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了苏东坡一生的乌台诗案究竟是不是被沈括陷害的?

作者&投稿:万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命运是很悲剧的,本来以他的才学,应该可以在官场上有一番作为,但他却深陷党争,被一贬再贬。不过好在苏轼胸怀宽广,即便在官场上屡遭挫折,也能保持一颗平常心,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学宝库。

改变苏轼命运的正是乌台诗案。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守完孝后回到京城,正巧赶上王安石变法。苏轼对变法并不看好,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此举惹怒王安石,王安石利用职权将苏轼调任杭州通判。后来苏轼又历任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徐州知州和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给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表中略带感情,说“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不料,这些话被新党利用来弹劾苏轼,说苏轼对新法不满,诽谤新法。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舒亶等新党人士将此事扩大化,并搜刮苏轼写过的其他诗词作品,牵强附会,接连上章弹劾苏轼。最后,新党一共搜到苏轼的近百首诗词作品,牵连30多人,苏轼也被一贬再贬。

历史上一直有传言,新党李定、舒亶等人能抓此事弹劾苏轼,是因为另外一个人先因诗词作品向宋神宗弹劾苏轼,这个人是北宋时代最伟大的科学家沈括。这种说法最早来源于宋朝著名学者王铚写的《元祐补录》。

王铚《元祐补录》:“《沈括集》云:‘括素与苏轼同在馆阁,轼论事与时异,补外。括察访两浙,陛辞,神宗语括曰:“苏轼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括至杭,与轼论旧,求手录近诗一通,归则签帖以进,云词皆讪怼。轼闻之,复寄诗。刘恕戏曰:“不忧进了也?”其后,李定、舒亶论轼诗置狱,实本于括云。元祐中,轼知杭州,括闲废在润,往来迎谒恭甚。轼益薄其为人。”

沈括曾去苏杭视察水利,到杭州去见了苏轼,苏轼得意洋洋,拿出他的诗词作品给沈括欣赏。沈括记下这些诗词,上奏给宋神宗说“云词皆讪怼”,即苏轼在作品里面诽谤新法,李定、舒亶等人却抓住这个把柄将此事扩大化。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是沈括心术不正,故意陷害苏轼。

事实上,沈括在官场上的风评也不算太好。表面上看,沈括似乎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他曾得王安石的信任,被授命为三司使,沈括也被认为属于新党。然而,王安石罢相之后,沈括也被罢免三司使,他却倒过来批评新法,被新党蔡确弹劾他想巴结任宰相的吴充,因此事王安石也骂沈括是小人。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沈括确实是得到王安石的提拔,但在此前他也曾就变法的一些细则向王安石或宋神宗提出相应的意见,包括市易法、军事、水利方面的政策意见等。王安石罢相之后,沈括只是面见吴充时建议将旧有的差役法和现行的免役法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差雇并行”制度。当时正处于新旧两党激烈硬撞的时候,朝中大臣很多都会选择站队。蔡确是新党一派,认为沈括的行为是在背叛新党,其实沈括只是提了个意见而已,却无端躺枪。这就是宋朝党争的龌龊之处,朝臣之间相互攻击,这种事本身就很常见,但因此说沈括是小人就有点过分了。

与沈括相比,苏轼就更委屈了,他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批评新法而已。苏轼被外放之后从未回过京城,其职权也不高,却仍然受到新党的打击。那么再回到前面的问题,究竟是不是沈括陷害苏轼呢?我认为不是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1.史料并不支持。王铚的《元祐补录》虽有记载,但其他正史史料均没有记载这事,《元祐补录》的记载就成了孤证。况且《元祐补录》在历史上的可靠性一般,王铚本人的其他著作也有过不实的记载,让人很难相信。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引用了《元祐补录》中这段记载,却加了一句话:此事附注,当考详,恐年月先后差池不合。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是宋代权威的史料,可靠性要远比《元祐补录》高,而李焘却认为这事有待考证。另外,从现在史料来看,乌台诗案整个过程跟沈括没有关系。

2.时间上存在不确定性。沈括去杭州考察水利的时间应该是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九月沈括就回京,升任太子中允、提举司天监。当时苏轼确实在杭州任通判,但乌台诗案却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期间隔了整整六年多时间。很难想像,李定、舒亶等人弹劾苏轼,会拿六年前的事情来说事。

3.关于刘恕。《元祐补录》提到的是刘恕是《资治通鉴》的主编之一。苏轼曾写诗两首,名为《和苏州太守王规父侍太夫人观灯之什余时以刘道原见访滞留京口不及赴此会》,从诗中可以看出苏轼与刘恕见面的时间应该是熙宁六年前后的上元节,但这个时间与苏轼在杭州的熙宁五年(1072年)和乌台诗案发生的元丰二年(1079年)这两个时间似乎没有任何联系。况且刘恕于元丰元年(1078年)九月就去世了。所以,刘恕也不大可能会以沈括拿苏轼诗词一事来笑话苏轼。

4.苏轼的作品。新党搜刮苏轼的作品,与杭州有关的其实不多,只有《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其中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被认为要到九泉之下寻蜇龙,暗指皇帝已死。不过这两首诗都是旧党的人从《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上找到的,是驸马王诜于元丰元年(1078年)所刻印,跟沈括没有关系。其他诗作均为熙宁五年(1072年)后的作品,跟沈括就更没有关系了。

