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言”和“行”的诗句、成语、故事、俗语

作者&投稿:利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关交友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和俗语~

古诗三首:
1、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3、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名言五句:
1、一生交一个朋友谓之足,交两个朋友谓之多,交三个朋友谓之难得。--亨.亚当斯
友谊是一种温静与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没有嫉妒,也没有恐惧。
——荷

2、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
——纪伯伦
3、真友谊象磷火——在你周围最黑暗的时刻显得最亮。
——d.m.
4、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
——华盛顿
5、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爱因斯坦
成语典故五个:
1、八拜之交:“八拜”本指古代世交子弟见长辈时的礼节,后指好友相约结拜的兄弟姐妹的关系。
点头之交:指交情不深,仅见面点点头的朋友,亦称“一面之交”。
2、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相交的朋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有:“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3、刎颈之交:那怕砍头也不变心的朋友。《廉颇蔺相如列传》里有:“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句。“刎颈之交”亦可谓“生死之交”。
4、莫逆之交:意谓彼此心志相通,情投意合。《庄子·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5、
忘年之交: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南史·何逊传》:“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

成语: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谚语大雨前兆 蜻蜓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水面来换气儿,大雨马上就来到。
动物对下雨的预报 下雨之前兆有蚊子成群结团,雨蚁成群出现、猫洗脸
青蛙鸣叫、燕子低飞雨必下 青蛙鸣叫、燕子低飞等是下雨之前兆
蟑螂乱飞,有阵雨 蟑螂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很强,如果夜间看到蟑螂飞来飞去,说明天气发生变化,将有降雨。
蜘蛛结网,久雨必晴 由于下了很久的雨,蜘蛛无法结网捕食,如果看到蜘蛛爬出来结网,说明天气很快就转为晴天。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

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

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

河里浮青苔,毕有大雨来。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

长虫过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头发响,风一场。

老牛抬头朝天嗅,雨临头;马嘴朝天,大雨在前。
名言: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
诗词:很多啦,这不是固定在一个公式上,也不定在一个圈子里,看你怎样去运用它。
变化多样的,你自己怎样去征求意见就怎样呀,只要自然就好呀,不要太过做作就OK啦。
这样的事那能是别人想的呢,这是你在人生上应该面对的问题,别人并不能给予你太多的方法,人际中,如何处理一些问题,我想这是我们常常有的事。
征求?我并不太在意这个问题上的性质,需要它的时候我都是很有礼貌的问别人,别人认为好不好我就不知了。
很多时候别人给予自己只是一个参考,不能作为答案。

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释义: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先把事情做好了,再说出来。

出自: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把事情做好了,再说出来。”

2、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言思之,言之必思复之。

释义:先思考而后行动,先讨论而后践行,既然践行就一定要想到此事可以对人说,既然对人说了就一定要想到此语能够兑现。

出自:陈桐生译注《曾子·子思子》。

3、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释义: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普通人也应该做到的啊。

出自:战国孔子弟子《论语·子路》。

4、目者,心之符也;言者,行之指也。

释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言语为行为的意向。

出自:汉代韩婴《韩诗外传》。

5、言行者,立身之基。

释义:一个人的语言行动是立身处世的根基。

出自: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陈纪》。



  诗句:

  言行相顾
  诗人:吴叔达 朝代:唐
  圣人垂政教,万古请常传。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
  相须宁得阙,相顾在无偏。荣辱当于己,忠贞必动天。
  大名如副宝,至道亦通玄。千里犹能应,何云迩者焉。

  名言:

