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教给我们哪些积极的生活心态

作者&投稿:皮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禅宗教给我们哪些积极生活态度?~

禅宗之教法。即阐扬禅之宗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教说。
相比佛教的看来是我更喜欢禅教修的今生,他告诉我们要行善,要认真的生活,积极认真的把握现在,把握你所拥有的

别为了生活的命运而苦恼.谁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生活烦恼.找个爱你的知己来面对你以后的酸甜苦辣,你要记住,吃亏,上当,哪怕是你普通的跌倒都是你人生最宝贵的经验.
你要做的就是接受这一切.开朗的接受,大度的包容,博爱这一起哪怕是最痛苦的事情。
象听故事一样,不要太当真。每个人的机遇、环境包括整个的人气都有不同,并且主要的是历史环境和社会制度不一样.
怀着一份乐观的事情看待周围的一切,对你嘲笑的人,不疼爱你的人,
你可以先主动一定表示你的友善,以一颗宽容大度的心胸去原谅那些人,
朋友喜新厌旧,你可以好好的珍惜他们,对他们好,
他们自然就会很珍惜你的.
不需要自己成为别人生活中的一个角色,
你无聊郁闷时候可以找好朋友多聊天多沟通,
不喜欢别人在嘲笑你,你可以视而不见,
不需要报复,报复只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希望你拥有一份好的心情做好自己的事情,
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不要在意别人的嘲笑,
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其实不需要以装疯卖傻来逃避现实,
逃避只会让自己更加孤单,更加寂寞。
所以, 怎么过不都是一辈子么?既然是这样,我们为什么选择不快乐或者种种负累呢?你说是吗? 因为人活着不是单单的为自己活着。每个人都有亲戚,朋友等一系列群组。人就要顾及到身边的人的想法。每个人都是有责任的!活着也不单单是活着,怎么活,什么样的活法?物质需求满足了,精神需求又是否能满足呢?所以人就有一定的压力。外界的,自身的双重压力。所以人就感觉到累!
其实人可以不必这么累的,那就看你如何去看待自己的生活了?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乐趣,只是你疲乏的身体不愿去感受罢了。

  佛语禅心(1)

  佛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间。”

  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的菩提身,思索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他是用来愉快地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有一分禅心来解救。

  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有一颗禅心。

  佛语禅心(2)

  梦窗国师诗云:“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沉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境由心造,心即主人,心无物欲,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永无崖畔。胸怀坦荡,宛若长空旭日烦恼则无处藏身。

  我们何不也做一个这样的快乐佛呢!

  佛语禅心(3)

  初祖达摩说:“不谋期前,不虑其后,不念当今。”

  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穷也安然,富也安然;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得失无意,看天际云卷云舒。

  这才是真正的解脱。

  佛语禅心(4)

  燃灯法师说:“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着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

  一切只知道追逐名利,而不知道享受的人心最苦累,可惜世上仍有大多数人,为了各种欲望拼命占去所有清醒时刻,只余下少许时刻来追寻生命的意义。

  佛语禅心(5)

  证严法师说:“宁静是美,安定最乐,这是习禅,修身,养性,怡悦,且最崇高最美好的境界。

  佛经的本质就是安详,我们可以在佛经中找到“安详”的真正意义和追求安详的途径,无论是谁要追求,要达到愉快、美满、充实、潇洒的人生境界,都绝对不能缺少一颗安详的心。

  佛语禅心(6)

  耕耘先生说:“人一旦失去了安详,同时便会褪去了生命的华彩,是女孩子,不会再容光照人,是男孩子,就面目可憎。”

  是啊,倘使生活中缺少了安详,而怀着挫折、无奈、怀疑、忧虑的心态去过活人生,那生活对生命来说,毫无疑问就是一种惩罚了,一个人要学会安顿自己的心灵,做到内心宁静安适,我们的人生一定才会美好。

  佛语禅心(7)

