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孙丑下》翻译

作者&投稿:琴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孟子·公孙丑下》的翻译~

孟子之平陆①.谓其大夫②曰:“子之持戟之士③,一日而三失伍④,则去⑤之否乎” 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⑥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⑦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 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⑧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⑨之.”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释字义] ①平陆:齐边邑名,在今山东以北. ②大夫:此指邑长官,朱熹《集注》云:“邑宰也.”周柄中《孟子辨正》谓:“《左传》凡大夫加邑号者,皆治邑之大夫.” ③持戟之士:士兵.戟是当时的主要武器之一,所以时人常以“持戟”称战士. ④失伍:伍是当时步兵的基本编制单位和战斗队形的基础,一伍由五人组成,每人都有一定的战斗位置.与失职的涵义相似.孟子以此比喻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人. ⑤去:赵注、朱熹均训为杀,也有人训为罢免. ⑥此非距心之所得为:朱熹《集注》云:“言此乃王之失政使然,非我所得专为也.”孔距心在此推卸自己的责任,受到孟子的教导和批评.仁政爱民,是上至帝王,下至长官都应自觉履行的基本德行. ⑦牧与刍:牧地和草料.比喻老百姓的给养. ⑧都:指城邑,《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云:“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其实时都、邑互称,如《左传·隐公元年》云:“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⑨诵:《说文》:“讽也.”段注:“临文为诵,诵从也,以口从其文也.”赵注云:“言也.” [释经义] 孟子来到平陆,对那个地方的长官孔距心说:“你手下的士兵,如果一天三次失职,是否会被除名呢” 孔距心说:“等不到三次就会除名.” 孟子说:“你失职的地方也很多啊!灾荒歉收的年成,你的民众,年老体弱的在山沟荒野奄奄一息,年轻力壮的四散逃难,有近千人.” 孔距心说:“这不是我个人所能挽回的.” 孟子说:“如今有个人,领受了他人的牛羊而为其放牧,就一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要是找不到牧场和草料,是把牛羊还给它们的主人呢,还是站在一边看着它们死去呢” 孔距心说:“这是我的过错.” 另一天,孟子被齐王召见,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了五位,知道自己过错的只有孔距心.”于是,就向齐王复述了与孔距心的? 齐王说:“这是我的过错.”