  ●言行者,立身之基。
  《资治通鉴•陈纪》 一个人的语言行动是立身处世的根基。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履信》 诚信是行为的基础,行为是做人的根本。
  ●人之立身,言行为大。
  宋•张??《顾斋铭》 人要树立己身,最重要的是言论和行为。
  ●君子立言,非苟显其理,将以后天下之方悟者;立行,非独善其身,将以训天之方动者。
  《后汉书•丁鸿传》 立言:指著书立说。 立行:指树立德行。君子著书立说,不是随便地显示他的道理,是用来流传给后世将要觉悟的人;对立德行,不是独自修养品德,是用来给后世将要行动的人作榜样。
  ●居则为人师,用则为世法。
  汉•桓宽《盐铁论•相刺》 平居时能够为人师表,显达时能够为国家示范。
  ●君子动而为天下道,行而为天下法,言而为天下则。
  《礼记•中庸》 君子举动成为天下人遵循的道,其行为都为天下人效法,其言语为天下人的准则。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则:模范。 范:榜样。 言论是士人的准则,行动是世人的榜样。
  ●行为人之师表。
  唐•张说《洛州张司马集序》 行为品行上要做别人学习的榜样。
  ●吐辞为经,举足为法。
  唐•韩愈《进学解》 说话成为经典,行为为人效法。
  ●君子从言有物,而行有恒。
  《周易•咸传•家人》 有德行的人说话要有内容,行动要持之以恒。
  ●言有物,而行有格。
  《礼记•缁衣》 说话有具体的内容,行为有一定的准则。
  ●言必有主,行必有法。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说话一定有根据,行动一定有法度。
  ●从心所欲,顺理而行。
  《庄子•养生主》 按照自己想法去做,顺应事物的规律去做。
  ●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
  明•吕坤《呻吟语•识见》 任己意:任随自己的意愿,不守约束。 悉人之情:了解别人的情况。 任己见:听凭自己的主观意见。 悉事之理:了解事物发展的道理。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论语•公冶长》 知:通“智”,聪明,明智。 谓国家政治清明时便显得聪明;在国家统治黑暗时便装变得愚笨。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论语•宪问》 邦:诸侯封国。危:正。 孙(xùn):通逊,谦逊。国家政治清明,言语要正直,行为也要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要正直,言语却要谨慎。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滕文公下》 得志:能够施展抱负才能。 与民由之:跟老百姓一起服从当时社会的制约。 独行其道:自己独个进行品德修养的锻炼。
  ●尽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周易•系辞下》 尽蠖(huò):蛾的幼虫,行动时身体一屈一伸地前进。 蛰: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 尺蠖屈起身子,是为了求得前进;龙蛇冬眠,是为了更好保护自己。
  ●以屈为伸,藏巧于拙。
  明•洪自诚《菜根谭》 暂时的屈曲是为了伸直,把机巧藏在笨拙处。
  ●屈一人之下,伸万人之上,惟圣人能行之。
  唐•马总《意林•太公六韬》 屈:此指屈居。 伸:此指高居。 杰出的人物能屈曲又能伸展。
  ●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宋•邵雍《伊川击壤•代书寄前洛阳薄陆刚叔秘校》 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只有有才德的人;在失意时能忍耐,得意时施展才干的是大丈夫。
  ●大丈夫能屈能伸。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36回 能屈能伸:在失意时能暂且忍耐,在得意时能充分施展本领。
  ●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宋•林逋《省心录》 能委屈自己的人,善于与众人相处,逞能好胜的人,一定会有人跟他过不去。
  ●动静屈伸,唯变所适。
  三国•魏•王弼《周易略例》 动:改变原来的位置或状态。静:静止,不动。 屈:弯曲。 伸:展开。 事物只有经常改变动静屈伸的状态,才能适应环境。比喻人要根据环境变化采取不同措施。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旧唐书•孙思邈传》 胆大:有胆量,果断。 心小:小心谨慎。 智圆:考虑问题灵活。 行方:行为正直。 做事要大胆、心细、灵活、正直。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
  唐•李泌《咏方圆动静》 行义:坚持道义。 用智:适用计谋。
  ●方其中,圆其外。
  唐•柳宗元《与杨诲之再说车敦勉用和书》 比喻做人内里要方正,对外要灵活。
  ●弱能制刚,柔能制强。
  《后汉书•臧官列传》 制:克制、制服。 有时弱小可以制服刚强,柔和可以制服强大。
  ●天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第43章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最坚硬的东西中穿来穿去。