  静慧大师说:“学佛几十年,我对佛教最重要的体会只有六个字,看破、放下、自在。”

  所谓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我们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着,淡薄明心放下贪嗔痴,不绝望于人生的苦,也不执着于人生之乐。

  佛语禅心(8)

  静慧大师说:“苦在一切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只不过苦的方式不同而已,人活着为什么会感到很累很累呢?就是因为总是被种种外在的事相锁迷惑,总希望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至于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重,以至于连步子都迈不开了。

  人生是苦的,充满烦恼,如果放下执着,苦当下就是空,烦恼就是菩提,人生就是解脱,当下就放下,无分别,凡夫就是佛,婆娑世界就是净土,在繁忙的人生中就能实现最大的自在。

  佛语禅心(9)

  灵泉宗一禅师有诗云:“美玉藏顽石,莲花出淤泥,须生烦恼出,悟得即菩提。”

  凡有奢求,必得烦恼,所以不要去追求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这就是安分,求心安,求解脱,首先该做个明白人,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怎么样获得。明白人既能努力改变环境,更能努力改变心境,改变环境靠聪明,改变心境靠智慧。

  佛语禅心(10)

  弘一大师说:“人生随缘便会活的自在,能够安分守己,不被环境所转,心中就不会有障碍。”

  佛之随者,不是跟随,不是随便,是顺其自然,不怨尤、不强求、不激进,不明此意的人只是在听天由命,他所认为的随缘只是任之弃之,悲观之见溢于言表。其实一切随缘并不是消极的等待或放弃追求,而是,要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不刻意要求结果,关键是你自己是否已经做到了你该做的,你的心里是否满意你自己,有了这样的心态,你就不会过于执着,也就有了一颗平常心,此即随缘。

  佛语禅心(11)

  尊者米拉日巴说:“远离嗔恨损害得安乐,抛弃傲慢嫉妒得安乐。平等安住万法亦安乐,以心观心即得此安乐,无别智慧法界中安乐,自然而然本性之安乐,此乐于我乐乐有许多,无所希盼世间之欢乐!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安乐一直存在于心性光明中,了悟这一本性就会“生亦安祥,死亦安祥”了

  佛语禅心(12)
  尊者米拉日巴说:“远离嗔恨损害得安乐,抛弃傲慢嫉妒获安乐,平等安住万法亦安乐,以心观心即得此安乐,无别智慧法界中安乐,自然而然本性之安乐,此乐于我乐乐有许多,无所希盼世间之欢乐!”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安乐一直存在于心性光明中,了悟这一本性就会“生亦安详,死亦安详。”了。

  佛语禅心(13)
  耕云先生说:“内心安适,俯仰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俯仰无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实,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现代人都有事业心,而且志向不小,要想有所成就,须知欲安天下必先安心的道理。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古时之人就把修身放在了第一位。安家、安国、安邦,必先安心,之后才能安天下。

  佛语禅心(14)

  《四十二章经》中说:“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行即退矣。其行即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其意是说:心意如果调整适宜道就可得了。在修道过程中,如果一味地急躁冒进,身体就会疲倦。如果身体疲倦了,心意就会恼恨,恼恨如果产生了,自然会后悔而不愿继续修行。修行一旦悔退,罪业必定会增加了。只有心身清净,道才不会失去。佛曰:“度人自度”也许这就是安心的最高境界。

  佛语禅心(15)
  耕云先生说:“人活着只求心安无愧,你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不建立在少数主观和偏见者的好恶之上。人要是没有这种坚持,没有这种自我做主的态度他会活得很无奈。”
  没有自我的生活是苦不堪言的,没有自我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没有自我和丧失自我是悲哀的。所以,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别人的扭曲与是非。

  佛语禅心(16)
  《菜根谭》中说:“持身涉世,不可随境而迁。须是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阴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涛倒海而砥柱屹然,方是宇宙内的真人品。”
  真人品的持身涉世是在各种环境都立定不变,即使是在流金铄石、严霜杀物、阴霾翳空、洪涛倒海的时候,也依然不随境而迁。

