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部落为啥会有“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习俗?

作者&投稿:政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与中国传统习俗有什么关系??在线等!!!越快越好多加50!!!~

我觉得传统家庭观念映射传统习俗。简单来说,家庭是社会的小团体,他有着自己的观念,然而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很强,他会跟着社会的潮流发展趋势慢慢改变自己的生活观念,从而就形成了习俗的演变。

  民族:傣族
  传统节日:泼水节
  生活习俗:傣语属汉藏 语系壮傣语族傣语支。有招赘的风俗。男婚女嫁时,相互泼水以示祝福。跳“跌脚” 舞。男、女穿对襟或斜襟大袖短衫,长裤,缠头。以农业为主。
  饮食文化:傣族的饮食与饮食结构由其居住的环境决定,因炎热所致,味喜酸、辣、苦(凉),三者皆可助开胃化食,消暑解毒杀菌。其食物种类极为繁多,除庭园种植和家庭饲养的物产以外,山野河流所产,似乎都可入食,戏言:“凡是绿的都是菜,凡是动的都是肉”。更有一些奇异之物如蚂蚁蛋、蝉蛹、花蜘蛛、竹蛆、沙蛆、青苔等成为傣族喜爱的食品,使外人惊异不已。食物的烹制方法主要有烤、蒸、炸、煮、腌、剁、舂,特别讲究佐料的配制。
  二
  民族:京族
  传统节日:唱哈节
  生活习俗:京族人住在海岛上。过去的房屋全是用竹木构造,以茅草或竹篾做壁,或涂上泥巴,或用石头压着。屋内铺设竹条或木条,铺上草席,入屋脱鞋,全家人就在草席上坐卧或吃饭。现在京族人的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或三层楼,室内设施非常整齐、美观,房屋周围种植果树、剑麻、仙人掌等。京族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姑表通婚和族内通婚。京族人对订婚和结婚非常重视,在礼俗方面也相当讲究,要经过测八字、定彩头、以定聘礼、“送日子”、“哭朝”、“开容”、迎亲、拜堂、回朝等诸多环节。
  饮食文化:以大米为主食,玉米、番薯、芋头为杂粮。逢年过节喜欢吃糯米饭和糯米糖粥。肉食以鱼虾为多。
  三、
  民族:阿昌族
  传统节日:耍白象
  生活习俗: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裤脚短而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男子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更显得英俊而潇洒。 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梁河地区的少女也喜欢穿筒裙。已婚妇女一般穿蓝黑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喜用黑布缠出类似尖顶帽状的高包头,包头顶端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每逢外出赶集、做客或喜庆节日,妇女们都要精心打扮一番。戴上大耳环、花手镯,挂上银项圈,在胸前的纽扣上和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此时的阿昌族妇女,全身银光闪闪,风采万千。 当你走进阿昌族山寨,你还会发现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欢在包头上插饰一朵朵鲜花。这朵朵鲜花,不仅美观,而且他们还视之为品性正直、心灵纯洁的标志。
  饮食文化:阿昌族日食三餐,喜食酸性食品。过去青年男女有嚼烟、槟榔的习惯,牙齿往往被染成黑色,故又有“齿黑为美”的旧俗。 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多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 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最具特色。腌制的咸菜、卤腐、豆豉常年必备,每餐不少。酒是白族人常年不断的饮料,妇女常饮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有浓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饮白酒。典型食品主要有:凉拌芹菜糁、冷冻、酸(火+巴)菜、过手米线。
  四、
  民族:土家族
  传统节日:赶年
  生活习俗: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风俗。为了准备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学习哭嫁。观摩、学习如何哭,很小时就陪哭。在哭嫁时,口中念念有词,叫做“送嫁饭”。哭嫁时,同村亲友的女该都来陪哭。陪哭的人,哭得越伤心越动听越感人越好。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会哭嫁,就会受到歧视和讥笑。男方必须送粑粑到女方家,参加哭嫁的人多、范围广,而且有专门的哭嫁歌。在婚前哭嫁的时间短则五、六天,长则一二个月。哭的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满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丧葬基本是土葬,古代巴人也有火葬、悬棺葬、船棺葬的习俗。
  饮食文化: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 土家族的饮酒必不可少。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匈奴“父妻子继,兄死娶嫂”不能说是恶俗,而是特定时代的必然产物,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并且随着文明的进步逐渐消失。