5.苏轼自己也不认为是沈括陷害他。苏轼在乌台诗案前后自辩时曾上奏《乞郡札子》和《杭州召还乞郡状》,把矛头指向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并没有说沈括与此事有关。

苏轼《乞郡札子》:“昔先帝召臣上殿,访问古今,敕臣今后遇事即言。其后臣屡论事,未蒙施行,乃复作为诗文,寓物托讽,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而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因此言臣诽谤,遂得罪。”

总的来讲,沈括与乌台诗案没有什么关系。之所以有传言说沈括陷害苏轼,除了王铚的《元祐补录》中的记载之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据一些史料记载,苏轼和沈括的关系不太好。不过一些史料也记载苏轼和沈括还可以,史料对于苏轼和沈括的关系的记载是相互矛盾的。

事实上,苏轼也不算是旧党的人,因为司马光主宰朝廷之时,苏轼对司马光废除新法提出批评,司马光并不采纳,苏轼因此失望,再次请外调出京。可以看出,苏轼不属于任何一党,他只是本着良心说话,他觉得新法不好就批评新法,他见到司马光矫枉过正,觉得司马光不对,又批评司马光。苏轼第一次被王安石外调出京时,仅任杭州通判,后来升任密州知州、徐州知州和湖州知州,表明他是不断地升职的。按照这种趋势,大体上他很快就会重回朝廷。只是在新党人的眼中,苏轼是旧党阵营的人,所以找机会攻击苏轼,把事情扩大,进而对旧党进行大面积的打击。

北宋熙宁到元丰年间是宋朝党争最厉害的一个时间段,朝廷之上人人自危,人人站队,一些人明明不想牵扯到党争中来,却也身不由己,在我看来,苏轼和沈括都是身不由己。在党争的过程中,每个人攻击别人的手段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所以,你无法轻易认定谁是好人还是坏人,谁是奸的还是忠的




差点让苏东坡丢命的“乌台诗案”,到底是怎么回事?
大概的意思是有点责怪君王并不看重他,也没有给他一个比较符合他能力的职位。这些话是比较敏感的,同时也被一些小人加以利用。特别是当今苏东坡可是文坛非常重要的人物,也会受到很多嫉妒,所以就有了乌台诗案。二、生性孤傲苏东坡可是一个性格孤傲,疾恶如仇的人。他从不阿谀奉承,也不给人好脸色看。...

苏轼一生经历概括
先把苏东坡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1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再贬,被贬到更远的儋州,就是今天的天涯海角。 扩展资料: 一、苏轼文学成就 1、词作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

乌台诗案是因为什么而起的?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

苏轼因为什么事件而被贬官到了湖北黄州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了湖北黄州。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职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

苏轼政治成就并不低,但其结局并不完美,他的从政之路遇到了什么转折?
在古代的大诗人中苏轼的政治成就,已经算得上比较高的了,他的人生三起三落,我觉得导致他从政之路遇到转折的就是他太过于聪明了。他太过于聪明,看得清官场的一切切,可是偏偏还要说出来,就难免被有心人利用。苏轼在刚刚进入仕途的时候,可谓一帆风顺,受到了欧阳修的重用,再也正是因为受到欧阳修的...

宋朝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的全过程,及当时的背景
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讥讽新政,诽谤皇帝的罪名逮捕了苏轼,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辑集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

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

关于苏东坡的所有故事
关于苏东波的故事 1 1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

乌台诗案对苏轼有哪些影响 乌台诗案对苏轼有哪些影响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乌台诗案:针对苏东坡的文字 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

苏轼的故事
一分钟了解苏轼

济南市13214381721: 北宋时期的“乌台诗案”对苏东坡的诗文有何影响吗 -
连帖甘草:[答案] 苏轼一生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宦海沉浮,两遭流放.乌台诗案对于苏轼的仕途人生而言是一个低潮,但却是其文学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这种仕途的不得意和现实的坎坷,使他走出市井朝廷,将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多的寄托于佛...

济南市13214381721: 苏轼改变他人生的乌台诗案,说的是怎么一回事? -
连帖甘草: 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济南市13214381721: 苏东坡在人生中的一大转折是被贬黄州这是 -
连帖甘草: 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济南市13214381721: 苏东坡为那首诗闯诗祸 -
连帖甘草: 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

济南市13214381721: 苏轼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合有关作品分析. -
连帖甘草:[答案] 一 受柳永风格影响 我们眼中的苏东坡与柳永最大的不同便是他的豪放.胡寅说过:词曲至苏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想一下,他在早期却是不可避免的要受到...

济南市13214381721: “乌台诗案”与“文字狱”有什么区别?
连帖甘草: 乌台诗案是一次文字狱事件,但文字狱不仅仅指乌台诗案,还有很多,最早的文字狱是夏桀所制造的关龙逢一案,还有满清的很多文字狱案件. 乌台诗案只是是北宋文坛的一起文字狱,可以说是针对苏东坡的文字狱,而“乌台诗案”与“文字狱”是被包含和包含的关系,文字狱的范围更大.

济南市13214381721: “乌台诗案”的受害人是谁? -
连帖甘草: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由此可见,受害人是苏轼.

济南市13214381721: “乌台诗案”发生在哪年﹖ -
连帖甘草: “乌台诗案”起因: 1079年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

济南市13214381721: 苏轼的“乌台诗案”具体介绍,谢谢!!! -
连帖甘草: 苏轼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 (1079),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补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

济南市13214381721: 求有关苏东坡的研究性学习 -
连帖甘草:【概述】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