《孟子 公孙丑下》一共有14章,译文如下:
1.第一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 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 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 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 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2.第二章 贤才可拜不可召
【原文】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
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 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 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 为管仲者乎?”
【译文】
孟子准备去朝见齐王,恰巧齐王派了个人来转达说:“我本应该来看您,但是感冒了,吹不得风。明早我将上朝处理政务,不知您能否来朝廷上,让我见到您?”孟子回答说:“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廷去。”
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您托辞生病谢绝了齐王的召见,今天却又去东郭大夫家里吊丧,这或许不太好吧?”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以去吊丧呢?”
齐王打发人来问候孟子的病,并且带来了医生。孟仲子应付说:“昨天大王命令来时,他正生着病,不能上朝廷去。今天病刚好了一点,已经上朝廷去了,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到达。”孟仲子又立即派人到路上去拦孟子,转告孟子说:“请您无论 如何不要回家,而赶快上朝廷去!”
孟子不得已而到景丑的家里去住宿。景丑说:“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出 问最重要的伦理关系。父子之间以慈恩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我只看见齐王尊敬您,却没看见您尊敬齐王。”
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在齐国人中,没有一个与齐王谈 论仁义的。难道是他们觉得仁义不好吗?不是。他们心里想的是: ‘这样的王哪里配和他谈论仁义呢?,这才是他们对齐王最大的不 恭敬.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就不敢拿来向齐王陈述。所以,齐 国人没有谁比我更对齐王恭敬了。”
景丑说:“不,我不是说的这个方面。礼经上说过,父亲召唤, 不等到应‘诺’,‘唯’一声就起身;君王召唤,不等到车马备好就起身,可您呢,本来就谁备朝见齐王,听到齐王的召见却反而 不去了,这似乎和礼经上所说的不大相合吧。”孟子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 财富,没有人赶得上。不过,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曾子说这些话难 道没有道理吗?应该是有道理的罢。
天下有三样最尊贵的东西:一样是爵位,一样是年龄,一样是德行。在朝廷上最尊贵的是爵位; 在乡里最尊贵的是年龄;至于辅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贵的是德行.他怎么能够凭爵位就来怠慢我的年龄和德行呢?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
这就叫尊重德行喜爱仁道,不这样,就不能够做到大有作为。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称霸于诸侯。
现在,天下各国的土地都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相互之间谁也不能高出一筹,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王们只喜 欢用听他们的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能够教导他们的人为臣。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唤。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唤,更何况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呢?”
3.第三章 当受则受,当辞则辞
【原文】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 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日:‘闻戒, 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 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译文】
陈臻问道:“以前在齐国的时候,齐王送给您好金一百镒,您不接受;到宋国的时候,家王送给您七十镒,您却接受了;在薛地,薛君送给您五十镒,您也接受了。如果以前的不接受是正确的,那后来的接受便是错误的;如果后来的接受是正确的,那以前的不接受便是错误的。老师您总有一次做错了吧。”
孟子说:“都是正确的。当在宋国的时候,我准备远行,对远行的人理应送些盘缠。所以宋王说:‘送上一些盘缠。’我怎么不接受呢?当在薛地的时候,我听说路上有危险,需要戒备。
薛君说:‘听说您需要戒备,所以送上一点买兵器的钱。’我怎么能不接受呢?至于在齐国,则没有任何理由。没有理由却要送给我一些钱,这等于是用钱来收买我。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钱收买的呢?”
4.第四章 爱民的修养就是“守职”
【原文】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於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5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他日,见於王,曰:“王之为都6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译文】
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开除不开除他呢?”孔距心说:“不必等三次。"(孟子说:)“那么您失职的地方也够多的了。荒年饥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将近一千人了。”
孔距心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孟子说:“假如现在有个人,接受了别人的牛羊而替他放牧,那么必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如果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那个人呢,还是就站在哪儿眼看着牛羊饿死呢?”
孔距心说:“这是我的罪过。”往后的某一天,孟子朝见齐王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五个,能认识自己罪过的,只有孔距心。”齐王说:“这是我的罪过啊。”
5.第五章 无官无责,进退有余
【原文】
孟子谓蚳蛙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蚳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齐人曰:“所以为蚳蛙则善矣; 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公都子以告。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 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译文】
孟于对蚳蛙说:“您辞去灵丘县长而请求做法官,这似乎有道理,因为可以向齐王进言。可是现在你已经做了好几个月的法官了,还不能向齐王进言吗?”蚳蛙蛙向齐王进谏,齐王不听。蚳蛙因此辞职而去。齐国人说: “孟子为蚳蛙的考虑倒是有道理,但是他怎样替自己考虑呢?我们就不知道了。”公都子把齐国人的议论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6.第六章 道不同,不相为谋
【原文】
孟子为卿於齐,出吊於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译文】孟子在齐国担任国卿,受命到滕国吊丧,齐王派盖地的长官王驩为孟子的副使。王驩早晚同孟子相见,一起往返于齐国至滕国的路上,孟子却从来没有与他商量过怎样办理公事。
公孙丑说:“王驩作为齐国国卿的职位不算小了,从齐国到滕国的路程也不算近了,但往返途中未曾与他谈过公事,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他既然已经独断专行,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7.第七章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原文】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 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 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13)乎?吾闻之:君子不以天下俭赔。”
【译文】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安葬母亲后返回齐国,住在嬴县。学生充虞请教说:“前些日子承蒙老师您不嫌弃我,让我管理做棺椁的事。当时大家都很忙碌,我不敢来请教。现在我想把心里的疑问提出来请教老师:棺木似乎太好了一点吧!”孟子回答说:“上古对于棺律用木的尺寸没有规定;中古时规定棺木厚七寸,椁木以与棺木的厚度相称为准。从天子到老百姓,讲究棺木的质量并非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是因为要这样才能尽到孝心。为礼制所限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不能够称心;
没有钱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也不能够称心。既为礼制所允许,又有财力,古人都会这么做,我又怎么不可以呢?况且,这样做不过是为了不让泥土沾上死者的尸体,难道孝子之心就不可以有这样一点满足吗?我听说过:君子不因为天下大事而俭省应该用在父母身上的钱财。”8.第八章
【原文】