  ●刚者折,柔者卷。
  汉•桓宽《盐铁论•讼贤》 折:折断。 卷:卷曲。
  ●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汉•刘向《说苑》 舌头能保存,难道不是由于它柔软吗?牙齿失掉,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
  ●金以刚折,水以柔全。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黄金太硬了也会折断,而水确靠柔和得以保全。
  ●绳以柔而有立,金以刚而无固。
  唐•刘禹锡《机汲记》 绳索凭着柔软而有用场,金子因为刚硬而不能永保牢固。
  ●弓硬弦长断,人强祸必随。
  元•康顺之《黑旋风》第一折 弓过于硬,弦就经常绷断;人过于刚强,祸患会跟着来。
  ●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
  《淮南子•??论训》 意为太坚硬的东西易折毁,太柔弱的东西易弯曲。刚柔相济就能领悟道的真谤。
  ●欲刚,必有柔保之;欲强,必以弱保之。
  《列子•黄帝》 保:保存,护卫。
  ●既知退而知进兮,亦能刚而能柔。
  唐•杨炯《祭份阴公文》 刚:坚硬,喻有原则性。 柔:柔软,喻灵活性。为人处世要懂得进退,办事既要有原则又要灵活。
  ●太刚则折,何如柔而勿刚。
  宋•李至《续座右铭》 过于刚烈就容易折断,倒不如柔和而不过于刚烈。
  ●柔软是立身之本,刚强是惹祸之胎。
  明•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第24回 本:根本。 胎:胚胎,引申为根源。
  ●个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
  《三国志•魏书•荀攸传》 外表象愚拙但内心却聪明,外表象胆怯但内心却勇敢,外表象柔弱但内心却刚强。
  ●外柔而内益刚。
  唐•柳宗元《答周君巢书》 外表柔和而内心更刚强。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
  明•洪自诚《菜根谭》 在太平时世做人适宜正直,在混乱时世处事要灵活。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明•洪自诚《菜根谭》 藏巧于拙:把巧捷包藏在朴拙中。 用晦而明:用隐晦的手法作光明正大的事。 寓清于浊:在混浊的世态中寄托清廉的作为。 以屈为伸:以委屈求全作为日后发展的手段。
  ●重柔者吉,重刚者灭。
  《黄帝经•经法》 重柔的人多吉祥,重刚的人多覆灭。
  ●柔能克刚,弱能制强。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柔和可克服刚强,弱小能战胜强大。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温良者戒无断。
  清•金缨《格言联譬•持躬》 察:明察。 暴:暴躁。 无断:优柔寡断。
  ●能短能长,能柔能刚。
  《庄子•天运》 能短能长:有能屈能伸的意思。 能柔能刚:能柔和也能刚强,刚柔兼济。
  ●齿刚则亡,舌柔则存。
  清•汪琬《座右箴》 牙齿坚硬易折断,舌头柔软故能长存。
  ●刚当美德,过刚则折。
  清•蒋士铨《心药铭赠饶十一克善》 刚强是一种美德,过于刚强就会遭受挫折。
  ●温柔终益己,强暴必招灾。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待人温和最终有益于自己,强蛮横暴必然招来灾难。
  ●刚柔者,立本者也。
  《周易•系辞下》 刚柔兼济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圣人以刚柔立本。
  宋•张载《正蒙•太和》 有贤德的人以刚柔相济为立身之本。
  ●仁、谊、礼、和、信五常之道。
  汉•董促舒《举贤良对策一》 仁:对人亲善,爱人。谊:合宜的道德、行为。 礼: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礼节仪式。 知:通“智”,聪明、智慧。 信:诚实不欺。 常:永恒不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
  ●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
  汉•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 作事不要让自己亲近的人感到痛心,敌对者感到高兴。(后来这句话浓缩成“为亲者痛,为仇者快。”)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
  《荀子•儒效》 每一件事情在实行的时候,是对事理有益的就树立它,对事理无益的就废止它。
  ●勿吐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
  清•金缨《格言联譬•持躬》 不要做、不要说无益于身心的话和事。
  ●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
  汉•扬雄《法言•修身》 重:慎重。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清•李毓秀《弟子规》 谓应以理服人,而不要以势压人。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 太高兴时不要许诺别人的物品,太愤怒时不要答复别人的书信。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失信:丧失信用。 失体:有失大体。
