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作者&投稿:熊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史·赵普传》载: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筐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赵普少年时当过小吏,没有学术,也不喜欢读书。后来当了宰相,宋太祖经常劝他读书。他一旦读书以后,很感兴趣,特别是晚年,手不释卷。他一回到家,就关起门来,打开箱子,拿出书来,一读就是一整天。第二天去办公,一切都处理得非常顺利。他死以后,家属打开箱子一看,就只是《论语》二十篇。

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一《论语》载赵普对宋太宗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论语》),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后人从此引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治天下,就是管理天下。半部《论语》就可指导统治者管理天下,说明《论语》是一部宏观管理学的精品著作,赵普读了此书,"次日临政,处决如流",确实对宏观管理有指导作用。日本一些企业家把《论语》当作职工必读书,并用《论语》上的观点实行企业管理,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可见《论语》也可以作为微观的企业的管理学著作。

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高强,就能治理国家。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论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元·高文秀《遇上皇》三折:“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严复《救亡决论》:“从此天下事来,吾以半部《论语》治之足矣,又何疑哉!又何难哉!”

《论语》是中国人的“圣书”。西汉司马迁曾作一个有趣的对比,他说:“天下君主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眼里的孔子是“布衣”,他认为,孔子有道德学问在,所以“传十余世”,而天下君主者流,“当时则荣,没者已焉”.

作为布衣的孔子就已经死了。两千多年来,孔子成了“圣人”,被供进了“圣人殿”,与圣人地位相适应,汉代以来,《论语》即是人们的必读之书。南宋朱熹将《论语》收入《四书》,作《四书章句集注》。到元代,《论语》被定为科举用书。在古人的心目中,《论语》是修身治国的宝训。

汉以后的孔子及其《论语》只是封建教化的工具,与布衣孔子有什么关系!从总体上看,《论语》乃道德书而不是政治智慧方面的书,不是谋略书,怎么治天下?《论语》中有很多伦理说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字里行间,就是一个“德”字——封建道德的“德”。治天下只要一个“德”字吗?我不相信雷锋等英烈、劳模,他们多有高尚的品德,但难成治国安邦之材。以德治国,结果是天下大乱,道德沦丧,为什么呢?如果碰上一个所谓有“德”的统治者,天下可以苟安于一时。如果无“德”,定有奸贼乱政,结果是民不聊生,于是造反,于是天下大乱,于是又抬出《论语》,恢复道德继续治国……如此循环往复,未有了时。


一、来源: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宋朱熹(1130-1200年)谢世之后,首先是一个叫林駧(dòng)(具体生卒年未详)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所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赵普所学的书籍,除了《论语》之外,没有别的了。在这段话下面,有个小注,写着这样的话:“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二、质疑:

查《宋史·赵普传》,根本没有提及此事,其中与《论语》相关的文字仅仅有:“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而在宋太宗(赵光义)亲自为赵普撰写的《赵普神道碑》,和宋代史学家李焘(1115年-1184年)所编订的北宋九朝编年史,谦言不敢续《通鉴》而名为《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未涉及此说。

所以,关于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不能不令人生疑:

第一、从《宋史》的记载来看:“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赵普早年学习和熟悉的是“吏事”(这与其出生的家庭有关),而“寡学术”即不学无术,等当了宰相之后,由于适应不了宰相之职和赵匡胤的要求,出了不少洋相,所以宋太祖赵匡胤才经常劝他读书。到了“晚年”才“手不释卷”,死了以后发现他读的居然就是一部《论语》。这样的历史事实昭示:既然赵普在当了宰相后宋太祖劝他多读书,而到晚年手不释卷的竟然只是一部《论语》,这就说明他第一次即在赵匡胤当皇帝时出任宰相,与《论语》并无系,那么,罗大经笔下所写的“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就根本不符合史实;

第二、像“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样惊世骇俗的典故,假若属实的话,《宋史·赵普传》就理应提及。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宋史》的编撰虽然早在元初忽必烈当政时期就列入议题,但真正落实撰写,则是到元末指正三年(1343年)才由丞相脱脱(1314年-1356年)主持编纂,1344年脱脱辞职后,由右丞相阿鲁图(生卒年未详)接替主持编纂,总共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便仓促完成,致使《宋史》在史料的裁剪、编次、修饰、检校,以及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都相当粗糙。但《宋史》却是保存宋代官方史料和私人著述,最系统、全面的一部史书,因而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当时,包括《论语》在内的《四书》已经被正式作为法定教科书和科举取士之标准,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业已流行多年,《宋史》既为赵普作传,却对此只字未提,足见就连其编纂者也不曾相信这是史实;

第三、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年)之所以能顺利当上皇帝,并稳坐宝座,赵普是出了不少点子的,所以他被宋太祖所削去的相位,当宋太宗一即位就给恢复了(罗大经所说的“赵普再相”就是指此)。赵普与宋太宗关系非同一般,这从宋太宗亲自为其撰写《赵普神道碑》可以窥知。假如赵普果真在宋太宗面前讲过“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之类的话,为什么《赵普神道碑》中却只字未提呢?而宋代自宋太祖起就“重文轻武”,像“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此有利于这个指导思想的话,要是确实属实的话,而居然未被统治者看中并利用,那就太不合情理了;

