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雁门太守行的写作背景和李贺生平和诗风(要简洁)

作者&投稿:席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雁门太守行的写作背景 和李贺生平和诗风~

  雁门太守行 作者: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2,甲光向日金鳞开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4。
  半卷红旗临易水5,霜重鼓寒声不起6。报君黄金台上意7,提携玉龙为君死8。

  1.《雁门太守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三十八曲旧题之一。汉代古辞今存一篇。六朝和唐人的拟作都是咏叹征戍之苦。本篇亦写边城将士苦战报国之意。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雁门: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2.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一说是实写天空中的黑云。
  3.甲光句:形容铠甲在日光下闪耀。日:一本作月。据说王安石批评这两句诗不合理:"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则认为既有黑云也有日光的自然景象是有的"贺之诗善状物",而王安石则是"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沈得潜也说"阴云蔽天,忽露赤日,实有此景"(《唐诗别裁》)。
  4.塞上句解说不一:一说是写暮色渐浓,夜幕将临,晚霞变为暗紫色,天光和山色都黯淡了。如王勃《滕王阁序》有"烟光凝而暮山紫"之句。一说是写战斗激烈而且残酷,从白天到晚上,战场上的血迹在夜色将临之际呈现出一片片的暗紫色。
  5.易水:今河北省易县。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去刺秦王,荆轲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6.声不起:由于天寒霜重,鼓都敲不响了。此句暗示战事惨烈,乃至战鼓都喑哑了。
  7.黄金台:《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8.玉龙:宝剑名,此代指剑。
  〔导读〕
  此诗咏唱的是一个古老的生命主题——报效君王,为国赴难,士为知己者死。《中晚唐诗叩弹集》引杜诏曰:"此诗言城危势亟,擐甲不休,至于哀角横秋,夕阳塞紫,满目悲凉,犹卷旆前征,有进无退。虽士气已竭,鼓声不扬,而一剑尚存,死不负国。皆极写忠诚慷慨。"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边境战争时有发生,诗中所写的战争或非实指某地某次。"甲光向日"句又有"向月"一说,则这场战事发生的时间即有白天、夜间两说。不管怎样,肯定是极惨烈、极悲壮的。这有点像屈原的《国觞》,写的不是胜利而是失败,在惨烈的失败中讴歌将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渴望为君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陆游说:"贺词如百家锦纳,五色眩耀,光彩夺目。"这首诗就是用黑、黄(金)、红、白、紫等浓艳色调描写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色彩反差较大,对比很鲜明强烈,与诗中激荡着的悲壮情调相得益彰。
  李贺写诗喜欢用奇怪的色彩,用浓色、重色、艳色、杂色。比如他写绿色则有:寒绿、颓绿、丝绿、凝绿、静绿;写红色则有:笑红、冷红、愁红、老红;写鬼灯曰"漆",鬼火曰"碧",烛光曰"冷翠"等等。

  1、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作说法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年)。
  2、全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注释
  黑云压城头,城墙像要塌陷一样;盔甲映着日光,金鳞似的闪亮。
  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边的泥土在夜色中凝聚着紫气。
  寒风半卷着红旗,轻骑驰向易水;天寒霜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
  为了报答国君招用贤才的诚意,手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4、评价
  《中晚唐诗叩弹集》引杜诏语:此诗言城危势亟,擐甲不休,至于哀角横秋,夕阳塞紫,满目悲凉,犹卷旆前征,有进无退。虽士气已竭,鼓声不扬,而一剑尚存,死不负国。皆极写忠诚慷慨。
  杨慎《升庵诗话》:凡兵围城,必有怪云变气,昔人赋鸿门有“东龙白日西龙雨”之句,解此意矣。予在滇,值安凤之变,居围城中,见日晕两重,黑云如蛟在其侧,始信贺之诗善状物也。
  5、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六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

1、写作背景

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

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潞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2、李贺生平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

3、李贺诗风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扩展资料:

1、《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译文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2、赏析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

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释,大致不错。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

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仅以后两句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设色和造型。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

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以称剑。 黄金、 白玉, 其质地和色泽, 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

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雁门太守行



李贺(790-816)字长吉,人称“诗鬼”。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他的诗作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也有伤感情绪的流露,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雁门太守行的写作背景
1、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作说法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

《雁门太守行》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作说法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

《雁门太守行》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公元80...