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 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哙;有仕於此,而子悦之,不告於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 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於子:则可乎?何以异於是!」 齐人伐燕。或问曰:「劝其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 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 『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 『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 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译文】沈同以个人名义问道:“燕国可以讨伐吗?”孟子说:“可以。子哙不得把燕国让给别人,子之不得从子哙那里接受燕国。比方说,这里有个士人,您喜欢他,就不禀告君王而私自把自己的俸禄、爵位让给他,那个士人也不经君王同意,私自从您那里接受俸禄和爵位,这样行吗?(子哙)让君位的事,同这有什么两样?”齐国攻打燕国。有人问道:“(您)鼓励齐国攻打燕国,有这回事吗?”孟子说: “没有。沈同问‘燕国可以征伐吗?’我答复他说‘可以’,他们认为这个说法对,便去征伐燕国。他如果问‘谁能去征伐燕国?’那我将答复他说:‘奉了上天使命的人才可以去征伐。’就好比这里有个杀人犯。
如果有人问我:‘这个人该杀吗?’我就回答说:‘可以。’他如果再问:‘谁可以去杀这个杀人犯?’那我就会回答他:‘做法官的才可以杀他。’现在,让一个跟燕国一样无道的国家去征伐燕国,我为什么要鼓励它呢?”9.第九章
【原文】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於孟子。」 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 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於王乎?贾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 「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 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 又从为之辞。」
【译文】
燕国人反抗(齐国的占领)。齐王说:“对孟子我感到很惭愧。”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 陈贾说:“大王不必犯愁。大王如果在仁和智方面同周公相比较,自己觉得谁强一些?”
齐王说:“咳!这是什么话!” 陈贾说:“周公派管叔去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如果周公)知道他会反叛还派他去,这是不仁;如果不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这是不智。仁和智,周公还未能完全具备,何况您大王呢?请允许我见到孟子时向他作些解释。”
陈贾见到孟子,问道:“周公是怎样一个人?” 孟子说:“古代的圣人。”陈贾说:“他派管叔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是这样。”陈贾说:“周公是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的吗?”
孟子说:“(周公)不知道。”“(岂不是)圣人也会有过吗?” 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谁能料到哥哥会背叛呢?)周公的过错,不也是情有可原的吗?况且,古代的君子,犯了过错就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过错却照样犯下去。古代的君子,他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民都能看到;等他改正后,人民都仰望着他。现在的君子,岂只是坚持错误,竟还为错误作辩解。”
10.第十章 言论垄断思想的危害性
【原文】
孟子致为臣而归。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 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孙曰:‘异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 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告 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译文】
孟子辞去齐国的官职准备回乡。齐王专门去看孟子,说:‘从 前希望见到您而不可能;后来终于得以在一起共事,我感到很高 兴;现在您又将抛弃我而归去了,不知我们以后还能不能够相见?”孟子回答说:“我不敢请求罢了,这本来就是我的愿望。”过了几天,齐王对臣下时子说:‘我想在都城中拨一所房子给 孟子,再用万钟粮食供养他的学生,使我们的官吏和人民都有所 效法。您何不替我向孟子谈谈呢?” 时子便托陈子把这话转告给孟子。陈子也就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孟子说:“嗯,那时子哪里知道这事做不得呢?如果我是贪图 财富的人,辞去十万钟傣禄的官不做却去接受一万钟的赏赐,这是想更富吗?季孙曾经说过:‘子叔疑真奇怪!自己要做官, 别人不重用,也就算了嘛,却又让自己的子弟去做卿大夫想做官发财呢?可他却想在这做官发财中搞垄断。’
这正如古代的市场交易,本来不过是以有换无,以有关的部门进行管理。但却有一个卑鄙的汉子,一定要找一个独立的高地登上去,左边望望,右边望望,恨不得把全市场的赚头都由他一人捞劳去。别人都 觉得这人卑鄙,因此向他征税。征收商业税也就从这个卑鄙的汉子开始了。”11.第十一章 孟子之辞职,是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原文】
孟子去齐,宿於昼。 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 曰:「坐。我明语子。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 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 「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歇宿。有个想替齐王挽留孟子的人来看孟子,严肃地端坐着与孟子谈话,孟子不理睬他,靠着几案睡觉。客人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先一天斋戒沭浴后才敢跟您说话,先生睡卧而不听,今后再也不敢请求见您了。”
孟子说:“坐下来!我明白地告诉你,从前鲁缪公要是没有人在子思身边侍候,就不能让子思安心。泄柳、申详要是没有人在鲁缪公身边侍候,就不能使自己安身。请你为年长的人考虑,远远是比不上子思的,是你拒绝长者呢?还是长者拒绝你?”
12.第十二章不是为了自己的名誉地位
【原文】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 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 士则兹不悦。」 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 予不得已也。
「予三宿而出昼,於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 「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
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 「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於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於其面, 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有个叫尹士的人就对别人说:“不能识别齐王是不可以成为商汤王和周武王,就是不明白世事;如果能识别其不可以,但是又来了,那就是想要求取国君的恩惠。行走了千里路来见齐王,得不到赏识所以又走了,在昼地住宿了三天才走,是何等的想长期滞留在齐国,我最不高兴的就是这种人。"高子把这个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那个尹士怎么能知道我呢?不远千里来见齐王,是我的愿望!不得赏识而离开,怎么能是我希望的呢?我是无可奈何呀。我住了三天才离开昼地,在我心里仍觉得快了,就是希望齐王能改变。齐王如果改变,那就会反过来找我。
而我离开昼地,齐王没有来追赶我,我这才产生了很多回家的感想。我虽然这样做,怎么是舍去齐王呢?这是齐王遵照足用为善的原则,齐王如果使用我,我怎么会只是让齐国的人民能安居乐业?全天下的人民都可以安居乐业了。
就是希望齐王能改变,我才每天盼望着。我难道象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小人吗?向国君进谏言而不被接受,就发怒,怨恨失意的神色露在脸上,离开时就要拚命尽力后才住宿吗?” 尹士听说孟子这番话后,说:“我才是一个小人呀!”
13.第十三章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原文】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 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译文】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 可是以前我曾听老师您讲过:‘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责怪别人。”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从历史上来看, 每五百年就会有一位圣贤君主兴起,其中必定还有名望很高的辅 佐者。从周武王以来,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
从年数来看,已经超过了五百年;从时势来考察,也正应该是时候了。大概老天 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世界上,除 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14.第十四章 不要为了丰厚的报酬而出卖自己的良心和意志
【原文】
孟子去齐,居休。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 曰:“非也。於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2,不可以请,久於齐,非我志也。”【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住在休地。公孙丑问他:“做官而不接受俸禄,是古时候的道理吗?”孟子说:“不是,在崇地的时候我见到齐王,退下来我就有离开的想法,我不想改变这种想法,所以就不接受俸禄。后来发生了战争,不能够申请离开。长期留在齐国,不是我的想法。”

