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徙木立信,秦终统六国,诚信对个人和国家有多大的意义?

作者&投稿:衡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商鞅徙木立信的目的是什么?~

徙木立信的目的是商鞅以徙木立信的办法,使得秦国百姓开始信任秦国政府。商鞅在实施变法前为了取得人们的信任,就在城门处说只要有人能将木杆搬到指定位置就授予五十金,最后有人照办,商鞅就兑现诺言的故事。“徙木立信”指通过某种手段树立典型,而使公众信服的行为。
出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译文:秦孝公已经任命了卫鞅,卫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卫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
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卫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终于颁布(变法的)法令。

扩展资料:
诚信体系建立起来非常不容易,商鞅无疑是开了一个好头,可是张仪却将其破坏得干干净净。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样,从此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是谎言。秦国也失去了在诸侯国之中的诚信度,一度成为了天下公敌。
张仪表面上为秦国争取了实际利益,可是却没有朝着长远角度去看。国与国之间需要诚信,就算是放到现在也是一样。如果你订购一批材料,钱打过去了,可是货迟迟没有发过来,那两国之间的矛盾可就无法调和了。
人与人之间同样需要诚信,因为人生存在世上,就是一个以物易物的过程。如果有人不讲诚信,那么这个规则体系就会被打破,谁都可以骗人,秩序将彻底被打乱。商鞅希望建造的,是一个有秩序有上进心的国度,要想有秩序,就必须要有诚信。
只有政府率先做出诚信的表率,百姓们才能够争相效法。而要想有上进心,就必须要实行改革变法。贵族集团毕竟占据少数,只有大多数的普通百姓认可了你的变法,从变法中获得积极性,那么整个国家才能有上进心。
诚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社会的稳定迫切要。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江山,其实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政府对百姓的诚信。因为诚信,使得商鞅变法可以彻底地在秦国上下实行。只有百姓相信你真的可以做到,那么变法的法令才具有效力。
商鞅的目的不是以高压的手段迫使百姓做些什么,而是希望百姓们相信政府,在政府的号召下,切实努力,从而获得自己应得的利益。
很显然,商鞅的做法是成功的。即使后来张仪破坏了秦国的诚信度,可是秦国内部,政府对百姓还是非常讲信用的,完全不影响秦国自身强大,从而走上一统天下之路。

史记商君列传,商鞅行法的智慧,徙木立信的典故

商鞅徙木立信告诉我们什么?这说明秦国政府此前,从来没有取信于民。秦国的贵族集团,永远都在对老百姓画大饼,说一些无法实现的谎言,从而保障自己的利益。因为一再失信,所以秦国自身并不团结。军民不团结,那么战斗力当然没办法变得强大。

这也是商鞅变法的第一步,让老百姓重拾对秦国统治者的信心。其实饼就那么大,贵族占得多了,那么老百姓就占得少。商鞅的目的是为了告诉秦国的老百姓,饼,是可以通过他们的努力,从贵族那儿夺过来的。
 


01变法万事俱备,商鞅却迟迟没有公布。秦孝公与商鞅商谈了一番,觉得他是天下奇才,是变法的中坚力量。不是他的变法策略有多么高明,而是他变法的决心让秦孝公感动。为此商鞅也没有辜负秦孝公的期望,利用手里的《法经》,参考前人李悝的经验,商鞅总结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变法策略,主要分为两大方面。

第一,颁布垦草令,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国民经济,增加士兵来源。此后商鞅废除了贵族世袭制度,有军功才能升职,给了普通人晋升的机会。此外重农抑商,鼓励老百姓垦荒,增加了耕种面积。

第二,迁徙都城到咸阳,废除贵族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以县作为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在国内统一度量衡,居民统一登记户籍,按照户征收军赋。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以此增加户籍。这一系列的政策,分为两个时期去实行。可以说商鞅早就已经准备好了这些法令,但是在实行变法之前,却迟迟没有动手。
 


为什么呢?因为商鞅在等一个机会,那就是树立政府可信度的机会。他想了很久,决定用徙木立信的方法来取信于民。此前秦国的贵族和各地诸侯国的贵族是一样的,他们垄断了国家的官场,垄断了巨额的经济收入,对百姓各种压榨,没有丝毫分寸。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记》

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他们是绝对不赞同任何改变的。秦国可以灭亡,但是在灭亡的前一秒,他们也不会主张改革。如此弊端之下,百姓对贵族失望透顶,根本不可能相信贵族会实行真正的改革。这才是改革最困难的地方。
 


02变法策略谁都会订立,可是变法决心却不是谁都有。为什么自古变法,唯有商鞅最彻底干净?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秦孝公和商鞅是一路人。秦孝公无条件支持变法,商鞅有决心坚持变法,所以才能使得变法得以实施。变法的精髓不在于变法的内容,而在于变法的决心。变法的内容,早就被李悝写在了《法经》之中,任何人只需要根据《法经》结合当地情况,做出一定的修改,就能够制定出一系列变法的策略。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史记》