  佛语禅心(17)
  证严法师说:“同样一个'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有智慧的人就能够舍,能'舍’也就能'得’,能得无限的快乐;不能'舍’就会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宁。”
  舍弃不是失掉幸福,而是成就完美这是经过淘洗的完美。人生不能追求绝对的完美,但我们可以追求经过舍弃的完美。就像背上包袱太多,我们须舍弃一些轻松上路一样。放弃自我,真我就出现了;放弃有限,就会赢得无限;放弃偏执,就可得到内心的安详。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实不乱的真心,佛性当下就会开显。

  佛语禅心(18)
  《佛遗教经解》中说:“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常乐,即是福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居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
  做人不可让贪欲堵塞自己的心智,蒙蔽住自己的眼睛。物欲太强会让人的灵魂变态,变得永不知足以致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佛语禅心(19)
  证严法师说:“才华横溢的人,一方面很容易达到目的,很快就获得了世俗的满足;另一方面,因所求没有止境,又永远不容易寻得内在的圆满,才华反而成了自苦的根源。”
  做人必须要有节制,节制是抵制诱惑的力量,不节制只会是烦恼和痛苦缠绕的人生甚至会走向灾难。人生有节制,生活就有幸福。

  佛语禅心(20)
  赵州禅师说:“你不缺少的东西,正是你没有的东西;你没有的东西,恰恰就是你本来不缺的东西。”
  人生是场无休无情的战斗,做人要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在人生追求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保持知足的心态,心灵安定才是最大的幸福

  佛语禅心(21)
  证严禅师说:“心田要多播善的种子,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减少一棵杂草。及时行善,以免你的心里再起坏念头。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内心不易与恶事绝缘。”
  善心对坚硬而言是柔和,对难以克制而言是容忍,对冷酷而言是温暖,对厌世而言则是乐趣。善心代表着一种能够被他人欣赏和尊重的巨大的内在力量,随和、仁慈可以激励人们忘我地工作而孤意、强硬则无能为力。

  佛语禅心(22)
  达摩大师说:“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
  一念不生,万法庄严。一念不生的时候就正,万法归一,无处不庄严,无处不是妙有。修行的根本就在正念,平时一定要提起正念。

  佛语禅心(23)
  慈航法师说:“一个好人,一生当中最耀眼的,是他那充满仁慈的行动,虽然微不足道,默默无闻,也没有人会记住。一切天性仁慈的人,总是热心地做些不求报偿的善事。”
  仁慈的底蕴是高尚的情操,慷慨豪迈是它的风格,仁慈是自觉自愿地投入,与人同行让人一生快乐。人生在世,要做好人好事善于给予爱,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爱和幸福。

  佛语禅心(24)
  佛陀说:“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万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恶言,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骂他,你的心也就被污染了。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己能不扬人恶。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在意别人的过失与缺点而是懂得宽容。
  做人,应该看到他人的优点宽容他人的不足。

  佛语禅心(25)
  《佛陀的格言》中说:“莫轻视小恶,以为我不会受报应。莫轻视小善,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致使他整个人充满着福德。”
  人应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不能防微杜渐,小恶可以积成大恶,终必酿成大害。

  佛语禅心(26)
  《阿含经》有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证严法师说:“土地不耕种,则必杂草丛生,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时时行,不断去行,哪怕是举手投足也要存有一分善念。”
  一个人作恶时,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个人不作恶时,他的内心就清净。清净与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我们要一辈子都不懈地身体力行,才能屏绝恶而不断接近善,人格才会日臻完善人生才会日臻完美。

  佛语禅心(27)
  黄檗禅师有首诗:“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自有一双无事手,为做世间慈悲人。”
  古诗云:“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有了慈悲心,我们的生命才能够是善的循环,而不是恶的叠加;有了恶性,就会无法突破自我。博爱者必得人爱,作恶者终害自己。