拓展资料公孙丑下一般指《孟子·公孙丑下》,作品《孟子》中的一篇,共分为十四章,作于战国时期。
文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一篇气势充沛的短论。孟子生活的时代,诸侯兼并,战争频繁,人民境遇非常悲惨。孟子同情人民,反对掠夺性战争,主张君主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以“王道”和“仁政”治国并进而统一天下。本文正是针对此而写的一次对君主好战的讲话,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南宋时朱熹开始将《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参考资料:公孙丑下_百度百科

翻译: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利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

所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利,但是不能取胜的原因,是有利作战的天气时利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不是不充足,守城一方弃城而逃的原因,是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支持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会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够胜利。”

孟子准备去朝见齐王,恰巧齐王派了个人来转达说:“我本应该来看您,但是感冒了,吹不得风。明早我将上朝处理政务,不知您能否来朝廷上,让我见到您?”孟子回答说:“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廷去。”

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您托辞生病谢绝了齐王的召见,今天却又去东郭大夫家里吊丧,这或许不太好吧?”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以去吊丧呢?”

齐王打发人来问候孟子的病,并且带来了医生。孟仲子应付说:“昨天大王命令来时,他正生着病,不能上朝廷去。今天病刚好了一点,已经上朝廷去了,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到达。”孟仲子又立即派人到路上去拦孟子,转告孟子说:“请您无论如何不要回家,而赶快上朝廷去!”

孟子不得已而到景丑的家里去住宿。景丑说:“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出 问最重要的伦理关系。父子之间以慈恩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我只看见齐王尊敬您,却没看见您尊敬齐王。”

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在齐国人中,没有一个与齐王谈论仁义的。难道是他们觉得仁义不好吗?不是。他们心里想的是: ‘这样的王哪里配和他谈论仁义呢?,这才是他们对齐王最大的不恭敬.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就不敢拿来向齐王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谁比我更对齐王恭敬了。”

景丑说:“不,我不是说的这个方面。礼经上说过,父亲召唤, 不等到应‘诺’,‘唯’一声就起身;君王召唤,不等到车马备好就起身,可您呢,本来就谁备朝见齐王,听到齐王的召见却反而不去了,这似乎和礼经上所说的不大相合吧。”

孟子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没有人赶得上。不过,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曾子说这些话难道没有道理吗?应该是有道理的罢。

天下有三样最尊贵的东西:一样是爵位,一样是年龄,一样是德行。在朝廷上最尊贵的是爵位; 在乡里最尊贵的是年龄;至于辅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贵的是德行。他怎么能够凭爵位就来怠慢我的年龄和德行呢?

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这就叫尊重德行喜爱仁道,不这样,就不能够做到大有作为。

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称霸于诸侯。

现在,天下各国的土地都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相互之间谁也不能高出一筹,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王们只喜欢用听他们的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能够教导他们的人为臣。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唤。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唤,更何况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呢?”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 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矣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 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 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故汤之于依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 故不劳而霸。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 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此文出自战国时期·孟子《孟子·公孙丑下》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孟子·公孙丑下》,作品《孟子》中的一篇,作于战国时期。《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称为"亚圣"。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公 孙 丑 下

共十四章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

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说:“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

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然而却不能取

胜,这是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铠甲不是不坚利,

粮食不是不多,(可是敌人一来却)弃城逃离,这便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所以说,控

制人民不迁逃,不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家不靠山川的险阻,威服天下不靠兵器铠甲的坚利。得

到仁义的人,帮助他的就多;失掉仁义的人,帮助他的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家里人都

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家里人都背

叛他的人,(必然所向无敌;)所以君子不战则罢,战则必胜。”

(二)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

可以风。朝①,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孟子正要去朝见齐王,齐王派人来说:“我本该来看望您的,但是有畏寒的病,不能吹风。

明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您是否肯来)让我见见您吗?”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孟子回话道:“我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廷上去。”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②。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

不可乎?”

第二天,孟子出门到东郭氏家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推说有病,今日却去吊丧,也许

不合适吧?”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孟子说:“昨天有疾,今天好了,怎么不能去吊丧?”