第四、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比朱熹只大15岁的的史学家李焘,处在理学盛行,包括《论语》在内的儒家著述大受吹捧的时代,可是,在他编撰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只字未提及“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

第五、尤其是把《论语》捧为“四书”之一,定为儒家必读的经典,并将其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朱熹,熟知赵普三度为相,颇有政绩的史实,要是真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事情,借此抬高《论语》的身价,对朱熹而言,该是多么顺理成章的事!而从朱熹在其著作中煞费苦心地将“收许多藩镇之权”完全归功于赵普来看,表明他的这种意图确实存在。朱熹说:“赵韩王(即赵普)佐太祖区处天下,收许多藩镇之权,立国家二百年之安,岂不是仁者之功!”就算是将“收许多藩镇之权”完全归功于赵普,那么说以此“立国家二百年之安”也是吹牛,因为在北宋(960年—1127年)的180年间,单是北方辽金的侵扰,就一直未断,何来“立国家二百年之安”?有何谈“仁者之功”?即使撇开这样的史实不论,那么作为文官的赵普,极力怂恿宋太祖解除开国武将之权,也难脱借此争宠,通过压抑武官权势而抬高自己的干系!也不能算作“仁义”罢!然而,朱熹如此夸大其词地借此宣扬赵普的“仁者之功!”,而像“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样最为过硬的佐证反倒未用,也只能说明到朱熹时代,还没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

上述史实都无一例外地昭示: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在赵普生前,整个北宋,一直到南宋朱熹生前,即1200年,都还没有出笼。在朱熹将《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称作《四书》,列入儒家经典的二、三十年后,才有人提出此说。



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高强,就能治理国家。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论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元·高文秀《遇上皇》三折:“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严复《救亡决论》:“从此天下事来,吾以半部《论语》治之足矣,又何疑哉!又何难哉!”

《论语》是中国人的“圣书”。西汉司马迁曾作一个有趣的对比,他说:“天下君主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眼里的孔子是“布衣”,他认为,孔子有道德学问在,所以“传十余世”,而天下君主者流,“当时则荣,没者已焉”.

作为布衣的孔子就已经死了。两千多年来,孔子成了“圣人”,被供进了“圣人殿”,与圣人地位相适应,汉代以来,《论语》即是人们的必读之书。南宋朱熹将《论语》收入《四书》,作《四书章句集注》。到元代,《论语》被定为科举用书。在古人的心目中,《论语》是修身治国的宝训。

汉以后的孔子及其《论语》只是封建教化的工具,与布衣孔子有什么关系!从总体上看,《论语》乃道德书而不是政治智慧方面的书,不是谋略书,怎么治天下?《论语》中有很多伦理说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字里行间,就是一个“德”字——封建道德的“德”。治天下只要一个“德”字吗?我不相信雷锋等英烈、劳模,他们多有高尚的品德,但难成治国安邦之材。以德治国,结果是天下大乱,道德沦丧,为什么呢?如果碰上一个所谓有“德”的统治者,天下可以苟安于一时。如果无“德”,定有奸贼乱政,结果是民不聊生,于是造反,于是天下大乱,于是又抬出《论语》,恢复道德继续治国……如此循环往复,未有了时。

推动这段历史发展的这位高级谋士也就是宋朝初年的著名宰相。这位宰相虽然能谋善断,但早年读书太少,晚年常读《论语》,他曾经对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说:“我用半部《论语》替太祖打天下,我再用半部《论语》替陛下治天下。”所以,后人赞誉他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
发 音 bàn bù lún yǔ zhì tiān xià
释 义 论语: 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最重要的经典。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出 处 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示 例 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

论语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和精髓 ,但光懂不行,后半部就是执行和实践,就能治天下,所以上半部是论语,后半部是行为 ,也就是理论和实践要结合。

那到底什么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呢?




说什么的成语说什么的成语是什么
”三、网络解释说什么说什么谓说作某某还不够,比它还好。关于说什么的诗词《叨叨令·说什么逍遥快乐神仙界》关于说什么的诗句我还能说什么呢我不知该说什么说什么天上夭桃盛关于说什么的词语什袭而藏什袭珍藏牢什古子幺么小丑什袭以藏什一之利什伍东西什围伍攻关于说什么的造句1、他们听信那个印度...

一年级什么说什么造句
依据现代语文学科特征,可延伸为写段、作文的基础,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造句来源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八:“其用意,其造句,均以纤巧胜。”夏_尊叶圣陶《文心雕龙》四:“造句也共同斟酌,由乐华用铅笔记录下来。”下面为您提供关于【一年级什么说什么造句】内容,供您参考。1、司机得意洋洋...