  佛语禅心(28)
  《佛陀的格言》中说:“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能用仇恨来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用慈爱来止息,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不要把别人带来的伤害,深深地留在你的记忆中,在那里继续侵蚀你的心;忍辱求和,受辱不怨,既是一种处世方法,也是一种高尚情操。
  宽容是一种雅量,是文明和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你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宽容还是制止报复的良方,善于宽容的人不会被世上不平之事所摆弄,即使受了他人的伤害,也绝不去冤冤相报,而是时时提醒自己:“邪恶到我为止。”

  佛语禅心(29)
  《佛经译本》上说:“爱产生爱,恨产生恨。若以怨报怨、以恶待恶,将会形成恶性循环!和气致祥、诚心和气比疾言厉色、怒发冲冠的效果好。若能人人诚心和气,势必乾坤朗朗、霁日光和、祥瑞普降。”
  报复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将剑刺进对方身体与心理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但愿我们生活的世界,多一些怀有仁爱宽容之心的人少一些对人施报复的人!

  佛语禅心(30)
  净空老法师说:“凡夫看佛菩萨,佛菩萨也是凡夫;佛菩萨看凡夫,凡夫也是佛菩萨。”
  心里光明的人看别人也是光明的;如果心里阴暗,看别人也是阴暗的。一个人应该时时保持内心光明,不要让任何邪恶念头萌发,防微杜渐使自己的品质更加高尚。

  佛语禅心(31)
  净慧禅师说:“古语讲: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人世间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报,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大,只想别人给予自己,那么得到的源泉终将枯竭。”
  佛家说“善有善报”,并非是唯心的因果报应之说。多行善事,或许别人不会报答你的善举,但至少不会给你带来祸端。行善的人,在心理上容易心安理得,帮助别人自己也常处在快乐之中,这本身就是对你的善报。所以,人生在世,要乐于助人,要善于给予爱,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爱和幸福。
  慈爱是人类重要的美德,在众多重要的美德中,怜悯、同情、善良、慷慨、服务、忠诚、宽恕,这一切构成了慈爱的美德。爱是不希图回报的无私情怀,是宇宙当中最强大的力量,它对于爱者和被爱者的影响都是无法估量的。

  佛语禅心(32)
  《佛陀的格言》上说:“高尚的人施舍东西时,心中不存在有任何意图或目的。这种不求果报的施舍所产生的功德是很难测量的。”
  做好事不要为求名,也不要为求功德,只有抱着“尽本分”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诚无私的善事。付出与得到互为转化,懂得其中奥妙的人会乐于付出,做慈善事让它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佛语禅心(33)
  耕云先生说:“我们积功德莫过于救人,救人最好是救他的心。你要救他的心,把他的颠倒心变成安详心,你就彻底地救了他。”
  一个善良的人,能用自己的善良去感染去改变那些迷失了方向的人,使他们最终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拼搏。

  佛语禅心(34)
  《辅教篇》云:“孝出于善,而人皆有善心。”
  百善孝为先,没有孝心的人,所谓的善心只是一幢空中楼阁,是虚幻的或者说是徒俱形式的。孝心是稍纵即逝的眷念,是无法重视的幸福是一旦错过成为千古恨的往事。不要让你的孝心来得太迟,更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痛和遗憾。

  佛语禅心(35)
  证严法师云:“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费事了。”
  修行是点滴的功夫,要有耐性,一直保持一颗行善的心。常有人把修行误认为是出家人的事,其实修行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是人人应有的生活修养:“修”是修身养性,“行”是端正行为。

  佛语禅心(36)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上对人们提出警告:“有一种人,早晨看经、念经、忏悔,晚间纵口业骂詈人,次日依前礼佛忏悔。卒岁率年,以为日课。殊不知,梵语忏摩,此云悔过,谓之断相续心,一断永不相续,一忏永不复造。”
  修行就是学会文明的生活,文明的生活就是于己于人都有健康向上的意义的生活,或者说是逐渐远离一切过失远离一切违背生命与自然规律的生活。

