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锅庄是怎样兴起的?

作者&投稿:农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藏族新龙锅庄有怎怎样的发展史?~

新龙锅庄原形于古羌文化的土风民间祭祀舞。唐代

藏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锅庄”是藏语“果卓”的谐音,即圆圈歌舞的意思。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和青海的藏族地区。《锅庄》分农区锅庄和牧区锅庄两种。农区锅庄流行于藏东昌都地区,牧区锅庄(即牧民舞)流传在当雄、黑河和索县等广大牧区。农区锅庄的结构分两大段,即从慢板歌舞到快板歌舞,速度又有慢、中、快之分。开始时男女分别拉手成圈,轮班唱和,甩脚踏步,唱完后齐声喊“哑”,顿时舞步加快,越跳越快,在热烈的快板中结束。《锅庄》的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姿热烈、奔放。动作多模拟动物形态,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这正是藏族人民悍气质在舞蹈中的体现。牧区锅庄的层次及表演形式和农区锅庄大体相同,但动作差异很大,多在胸前晃手跳跃,前顿步接左、右翻身,顺手顺脚(同边手足)的舞是牧区锅庄的一大特点。“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唯《卫藏通志》说它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说》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钱,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骤宿帮居其中。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糟袍,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环境。 “锅庄”一词由来已久,是“卓舞”的俗称。“卓”是藏语的译音。根据昌都锅庄的歌词和民间的传说来分析,卓舞这个民间古老的舞蹈形式,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了。卓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赵尔丰等撰写的《请史稿》卷一百一、志七十六乐八中记有“高宗平定金川,获其乐日大锅庄司舞十人,每两人相携而舞,一服蟒袍、戴翎、挂珠、斜披黄蓝二带,交加十字。”这种对藏区锅庄的描述,解放初期尚见于昌都的寺庙锅庄。

“果卓”即人们常言的锅庄。

果卓流行于昌都、甘孜、阿坝以及云南、青海、甘肃广大藏区。西藏以昌都、那曲等地尤为盛行。

清人李心衡所著《金川琐记》中称,藏民“俗喜跳锅庄嘉会”,其舞蹈形态是“男女纷沓,连臂踏歌”、“携手成圈,腾足于空……”。锅庄舞除礼赞寺院、活佛之外,更多的是寄物言情描绘山川景色,依恋家乡,倾吐爱情,歌颂幸福生活等。如歌词中有“雪山啊,快闪开,雄鹰要展开翅膀;森林哟,快让路,青年人要迈步狂舞……”的豪情奔放。其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显示了藏族人民的骠悍气质。

就西藏境内而言可分为农区果卓(藏语叫“玉卓”) ;牧区果卓(藏语叫“仲卓”) ;寺庙果卓(藏语叫“曲卓”)三种。

农区果卓以昌都果卓最为有名。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坝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男性着肥大筒裤,有如雄鹰粗壮的毛腿,女子脱开右臂袍披于身后飘逸洒脱。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启唱,歌声嘹亮而富于穿透力,舞者和着歌声作“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哑!”的一声呼吼,顿时加快节奏,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蹉步跳起,控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化动作。男性动作幅度较大,伸展双臂有如雄鹰盘旋奋飞。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风凰摇翅轻舞。舞群中不时发出“哑哑”的呼叫声,催动舞蹈情绪直线升腾,在狂热气氛中尽兴而止。

牧区果卓盛行于藏北羌塘草原,也广泛流传在藏区半农半牧地区的雪域牧场上。

辽阔的藏北草原每逢过年节庆、婚嫁志喜,恭迎恭送权贵佳客,都要唱歌跳舞。尤其是夏天各地要举行一年一度的“亚吉”节,俗称赛马节。白天举行跑马射箭,表演牦牛舞、热巴舞等活动;晚上燃起篝火跳果卓,通宵达旦。牧区果卓典型动作有,胸前双绕手(象征卷羊毛圈),脚下踏步跳跃,前顿步接左右翻身,大蹉步,跪拜跳等,不断变化组合成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男女动作一样,但男子动作大、渲泄奔放;女子动作较小,相比之下显得含蓄明快。男性起舞往往脱开上身的皮袍,双手伸开紧拉双袖,边跳边绕袖花,因而“绕袖花”成为牧民果卓舞的一大特色。

民间果卓舞蹈不但能产生交流情感,激发人们共同征服自然的凝聚力,还能起到模拟劳动动作传播生产技艺的作用。如果卓中有个《羊卓嘎玛林》舞,就是通过歌唱问答形式结合舞蹈动作,真实地再现劳动生产情景,教人如何将羊毛织成衣服的全过程模拟表演。寺庙果卓,多出现在寺院内的宗教节日场合,《清史稿·乐志》,说这种锅庄是“司舞十人,每两人相携而舞,一服蟒袍,戴翎,挂珠,斜披黄蓝二带,交如十字。一服蓝袍,挂珠,斜披黄紫二带,交如十字……”。这正是僧人表演的礼仪果卓舞。

农区果卓以昌都果卓最为有名。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坝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男性着肥大筒裤,有如雄鹰粗壮的毛腿,女子脱开右臂袍披于身后飘逸洒脱。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启唱


什么是藏族锅庄?
“锅庄”是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唯《卫藏通志》说它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说》载:...

彝族的锅庄是什么意思?
彝族锅庄是彝族历史上独特的民间文化活动,也是一种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它通常是在清明节至端阳节等重要节日中,由本地居民自发组织起来,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幸福为目的的一种仪式活动。锅庄的具体形式多样,包括竞赛舞蹈、唱锅庄歌曲、捣开元饭、烹煮新米、祭祀祖宗等环节。此外,彝族锅庄还具...