提起匈奴绝大多数人第一印象都是非常不友好的,早在秦汉时期匈奴就对我国封建王朝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五胡乱华更是将中华儿女对匈奴的厌恶之情推至高峰,久而久之,人们开始厌恶匈奴人的一切事物,比如“父妻子继,兄死嫂娶”的习俗。

关于这个习俗,我们最早能从《史记匈奴列传》寻找到相关消息:

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其大致意思是,父亲死后,儿子将娶他的后母;兄弟死后,活着的兄弟将迎娶死去兄弟的妻子。这种习俗在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简直不可理喻,但这的确是当时匈奴社会的真实状况,而且“父妻子继,兄死嫂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与华夏民族同根同源的匈奴

其实历史上匈奴和我国中原大陆也算同根同源。夏朝最后一任帝王夏桀的妾生了一个儿子,他的名字叫做淳维,夏朝覆灭之前,为了躲避商朝的追杀淳维带领一部分夏朝遗民向北逃入草原深处。此后他们一直生活在北方的大草原上,同时也像中原大陆那样建立政权选取领袖,而淳维就是这些匈奴人的祖先。

对此《史记匈奴列传》记载道: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与相对富饶的中原大陆不同,北方大草原上生活环境非常恶劣,没有耕地用来种植粮食,只有广袤无垠的草地、沙漠与河流,并且还必须面对草原上猛兽与敌对势力的,袭击。

在这种情况下匈奴人养成了游牧的习惯,他们逐水而居,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迁往其他地方,不说居无定所、颠沛流离,但早期匈奴人的生活的确非常艰难。

匈奴社会弱肉强食的基本法则

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弱肉强食”法则在匈奴人社会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史记匈奴列传》曾记载:

“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贵壮健,贱老弱。”

也就是说那些身体强壮的人能够享受肉质肥美的事务,而那些年老体衰的人只能吃他们剩下的食物。这与动物世界中食肉动物的生存法则几乎没有什么两样,冷酷无情毫无人性。

但是我们能够说他们做错了吗?很显然不能!在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的情况下,匈奴人想要让种群繁衍下去就必须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先将资源向那些强壮者倾斜,然后再考虑弱者的死活,原因无他,只为能够延续种群。

而想要使种群繁衍下去,人口是其中的关键,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一直保持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口一直在增长,当人口上来了,我们才有能力谋求更大的发展。

女性,匈奴种群延续的关键

同理,匈奴人也需要更多的人口来不断壮大自己的种族,从而抵御大自然以及其他部落的威胁,而获得人口的关键就是女性。

我们知道在古代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极其低下,她们被视为男人的附属品,一辈子都必须依附男人生存。而在“弱肉强食”的匈奴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同样非常低下,她们仅仅只是男人的私有财产,富贵还是贫贱都与男人有关。

所以,更多的时候她们都是被当作孕育下一代、增加人口的工具,并且这种工具人匈奴社会不可或缺的存在,有了女性才有了增加人口的可能。

而前面我们也说到,北方大草原危机四伏,哪怕是再强壮的男人也将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这种威胁或是来自凶猛的野兽,或是来自为了争夺资源的其他部落。尤其是发生部落争斗时,双方难免会有人员伤亡,而这些男人战死后很可能会留下无依无靠的孤儿寡母。

“父妻子继、兄死娶嫂”

之前我们说匈奴人天生崇拜强者且看不起弱者,很显然孤儿寡母就是属于后者,但与此同时他们又迫切需要增加人口以壮大种族,寡妇也算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如此一来就产生了矛盾:到底该如何处理这孤儿寡母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匈奴人想出了“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办法,这样就能确保整个社会的女性资源不被浪费,孤儿寡母的生存也得到了保障。当然这种习俗的前提是彼此不能有血缘关系,这不是为了遵循伦理之说,而是防止下一代有先天性缺陷。

其实不仅仅是匈奴社会,早期的华夏族人同样没有伦理之说,只不过后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才开始重视纲常伦理、礼仪制度,如果匈奴人有能力确保整个种群繁衍生息,我想他们也不会饥不择食到打自己亲人妻子的主意。

执笔君言

总而言之,早期匈奴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父妻子继、兄死娶嫂”是其迫不得已的选择,这么做不仅能使孤儿寡母得到照顾,还能增加人口从而进一步增强部落的实力,可谓一举两得,以那个时代的角度来看完全合情合理。

“仓禀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就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那我们又如何能够顾及所谓的纲常伦理呢?诸位读者,你们怎么看?