  ●大丈夫做事,雷厉风行。
  清•李渔《蜃中楼•献寿》。
  ●当天时,与之皆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黄老帛书•观》 时机一到,就要决断;应断而不断,反会导致混乱。
  ●劝人出世偏知易,自到临头始觉难。
  元•无名氏《崔府君断冤家债主》楔子 与“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意近。
  ●前怕狼,后怕虎。
  明•冯惟敏《朝天子•感述》 喻做事顾虑重重,怕这怕那。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清•王??卿《冷眼观》第12回 感到难的,是因为不会做,会做的就不会觉得难。
  ●会家不忙,忙家不会。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懂行的人,作事沉着冷静,有条不紊,不懂行的人手忙脚乱,还是不会。
  ●处有事当如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清•魏裔介《琼琚佩语•政述》 处事应当沉着镇静,从容自如。
  ●高不成,低不就。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乐子舍拼生觅偶》 高的做不好,低的又不做。
  ●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 男子汉大丈夫做事,看它对还是不对,而不看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害;看是否合乎时势,而不是计较得失;看长远,而不只看眼前。
  ●论事当问理之是非,岂计事之大小。
  清•申涵煜《省心短语》 岂计:哪能计较。
  ●利一而害百,君子不趋其利;害一而利百,君子不辞其害。
  清•陈确《葬书•深葬说下》 利少害多的就不追求其利,害少利多的就不应逃避其害。
  ●处大事者,须深沉详察。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 做大事的人,必须深思、沉着、审慎、明察。
  ●处事最当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行其当。
  明•薛瑄《薛文清集•政录》 熟思:深思熟虑。 得其情:了解事物的实际情况。 得其当:处理事物非常恰当。
  ●闲事莫管,无事早归。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旧谓别多管闲事。《封神演义》“不管闲事终无事”。
  ●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左传•隐公十一年》 度:推测、估计。 揣度着德行规范来处理事情,衡量着能力大小来行动。
  ●量力而行则不竭,量智而谋则不困。
  清•唐甄《潜书•审知》 竭:力尽。 困:陷入困境。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
  明•袁崇焕《联句》 心术:天地;言行:言语行为。
  ●宁要先难后易,毋使先易后难。
  明•戚继光《练兵纪事》 做事先做难,后做容易的;不要先做易后做难。
  ●成事莫说,覆水难收。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已成之事不要再去说,倾覆的水就难以收回。
  ●不善使船嫌港曲,不善写字嫌笔秃。
  清•翟灏《通俗编•器用》 喻没本领的人却归咎于条件不好。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
  《北史•甄深传》 行为取决于自己,名声取决于别人。
  ●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 办事情反复考虑才实行。
  ●动则三思,虑而后动,重慎出人,以往鉴来。
  《三国志•魏书•杨阜传》 做事要慎重,先反复考虑而后行动,用以往的教训作为未来的借鉴。
  ●动必三省,言必再思。
  唐•白居易《策林》 行动之前一定要多次自我反省,说话之前一定要再三思考。
  ●非不为也,是不能也。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孟子•梁惠王》 此为孟子对梁惠王说的话,做事情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并非不去做,但是不可能做到”;另一种是“并非不可能做到,而是不肯去做”。
  ●有所不言,言必当;有所不为,为必成。
  明•吕坤《呻吟语•人品》 有些话不说,说出的话一定恰当;有些事情不做,做出的事一定成功。
  ●行欲先人,言欲后人。
  《曾子•修身》 做要在别人前头,说要在别人后头。
  ●君子言必可行也,然后言之;行必可言也,然后行之。
  汉•贾谊《新书•大政上》 有贤德的人所说的话必然可行,然后才说;所做的事一定能向人说的,然后才去做它。
  ●人前做得出的方可说,人前说得出的方可做。
  《史曲•愿体集》 在人面前做得到的才可以说,在人面前说得出的才可以做。
  ●有理而无益于治者,君子弗言;有能而无益于事者,君子弗为。
  《尹文子•大道》 有道理但无益于治理天下的话,君子不说;有能力做但无益于治理天下的事,君子不做。
  ●可言而不可行者,君子不言也;可行而不可言,君子不行也。
