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提顿

作者&投稿:管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提顿作用是指什么

1.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也。”其常见方式为: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如: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2. 提顿是个啥意思

语气停顿呗

登斯楼也(顿一下),颇有心旷神怡之感

登上这座楼哈(顿一下),很有心旷神怡的感觉哎

登上这座楼心旷神怡(感觉硬撅撅的天气很干燥)

问个没完了还。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前面两位说的,为了说明句子语气上的起伏变化,就把它借用过来了。也可以这么说:语气上前起后伏有变化的句子中间有个标志嘛。没标志词也可以的。《滕王阁序》里: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勃”后面就没标志词,但语气上显然有提醒停顿的意味嘛。使用术语时临时借用,相沿成习的情况很常见嘛,你觉得不恰当就用“停顿”好了,我是解释为“提醒停顿”的。

3.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是什么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第一、“。。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第二、“。。,。。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第三、“。。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第五、“。。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第六、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第七、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第八、用动词“为”“是”表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是,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第九、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4. 文言文中都有哪些句式

文言句式 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疑问句式 否定句式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

者,。

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

,。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

于。

”的形式表被动。

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

于。

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

(《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用“为”,“为。

所。..。”

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倒装句式(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

5. 关于文言文'者'字的用法和意思.3Q

“者”作为助词有多种用法。基本语法功能是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可分两类a:“谓词性成分+者”,如“赦之,以劝事君者”。代词“者”加在谓词性成分后,可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b“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者”起复指名词性成分的作用,使这个名词性成分得到强调。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字结构表示施事者。

“者”字的附着性很强。总是放在同短语或分句的后边。要判断它的具体用法或化用,一定要弄清它前面的词、短语和分句的类型和性质。“者”厚的附着情况主要有下面五种:一是附在形容词、动词或动宾短语后,构成名词性短语,又称“者字结构”,“者”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等,如,使后来者读之,悲于志焉。二是在表判断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帮助判断。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三是在表结果的分句后,表提顿,常可译为“……的原因”,如,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四是在假设分句后,表提顿,常可译为“……的话”,如,不者,若员皆且为所虏。五是在后置的定语之后,起标志和提顿作用。另外“者”字还常用在表时间的词后边,起语助作用,可不译。用在数词后边,表示“几种人”“几件事”,可译为“个”“样”之类。

从以上分析看来“后之览者”应属于名词性者字结构。

6. 初中文言文

那篇文章?

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例:

⑴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者:指人)

⑵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

⑶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者:指事。)

⑷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⑸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⑹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⑺循表而夜涉,溺者千有余人。

⑻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者:指人)

⑼客何为者?(者:指人)

⑽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者:指物,药)

⑾又可怪者,在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者:指病)

⑿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二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例:

⑴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⑵言之,貌若甚戚者。

三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⑵陈胜者,阳城人也。

⑶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⑷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⑸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四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例:

⑴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⑵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⑶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⑷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⑸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⑹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五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例:

何者?上下之分也。

六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例:

⑴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⑵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⑶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七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例:

⑴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⑵有郭四者,凡四杀人。

⑶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八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例:

⑴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

⑵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九放在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

例:

⑴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⑵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十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⑴近者奉辞伐罪。

⑵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⑶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十一)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例:

⑴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⑵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

通“也”:----《韩非子·八经》:“任事也无重……处官也无私。”《说苑·政 也理》:“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也均作“者”义解,而见古书中“者”“也”可互用。(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4页)

额……或许对你有帮助。

7. 文言文《狼》的判断句有哪些

狼三则

作者:蒲松龄

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其二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爆,杀狼亦可用也。

【判断句】

其一

则死狼也。/是可笑也。

其二

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其三

无判断句

8. 文言文中有哪些特殊句式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

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

(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

于。

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

于。

”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

所。

..。”表被动。

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




文言文高分
(一)判断句的格式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如何学好文言文翻译
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

文言文中的断句有哪几种情况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把“以故”看作“因此”,还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

文言文也字解释
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2. 文言文“也”“乎”“矣”“者”“何”“乃”字的解释 也: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例:曹公,豺虎也。 2.用在句...7.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8.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例:或...

怎样学好初中文言文阅读
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

文言文者的用法
⑵言之,貌若甚戚者。 三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⑵陈胜者,阳城人也。 ⑶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⑷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⑸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四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例: ⑴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⑵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

文言文的学法
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 者,。 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

文言文如何高分
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也,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这类文章跟现代文的主要区别在于语言上的差异。”(《史记·陈涉世家》)(2),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熟读课文。 这一步主...

古文怎样断句?
可分四步进行: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2、...

怎么学好文言文呢
学文言文主要就是一个语感的问题。多背一些经典的诸如《藤王阁序》《醉翁亭记》等篇目,文言文的水平就会有一定的提高。另外,多读一些史书,了解一些中国历史,这样可以积淀许多文化常识,时间一长,当你读到文言文时,你会发现尽管你对文章本身的语言看不太懂,但是却能了解文章大概的内容---因为...

水城县19395353811: 提顿作用是指什么? -
丛霞祖师: 1.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

水城县19395353811: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丛霞祖师: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

水城县19395353811: 古代汉语语法有哪些?请一一列举? -
丛霞祖师:[答案] 文言句式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疑问句式 否定句式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词"是"来表示,而往...

水城县19395353811: 古文中,怎么可以判断出哪个是判断句? -
丛霞祖师:[答案] ……者……也 此乃…… 都是判断句的标志,楼上的胡说八道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第一、“......者,......也.”这是文...

水城县19395353811: 在文言文中,判断句怎么看啊? -
丛霞祖师: 一、判断句的定义: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理解判断句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 动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尤其是用...

水城县19395353811: 文言文中发语词是怎么产生的 -
丛霞祖师:[答案] 我想我的回答应该更为详尽,我才敢为你奉上,请你参考: 文言文的发语词是指用在句首的语气助词,表示要发议论,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其多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省去.如“夫”“维”“且”“盖”等均是发语词...

水城县19395353811: 文言文的几种句式详解,尤其是倒装句的几种形式 -
丛霞祖师:[答案]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

水城县19395353811: 文言发语词是什么? -
丛霞祖师: 句首和句中语气词 最常见的句首和句中语气词有“夫”、“唯”、“其”三个字,“也”也可以作句中语气词用.现代汉语没有句首语气词,语气词放在句中的性质也和古代汉语不同,一般无法直接对译.下面对这三个语气词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水城县19395353811: 高考语文:“表提顿”是什么意思? -
丛霞祖师: 表,表示;提,提高,上升语气;顿,停顿.“表提顿”三个字具体是什么意思还得看上下文的语境.浅谈高考语文复习法 http://www.66wen.com/05wx/zhongguo/hanyuyan/20051128/3662.html http://www.study888.com/lunwen/teach/yuwen/200505/34790_2.html http://ht88.com/downinfo/23712.html

水城县19395353811: 求文言所有特殊句式名称和例句如题 谢谢了如题 详细点 -
丛霞祖师:[答案]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