什么什么说文言文
3. 你说什么 文言文怎么说 文言文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六个:尔、汝、女、若、乃、而。其中前四个比较常用。“女”是“汝”的通假字;“而”是“尔”的通假字。说:言 什么:甚 何(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时带了些什么?曷(缚者曷为者也?——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奚(许子...

什么话什么说的成语
问题一:成语 什么说什么话 尽说鬼话 鸟说人话 众说佳话 问题二:形容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的成语? 见风使舵[jiàn fēng shǐ duò]【解释】: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问题三:有什么话就说什么话 是什么词语? 直言不讳 直抒胸臆 问题四:看图猜成语一个话字和说...

什么说什么的句子一年级
雪人顽皮地说:“我是冬天”。雪人顽皮地说:“我是冬天”。雪人顽皮地说:“我是冬天”。雪人顽皮地说:“我是冬天”。雪人顽皮地说:“我是冬天”。雪人顽皮地说:“我是冬天”。雪人顽皮地说:“我是冬天”。雪人顽皮地说:“我是冬天”。雪人顽皮地说:“我是冬天”。雪人顽皮地说:“我是...

成语谈什么说什么
谈情说爱、谈天说地、谈今说古、谈经说法、谈玄说妙……

什么说什么造句
想到什么说什么就行了,没有固定的形式,各抒己见。他这人有什么说什么,为人耿介.

有什么说什么词语
有一说一﹐有二说二[yǒu yī shuō yī ﹐yǒu èr shuō èr]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有什么说什么。形容说话诚实。

找首歌,歌词好像有什么 说 说你爱着我 该怎么说出口
歌曲:说情歌 歌手:金豆 专辑:单曲 • 搜索"说情歌"LRC歌词 • 搜索"说情歌"mp3 [ti:说情歌][ar:金豆][al:单曲][by:崔健]说情歌 词 曲 唱:金豆 qq:372797536 支持金豆 希望创作出更好作品 说,说,说什么 说,说,说你爱我 说,说,该怎么说 说,说,我说不出口 怎么说都是我...

茂名说什么话?
茂名话。广东茂名讲的那个是社么话,非常非常像客家话。到底讲的是什么话啊???!!茂名有粤语、客语和本地土话 茂名话讲的癞渣是指什么 “发癞渣”就是乱发脾气的意思 茂名话,吃什么,什么说 食毋若 茂名、汕尾、河源、揭阳罗定分别惯说什么话的?茂名和罗定有些人讲粤语的也有些人讲客家话...

镇康县13977492804: 半部论语 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
崇览散痛:[答案] 1、文中邓拓先生引用的《宋史·赵普传》中的一段文字,和课文第一自然段相比,在断句上有一处不同,你发现了吗?你认为应该采纳哪一种呢?为什么? 2、请你尝试着将文中画线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3、邓拓先生读了《宋史·赵普传》中的...

镇康县13977492804: 古人为什么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 -
崇览散痛: “半部论语治天下”据说是北宋初期的宰相赵普所说.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宋朝罗大经编著的《鹤林玉露》卷七记载: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参见百度百科相关条目)

镇康县13977492804: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
崇览散痛:[答案]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指半部论语所含的智慧和道理就可以治理天下了,目的是希望君王(以及其他学者们)多读论语这部书,读懂读书参透其中的道义,目的是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镇康县13977492804: 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
崇览散痛: 推动这段历史发展的这位高级谋士也就是宋朝初年的著名宰相.这位宰相虽然能谋善断,但早年读书太少,晚年常读《论语》,他曾经对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说:“我用半部《论语》替太祖打天下,我再用半部《论语》替陛下治天下.”所以,...

镇康县13977492804: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怎么理解? -
崇览散痛:[答案] 意思:赵晋用论语的一半治理好了国家(大概这个意思,你也可以读了下文后自己思考)被称作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可谓宋朝的第一文臣.但那没有学历的出身和以吏道治世的方法,日益与赵氏天子所热衷的道德文章潮流格格不入.赵匡...

镇康县13977492804: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
崇览散痛:[答案] 论语里有学习方法、态度 和修身做人的态度 精通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镇康县13977492804: 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
崇览散痛: 半部论语治天下: 解释:旧时用赵普的政绩来宣传、鼓励模仿者学习儒家思想.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出处: 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太祖出谋划策,发动兵变,拥立太祖赵匡胤,被任命为宰相.宋太祖死后,赵匡义当皇帝,别人认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赵匡义问是不是,赵普说我是以半部《论语》帮助治天下的.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并没有可信的史实和相关史料来佐证.

镇康县13977492804: 半部论语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
崇览散痛: 《宋史·赵普传》载: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筐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赵普少年时当过小吏,没有学术,也不喜欢读书.后来当了宰相,宋太祖经常劝他读书...

镇康县13977492804: 宋代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什么目的 -
崇览散痛:[答案]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出自】: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镇康县13977492804: 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崇览散痛: 半部论语治天下 2004-8-4 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高强,就能治理国家.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论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