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为何有“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习俗?

作者&投稿:里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有哪些传统家庭文化~

中秋节全家团圆

我觉得传统家庭观念映射传统习俗。简单来说,家庭是社会的小团体,他有着自己的观念,然而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很强,他会跟着社会的潮流发展趋势慢慢改变自己的生活观念,从而就形成了习俗的演变。

匈奴“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习俗来自于《史记匈奴列传》:

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父亲死了,儿子则以后母为妻,兄弟死了,活着的兄弟就娶死去兄弟的妻子为妻,看上去很难理解,其实史记没有说的是,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没有血缘关系,才能这么做,有血缘关系是不能娶的,必须要了解这个前提。

匈奴人

不要用现代的眼光看两千多年前的匈奴人,也不要用两千多年前汉人的眼光看匈奴人,因为各自的发展历程不一样,生活环境不一样,导致了生活习性也不一样,要知道匈奴人的祖先是夏朝遗民,与华夏同宗同源,要想了解匈奴人为什么有“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习俗,就必须了解匈奴的历史。

《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匈奴人的祖先来自夏朝最后一任帝王夏桀的妾生的儿子,名字叫淳维,夏朝灭亡前后,淳维带领一部分夏朝遗民向北逃入草原深处,夏朝可是正宗的华夏子民,他的遗民自然与华夏人同宗同源,只不过生活的地区与环境不一样。

祭祀

这之后,淳维以及夏朝遗民就一直在北方的草原深处生存,与中原的华夏政权为敌,中国历史上的北方草原,可不是只有匈奴人,还有其他的游牧民族,每个朝代的叫法都不一样,史记记载,尧舜时期北方就有山戎、猃狁、荤粥等外族生存,这些逃亡在北方的夏朝遗民为了生存,就不断地与这些胡族开始融合、兼并、同化,以至于自身的习俗与胡族并无二致。

草原上没有耕地,只有茫茫草原、河流与沙漠,匈奴人就养成了游牧的生活习俗,逐水草而居,完全依靠大自然而生存,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面对草原上的猛兽、敌对势力的侵扰,于是匈奴人养成了弱肉强食的生活习惯,因为这本来就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只有强大才能生存。

匈奴

所以史记也记载了匈奴人的部分生活习俗:

《史记匈奴列传》: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贵壮健,贱老弱。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强壮的人吃肥美的食物,老年人则吃剩下的食物。匈奴看重强壮的人,轻视老弱病残的人。这就是弱肉强食。

这简直和动物界的行为是一模一样的,动物世界同样是如此,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早期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习俗大多都是与动物是一样的,比如母系社会时,原始部落所有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是当时社会环境所局限的,再比如弱肉强食,你不强大,大自然就会灭亡你,这都是大自然逼出来的生活习俗。

战争

在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同类的搏斗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人口。

想要保持本部落,或者本宗族,或者本民族恒久不灭亡的唯一原因就是保持众多的人口,现在叫“科技以人为本”,在古代叫“生存以人为本”,没有人,啥也没有,华夏族能够一直保持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断增加的人口。

有了人口,就能增加力量,在对抗大自然环境和来犯之敌都能从容面对,有了人口 ,就能发展壮大,抢占更多的地盘,那么人口从哪里来?

人口自然是需要母亲来生育的,也就是育龄妇女,换句话说,只要育龄妇女越来越多,理论上人口就越来越多。

匈奴士卒

匈奴人在北方原本生存环境就非常恶劣,要面对大自然、猛兽、敌人,经常会发生战斗减员,有大量的人战死,匈奴人是崇拜强者的,一般来说,打仗或者对外搏斗都是强壮的男人出征,既然是出征就难免会有人战死,这些男人一旦战死,他们就会留下孤儿寡母。

这里又回到匈奴人的习俗上来,匈奴人是天生崇拜强者,看不起弱者的,不论原因是什么,男人去世后留下的孤儿寡母家庭,成为匈奴人巨大的苦恼,于是匈奴人想到一个办法,就是“父妻子继、兄死娶嫂”,前提是没有血缘关系,只要没有血缘关系,他们没有这个伦理之说。

别说匈奴人没有,早期的华夏人也照样没有伦理之说,华夏政权进入周朝才有礼仪制度,之前的朝代虽然比原始社会好一点,也经常会出现所说的伦理之事,文明进入到一定程度,这些的习俗就会发生改变,但是匈奴人生存的那个时代,他们还处于原始社会,有这种“父妻子继、兄死娶嫂”并不奇怪,反而有巨大的好处。