  宋•王禹??《上许殿丞论??酒书》 说到而做不到的事,君子不说;可以实行但不可以告人的,君子不做。
  ●作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
  《小学集注•广敬身》 作事情一定要从开始就要加以谋划,每说一句话必须顾及能否实行以及后果如何。
  ●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韩非子》 应:应付。 称:适合,一致。 心中所想的、口里所说的要和行动相符合。
  ●言不得过其实,实不得过其名。
  《管子•心术》 说话不可超过实际,实际不可超过名份。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 君子以自己的言论超过自己的行动而感到可耻。
  ●卑而言高,能言而不能行者,君子耻之矣。
  汉•桓宽《盐铁论•能言》 行为鄙下而说得漂亮,说得好听而不能实行,这都是君子感到可耻的。
  ●言而不行,是欺也。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 说了而做不到,是自欺欺人的行为。
  ●言行其诡,不祥莫大焉。
  《吕氏春秋•淫辞》 说的与做的相违背,那就没有比它更不吉祥的了。
  ●利口伪言,众所共恶。
  宋•欧阳修《论修河第三状》 以漂亮流利的语言说出一些虚伪的话,这是人们都厌恶的。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说话要守信用,做事必须果断。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修身》 说话不守信用,行动就不会果断。
  ●言顾行,行顾言。
  《礼记•中庸》 所说的话要顾及行动,自己的行动要顾及说过的话。
  ●凡出言,信为先。
  清•李毓秀《弟子规》 凡是说话,首先要讲信用。
  ●言必有物,行必有常。
  宋•陈著《本堂文集•参前亭记》 讲话要有具体内容,做事要符合法度。
  ●君子常行胜言,小人常言胜行。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 君子经常是做得多说得少,小人经常是说得多而做得少。
  ●世道不到,话到口边留半句;人心难测,事当行处再三思。
  清•郑燮《联句》 谓在人心莫测的时世,说话、做事要格外小心。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唐•杜荀鹤《赠质上人》 不跟人谈说人世间的是是非非,便是人世间超脱于是非纷扰的人。
  ●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清•曹雪芹《红楼梦》 干:关连,涉及。 旧社会的“明哲保身”的处事原则。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抛:此指把心事全部端出。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诗经•大雅•抑》 玷:玉石上的斑点。 白玉上的污点可以琢磨除去。说话中的毛病,就无法挽回了。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老子》第27章 善于随顺自然而行动就没有人为的痕迹,善于随事物的本性而不用言辞加以辨析就没有失误可以指摘。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老子》第81章 德行美好的人不为自己的过失辩解,为个人的过失辩解的就是德行修养尚未到家。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第81章 信实的语言不一定华美动听,而华美的语言不一定信实可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第56章 聪明人不乱说,乱说的不聪明。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论语•先进》 这个人不爱说话,一说话必然说到点子上。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荀子•非十二子》 所持的论点有根据,所说的话有道理。
  ●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韩非子•初见秦》 对不了解的事情乱说一通是不明智,明明知道的事情却不说是不忠诚。
  ●知道易,勿言难。
  《庄子•列御寇》 道:此指以老庄的自然天道观为主的一种思想学说。 懂得“道”是容易的,懂得而不说则难。
  ●君子后言,小人先言。
  《礼记•坊记》 后言:指深思熟虑后才发言。 先言:指轻率地发表个人的意见。
  ●善则称人,过则称己。
  《礼记•坊记》 成绩归功于人,过错自己承担。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汉•刘向《说苑》 君子的话少但很实在;小人的话多但空而无物。
  ●出言不当,反自伤也。
  汉•刘向《说苑•谈丛》 话说得不恰当,反而伤害了自己。
  ●君子爱口,孔雀爱羽,虎豹爱爪。
  汉•刘向《说苑•杂言》 爱:珍惜。 羽:羽毛。
  ●慎于言者不哗,慎于行者不伐。
  汉•韩婴《韩诗外传》 说话慎重的人不哗众取宠,行为慎重的人不夸耀自己。
  ●一出而不可反者,言也;一见而不可得掩者,行也。
  汉•贾谊《新书•大政上》 一出口就不能反悔的是话语,一看见就不能掩盖的是行动。
  ●多言不可与远谋,多动不可与久处。