这样可以增强部落的势力,扩大家庭势力,不会出现家族势力薄弱的情况!

那是因为匈奴部落的生活环境恶劣,新生儿的存活率低,所以为了增加人口,就要提倡多生育,这才有了这样的习俗。

因为匈奴的人口增长非常困难,生存环境恶劣的他们成人率特别低,所以有了这样的习俗。


原始社会与氏族社会有什么关系?
互相通婚的两个氏族就形成了部落。一个氏族的成员必须和另一氏族的成员通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氏族的世系只能按母系计算,所以叫做母系氏族。(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是指在生产中谁起的作用大而言的,并非前面作者所说.譬如,如果整个社会女性的工作处于主导地位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属于母系氏族,反之则...

原始社会时期,为什么最早出现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而不是父系氏 ...
男人的工作是保护部落和偶尔的狩猎(在弓箭和标枪出现以前,狩猎的收获是很低的,完全不能和采集相比),所以女性的地位更高,首先出现的是母系氏族社会。后来弓箭和标枪以及更多的工具出现后,狩猎取得的猎物更能满足部落所需(毕竟肉比果子之类的东西更有营养),男性的地位就超过了女性,才出现了父系...

夏朝的严重衰落与孔甲乱政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孔甲时期的中国,奴隶主要是由氏族部落之间的掠夺战争中得到的俘虏转化而来,也有一部分是氏族公社的贫苦社员沦为奴隶的。在夏代,奴隶名目繁多,从事农业生产的称;民、;黎民、;众人、;众;从事畜牧业的称;牧竖或;隶圉;奴隶主家内的奴隶则叫;臣(男性)和;妾(女性)。奴隶主大多是由父系氏族...

氏族部落是怎么形成的?
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重大事务由氏族成员组成的氏族会议决定。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历史发展阶段 氏族经历母权制和父权制两个发展阶段。母权制是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和早期群婚制的必然产物。在这种制度下,人们无法确定孩子的父亲,...

我国奴隶社会是谁创造的
回答:呵呵,启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制世袭”的第一人,可他的父亲禹本来就是个皇帝,事实上启也只不过是继承了他父亲的王位而已,因此我觉得开国皇帝应该是禹才对! 不是有夏禹治水的说法吗? 故我的答案是禹

为什么子女要随父姓?
农耕、打猎、制陶、战争等,这些靠力气、技巧的工作,全部得有男人胜任。男人创造的财富给谁呢?当然是给自己的孩子。于是,男人要确保孩子是自己的,所以要给孩子冠自己的姓。这就是冠姓权初步的由来,直到奴隶制后期越来越明确。3、姓氏合一,子随父姓。有的说从西周开始,有的说从秦统一六国开始。

有谁可以帮我找下部落名称的排行吖? 是好像由农民到族长那些???_百度...
隶),④“兀贴古孛斡勒”(战时俘虏为奴,这种奴隶处于社会最低层,往往平时给主人放牧,战时为部落作战(内蒙古蒙语文史研究所编《蒙古族简史》第6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在牧业经济的条件下,奴隶主不可能将大批奴隶集中起来管理,只能是让奴隶一家一户跟着畜群走。在这种情况下,氏族的...

彝族有哪些传统故事?
彝族火把节的来源故事 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体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间收税。由于人间闹灾害而歉收,人们交不起租税,人间有位能吃铜铁的大力士俄体拉巴把收税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发洪水想淹殁地上的人类,但洪水被人们战胜了。天神又放出各种害虫到人间来吃百姓的庄稼,俄体...

为什么子女要随父姓?
这一时期,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转变为奴隶社会,私有制也随之产生。在小家庭中,男子成为主导,由于他们在农耕、打猎等活动中的关键作用,男子希望确保子女确实是自己的,因此逐渐形成了子女随父姓的习惯。3、子随父姓的习惯在历史上逐渐固定下来,有的学者认为这一习惯始于西周,有的则认为是秦统一六国后...