羌族锅庄舞的历史文化
锅庄舞起源于西藏,分布于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藏族,约有人口5416021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

成都 锅庄舞
成都的锅庄舞以群舞为主,参与者通常手牵手围成圆圈,随着音乐节奏轻轻晃动身体。舞蹈动作多以腿部动作为主,包括踢踏、跳跃、旋转等,表现出藏族人民的豪放、粗犷的性格和热情洋溢的情感。锅庄舞的音乐通常由弦子、鼓、镲等乐器伴奏,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在成都,锅庄舞的音乐多以四川民歌和藏族民间音乐为...

锅庄舞的历史渊源
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栈,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马帮宿居其中。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空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糌粑,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环境。锅庄舞·玉树卓舞申报地区或单位:...

请问锅庄是指什么?
锅庄是藏族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蹈 ,最早是因为藏民在休息时围着篝火跳舞而得名,后来逐步演变成为藏羌等少数民族的代表舞蹈。跳锅庄时,不分男女老幼,大家围在火塘边,伴随着欢快的节奏,边歌边舞。

金川的风土人情
藏族锅庄多与酒相关。跳时置青稞酒于圆圈中,随饮随跳,愈饮愈欢,酣畅淋漓之致,由德高望重老者执串铃领舞,领舞者起调随者应和,其动作亦随领舞者。跳锅庄牵手而起。兴起时,领舞者者将圈缩小,快捷经灵,抒胸中快意,举手投足中展豪情壮志。观者无不动容,舞时常自唱,男音低昂,女音激越,...

什么是锅庄舞
它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锅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如果你到上述藏族地区去旅游,藏民们会热情的跳起迎宾锅庄,那时,主人和客人一起翩翩起舞,其乐融融!

锅庄舞是什么民族的舞
锅庄舞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关于锅庄舞的起源,并无确切的史书记载,但从锅庄舞的表演形式和动作构成的舞蹈语言来剖析,可以确认这是一种原始的舞蹈形式。锅庄舞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而丰富完善的。由于对自然界的种种现象迷惑不解,原始社会的...

锅庄舞-高原人民的激情
    锅庄舞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而丰富完善的。在原始宗教信仰中,锅庄、火塘是神灵集聚之地,是维系个人和家庭命运的所在。围篝火而舞,是原始氏族人群围火而舞的传统形式的保留,人们通过舞蹈把祈求、祝愿传给神灵的同时,还可以得到神灵的感召和庇佑。锅庄舞在藏区真正的流传得益于...

垦利县13221315588: 锅庄是什么 -
晁佩五灵: 锅庄 “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

垦利县13221315588: “锅庄”是哪一个少数民族的舞蹈? -
晁佩五灵: 锅庄是藏族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蹈 ,最早是因为藏民在休息时围着篝火跳舞而得名,后来逐步演变成为藏羌等少数民族的代表舞蹈. 跳锅庄时,不分男女老幼,大家围在火塘边,伴随着欢快的节奏,边歌边舞.

垦利县13221315588: 云南香格里拉、德钦县藏族锅庄舞的来历、形式、特点?
晁佩五灵: 锅庄舞 锅庄,藏语称为“卓”.人们这样赞誉锅庄舞内容之丰富,“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

垦利县13221315588: 西藏锅庄舞 -
晁佩五灵: 锅庄是流行于四川、云南的藏族地区以及西藏昌都一带的藏族民间传统舞蹈.“锅庄”一词是汉语的音译,在藏语中称为“果卓”,意思是圆圈舞. 整个藏区的锅庄按地域可以分为三种:农区锅庄(玉卓)、牧区锅庄(仲卓)、寺庙锅庄(曲卓). 一般来说,锅庄舞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开头调,主要是参加跳锅庄的人相互问候、祝贺,表达对参加跳锅庄的人的欢迎之意,同时调整步伐,使双方谐调起来.第二部分是中间对答调,亦称为“锅庄”.有固定唱词,也有即兴创作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从古唱到今,从天文唱到地理,一问一答,步步紧逼,互不相让,常常跳个通宵.第三部分是结尾调,意即“告别锅庄”,表达这次聚会的欢乐和分别时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是跳锅庄时不可缺少的尾声.

垦利县13221315588: 什么是锅庄舞? -
晁佩五灵: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

垦利县13221315588: 中秋节跳“锅庄舞”是怎么回事?
晁佩五灵: 锅庄舞是我国西藏地区藏族同胞的风俗.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之花,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跳锅庄舞不光在中秋上跳,现在这种舞广为人所知,因此到一些旅游景点也会有相关的表演.另外在四川西藏交界的地带,也比较广泛的开展了此项群众性的舞蹈.

垦利县13221315588: 锅庄舞的传承现状 -
晁佩五灵: 为了继承和发扬昌都锅庄这一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昌都县委、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成立了半专业性质的县乌兰牧骑文艺演出队.20年来,县乌兰牧骑演出队始终把锅庄作为“镇团之宝”,在汲取民间锅庄营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吸收了现代...

垦利县13221315588: "锅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 -
晁佩五灵: "锅庄"是藏族的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蹈.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2006年5月20日,锅庄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垦利县13221315588: "锅庄”是下面哪一个少数民族的舞蹈? -
晁佩五灵: 锅庄是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垦利县13221315588: 有谁知道怎么跳西藏的锅庄舞吗 -
晁佩五灵: 在这可以视频看 “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唯《卫藏通志》说它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说》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钱,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骤宿帮居其中.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糟袍,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环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