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③:“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

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齐王派人来询问病情,医生也来了。孟仲子应付来人说:“昨天有王的召令,他不巧有点

小病,不能到朝廷去。今天病好了点,急匆匆赶赴朝廷去了,不知道现在到了没有?”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孟仲子随即派了几个人到路上去拦截孟子,告诉他:“请您一定不要回家,赶快到朝廷去!”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④。

孟子不得已,就到景丑氏家去歇宿。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

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景子说:“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这是人世间最重大的伦理关系。父子关系以慈爱为

主,君臣关系以恭敬为主。我看到了齐王对您敬重,却没看到您怎么敬重齐王。”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

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孟子说:“咳!这是什么话!齐国人没有一个拿仁义的道理去说给齐王听的,难道是认为

仁义不好吗?(只是)他们心里在想:‘这个君王哪值得同他去谈仁义!’那么,(对齐王的)

不恭敬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不敢在齐王面前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一个

像我这样敬重齐王的。”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景子说:“不,不是说的这个。礼的规定说:父亲召唤,儿子不能用‘诺’应答,(而要

恭敬地用‘唯’应答);君王宣召,臣子不等车子驾好就动身。您本来准备去朝见,听了君王的

召令却不去了,这恐怕与礼的规定不大符合吧。”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

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

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

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

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

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

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

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

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孟子说:“难道能这么说吗?曾子说过:‘晋国、楚国的财富,没法比得上。不过,它们

凭借财富,我凭借我的仁德;它们凭借爵位,我凭借我的道义,我欠缺什么呢?’难道这话没有

道理而曾子随便说说的么?这或许是另有一种道理的罢。天下普遍看重的东西有三样:爵位、年

纪、道德。在朝廷里,没有比爵位更尊贵的,在乡里,没有比年龄更尊贵的,辅助君主、管理百

姓,没有比道德更尊贵的。(他)哪能有了其中一种(爵位)而轻视另两种(年龄、道德)呢?

所以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见的臣子,要有事情商议,那就(亲自)前去请教。

如果他不像这样(诚心实意)地崇尚道德、喜爱仁义,就不值得同他一起干事。所以汤王对于伊

尹,(首先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

(首先也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称霸诸侯。现在天下(大的诸侯

国)土地相等,德行相似,谁也超不过谁,(之所以如此)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君主)喜欢

任用听从他们使唤的人做臣,而不喜欢任用教导他们的人做臣。汤王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

就不敢随意召见。管仲尚且不能随意召见,何况不愿做管仲的人呢?”

【注释】①朝(Zhāo):早晨。②东郭氏:齐国的一个姓东郭的大夫。③孟仲子:孟子的

堂弟,又是他的学生。④景丑氏:齐国大夫景丑。

(三)陈臻问曰①:“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②;于宋,

馈七十镒而受③;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

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陈臻说:“以前在齐国,齐王送您一百镒好金您不接受;在宋国,送您七十镒,您接受了;

在薛,送您五十镒,您接受了。如果以前不接受是对的,那么后来接受就是错的;后来接受如果

是对的,那么以前不接受就是不对的。在这两种情况中,您必定处于其中的一种了。”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

‘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

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

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孟子说:“都是对的。当在宋国的时候,我将要远行,远行的人必然要用些路费,宋君说:

‘送点路费(给你)。’我为什么不接受?当在薛地的时候,我有防备(在路上遇害)的打算,

主人说:‘听说需要防备,所以送点钱给你买兵器。’我为什么不接受?至于在齐国,就没有(送

钱的)理由。没有理由而赠送,这是收买我啊。哪有君子可以用钱收买的呢?”

【注释】①陈臻:孟子弟子。②金:古代所说的金,多是指黄铜。③镒(yì):古代的重

量单位之一,二十两为一镒。

(四)孟子之平陆①,谓其大夫曰②:“子之持朝之士,一日而三

失伍,则去之否乎?”

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开除不

开除他呢?”

曰:“不待三。”

孔距心说:“不必等三次。”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

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孟子说:)“那么您失职的地方也够多的了。荒年饥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

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将近一千人了。”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孔距心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

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

孟子说:“假如现在有个人,接受了别人的牛羊而替他放牧,那么必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

和草料了。如果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那个人呢,还是就站在哪儿眼看着牛羊饿

死呢?”

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孔距心说:“这是我的罪过。”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

心。”为王诵之。

往后的某一天,孟子朝见齐王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五个,能认识自己罪过的,只

有孔距心。”(孟子)给齐王复述了一遍他与孔距心的谈话。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齐王说:“这是我的罪过啊。”

【注释】①平陆:齐国边境的邑,在今山东汶上县北。②大夫:这里指地方上的行政长官。

(五)孟子谓蚔蛙曰①:“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②,似也,为其可

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孟子对蚔蛙说:“你辞去灵丘地方长官的职务,请求担任法官,似乎是有道理的,因为可

以(接近齐王向他)进谏了。现在已经几个月了,还不可以进谏吗?”

