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出自哪里

作者&投稿:穰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出自哪里: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

一、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的第六章。《孟子·公孙丑上》是儒家经典著作《孟子》中的一篇,记录了孟子的一些言行。

二、原文以及翻译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害他的君主。

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三、文章赏析:

不动心又能当官为政,管理人民,最关键的就在于人人都有爱心、同情心和怜悯心,这是孟子最著名的四端说,是孟子伦理学性善说的心理学基础理论,也是孟子王道爱民政治学说的理论基石。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仁爱之心,正因为有不忍伤害别人之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爱民政治。

因此没有同情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羞耻憎恶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谦让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是非辨别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因为人们的同情恻隐之心、憎恶羞耻之心、谦让之心、是非辨别之心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性与兽性的根本区别。人若是失去了人性,也就等同于动物了。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出自哪里介绍如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出自《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思:同情心是仁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出自:先秦·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

节选: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翻译: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扩展资料

《公孙丑章句上》选自《孟子》,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
解释:同情心是仁慈的开端。出自春秋孟子的《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

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的意思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翻译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出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恻隐之心”是孟子四心说的内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包括。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意思是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出自孟子·...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出自哪里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出自哪里: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一、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的第六章。《孟子·公孙丑上》是儒家经典著作《孟子》中的一篇,记录了孟子的一些言行。二、原文以及翻译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意思是同情怜悯的心,是本心中的仁的萌芽;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心,是本心中的义的萌芽。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的第六章。原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意思是
出自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的第六章。整一句的内容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翻译: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孟子·公孙丑上》是儒家...

仁之端也的上一句
仁之端也的上一句是恻隐之心。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解释: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赏析:“仁义礼智”是儒家...

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的意思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的出处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意思是:同情心是仁的开端。2、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3、《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意思的翻译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的意思是什么?_百度...
意思是: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出自: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译文: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意思是啥
意思是: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这句话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孟子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人见孺子将入于井,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人心中都有仁的端倪。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出自哪里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原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

高阳县19739202189: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成语? -
巧田万氏: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出自《孟子》一书当中的“公孙丑章句上”篇,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他人展现出同情之心,就是仁政起初开始施行的表现,由“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这句话还引出了“恻隐之心”这个汉语成语.2、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高阳县19739202189: 羞耻之心,义之端也出处 -
巧田万氏:[答案] 貌似出自《孟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高阳县19739202189: 无侧隐之心非人也;出自 -
巧田万氏:[答案] 孟子 公孙丑上"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高阳县19739202189: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拼音? -
巧田万氏: 1、恻隐之心,汉语成语,拼音:cè yǐn zhī xīn,意思是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2、出处:《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3、近义词:悲天悯人,慈悲为怀,怜悯之心.4、反义词:铁石心肠,落井下石,幸灾乐祸.

高阳县19739202189: 孟子的四端说 -
巧田万氏: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孟子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人见孺子将入于井,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人心中皆有仁的端倪,同理而言也都有礼、义、智的端倪.正因为人心有这样的端倪,所以人性都是善的.也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修养工夫就是要寻求本心的善,只要挖掘出内心深处仁的端倪,仁德就会到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的学说与孔子相比,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圆融的程度,所有论点都相辅相成,互为依据与结论.而孟子的“四端”说,就是孟子所有学说的理论依据.

高阳县19739202189: 恻隐之心什么意思 -
巧田万氏: 恻隐之心解释: 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形容对人寄予同情. 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指有同情心 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例子: 此人为官清正,作事廉明,每怀~,常有仁慈之念.(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三回)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有问题可以追问. 满意请及时采纳,谢谢!

高阳县19739202189: 孟子节选告子上心之四端翻译成现代文 -
巧田万氏: 原文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

高阳县19739202189: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解释 -
巧田万氏:[答案] 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是一种仁义的表现;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是一种仁义的表现. 其实,原文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翻译: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开端,

高阳县19739202189: 人都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怎样才可兼得呢? -
巧田万氏: 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出自孟子《鱼我所欲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

高阳县19739202189: 请问一个典故 -
巧田万氏: 〖出处〗语本《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成语“”出自孟子《鱼我所欲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