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台是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和古曲《高山流水》发源地

作者&投稿:邗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个故事具体发生在什么地方?~

高山流水遇知音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琴曲《高山流水》即为俞伯牙的代表作之一。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列子》与《荀子》、《史书》、《琴操》等书中均为“伯牙”。
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战国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列子·汤问》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钟子期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汉阳知县华某并立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0年修复。墓为圆形,封土高1.5米,底径8米,环以石垣。碑高1.5米,宽0.7米,上刻“楚隐贤钟子期之墓”。
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钢筋混凝土结构,方形,四柱,歇山式顶,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栏杆。墓与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山上青松葱茏,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绿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凤鸣水声,宛若琴音。

泰山经石峪有一座高山流水亭,传说是伯牙抚琴的地方。此地风景恰切地诠释了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大神韵。概因此附会于伯牙与钟子期知音的故事。

俞瑞,字伯牙,战国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古琴台是中国著名音乐文化古迹,中国古曲《高山流水》的发源之处。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文人与民众之间广泛流传,知音,已升华为对友情的忠诚不渝,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美德。




伯牙与钟子期的资料
俞伯牙,姓俞名瑞,字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然他是楚国人,却任职于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作为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钟子期...

伯牙鼓琴中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概括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

伯牙绝弦是一篇 ,讲的是 的故事,赞颂了朋友之间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伯牙 :bó yá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最擅长弹琴。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荀况的《劝学》篇:“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俞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短一点)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俞伯牙和钟子期是什么关系?
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志在流水,钟子 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伯牙弹琴的时候,钟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弹奏时意在高山,钟子期说:“弹得太好了!琴声就像巍峨的高山。”伯牙意在流水,钟子期赞叹道:弹得真好! 琴声就像水势浩荡的江河。”不论伯牙...

俞伯牙和钟子期成为知音的传说
子期去世时担心伯牙会这在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后有称颂其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现琴台东对龟山,西临月湖,...

关于伯牙和钟子期的古诗?
流水不在水。天下善音人,但默会其理。天下知音人,但微契其旨。山水无古今,知交有生死。注茫天地间,赏音能有几。我过伯牙台,辄思焚绿绮。6、伯牙琴台[清代] 王文治伯牙千载后,犹自有琴台。秋水淡无际,暮山相向来。日余有千曲,欲奏心徘徊。但恐无钟子,素襟谁与开。

俞伯牙、钟子期 春秋时,伯牙擅弹古琴,只是恨无知音。有次伯牙乘船外出...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宿舍千古令人说破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说的钟子其和俞伯牙的故事?
终生不再弹琴。《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的情感和知音难觅的现象。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同仁县19740528083: 古琴台的典故 -
晋婉无极: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是为纪念俞伯牙弹琴遇知音钟子期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相传,古时有位名叫俞伯牙的琴师曾在此弹琴,抒发情怀,樵夫钟子期听懂其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二人遂结为知己.后来,钟子期病故,俞伯牙悲痛不已,在友人墓前将琴摔碎,从此不再弹琴.“知音”典故由此而来.古琴台是后人为纪念这一对挚友而建.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屡毁屡建.现在的古琴台建筑群占地15亩,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还充分运用了中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同仁县19740528083: 古琴台的传说 -
晋婉无极: 此台为纪念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深情而建.位于武汉市汉阳月湖侧畔,琴台路边.因为纪念楚国钟子期、俞伯牙而建,又有“伯牙台”之称.千年传颂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据明末话本选集《今古奇观》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同仁县19740528083: 古琴台的历史 -
晋婉无极: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东接龟山,北临月湖,与黄鹤楼等同处武汉旅游的黄金内环线上.史料显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早在两千年前的《吕氏春秋》、《列子》等书里就有记载.而据《皇宗书录》记载,古琴台“在北宋时已有之”,距今已...

同仁县19740528083: 古琴台的介绍 -
晋婉无极: 古琴台(GuQinTai),中国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的发源之处,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东对龟山...

同仁县19740528083: 俞伯牙、钟子期之间的故事简单点 -
晋婉无极: 一梦千年,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伯牙与子期于山之滨相识、相交、相知.伯牙的琴声空旷高远,子期心领曰:意在高山;伯牙的琴声低沉透澈,子期神会曰:意在流水.山嵯峨,水泱泱.皆取志向高远前途无量之意.这对千古的知音,就这样携手步出远古,与高山流水共出绝唱.后子期亡,伯牙跋山涉水,痛倒于坟前~~~~~~,长弹一曲,长叹一声,摔了琴,谢知音,誓不复弹.只道是:知音不在,琴意谁知?从此,琴断,音绝

同仁县19740528083: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琴师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
晋婉无极: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

同仁县19740528083: 关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晋婉无极: 俞瑞,字伯牙,战国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

同仁县19740528083: 钟子期与俞伯牙的资料
晋婉无极: 1、伯牙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

同仁县19740528083: 《伯牙鼓琴》现代汉语故事 -
晋婉无极:[答案] 高山流水”这则成语典源于《列子·汤问》、《说苑·尊贤》和《吕氏春秋·本味》等典籍.《现代汉语成语辞典》、《汉语成语大辞典》等工具书收录的这则成语就包含了这一流传千古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云:“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

同仁县19740528083: 知音古代感动了上千年留下的友谊故事 -
晋婉无极: 《伯牙与钟子期》选自《列子·汤问》战国列御寇著.《伯牙与钟子期》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伯牙不用说,钟子期也知道他内心的想法,是一对志同道合的知音.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