  隋•王通《文中子•魏相》 多言:指不分场合随便发言。 远谋:作长远的谋划。 多动:指不考虑后果随便行事。 久处:长久地相处。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孔子家语•观周》 多言:指不分场合随便发言。 多事:指不计后果随便行动。 不要过多说话,过多说话必定会发生错误;不要过多随便行事,过多随便行事会招来祸患。
  ●奔骥不能及既往之失,千金不能救斯言之玷。故博其施者未若防其微,勤其求者不如寡其辞。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飞奔的千里马,无法赶上已经发生的错误。以千两的金子无法弥补已经说出了的话的毛病。所以广为施舍的人不如从细微之处防止错失,勤恳作事的人不如少些说话,处处谨慎小心,防止失误。
  ●日出万言,必有一伤。
  《大马扁》第4回 每天说许多话,必然会有些话会损伤人。
  ●莫将闲话当闲话,往往事从闲话生。
  清•金埴《不下带编》卷六引唐诗 闲话:背后的议论。
  ●是非只为多开口,祸乱都因硬出头。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 是非只因为多说话,祸乱是由于多出头。
  ●舌为利害本,口是祸福门。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 舌头是利害的根源,嘴巴是祸福的门户。
  ●劝君出语须诚实,口舌从来是祸基。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 劝你讲话要诚实,言语由来是祸根。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类》 自知满足最平安,多说话语最危险。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宋•佚名《名贤集》 一句美好的话语,会使人在严冬也感到温暖;用恶毒的话伤害别人,会使人在盛夏也感到寒冷。
  ●高谈阔论若无人。
  唐•吕岩《徵宗斋会》 滔滔不绝地大发议论时,身旁象没有人一样。
  ●高谈阔论晓古今。
  金•董解元《西厢记》 言谈高妙,滔滔不绝,对古今的事情者通晓。
  ●阔论高谈者若善谋,轻举妄动者若敢为。
  宋•许应龙《省试策问》 滔滔不绝发议论的人好象善于谋略,轻率任意地行事的人好象敢作敢为。
  ●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宋•黄升《鹧鸪天》 一个人的风度不在于能说会道,不说话而胸有成竹才意味最深。
  ●水深流去慢,踏贵人话语迟。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河流深的水一定流得很慢,有见识的人发表意见一定深思熟虑。
  ●虚谈废务,浮文妨要。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中》 空泛的谈话会荒废正当的事务,华而不实的文辞会妨害重要的内容。
  ●以快一时之论,而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宋•苏轼《荀卿论》 快:快意。 只图一时谈论痛快,却不知道造成的祸害达到这种地步。
  ●聪明反被聪明害。
  明•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醉太平》 害:损伤,伤害。 苏轼《示子由》“聪明反被聪明误”。
  ●人言未必皆真,听话只听三分。
  明•吕得胜《小儿语》 谓人的说话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不可全信。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誉:称誉。 毁:诽谤,说别人的坏话。
  ●用事实容易证明的事,说话都是多余的。
  ——伊索(古希腊)《伊索寓言》
  ●一篇美好的的言辞并不能抹煞一件坏的行为,而一件好的行为也不能为诽谤所玷污。
  ——德谟克利特(古希腊)《著作残篇》
  ●行动如火,话语似烟,烟究竟不是火的本身,火越明亮,烟就越发稀少。
  ——裴斯泰洛齐(瑞士)《裴斯泰洛齐教育文选》
  ●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
  ——(春秋)《晏子春秋·不合经术者》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春秋)《论语·里仁》载孔子语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战国)《墨子·修身》
  ●言顾行,行顾言。
  ——《礼记·中庸》
  ●言不过行,行不过道。
  ——(汉)《淮南子·主术训》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司马迁(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春秋)《孔子家语·颜回》
  ●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
  ——墨子(战国)《墨子·修身》
  ●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
  ——贾谊(汉)《治安策》
  ●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
  ——傅玄(晋)《傅子·通志》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俗语)