可是决心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因为下定变法的决心,就需要得罪很多人。这些人并不普通,他们是秦国的贵族集团。
 


这帮人手里有权力,有资源,有人脉。他们可以有一万种方法弄死你,商鞅如果胆怯了,那么变法就无法进行下去。同样的道理,秦孝公是秦国的国王,跟这帮贵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贵族联合起来反对秦孝公执政,秦孝公的王位是坐不稳的。秦孝公难道就不害怕吗?换做任何人都会感到害怕。

可是勇敢的人,永远都是做那些自己感到害怕的事情。秦孝公即使再害怕,也要坚持变法。因为秦孝公和商鞅一样,都是有决心的人。他希望把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牺牲部分贵族的利益,可以换取整个秦国的繁荣,这有何不可呢?你可以一辈子都呆在同一个地方,但是肯定会限制你的发展。如果你想要突破性的发展,就必须要走出来,但是有多少人敢呢?
 


03诚信是立国之本,国家、个人都需要有诚心。商鞅以徙木立信的办法,使得秦国百姓开始信任秦国政府。可是不久以后,张仪却以行骗的方式,使得秦国政府失信于天下诸侯。於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於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史记》

诚信体系建立起来非常不容易,商鞅无疑是开了一个好头,可是张仪却将其破坏得干干净净。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样,从此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是谎言。秦国也失去了在诸侯国之中的诚信度,一度成为了天下公敌。张仪表面上为秦国争取了实际利益,可是却没有朝着长远角度去看。国与国之间需要诚信,就算是放到现在也是一样。如果你订购一批材料,钱打过去了,可是货迟迟没有发过来,那两国之间的矛盾可就无法调和了。

人与人之间同样需要诚信,因为人生存在世上,就是一个以物易物的过程。如果有人不讲诚信,那么这个规则体系就会被打破,谁都可以骗人,秩序将彻底被打乱。商鞅希望建造的,是一个有秩序有上进心的国度,要想有秩序,就必须要有诚信。只有政府率先做出诚信的表率,百姓们才能够争相效法。而要想有上进心,就必须要实行改革变法。贵族集团毕竟占据少数,只有大多数的普通百姓认可了你的变法,从变法中获得积极性,那么整个国家才能有上进心。
 


 总结:秦国一统江山,诚信成为了垫脚石。诚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社会的稳定迫切要。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江山,其实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政府对百姓的诚信。因为诚信,使得商鞅变法可以彻底地在秦国上下实行。只有百姓相信你真的可以做到,那么变法的法令才具有效力。

商鞅的目的不是以高压的手段迫使百姓做些什么,而是希望百姓们相信政府,在政府的号召下,切实努力,从而获得自己应得的利益。很显然,商鞅的做法是成功的。即使后来张仪破坏了秦国的诚信度,可是秦国内部,政府对百姓还是非常讲信用的,完全不影响秦国自身强大,从而走上一统天下之路。

参考资料:《史记》



商鞅的诚信对于百姓来说,认为无论是秦国的什么政策都是有好处的。对于国家来说,这种诚信从一方面可以增强百姓对国家的归属感。

诚信是一个国家和个人的立身之本,如果一个人没有诚信,在世界上将会寸步难行。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诚信,最后只有灭亡的危险。

国家有了诚信,百姓才会相信他,才会对他赤诚相待,并且对视死效忠,所以诚信对个人和国家意义重大是利人利国之本


商鞅徙木立信,秦终统六国,诚信对个人和国家有多大的意义?
为什么呢?因为商鞅在等一个机会,那就是树立政府可信度的机会。他想了很久,决定用徙木立信的方法来取信于民。此前秦国的贵族和各地诸侯国的贵族是一样的,他们垄断了国家的官场,垄断了巨额的经济收入,对百姓各种压榨,没有丝毫分寸。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

大秦帝国崛起的奥秘从徙木立信开始,什么意思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是秦国崛起的开始,商鞅就是用立木为信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确保了新法的顺利实施,使秦国日渐强盛,最终统一中国。

商鞅树木立信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徙木立信的目的是商鞅以徙木立信的办法,使得秦国百姓开始信任秦国政府。商鞅在实施变法前为了取得人们的信任,就在城门处说只要有人能将木杆搬到指定位置就授予五十金,最后有人照办,商鞅就兑现诺言的故事。“徙木立信”指通过某种手段树立典型,而使公众信服的行为。出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徙木立信的典故
徙木立信的典故出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故事原文: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故事译文:秦...

商鞅南门竖木,这件事对当时的秦国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
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称赞商鞅的诗中以“一言为重百金轻”,来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中国历史上改革成功的案例有哪些?
1.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战国中期政治家、思想家,法家的著名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亦称为卫鞅、公孙鞅。公元前340年,因有功于秦,被秦孝公封于商。商鞅少时即好刑名之学。最初在魏国当差,怀才不遇。适逢秦孝公招贤,离魏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强国。协助秦孝公理...