雁门太守行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公元8...

雁门太守行写作背景
据推测,李贺的名篇《雁门太守行》可能描绘的就是这段平定叛乱的历史。据记载,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07年,当时李贺年仅17岁。诗中刻画的是一位充满激情、在逆境中英勇奋战的英雄,诗人以深情和崇高的敬意,构建了一个鲜活、感人的英雄形象,诗的格调壮美而激昂。最后的“报君黄金台上意”,表达了诗人...

雁门太守行 原文及翻译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公元807年(...

求雁门太守行的写作背景和李贺生平和诗风(要简洁)
1、写作背景 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潞州一带,到了雁门...

雁门太守行和春望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雁门太守行 唐 ·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

《雁门太守行》创作背景探究
        “诗鬼”李贺所做乐府诗《雁门太守行》的创作背景历来都有两种说法。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

《雁门太守行》古诗词
写作背景 李贺这首诗是写易水左近的战事。易水在今河北北部,是安史乱后常发生藩镇割据的地方。“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的力量大大削弱了,朝廷与藩镇的.战争连绵不断。所以这首诗很可能是以朝廷与藩镇的战事为背景,通过歌颂不惜为国捐躯的精神,寄寓自己为国立功的壮怀。《雁门太守行》古诗词2 ...

石台县15742393100: 谁知道"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的写作背景? -
赞杨脑立:[答案] 雁门太守行 作者: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2,甲光向日金鳞开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4. 半卷红旗临易水5,霜重鼓寒声不起6.报君黄金台上意7,提携玉龙为君死8. 1.《雁门太守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三十八曲...

石台县15742393100: 雁门太守行描绘了一场什么战争的情景 -
赞杨脑立:[答案] 按李贺生活的时代背景推测,雁门太守行描述的应该是唐朝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公元809年,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叛乱,攻打并/易,就在雁门关一带. 这首诗的描述,先是敌军围城,将士死守,后来有援军救援.

石台县15742393100: 李贺《雁门太守行》译文及鉴赏
赞杨脑立: 《雁门太守行》是由李贺所创作的,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雁门太守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石台县15742393100: 李贺雁门太守行描写了一副怎样的场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赞杨脑立: 李贺《雁门太守行》描写的画面: 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

石台县15742393100: 李贺的生平 -
赞杨脑立: 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唐宗室后裔,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18岁到东都洛阳,以《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备受赞赏,遂声名远扬.21岁参加河南府试,被荐举进士,但遭小人的嫉妒和攻击,说李贺...

石台县15742393100: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描绘了怎样的画面150字 -
赞杨脑立: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描绘的画面: 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

石台县15742393100: 雁门太守,作者简介,作者朝代,选自 -
赞杨脑立: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石台县15742393100: 雁门太守行的主旨是什么 -
赞杨脑立: 雁门太守行的主旨是:这首诗用奇丽的色彩点染战斗的气氛,讴歌了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原文:...

石台县15742393100: 这几句诗用了什么典故? -
赞杨脑立: 李贺生平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唐宗室后裔,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18岁到东都洛阳,以《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备受赞赏,遂声名远扬.21岁参加河南府...

石台县15742393100: 雁门太守行 作者简介 和 背景简介 -
赞杨脑立: 李贺(791~817),字长吉,河南福昌人,是唐代文学史上才华横溢而又不幸短命的诗人(死时年仅27岁)少小聪明,诗名早著.21岁时参加河南府试,由于成绩优异,被推选“应进士举”.但因为盛名早播而为世人所妒,与李贺争名者大肆宣扬“家讳”之说.李贺被迫放弃进士考试,致使终身失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