  佛语禅心(37)
  海涛法师说:“为了修持慈悲心,一个人必须丢开自私的爱,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爱是以自我为中心,人们只爱个人的自我。”
  与任何人接触时,要常常问自己,我有什么对他有用使他得益?我们要用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学问、修持的力量来使人受益把善良修炼成一种信念。

  佛语禅心(38)
  证严法师曰:“天堂和地狱,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和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
  我们之所以做出善恶的行为,是由于我们起善恶之心的结果。人们的一切善恶言行,都是由心而生起。“若能伏心,则伏众法。”要想防止做恶业,就必须制服我们的心。

  佛语禅心(39)
  佛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宣化上人曰:“一念光明就是佛,一念黑暗就是鬼。你念念光明就时时都是佛,你念念黑暗就时时都是鬼。这个心,一念的善,就造天堂的因;一念的恶,会结地狱的果。”
  佛和魔也许只在一念之间,运用之妙存乎于心。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当你的心趋向恶时,地狱之门便打开了;当你的心趋向善时,天堂之门则打开了。

  佛语禅心(40)
  达摩大师说:“无妄想时,一心即是佛国;有妄想时,一心即是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国。”
  我们应该经得起各种物欲的考验,坚守正义守持清心寡欲这样最终才能避开灾祸迎来吉运。