  成语:

  言出必行

  言信行果
  见“言必信,行必果。”

  言行抱一
  犹言言行一致

  言行不贰
  犹言言行一致

  言行计从
  同“言听计从”

  言行若一
  见“言行抱一”

  言行相符
  说的和做的相符合

  言行相副
  见“言行相符”

  言行相顾
  谓言行不互相矛盾

  言行信果
  见“言必信,行必果”

  言行一致
  说的和做的一个样

  言扬行举
  谓因擅长言语应对或有高尚道德而受到荐举。语本《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孔颖达疏:“扬亦举之类,互言之。虽无德无事,而能言语应对堪为使命,亦举用之。”

  言从计行
  见“言行计从”

  言多伤行
  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

  言方行圆
  谓言论正直而行为圆滑

  言芳行洁
  谓言行高洁

  言清行浊
  言辞高洁,行为卑污

  言听计行
  同“言听计从”

  言听事行
  谓说话能听从,事情能执行

  言听行从
  谓说话、做事有人听从。形容威望很高

  言文行远
  言辞有文采,才能传播远方或影响后世

言出必行
齐桓公言出必行 当时齐国欲称霸中原,连年征战,鲁国接连被齐国打败,不得已屈服了齐国。 周厘王元年, 桓公以周王命布告宋、鲁、陈、 蔡、卫、郑、曹、邾诸国,约以三月朔日,会盟于柯(今山东东阿西南)地。 鲁庄公前往会盟时问:“谁愿和我同去?” 将军曹沫请往。 庄公说:“你三次都败给齐军,不怕齐人笑话?” 曹沫说:“我去自会雪耻。” 庄公说:“如何雪耻?” 曹沫说:“君当其君,臣当其臣。” 庄公说:“寡人越境求盟,犹如再败了一次。若能雪耻,我听你的!”就和曹沫同行。 这次会盟隆重庄严。盟坛高筑,两边大旗招展,甲士列士,十分威武。齐桓公和管仲正坐坛上。会盟规定,只许鲁君一人登坛,其余随员在坛下等候。当鲁庄公来到会场,将要升阶入坛时曹沫戴盔披甲,手提短剑紧跟鲁庄公身后。会盟宾相告诉曹沫只能在坛下等候,曹沫瞪大眼睛怒目而视,吓得宾相后退几步,鲁庄公与曹沫就顺阶入坛。鲁庄公与齐桓公经过谈判,正准备歃血为盟,这时,曹沫突然拔剑而起,左手抓住齐桓公的衣袖,右手持短剑直逼齐桓公。顿时齐桓公被吓的目瞪口呆。管仲忙插进齐桓公与曹沫中间,用身体保护住齐桓公,问: “将军要干什么?” 曹沫正然道:“齐强鲁弱,你国侵略鲁国,欺人太甚。现在鲁国城破墙毁,请考虑怎么办?” 齐桓公见形势不妙,急忙说:“大夫且慢,你说怎样就怎样!” 曹沫说:“要求归还被侵略的城池!” 齐桓公连忙答应 ,说:“寡人马上与你立誓。”并向天指日发誓决不反悔,也不追究曹沫劫盟之罪。曹沫收剑,微笑自如,遂签定盟和约。 会盟结束,鲁国君臣胜利回国。齐许多臣愤愤不乐,都要桓公毁约,桓公曰:“寡人已许曹沫矣!匹夫约言,尚不失信,况君乎?”