汉匈和亲

因为“父妻子继、兄死娶嫂”这种习俗的好处是:既能通过再次婚嫁增加人口,又能照顾到孤儿寡母,增强整个部落的实力,这是一举三得的好事,换了谁当部落首领都愿意这么做,这不是恶习,而是特定历史时代的特定产物。

匈奴人之所以有这种“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习俗,其实史记早已经告诉我们答案,这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导致,也就是史记上说的: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贵壮健,贱老弱。




匈奴,为何有“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习俗?
这里又回到匈奴人的习俗上来,匈奴人是天生崇拜强者,看不起弱者的,不论原因是什么,男人去世后留下的孤儿寡母家庭,成为匈奴人巨大的苦恼,于是匈奴人想到一个办法,就是“父妻子继、兄死娶嫂”,前提是没有血缘关系,只要没有血缘关系,他们没有这个伦理之说。别说匈奴人没有,早期的华夏...

匈奴为什么会有“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习俗?
也许是因为匈奴人与我们都是华夏民族的分支,本身同属一脉的原因,所以在我国古代乃至于近代中也有一种与匈奴人“父妻子继,兄死娶嫂”比较近似的婚娶方式,那就是兄弟共用一妻。这种婚娶方式大多出现在乱世年间的穷苦家庭,因为家庭贫困,又需要传承血脉,所以兄弟间很多会共娶一个妻子,让她来为这个...

匈奴为什么会有“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习俗?
尽管如此,匈奴的文化遗产,特别是“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习俗,对后来的草原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蒙古时期得到传承。这一习俗表明,当匈奴人的父亲去世后,他的妻妾应嫁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外嫁。同样,如果哥哥去世,他的妻妾应嫁给弟弟,除非她们没有儿子或兄弟。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匈奴人认...

匈奴部落为啥会有“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习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匈奴人想出了“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办法,这样就能确保整个社会的女性资源不被浪费,孤儿寡母的生存也得到了保障。当然这种习俗的前提是彼此不能有血缘关系,这不是为了遵循伦理之说,而是防止下一代有先天性缺陷。其实不仅仅是匈奴社会,早期的华夏族人同样没有伦理之说...

匈奴为什么会有“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恶俗?
首先看匈奴是游牧民族,草原上生存是很不容易的,地广人稀,食物难得,为了繁衍子嗣,女人就显得尤为重要。草原上的男子又更是会因为各种意外早逝,那他好不容易取来的妻子就会被他的兄弟甚至儿子收入,真正做到肥水不外流。你想想,这可是省了一大笔财力和劳动力开销的,对家庭几乎没有影响,至于爱情不...

古代匈奴,为何会产生“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习俗?
为了滋生脂肪,女性成为一个重要的来源。还因为草原之间的部落没有战斗,那么男人很严重。曾经那个男人的男人,妻子的妻子,妻子,他的儿子或兄弟会收到。当生产力低时,它可以挽救一个大的开销。对家庭影响很小。至于爱情问题,没有人被考虑。人类社会从未被“仓库,知道礼仪,食物和饮食是已知的。如果...

匈奴为何有“父妻子继、兄死娶嫂”这样的习俗?
所以他们必须要这样做,这样做可以大大的提高新生孩子的出生率。毕竟你想本来医疗水平就低,再加上恶劣的环境,天时地利人和,现在天时地利都决定不了,他只能尽量的提高人的素质,所以这个就是这种习俗的由来之一。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传宗接代,这个最朴素的想法,毕竟在当时也没有剖腹产的说法,古代女子...

为何古代一些游牧民族会有“父妻子继”的习俗?
而事实上,由于游牧民族恶劣的生存条件和医疗条件,哪怕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夫妇,两个人的孩子生存率,也远低于因为血缘关系所产生的畸形儿概率。最终,由于残酷的环境所迫,古代游牧民族形成了这样“父妻子继”的习俗,并一直延续了下去。这样“父妻子继”的情况,不绝于史书,无论...

父妻子继,兄死娶嫂,匈奴为何会认同此等风俗,其是否属于恶俗?
如果由于前任家族长去世,兄弟们分别遗产独自过活,他们是没有办法在当时的草原生存下去的。当时的漠北草原的生存环境,要比想象中恶劣的多。因此当父兄去世之后,下一任继承者为了维持族群的稳定,只得打包前任留下的女人们,继续抚养年幼的弟弟,保证现有的族群继续发展下去。收继婚姻制度其实并不能说明...

古代民族真开放!匈奴“父妻子继”习俗让人不齿,为何长盛不衰?_百度知...
古代民族真开放!匈奴“父妻子继”习俗让人不耻,为何能长盛不衰?自古匈奴人就被当成了“野蛮”的代名词,特别是有一个习俗,对于农耕文明的汉族来说,非常不耻。据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人有这样一条习俗:“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这个就是“收继婚”习俗,说...