蚔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

蚔蛙向齐王进谏而不被采纳,便辞官而去。

齐人曰:“所以为蚔蛙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齐国有人议论说:“孟子替蚔蛙出的主意倒是很好了,他怎么为自己考虑,我就不知道了。”

公都子以告。

公都子把这话告诉了孟子。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

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孟子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有官职的人,如果无法行使他的职责就辞职;有进谏责任

的,无法尽到进谏的责任就辞职。我既没有官职,又没有进谏的责任,那么我的行动进退,难道

不是宽宽绰绰大有回旋余地了吗?”

【注释】①蚔(chí)蛙:齐国大夫。②灵丘:齐国邑名。士师:官名,掌禁令、狱讼、刑

罚,为古代法官之通称。

(六)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①。王驩

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孟子在齐国担任卿,奉命到滕国去吊丧,齐王派盖地的大夫王驩作为副使与孟子同行。王

驩(同孟子)朝夕相见,但在从齐国到滕国的来回路上,孟子不曾同他谈起出使的事情。

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

未尝与言行事,何也?”

公孙丑说:“齐国卿的职位不算小了;齐国与滕国之间,路不算近了,往返途中不曾同他

谈起出使的事情,为什么呢?”

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孟子说:“那个人既然独自包办了,我还说什么呢?”

【注释】①盖(gě):齐国邑名,在今山东沂水县西北。王驩:盖邑的地方长官,齐王的

宠臣。

(七)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①。

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去(安葬母亲),返回齐国时,在嬴地停留。

充虞请曰②:“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

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

充虞请问道:“前些日子您不知道我缺乏能力,派我监理打造棺椁的事,当时事情匆迫,

我不敢请教。现在想冒昧地问一下:那棺椁似乎太华美了吧?”

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

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

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

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孟子说:“上古时候,棺椁没有规定的厚度,中古时候,棺厚七寸,椁的厚度同棺相称。

从天子到平民百姓,(棺椁讲究)不只是为了好看,而是这样才称尽了孝心。(由于等级的限制)

不能用(好的棺椁),就不会称心;没有钱财用好的棺椁,也不会称心。既有资格又有钱财,古

人就都用好棺椁,为什么偏我不能这样?而且为了避免泥土挨近死者的肌肤(而用厚棺椁),对

于孝子之心岂不是一件感到慰藉的事吗?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子是不会因为爱惜天下财物而从

俭办父母的丧事的。”

【注释】①嬴:齐国南部邑名,在今山东莱芜县西北。②充虞:孟子弟子。

(八)沈同以其私问曰①:“燕可伐与?”

沈同以个人名义问道:“燕国可以讨伐吗?”

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②。有仕于

此③,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

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孟子说:“可以。子哙不得把燕国让给别人,子之不得从子哙那里接受燕国。比方说,这

里有个士人,您喜欢他,就不禀告君王而私自把自己的俸禄、爵位让给他,那个士人也不经君王

同意,私自从您那里接受俸禄和爵位,这样行吗?(子哙)让君位的事,同这有什么两样?”

齐人伐燕。

齐国攻打燕国。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有人问道:“(您)鼓励齐国攻打燕国,有这回事吗?”

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

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

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

‘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

何为劝之哉?”

孟子说:“没有。沈同问‘燕国可以征伐吗?’我答复他说‘可以’,他们认为这个说法

对,便去征伐燕国。他如果问‘谁能去征伐燕国?’那我将答复他说:‘奉了上天使命的人才可

以去征伐。’就好比这里有个杀人犯,如果有人问我:‘这个人该杀吗?’我就回答说:‘可以。’

他如果再问:‘谁可以去杀这个杀人犯?’那我就会回答他:‘做法官的才可以杀他。’现在,

让一个跟燕国一样无道的国家去征伐燕国,我为什么要鼓励它呢?”

【注释】①沈同:齐国大臣。②其事参见《梁惠王下》第十、十一章及本篇下一章。③仕:

同“士”。

(九)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①。”

燕国人反抗(齐国的占领)。齐王说:“对孟子我感到很惭愧。”

陈贾曰②:“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

陈贾说:“大王不必犯愁。大王如果在仁和智方面同周公相比较,自己觉得谁强一些?”

王曰:“恶!是何言也!”

齐王说:“咳!这是什么话!”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③。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

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

之。”

陈贾说:“周公派管叔去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如果周公)知道他会反叛还

派他去,这是不仁;如果不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这是不智。仁和智,周公还未能完全具备,

何况您大王呢?请允许我见到孟子时向他作些解释。”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

陈贾见到孟子,问道:“周公是怎样一个人?”

曰:“古圣人也。”

孟子说:“古代的圣人。”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

陈贾说:“他派管叔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有这回事吗?”

曰:“然。”

孟子说:“是这样。”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

陈贾说:“周公是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的吗?”

