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乌台诗案真的是沈括告发的吗?历史真相是什么?

作者&投稿:禽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说起沈括,相信大家不会很陌生了,他是我国历史上北宋时期的科学家。他所著作的《梦溪笔谈》是我国古代历史中首部自然科学的笔记体著作,被西方科学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不过沈括这个人不仅仅是科学家,还是当时北宋的一名官员,一名政治家,也是科举出身的,担任过地方小吏,州郡长官,在京做过皇帝秘书,在外任过守边将帅。在政治上,他参与了王安石变法,并在一定范围推动改革措施的实施,就这些方面来说,他还是一个政治家。
从政治上来说,沈括是王安石的坚定支持者。而苏东坡呢?大家也知道,苏东坡是对王安石变法颇有微词的,他尤其反对变法中的青苗法,认为那是伤农的举措,为此,王安石在这一点上很是光火,后来为此贬过苏东坡的官。那么,可以想见,沈括和苏东坡在政治主张上是有对立的一面的,那么,苏东坡后来被人诬陷而致乌台诗案,是沈括告发的吗?
关于沈括告发苏东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引王銍《元祐补录》一书内容说:《沈括集》云:‘(沈)括素与苏轼同在馆阁,轼论事与时异,补外。括察访两浙,陛辞,神宗语括曰:‘苏轼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括至杭,与轼论旧,求手录近诗一通,归则签帖以进,云词皆讪怼。轼闻之,复寄诗。刘恕戏曰:‘不忧进了也?’其后,李定、舒亶论轼诗置狱,实本于括云……
意思是,沈括和苏东坡曾在馆阁同事,因政治主张不同而关系不睦,后苏东坡调江浙任职。不久,沈括代表朝廷察访两浙,苏东坡正任杭州通判,两人相见时,沈括向苏东坡求最近所作的诗稿一通,回来后就将诗稿上报朝廷,说诗中有诽谤朝廷之语,后来,李定、舒亶等人状告苏东坡的证据,便是沈括所献之诗。
其实,关于沈括告密的事情,大都依据这一条记载。
不过,经过很多的论证,证明了这条记载不过是一则谎言和谣言。
一方面,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书中引《元祐补录》时,本身就认为不可信,并在附注中表示存疑;
另一方面,苏东坡乌台诗案发生在1079年,而沈括察访两浙是在1073和1074年之间,时隔五年之久,沈括五年前把诗已呈皇帝宋神宗看了,过了五年后却作为了诽谤朝廷的证据?如果是真的,无异于宋神宗自认是个昏君。
我们再来看看李定他们是如何告苏东坡的。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舒亶顺从王安石的改革意志,认真研究东坡的文字,从《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中找到诗歌,说《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中有诽谤皇帝、攻击新法之语,以此弹劾苏东坡,苏东坡因此入狱103天,史称乌台诗案。
而据查证,《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这本诗集,是在1078年印行的,沈括察访两浙是在1073至1074年,沈括不能之前就读到之后出版的诗集。
这证明,所谓诽谤诗,与沈括实在是没一毛钱关系,而所谓乌台诗案是沈括告发的一说,则可以说是一则无中生有的误记或谎言。


苏轼的乌台诗案真的是沈括告发的吗?历史真相是什么?
这证明,所谓诽谤诗,与沈括实在是没一毛钱关系,而所谓乌台诗案是沈括告发的一说,则可以说是一则无中生有的误记或谎言。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啊?
乌台,即御史台。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苏轼是被告。原告是: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他们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苏轼是被告。原告是: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他们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反对新法、指斥皇帝,要求处置苏轼。原来,苏轼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峙,斗争...

乌台诗案指的是哪一首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乌台诗案从1079年7月28日苏轼被御史台逮捕入狱,到同年12月29日结案,历时五个月。作为此案的主要受害者苏轼绝处逢生,只作了降职处分。但乌台诗案的影响所及,远远不止苏轼一个人。据统计,受此案株连的多大70余人,甚至连死者也不能幸免。驸马都尉王诜,因为与苏轼交往甚密,结果收到贬官处分。...