瀍河回族区15963444783: 匈奴的社会生活状况
谯影瑞田: 1.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原始的奴隶制社会结构,还留有原始社会残余,如父死娶母、兄死娶嫂等,文明程度相对较低. 2.“天性”的说法太唯心,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这应该是先进与落后的社会生产方...

瀍河回族区15963444783: 为什么匈奴的单于死后,新任单于会继承上代单于的女人,这个习俗是怎样产生的 -
谯影瑞田: 为了财产不留给外人,古代有些少数民族首领死后,其继承的弟弟或者儿子,会娶自己的一个嫂嫂或者庶母.从而名正言顺的继承所有财产.

瀍河回族区15963444783: 收继婚就是儿子可以娶母亲为妻吗?
谯影瑞田: 在古代中国,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存在“收继婚”的 习俗,比如说,哥哥死... 但是说父亲死了,儿子可以娶母亲为妻就不完全正确了.《史记.匈奴列传》这样记载...

瀍河回族区15963444783: 匈奴的婚俗介绍 -
谯影瑞田: 匈奴的婚俗展开全部 许多游牧民族均有娶前王之妻的习惯.对於匈奴的婚俗,史书有载:「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妻其妻.」意思为,如果新单于是前任单于的儿子,则娶父亲的其他妻子;如果新单于是前任单于的兄弟,则娶前单于的...

瀍河回族区15963444783: 呼韩邪单于是怎么死的? -
谯影瑞田: 公元前31年,即昭君出塞两年半,呼韩邪单于死,其前氏之子雕陶莫皋继位,号复株累单于.按照匈奴的收继婚(即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昭君应该再嫁复株累单于为妻.——收继婚是原始群婚制在匈奴族的遗迹,是一种落后的现象,与汉族伦理观念是互相抵牾的.所以昭君曾上书汉成帝(时元帝已死)请求归汉.汉成帝接到昭君求归的上书后,敕令她“从胡俗”.昭君从大局出发,以两族利益为重,忍受委屈,尊重匈奴族的风俗,珍惜汉匈得来不易的友谊,打消了归汉的念头.这是昭君为促进汉匈友好关系发展作出的又一个深明大义的勇敢行为.

瀍河回族区15963444783: 匈奴风俗匈奴有那些风俗?
谯影瑞田: 匈奴人崇拜自然神,祭祀天地、日月、星辰和祖先.《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人... “为了把财产保持在氏族以内”,一旦丈夫死亡,妻子不得与氏族以外任何人结婚....

瀍河回族区15963444783: 王昭君这么一个文采双全的人,为何会嫁给儿子? -
谯影瑞田: 中国古代的时候,为了平息种族之间的战乱,常常会以强大的武力和联姻各种方法来摆平,王昭君就是为了不引起两族之间的战争,而被迫联姻. 在那个时候,为了不引起战乱,那时的汉国帝王把她嫁给了匈奴韩邪,而后还为他生了个大胖小子...

瀍河回族区15963444783: 匈奴父子同妃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现象 -
谯影瑞田: 普遍现象,像王昭君,只不过需要先死一个 嘿嘿.“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

瀍河回族区15963444783: 女真族兄死妻嫂,父死妻后母习俗的来历?
谯影瑞田: 据《西羌传》说:他们(羌人)"所住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并不是没有五谷,其所居河谷,也能有些农业可以发展),以产牧为业(产,包括农业、采集和狩猎).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十二世后,相与婚姻,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厘嫂,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炽."古代社会风气强调保种,鼓励人口繁殖,同时还把女子视作财产,不准外流,所以盛行这种收继婚.这种婚俗同古代东部地区重视伦常观念相反,所以后世在文化上便把这些种族的人称作蛮夷. 那么在汉,唐时期的匈奴到北魏的夫余国等北方游牧民族均保留了这个习惯,女真也属于北方游牧民族,直到清早期还部分保留了"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娶其妻妻之."这种习俗.

瀍河回族区15963444783: 古代匈奴王死后妃子是否给儿子当妃子 -
谯影瑞田: 不是 古代匈奴王的王位不是传给儿子的,是传给弟弟的,匈奴人的老婆一般都是兄终弟及,也就是说哥哥如果死了,他的妻子都由弟弟继承,没有弟弟的情况下,未生养的妃子才会由儿子继承,有生养的会由其他的族人继承.但这只是一个传统,事实上很多匈奴王才不管这个呢,儿子抢老子的老婆,弑君夺位的情况经常发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