曰:“不知也。”

孟子说:“(周公)不知道。”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既然这样,那么(岂不是)圣人也会有过错吗?”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

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

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谁能料到哥哥会背叛呢?)周公的过错,不也是

情有可原的吗?况且,古代的君子,犯了过错就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过错却照样犯下去。古

代的君子,他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民都能看到;等他改正后,人民都仰望着他。现在的

君子,岂只是坚持错误,竟还为错误作辩解。”

【注释】①齐国占领燕国时,孟子曾向齐宣王提出,为燕立一君主而后撤离。齐王不听。

两年内,燕人不服;赵国等诸侯国也反对齐吞并燕,怕齐国因此而变得更强大,于是立燕昭王,

燕人拥护,迫使齐军败退撤回。②陈贾:齐国大夫。③周武王灭商后,封纣王之子武庚于其旧都,

派其弟管叔、蔡叔、霍叔去监视殷的遗民。武王死后,成王幼,周公执政,管叔等和武庚反叛,

后周公平定了叛乱。

(十)孟子致为臣而归。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

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

孟子辞掉齐国的官职要回乡。齐王到孟子住处去见他,说:“过去想见您而不可能,(后

来)能在一个朝廷里共事,我非常高兴;现在您要撇下我回去了,不知今后还能见到您不?”

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孟子回答道:“我不敢要求(同大王相见)罢了,这本来就是我所希望的。”

他日,王谓时子曰①:“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②,

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

过后的某一天,齐王对时子说:“我打算在都城里给孟子一所房屋,用一万钟粮食供养他

的弟子,让大夫和百姓都有个效法的榜样。你何不替我去对孟子谈谈这件事呢?”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③,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时子通过陈子把(齐王的打算)告诉给孟子,陈子就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

是为欲富乎?季孙曰④:“异哉子叔疑⑤!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

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古

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

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

贱丈夫始矣。”

孟子说:“是啊,时子哪知道这件事是不能做的呢?如果我想富,辞掉了十万钟的俸禄却

来接受这一万钟的赏赐,这是想要富吗?季孙说:‘真奇怪啊,子叔疑这个人!想让自己做官,

没被任用,那也就算了,却又叫他的子弟去做卿。人们谁个不想富贵?而偏偏在富贵之中有人想

独自垄断。’古时候做买卖,是拿自己所有的东西交换所没有的东西,有关部门的官吏管理这种

事罢了。有个下贱的汉子,总要找块高地登上去,用来左右张望,(企图)把集市贸易的好处都

捞到。人人都认为他卑鄙,于是就对他征税。对商人征税就是从这个下贱的汉子开始的。”

【注释】①时子:齐国大夫。②钟:古代容量单位,一钟合古代的六石四斗。③陈子:即

陈臻,孟子弟子。④季孙:人名,事迹不详。⑤子叔疑:人名,事迹不详。

(十一)孟子去齐,宿于昼①。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

隐几而卧。

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宿夜。有个想为齐王挽留孟子的人,恭敬地坐着跟孟子说话。孟子

不答理他,靠着小桌子打盹。

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②,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

客人不高兴地说:“我先斋戒了一天,然后才敢来同您说话,您却睡觉不听我说,今后再

不敢来见您了。”(说完,起身要走。)

曰:“坐!我明语子。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

③;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④。子为长者虑,而不

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孟子说:“坐下,我明白地告诉你,从前,鲁缪公要是没有人在子思身边(伺候致意),

就不能使子思安心留下;要是没有贤人在鲁缪公身边,就不能使泄柳、申详(在鲁国)安身。你

替我这个长辈着想,却想不到(鲁缪公怎样地对待)子思;(光劝我留下而不去劝齐王改变态度,)

这是你跟我这个长辈搞僵了呢,还是我这个长辈跟你搞僵了呢?”

【注释】①昼:齐国邑名,在今山东临淄附近。②齐:同“斋”,斋戒。古人在有重大事

情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以示诚敬,称斋戒。③鲁缪公是鲁国国君,名显,前409 年

—前377 年在位。子思,名孔伋,孔子之孙。鲁缪公尊敬子思,常派人在子思身边伺候致意,使

子思安心。④泄柳、申详:同为鲁缪公时贤人。泄柳亦称子柳;申详,孔子弟子子张之子。他们

二人认为,如果没有贤者在左右维护君主,自身就感到不安。

(十二)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①:“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

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②。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

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孟子离开齐国。尹士对人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君主,那就是不

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着期求好处。不远千里地来见齐王,不相

投合而离开,在昼邑住了三夜才走,为什么这样滞留迟缓呢?我对(孟子)这一点很不高兴。”

高子以告③。

高子把这番话告诉了孟子。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

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

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

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

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

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孟子说:“那尹士哪会懂得我(的想法)呢?千里迢迢来见齐王,这是我自己愿意的;不

相投合而离开,难道也是我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罢了。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我心里还觉

得太快了,(心想)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的,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一定会召我回去。(等到)

离开了昼邑,齐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毅然下定决心回老家去。我虽然这么做了,难

道肯舍弃齐王吗?齐王还是完全可以行善政的。齐王如果任用我,那岂只是齐国的百姓得到安

宁,天下的百姓都能得到安宁。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的!我天天期望着他能改变!我难道像那种

气度狭小的人吗?向君主进谏不被接受,就怒气冲冲,脸上显露出不满的表情,离开时就非得拼

尽一天的气力赶路,然后才歇宿吗?”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尹士听了这话,说:“我真是个小人啊。”

【注释】①尹士:齐国人。②干:求。③高子:齐国人,孟子弟子

(十三)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

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②”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些不愉快的样子。以前我听您说过:‘君

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

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

豫哉?”