禅与生活
李永政 09历史 09504006
佛法的要义包括在禅学里,“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与艺术。透过“禅”,我们可以看清生命的意义,活出幸福美满的人生。特别是生活在紧张、忙碌而又多欲的现代社会,最需要禅的洗涤,求恢复心灵的自由,披露生活的真情。
在现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给所有人一重又一重的压力,在单位上不顺心,在路上、在商店里、在家庭中,积压心里的无名火,如同危险的易燃气体,偶尔一根小小的导火索,就可能引起一连串的大大小小的爆炸,这种爆炸,既炸毁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也炸毁了一个个本可以是幸福的家庭,乃至炸毁了本应该是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
  现代都市,人人生活得这般紧张压抑,人们已经不再像是为自己活着,而是为忙碌和忙乱活着,凭着时钟的三根指针的指示活着。似乎,人和人之间缺少必要的善意。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和谐而幸福的家庭,一个和谐而宁静的环境,但生存压力使人际的善意和耐心越来越小,每个人承受的生存压力于是越来越大,面对压力越来越大。
在如今“禅”在生活中的作用是要使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变得宁静和和谐,重新找到在生活中的幸福感。
在这个时代需要禅,“禅”能医治功利、物质主义的“时代病”。“禅”能帮助人类寻得失落的自我,找回失去已久的精神家园;“禅”能为东方、西方文化的差别,如生死观、人生观、价值观,宗教观、自然观、道德观等,找到一个平衡点。“禅”,能为人类筑起一座沟通东西文化、心识思想、心灵交流的桥梁。
在一定意义上,禅为现代社会人提供了对生命的安顿的方式,提供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对现代人的心灵、精神世界有一定的抚慰作用。我们想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住自己就需要能保持著一颗平常心。
“平常心是道”的首倡者是唐朝的马祖道一禅师,江西大寂道一禅师曾对他的禅法,做了如下的描述:“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从引文看来,所谓“平常心是道”,是指一种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当中,内心保持平静、平等,而不刻意修行的禅法。现代人有太多的贪求,太多的失望,太多的苦恼,太多的困惑。禅的“悟”与“空”让人找回真实的自己,让人的心灵不空虚,让人找到浮躁背后的宁静与痛苦背后的妥贴。禅犹如一朵荷花,它能让人心灵安宁祥和平静,让人进入一种随遇而安的超然,它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觉悟,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将人类处于睡眠状态中、潜意识里的的智慧唤醒,帮我们看到内在的自我,听到内在的声音,感受自我。
现实生活中,要做到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尽守职责,绝大多数的人都能做到做好,而要做到不挑拣,不计较,相对说来比较困难。因为日常生活中,不顺心不如意的事经常发生,而且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稍不顺心,便耿耿于怀,情绪波动;稍不如意,便形诸于声色,或板起面孔,或唠唠叨叨,或出言不逊,这样的人也不少,他们总是提不起放不下,心态不能平衡。 如能以“平常心”去对待,便不至于此。一般人最好是先学坐禅,逐渐调适自己的心态,慢慢地就会消减挑拣、计较等妄心,逐渐恢复本具的平常心。有了平常心,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认识自我,也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你所遇到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做到利己利他。
禅,让现代人脚步从容,沉着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烦扰。由于每一个人都活在万类当中,因此,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动作,哪怕一时所起的恶心,也全都是禅道。既然这样,又何必刻意去修道?只要在生活中“任心”,就是修道。随时保持自己的那颗最真实的平常心即可。
禅,对我们平心静气有好处,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接近禅学习禅法。但对待禅,要随心而行,千万不可于执著,反而成为另一种烦恼,另一种负担,另一种阻滞,平淡自然,反而更接近佛性,这也合禅家清虚自守的要义,所以,自始至终,都要用平淡适然来接近禅,领悟禅。
禅,源于佛,而佛法。而佛家通常远离尘世追求自然之形,不刻意追求。但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的普通人还要在这个混乱的社会生存,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把禅的思想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禅在一定意义上让人产生消极避世的思想,消磨人的志气,淡化人的斗志,损耗人的进取心。有人会一心只想找个宁静的名山秀水之地隐居,修禅,想逃避现代社会中的竞争、矛盾、压力、挫折。可是,问题是永远也逃不掉的,主观上的逃避只会让人产生消极避世思想。现代人应该用积极、主动、客观的态度解决现实问题。这就要求人们在面对禅文化的时候,不要一味地信奉,要用辩证的方法正确地分析禅文化。
禅文化历千年而不衰有其存在的不可避免性,禅的存在没有时代的隔阂,只要有人生活的世间,禅就会一直被发现、体悟,因为禅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一种完全回归宇宙自然的生活。所以,禅的自然、纯真、朴实、美好、亲切,会永远地被人类追求著。因为禅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禅能帮助现代人“转”生活中的痛苦为快乐,“化”忧郁为喜悦;“转”生命的烦恼为菩提,“化”生死为涅。我们不可能期望通过禅的证悟解决世间一切问题,但是,通过证悟而断尽烦恼,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从而在所从事的事业中,都能平静自处。
人类对世界认知永远是局部,判断,不完整或者是残缺的,只能感知世界很小的真相或者部分,我们人面对世界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可见的,一个是可见面,可说的不可说的内容,闻得到的,闻不到,可触摸不可触摸的,可说的不可说的禅是什么呢?一定程度上可能属于后者,属于听不见,看不见,有没有一种沟通方式,如果禅不能有一种沟通方式禅如何交流,这就是禅唯一够方式,也是人和人之间交流最高级的交流方式一定是用心交流。我们经常说会心而笑,人和人之间用语言交流的时候,还有一个障碍,没有语言交流的时候肯定不是冷战,可能最高级状态是大语无语大美无语,一定是不需要语言。禅一个交流方式就是以心传心,通过心与心的交流革除不必要的误会,能让人们相处的更加美好。
“禅”也教我们在人与人相处时,要留有“空间”,如此彼此就没有计较、没有对立,友谊自然流露出来。例如,家庭、社会或国家的每一成员,能够互相尊重,互相宽容和尊敬,彼此就会减少摩擦,这就是“空间”,也就是“禅”的智慧。一个冲突、一次车祸、一起战事、一场灾难,都是因为失去“空间”或“禅”的智慧而造成的。
因此,在禅者的眼里,“宽容”是性情的空间,所以有容乃大;“从容”是作息的空间,所以要稍安勿躁;“戒律”是自我的空间,所以要遵守戒律,才能不役于物;“布施”是实现慈悲的空间,所以有布施才有欢喜。读书太用功了,必然失去原创性的智慧,因为失去了自我思考的空间;爱情太执太深了,必然会产生烦恼和痛苦,因为彼此没有空间可以回旋;个性太急躁了,就会刚愎自用,而坏了大事,因为丧失了洞察事理的空间;工作太忙碌了,就失去生活上种种情趣,因为没有空间让自己恬适下来欣赏生活。 因此,“禅”要我们日常生活中,能随时保有适度的空间,破除一切执著与烦恼,并且不与别人竞相比较,这才是禅者的生活;总之,唯有放下一切贪执、不安及防卫的心理,我们才能看到光明的自性,呈现光明自在的人生;也唯有把一切尘劳、烦恼、争夺、高傲和自负通通放下,我们才能活在丰富的人生之中。