"乌台诗案"是件什么事?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 (1079),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补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

宋朝时期,苏轼的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苏轼苏东坡,很多人都对苏轼的作品十分欣赏,他不仅是文学史上一位大家,同时还是美食界的大佬,不仅如此,他在政界的职位也是比较高的,宋高宗时期更是追赠为太师,虽然没有实际的职权,但是地位却相当高。不过,苏轼却也经历过一次比较惨的案子,乌台诗案。这个乌台诗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苏轼为什么会被...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
诗案其实是文案,文为心声,所以,乌台诗案也可以理解为“乌台心案”。从这个案子,就像一个照妖镜,照出了我们这个民族多少隐晦的不可言说的深层心理?纵观诸多“心案”,苏轼能保全性命,贬谪远地,算是十分幸运了。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因《报孙会宗书》有这样一段文字:“...

影响了苏东坡一生的乌台诗案究竟是不是被沈括陷害的?
改变苏轼命运的正是乌台诗案。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守完孝后回到京城,正巧赶上王安石变法。苏轼对变法并不看好,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此举惹怒王安石,王安石利用职权将苏轼调任杭州通判。后来苏轼又历任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徐州知州和湖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给宋神宗写了一封《...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
据韩树说,玉石台有柏树,成千上万的乌鸦聚集在上面。因此,玉石台又称“五台”,或“白台”,这是“五台诗案”名称的由来。在这种情况下,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苏轼。这也是苏轼写作风格的转折点。诗案发生前,苏轼在杭州当法官,仕途一帆风顺。他的作品总体上是自由...

高明区14749841653: 沈括与苏轼的乌台诗案有什么关系
应姜补肺: 总体说,是沈括告发的苏轼,导致乌台诗案的调查深入,使苏东坡获罪北宋元丰二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

高明区14749841653: 科学家沈括在乌台诗案事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
应姜补肺: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

高明区14749841653: 听说,苏东坡与科学家沈括还有交往?沈括好象品性不太好哦
应姜补肺: 当然有交往,两人同朝为官,苏轼外放杭州,沈括作为两浙访察使,临行,宋神宗嘱咐他“善遇苏轼”. 说沈括人品不好就是因为他告发了苏轼,把苏轼诗文中一一用朱笔评点,密呈御史台与苏轼有过节的李定,表示苏轼诗文“多讪谤”朝廷.以至于引发“乌台诗案”,是北宋一场著名的文字狱,也因此牵连了很多人. 不过后来永乐之役后,沈括闲废润州,又对苏轼“迎谒甚恭”.

高明区14749841653: “乌台诗案”的受害人是谁? -
应姜补肺: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

高明区14749841653: “乌台诗案”的受害人是谁? -
应姜补肺: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由此可见,受害人是苏轼.

高明区14749841653: 乌台诗案简介是怎样的呢?
应姜补肺: 1071年,皇帝派出沈括下访浙江,苏轼作为接访官员与沈括有了再度接触,两人除了公事讨论以外,还进行了文学方面的沟通,沈括回京后将苏轼的新作抄录了一遍,而这些新作则成为李定等人诬告苏轼的证据,可以说沈括是导致苏轼陷入文字狱的始作俑者

高明区14749841653: 苏轼的感人事迹 -
应姜补肺: 苏轼在侍妾朝云死后誓不再娶,还写下“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这样感伤的诗句.相当短.呵呵,晓妍你自己加点吧

高明区14749841653: 沈括是北宋伟大的科学家,人称他为“壬人”是什么意思 -
应姜补肺: 壬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据说,沈括曾检举揭发过苏轼.沈括大苏轼五岁,治平二年(1065年),苏轼进入史馆,与在昭文馆的沈括同在崇文院任职.熙宁二年(1069年),沈括支持变法,受到王安石重用;苏轼与司马光等一起,...

高明区14749841653: 沈括的故事 -
应姜补肺: 发现石油 有一次,沈括在书中读到“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句话,觉得很奇怪,“水”怎么可能燃烧呢?他决定进行实地考察.考察中,沈括发现了一种褐色液体,当地人叫它“石漆”、“石脂”,用它烧火做饭,点灯和取暖.沈括弄清楚这种液体的性质和用途,给它取了一个新名字,叫石油.并动员老百姓推广使用,从而减少砍伐树木.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记》中写道:“鄜、延境内有石油……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甚黑……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沈括发现了石油,并且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是非常难得的.沈括发明的“石油”这个名词便一直沿用到今天

高明区14749841653: 苏轼乌台诗案写了那两首绝别诗 -
应姜补肺: 苏轼曾写过<>一诗,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这么两句,却被人指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如此"!指控他"大逆不道",一埸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