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是一个时候。每五百年必定会有圣王出现,这期间也必定

会有闻名于世的贤才。从周以来,已经七百多年了。按年数说,已经超过了;按时势来考察,该

出现圣君贤臣了。上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让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时代,除了我,

还有谁(能担当这个重任)呢?我为什么不愉快呢?”

【注释】①充虞:孟子弟子。②此句是孔子之语,见《论语·宪问》。

(十四)孟子去齐,居休①。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

乎?”

孟子离开齐国,停住在休地。公孙丑问道:“做了官却不接受俸禄,这是古代的规矩吗?”

曰:“非也。于崇②,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

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于齐,非我志也。”

孟子回答道:“不是的。在崇地,我见到了齐王,回来后就有了离开齐国的想法,我不想

改变(这个想法),所以不接受(俸禄)。接着齐国有战事,不便申请离开。长时间呆在齐国,

不是我的意愿。”

【注释】①休:地名,在今山东滕县北,距孟子家约百里。②崇:地名,不可考。


孟子:舍我其谁
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十三》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②”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些不愉快的样子。以前我听您说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舍我其谁是啥意思?怎么理解?
舍我其谁,汉语成语,拼音是shě wǒ qí shuí,意思是指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担当,遇到该做的事,绝不退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出自战国时期孟子所著《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译文: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还有谁呢?

《孟子》中经典名句
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出自:战国孟子《孟子·滕文公上》。译文:脑力劳动的人统治人,体力劳动的人被人统治。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出自: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下》。译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求《孟子》中的名篇及其翻译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天时地利人和分别是什么意思?
1)让农民质朴地尽力耕作,不要太疲于奔命,则不会错过农时,也不会失去肥沃的土壤。所有做事的人都这样专心的尽职尽责,那么所有的事情都不会荒废。2)荀子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2、《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膑兵法...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

《孟子》中经典名言名句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翻译是什么?
先秦《孟子》《孟子》赏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之、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之、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之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

关于孟子的成语
2. 【出自】: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译文: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3.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五...

求《孟子·公孙丑下》原文译文以及赏析
孟子·公孙丑下:http:\/\/www.zcsq.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87 http:\/\/www.yitaihui.com\/yitai\/rdwh\/rjdj\/20050731160146.htm

大同市13253811274: 孟子.公孙丑下的原文解释 -
蠹融二盐: 【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

大同市13253811274: 《孟子 公孙丑下》译文 -
蠹融二盐: 孟子说:适宜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团结. 周围三里的内城,周围七里的外城,包围并且攻打却不能够胜利.包围并且攻打一定是有适宜作战的天气的人,但却没有胜利,这就是适宜作战的天气不...

大同市13253811274: 孟子 公孙丑下的翻译 (马上要!) 帮忙!孟子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欢为辅行.王欢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公孙丑曰:「齐卿... -
蠹融二盐:[答案] 孟子在齐国担任卿,奉命到滕国去吊丧,齐王派盖地的大夫王驩作为副使与孟子同行.王驩(同孟子)朝夕相见,但在从齐国到滕国的来回路上,孟子不曾同他谈起出使的事情.公孙丑说:“齐国卿的职位不算小了;齐国与滕国之间,路不算近了,往...

大同市13253811274: 得道多助,失道寡住翻译 -
蠹融二盐:[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

大同市13253811274: 孟子 公孙丑下的翻译 (马上要!!!) 帮忙!!! -
蠹融二盐: 孟子在齐国担任卿,奉命到滕国去吊丧,齐王派盖地的大夫王驩作为副使与孟子同行.王驩(同孟子)朝夕相见,但在从齐国到滕国的来回路上,孟子不曾同他谈起出使的事情.公孙丑说:“齐国卿的职位不算小了;齐国与滕国之间,路不算近...

大同市13253811274: <<孟子 公孙丑下>>中的翻译 -
蠹融二盐: 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然而却不能取 胜,这是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

大同市13253811274: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什么意思 -
蠹融二盐:[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是: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作品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大同市13253811274: 求 《孟子·公孙丑下》原文译文以及赏析 -
蠹融二盐: 孟子·公孙丑下: http://www.zcsq.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87 http://www.yitaihui.com/yitai/rdwh/rjdj/20050731160146.htm

大同市13253811274: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文) -
蠹融二盐:[答案]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 以 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 则已,战无不胜的了.〓资料〓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大同市13253811274: 天时不如地利文言文翻译 -
蠹融二盐: 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 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 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 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 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