中国不是从夏朝才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的吗?为什么说中国有五千多年...
首先,夏王朝是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建立了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技术上,已使用铜器,会青铜冶炼技术,并用木制工具耕作,用石刀\/蚌镰收割庄稼,还有原始水利灌溉技术.最重要一点,考古发现距今5千至6千年的陕西半坡氏族遗址的陶器上刻有符号,被认为可能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所以我们才说中国有...

尚志市13194572141: 匈奴的婚俗介绍 -
殳池利多: 匈奴的婚俗展开全部 许多游牧民族均有娶前王之妻的习惯.对於匈奴的婚俗,史书有载:「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妻其妻.」意思为,如果新单于是前任单于的儿子,则娶父亲的其他妻子;如果新单于是前任单于的兄弟,则娶前单于的...

尚志市13194572141: 匈奴的社会生活状况 -
殳池利多: 1.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原始的奴隶制社会结构,还留有原始社会残余,如父死娶母、兄死娶嫂等,文明程度相对较低. 2.“天性”的说法太唯心,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这应该是先进与落后的社会生产方...

尚志市13194572141: 为什么匈奴的单于死后,新任单于会继承上代单于的女人,这个习俗是怎样产生的 -
殳池利多: 为了财产不留给外人,古代有些少数民族首领死后,其继承的弟弟或者儿子,会娶自己的一个嫂嫂或者庶母.从而名正言顺的继承所有财产.

尚志市13194572141: 古代匈奴王死后妃子是否给儿子当妃子 -
殳池利多: 不是 古代匈奴王的王位不是传给儿子的,是传给弟弟的,匈奴人的老婆一般都是兄终弟及,也就是说哥哥如果死了,他的妻子都由弟弟继承,没有弟弟的情况下,未生养的妃子才会由儿子继承,有生养的会由其他的族人继承.但这只是一个传统,事实上很多匈奴王才不管这个呢,儿子抢老子的老婆,弑君夺位的情况经常发生.

尚志市13194572141: 王昭君这么一个文采双全的人,为何会嫁给儿子? -
殳池利多: 中国古代的时候,为了平息种族之间的战乱,常常会以强大的武力和联姻各种方法来摆平,王昭君就是为了不引起两族之间的战争,而被迫联姻. 在那个时候,为了不引起战乱,那时的汉国帝王把她嫁给了匈奴韩邪,而后还为他生了个大胖小子...

尚志市13194572141: 匈奴父子同妃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现象 -
殳池利多: 普遍现象,像王昭君,只不过需要先死一个 嘿嘿.“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

尚志市13194572141: 古代匈奴的妃子位分 -
殳池利多: 古代匈奴王死后妃子给弟弟,没有弟弟的才给儿子.匈奴采取王位兄终弟及.匈奴王的妻子都由弟弟继承,没有弟弟的情况下,未生养的妃子才会由儿子继承,有生养的会由其他的族人继承.例如和亲公主王昭君就先嫁匈奴王,后嫁其弟,再嫁其子.

尚志市13194572141: 为啥匈奴人喜欢汉人女子,汉族男人却不喜欢匈奴女子 -
殳池利多: 匈奴为了学习汉朝先进的文化跟技术,十分喜欢娶汉朝的女子为妻,而将匈奴女子嫁给处在困境中的苏武、李陵等人,则是希望能通过妻子、家庭将他们拴住,让他们留在匈奴,以期能给匈奴带来好的改变.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终日里遭受风吹雨打,饮食又以牛羊肉为主,在讲究以瘦为美的汉朝,肌肤粗糙、身体粗壮的匈奴女子,是鲜有受欢迎的.

尚志市13194572141: 王昭君嫁给新的汗王(也就是她老公的儿子)是为什么?有故事吗? -
殳池利多: 没啥故事,因为在当时匈奴流行那种特殊的风俗.如果丈夫死了,可以嫁给他的兄弟或儿子,女人没有地位,犹如货物一般被任意处置.

尚志市13194572141: 古代匈奴部落 -
殳池利多: 匈奴是中国北方的一支古老民族,繁衍在河套地带,游牧于大漠南北.相传匈奴人是夏人的后代.商代甲骨文称其为"鬼 方",同代的诗集中又称其为 "熏粥.、"猃允",春秋战国时则称其为"狄"、"戎"或"胡人".匈奴之名始见于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