禅是超越一切相对
一件事情的发生,我们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决模式,我们如何选择一种伤害最小的方法(或对大家都有利的方法)解决问题,这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了禅的体悟,可以使我们用平静的眼光看事情、看世界,这个出发点对了,后面事情的发展自然相对的会比较顺遂。

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

智慧


宗教信仰对我们有哪些积极意义?
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宗教的。孩子不需要,成功人士不需要,幸福快乐的人不需要。宗教是那些生活艰难的人,内心饱受煎熬,无法获得解脱的人所需要的。人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看到上帝的温柔慈祥,感受到他爱的光辉。才会扑到他的怀里诉说他的委屈,也才会听从他的教诲。才能够获得宁静和欢乐,变得坚韧坚强...

宗教在国家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宗教在国家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正常的宗教能安定人心,安抚社会情绪,稳定社会秩序。

有宗教信仰的利弊?
有宗教信仰的利弊:一、利1、宗教信仰寄托着人们对命运的期望和对人生的关注,正确的宗教信仰能指导、修正、支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2、当今的社会,信仰宗教的人中受过良好教育、素质高、修养好的人不少;另一方面,实际上宗教的教义、经典著作中也有许多积极有益的哲学思想、文化因素和高深学问。3、宗教文化...

宗教存在的意义?宗教对人类是益处还是害处?
而基督教的末世论本意却是积极的,其本意是教导世人,不要纵欲过度。自人类的先祖成为众生灵长以来,人类的祖先已经看到,在地球上除了人类自己,没有什么动物有能力消灭人类了,所以,人类祖先以宗教末世论的形式教育子孙们,居安思危,盲目的自大,会给自己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大工业时代,人类盲目的自大...

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宗教信仰有哪些积极的一面,比如心理暗示等等,谢谢...
“宗教的本质既不是思维也不是行动,而是知觉和情感。它希望直观宇宙,专心聆听宇宙自身的显示和活动,渴望孩子般得的被动性被宇宙的直接影响所抓住所充实。”从字面上来看它的本质,就是人类对自己心中王国宗主的向往与精神皈依所在。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宗教情感论的首创者施莱而马赫这样解释宗教的...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宗教社会作用的什么性
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采取的措施:1、我们需要加强宗教教育和管理。通过加强对宗教信仰的宣传和教育,我们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和作用,避免对宗教的误解和极端化。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宗教活动的监管和管理,防止极端宗教组织利用宗教活动进行破坏活动。2、我们需要加强对宗教信仰的...

举例说明宗教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党对宗教的作用的认识也正是经历一个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党对宗教的认识也逐渐深刻,对宗教的作用的认识更加客观,看待宗教的态度也更加宽容,应该说我国的宗教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消极性:任何一个宗教的教徒或多或少都具有排他性,...

佛教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
问:佛教的存在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济群法师答:刚才谈到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区别时还有一点没有谈:佛教是人本的,而不像其他的宗教那样是神本的。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就是立足于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在今天,佛教在我们现实人生中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其实,只要三宝还住世,只要寺院还存在,即使不...

