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的创作背景

作者&投稿:月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创作背景: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天边的云霞将夜空凝结成紫色。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扩展资料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_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_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_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雁门太守行》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作说法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

雁门太守行写作背景
据推测,李贺的名篇《雁门太守行》可能描绘的就是这段平定叛乱的历史。据记载,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07年,当时李贺年仅17岁。诗中刻画的是一位充满激情、在逆境中英勇奋战的英雄,诗人以深情和崇高的敬意,构建了一个鲜活、感人的英雄形象,诗的格调壮美而激昂。最后的“报君黄金台上意”,表达了诗人渴...

求雁门太守行的写作背景和李贺生平和诗风(要简洁)
1、写作背景 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潞州一带,到了雁门...

雁门太守行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雁门太守行》写了唐朝的雁门郡之乱。诗人李贺以恢宏激烈的战争场面为题材做成诗,想要鼓舞朝廷将士奋勇杀敌。《雁门太守行》全诗激昂,浩大的战争场面让人读起来热血奔腾,我们可以通过对全诗的通篇赏析,感受鲜活的战争场面,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经...

《雁门太守行》创作背景探究
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到底是哪一种呢?

雁门太守行是什么体裁
雁门太守行 创作背景: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第二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

《雁门太守行》是怎样的一首诗?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公元...

雁门太守行背景
根据趣历史网显示。1、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2、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

《雁门太守行》的诗意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

《雁门太守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原文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

寿阳县13224882587: 雁门太守行(唐代诗人李贺诗作) - 搜狗百科
家素固肠:[答案] 雁门太守行 作者: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2,甲光向日金鳞开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4. 半卷红旗临易水5,霜重鼓寒声不起6.报君黄金台上意7,提携玉龙为君死8. 1.《雁门太守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三十八曲...

寿阳县13224882587: 李贺《雁门太守行》译文及鉴赏
家素固肠: 《雁门太守行》是由李贺所创作的,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雁门太守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寿阳县13224882587: 李贺雁门太守行描写了一副怎样的场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家素固肠: 李贺《雁门太守行》描写的画面: 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

寿阳县13224882587: 雁门太守行描绘了一场什么战争的情景 -
家素固肠:[答案] 按李贺生活的时代背景推测,雁门太守行描述的应该是唐朝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公元809年,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叛乱,攻打并/易,就在雁门关一带. 这首诗的描述,先是敌军围城,将士死守,后来有援军救援.

寿阳县13224882587: 雁门太守行的主旨是什么 -
家素固肠: 雁门太守行的主旨是:这首诗用奇丽的色彩点染战斗的气氛,讴歌了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原文:...

寿阳县13224882587: 雁门太守行 作者简介 和 背景简介 -
家素固肠: 李贺(791~817),字长吉,河南福昌人,是唐代文学史上才华横溢而又不幸短命的诗人(死时年仅27岁)少小聪明,诗名早著.21岁时参加河南府试,由于成绩优异,被推选“应进士举”.但因为盛名早播而为世人所妒,与李贺争名者大肆宣扬“家讳”之说.李贺被迫放弃进士考试,致使终身失意.

寿阳县13224882587: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什么意思 -
家素固肠: 意思是: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出自:《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原文: 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寿阳县13224882587: 雁门太守行的主要内容一定要简练,最好是100字以内2月10日以前要, -
家素固肠:[答案] 《雁门太守行》原为乐府诗题,中唐诗人李贺用它创作了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

寿阳县13224882587: 雁门太守行意思 -
家素固肠:[答案]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军似乌云压近,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