍遥游》的,主要有两派,一 派是支遁义,一派是向郭义。向郭义就是向秀、郭象二人的解释。现在的《庄子注》,虽然只署郭象的名,却像是《庄子》的向郭义,可能是他二人的著作。所以《晋书·向 秀传》可能是对的,它说向秀作《庄子注》...

和优劣相似的词语有哪些
只有两个:是非、好坏。一、是非:对与错;正确和谬误。例句:1、前来说长道短,拨弄是非的人,本身就是惹是生非的人。2、然而清流尊王攘夷,其本色和特色都在于不重利害只论是非。3、郭象的是非观,在理论上是对庄子是非之辨的重大歧出与有意误读。4、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

成语: 标新领异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和故事?
同时期也有很多著名学者研究〈逍遥游〉,但没有人的见解可以超越他们,直到支道林的出现。根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支道林曾经和冯怀在白马寺谈天,席中聊到《庄子.逍遥游》。支道林对〈逍遥游〉这篇的见解新奇独到,不但「 标新理 」而且「 立异义 」,不仅超越了向秀和郭象两人,更是那些...

咏怀诗五首的作品选析
《弘明集》引《日烛》中语称支遁,“领握玄标,大业冲粹,神风清肃。”宜其为东晋名士之冠。这组《咏怀诗五首》,自述其生平襟怀,傲兀超逸,千载之下,令人想见这位亦释亦道的名僧风采。这里选取两首进行赏析。第一首(“傲兀乘尸素”):开首六句,简叙其早年经历。尸素的本义是尸位素餐,...

试论支遁与郭象对庄子逍遥义的不同解释
支遁对郭象“逍遥义”的批评包括两个方面:从玄学内部看,他抓住并利用郭象言“性”却不严格界定“性”之内涵的理论缺陷,颠覆了其“适性”说的立论逻辑;从佛教立场出发,支遁认为,以践行现世伦职为实质的“适性”并不能使人当下逍遥,更不能使人获得解脱,惟有破除“二执”,方可达于涅槃彼岸。支...

德昌县18340216008: 何谓逍遥???
抄胃抚弘: “逍遥”又作“消摇”. [编辑本段][解释]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庄子《逍遥游》 逍遥一词原出道家,视做一种清静无为的境界,今多指自在的行为或心情. 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哲学用语.指一种个人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逍遥...

德昌县18340216008: 《逍遥游》思想内容分析 -
抄胃抚弘: 正确理解《逍遥游》篇旨是把握庄子其人其书的一个关键.本文从《逍遥游》中的正言、正论出发,认为郭象所提取的“有待”与“无待”两个概念是该篇的思想核心;并通过历代学者关于鹏、晏鸟关系看法的述评,说明了庄子塑造这两个寓言...

德昌县18340216008: 标新立异是什么含义? -
抄胃抚弘: “标新立异”这则成语的意思原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来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创造新奇的式样;有时带贬义,指另搞一套. 这个成语来源于《世说新语.文字》,《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不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

德昌县18340216008: 如何理解《逍遥游》之“逍遥” -
抄胃抚弘: 庄子(约前369-约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城(一说为安徽的蒙城,另一说为河南商丘)人,生平事迹已不详,他大致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与孟轲同时而稍后.曾为蒙城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但视荣华富贵、权势名利为粪土,力...

德昌县18340216008: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
抄胃抚弘: 只要看了一下故事,我想你就能解释了.东晋时期,在建康白马寺有一个叫支道林的和尚.这个支道林俗姓关,出家后就改姓支,名遁,道林是他的字.支道林是河南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人,也有人说他是河东林虑(今河南南林县)人...

德昌县18340216008: 逍遥游有什么意义 -
抄胃抚弘: 逍遥游一词出自《庄子》,乃是全本三十三篇之第一篇.其开篇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流传久远,妇孺皆知.《逍遥游》的想象奇特怪诞,洋溢着浪漫色彩,追求顺其自然无所依,最终获得无穷的自在自由.----------------------------------...

德昌县18340216008: 庄子逍遥游的意义
抄胃抚弘: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现实.庄子想表达的是,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悠然自得的生活志趣

德昌县18340216008: 庄子的逍遥游是靠想象而写的吗??
抄胃抚弘: 是啊

德昌县18340216008: ()新立() -
抄胃抚弘: 标新立异 ( biāo xīn lì yì ) 解 释 : 标:检举;立:树立.提出新的见解,表示与众不同. 出 处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 用 法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