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
佛教最讲求平等、和合、圆融、圆满,多年来,各地的佛教交流交往、自然亲切,而我们大家都有积极配合“和”的行动的意识。 ③宗教具有很强的道德教化作用。研究表明,宗教是道德教育最有效的力量之一。宗教教义和宗教历史中都包含了很多的道德内容,长期以来这已成为人的心理和精神的组成部分。 ④宗教具有...

宗教的本质及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有哪些
优点 宗教有让宗教信仰者行动的能力,如果一个宗教宣传积极向上的思想,无疑能使宗教信仰者做出有利于社会的行为,它可以使人断恶修善,惩恶扬善。缺点 与优点相反,如果一个宗教宣扬不利于社会和平稳定发展的思想,那么宗教信仰者对社会的危害是很大的。 排他性:任何一个宗教的教徒或多或少都具有排他...

龙安区17346901047: 禅宗教给我们哪些积极生活态度? -
康闹竹路: 禅宗之教法.即阐扬禅之宗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教说.相比佛教的看来是我更喜欢禅教修的今生,他告诉我们要行善,要认真的生活,积极认真的把握现在,把握你所拥有的

龙安区17346901047: 禅宗教给我们哪些积极的生活态度?
康闹竹路: 就是积极美好的生活态度

龙安区17346901047: 如何看待禅宗对人生奋斗 -
康闹竹路: 禅宗经典《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客观正确的对待自己和他人,人的一生往往是在顺境和逆境的交替中向前发展,因此,当我们身处顺境时没有必要得意忘形,因为顺竟只是一时,不是一世;当我们身处逆境时,也没有必要悲观失望,因为只要勇于战胜逆境,顺竟就在前面.我们得这个人身,是个跳板,如不能按佛法的教诲,刻苦修行成佛作祖.那就空过了,下辈子再为人的机会太渺茫,诚为可悲可叹!

龙安区17346901047: 老子,庄子,禅宗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
康闹竹路: 老子的人生态度:君子以自强而不息. 庄子的人生态度:要顺应世界的发展变化,这是生存所需的基本能力. 禅宗修行者的人生态度:任何对真理的描述,都只是语言文字的游戏,到实践中发现真理吧,因为真理是超越语言文字的.

龙安区17346901047: 禅与人生有何关系? -
康闹竹路: 禅意禅是一种生命学说.禅的宗旨在于建立一个行为参照系和构设一种人生境界.它体现为个体伦常日用的心态体验,表露着随顺自然、一切皆真的人格理想.它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和生命意识. 禅有时也认为外在的现象世界虚空而内在的...

龙安区17346901047: 禅宗的禅学精神 -
康闹竹路: 禅宗思想体系的内涵、结构、核心来看禅宗的基调是以心性论为基点,通过心性修持获得心性升华的心性学说,是一种摆脱烦恼、追求生命自觉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贯穿于禅宗心性学说、文化思想的本质内容是:自然——内在——超越....

龙安区17346901047: 什么叫“生活禅” -
康闹竹路: 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和禅的风采.生活禅是净慧法师的作品,讲述了以生活为修禅.禅传到中国来,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向二祖慧可传法安心,经过那么长...

龙安区17346901047: 中国禅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
康闹竹路: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

龙安区17346901047: 如何把心放宽去处事?
康闹竹路: 把心放宽 禅宗有句简单的话提醒我们:“春天降临,草木便自然萌生”. 将心用在何处,对我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影响至深. 生命中一定有一些比我们现在“在意”的事物更重要、更美、更令人满足的东西,有时放宽心反而更好,太过执...

龙安区17346901047: 如何保持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每件事
康闹竹路: 人之所以心理失衡,就因为有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心比天高”长此以往心理就会失衡,严重的还会患心理疾病. “平常心”就是应该有一个普通人应有的心态,该吃就吃,该睡就睡,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把自己的心融合到日常生活当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