徙木立信的含义有哪些?
徙木立信的意义在于通过实际行动向全国民展示政府言出必行的决心和诚信。这种政策提高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同时也激发了人民的积极性。在后来的变法中,人民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努力生产、练武,使得秦国的国力逐渐强大。最终,在商鞅的推动下,秦国成功地统一了中国。总之,徙木立信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项...

《商鞅立木》文言文全文翻译内容是什么?
《商鞅立木》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的一个事件,商鞅想以此建立政策权威并取信于民,也称鞅徙木立信。以下是《商鞅立木》的全文翻译,以及原文和其他的适当补充。 一、全文翻译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经完备,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于是就在首都的集市南门树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搬到北门的人,做到的...

商鞅立木的故事
商鞅南门立木具体的故事: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

他是秦国的大恩人,却惨遭车裂,他究竟得罪了谁
秦国的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相反,是暗流涌动,险象环生的,第一步就是取信于民,秦国几代乱政,百姓已经不相信官府了,这就造成了法令在秦国无法下达的尴尬处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孙鞅做了一件事,这件事就是徙木立信,成语大家都知道,就不再赘述,徙木立信后,百姓终于再次相信了官府。 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

温州市14776353499: 有没有伟人诚信的例子~急用~要经典的~~ -
窦邢曲莱: 徙木立信 商鞅很受秦孝公的重用,实行了两次变法,使秦国强盛起来,为日后统一六国打好基础.推行变法初期,商鞅怕百姓不信新法,于是便想出「徙木立信」的策略.他把一根三丈高的木头竖立在南门前,然后张贴公告悬赏:如果有人能把...

温州市14776353499: 商鞅立木赏金的用意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
窦邢曲莱: 树立自己在秦国的威信,为以后变法打下基础. 启示:六国因为法令更改繁复而失去民心,商鞅为了收拢人心不得不立木赏金,可见诚信在生活中的作用. 还望采纳.

温州市14776353499: 秦朝为什么能一统六国 -
窦邢曲莱: 1、商鞅变法,使秦国快速强大2、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对各国逐一歼灭.3、秦国国君称为“六世之余烈”,都是有抱负、比较贤明的国君.

温州市14776353499: 商鞅变法和秦王嬴政统一六国有关系吗 -
窦邢曲莱: 有关系. 商鞅变法是促进秦国发展并超越他国的人谋之一. 商鞅是秦孝公任用的,虽然最终结局悲催,但是他改革的制度仍是继续沿用,秦国也因此后来居上、由弱变强. 在商鞅变法后,迅速强大的秦国开始发起对六国的兼并战争,最终实现一统. 当然,商鞅变法并不是秦统一的唯一原因,它是人谋和地利的共同成果.(人谋:1商鞅变法 2没有严格的宗法制,对外来人也加以重用 3奉行法家制度,抑制贵族势力 4远攻近交 地利:相对于其他几国地域辽阔等等) 我正好学历史学到这一课,按照历史书与老师所讲的简单整理了一下.

温州市14776353499: 商鞅变法和秦灭六国.实现统一有什么关系 -
窦邢曲莱: 正确的发展方向,树立了国家的信任度,是经济和军事发展的必要条件,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基础,造就出了强大的秦国.

温州市14776353499: 你认为秦国为什么能统一六国?秦统一六国又有什么历史含义 -
窦邢曲莱: 经济方面,商鞅变法的基础,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在秦国内统一度量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秦国的经济有很大发展;政治方面,废除世卿士禄,推行郡县制;奖励军工,提高战斗军事实力;秦王嬴政的政治能力强,重用了一批人才.文化方面,文字小范围内统一,顺应历史潮流,民众的统一的愿望秦朝巩固统一的意义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温州市14776353499: 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是什么? -
窦邢曲莱: 商鞅变法前361年,秦献公寿终正寝,其子渠梁立,是为秦孝公.孝公即位之初,对秦之衰痛心疾首,乃下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魏国人卫鞅入秦,教孝公以霸道之术,孝公甚喜,力排众议,以卫鞅为大良造,实施变法. 卫鞅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产,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富国强兵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傲视于西方.范雎出谋“远交近攻”,昭王以为然,定为国策.

温州市14776353499: 商鞅变法是秦统一六国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吗 -
窦邢曲莱: 是先决条件之一.另有两个先决条件.一个是灭了古蜀国,秦国获得优秀大后方(李冰治水),秦国经济实力富过六国.二是白起长平之战,大破六国中唯一能和秦国较量的军事强国赵国.加速了灭六国的步伐,打下了T()一的基础!

温州市14776353499: 谈谈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六国?
窦邢曲莱: 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实现统一要具备三个客观条件: (1)社会基础;(2)人民的需要;(3)秦国的实力.

温州市14776353499: 简答商鞅变法与秦灭六国有什么关系 -
窦邢曲莱: 商鞅变法为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