1.一言九鼎
2.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3.言出必践
4.言必行,行必果

言必出,行必果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言九鼎


有关于“言”和“行”的诗句、成语、故事、俗语
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释义: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先把事情做好了,再说出来。出自:战国孔子弟子《论语·里仁》。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译文: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

关于古人“言”与“行”的成语?
【英文】: speak and act cautiously 2、讷言敏行 【拼音】: nè yán mǐn xíng 【解释】: 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举例造句】: 不可不深自警省,讷言敏行,以改故习之谬也。 ★宋...

关于古人“言”与“行”的成语?
言清行浊 清:清高;浊:浑浊,指低下。说的是清白好话,十的是污浊坏事。形容人言行不一。言听行从 指说话、做事有人听从。形容威望很高。言文行远 言辞有文采,才能传播远方或影响后世。言信行果 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同“言必信,行必果。”言不顾行 说话与行事不...

关于言与行的名言名句
一、谬误不断地在行动中重复,而我们在口头上不倦地重复的却是真理。出自:〔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介绍: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

带有“言”和“行”的成语
言信行果 见“言必信,行必果。”言行抱一 犹言言行一致 言行不贰 犹言言行一致 言行计从 同“言听计从”言行若一 见“言行抱一”言行相符 说的和做的相符合 言行相副 见“言行相符”言行相顾 谓言行不互相矛盾 言行信果 见“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 说的和做的一个样 言扬行举 谓因擅长...

与“言”和“行”的成语或俗语
言论的巨人行为的矮子 言必信,行必果 言行一致 言出必行 言行并论 言从计行 言听事行 言听计从 言听计行 言行相顾 言行相诡 言行信果 言行一致 言扬行举 言信行果 言行抱一 言行不贰

言必行,行必果的意思
意思:说话一定要算数,行动一定要坚决、果断。出处:《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kēng)硁然小人哉。”原文(精选):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

“言”与“行”的关系作文50字
言与行,常常联系在一起。人们常说“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就可见言与行的紧密关系了。言,往往是行的先导;行,往往是言的实践。有的人,喜欢“言”在“行”前。豪言壮语,意气风发,一派志在必得,胸有成竹的气势,但是,却常常有言无行,使人只听到“雷声”却不见“雨点”;或是眼高...

如何践行“言"和“行"。这个小练笔怎么做?
1.言 ①说话前先思考:在说话之前,要先思考自己的话是否得当。想清楚自己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如何表达。这可以减少误解和冲突的发生。②保持真诚:说话时要真实,不要虚假夸大。这样可以建立信任和尊重的关系。③尊重他人:说话时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避免无礼、攻击性的语言,以及给别人带来伤害的话...

关于言行一致说和做的名言
言必行,行必果。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名知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与其言,无所苟而己矣--《论语》曾参“言者,行之指也。”曾参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言思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大戴礼记·解诂》)...

蠡县18869732482: 求有关言行的诗词,成语,俗语等 -
职定乌鸡: 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 【解释】:⒈ 在一起行走的三个人当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⒉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参照自己的情...

蠡县18869732482: 关于言行的一些古语或成语??? -
职定乌鸡: 民无信不立-----------孔子 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人而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 【卑鄙龌龊】:龌龊:肮脏.形容品质恶劣,居心不正,言行肮脏.【表里如一】:表:外表;里:内心.表面和内心象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蠡县18869732482: 与“言”和“行”的成语或俗语只要写出来就可以了 -
职定乌鸡:[答案] 言论的巨人行为的矮子 言必信,行必果 言行一致 言出必行 言行并论 言从计行 言听事行 言听计从 言听计行 言行相顾 言行相诡 言行信果 言行一致 言扬行举 言信行果 言行抱一 言行不贰

蠡县18869732482: 与“言”和“行”的成语或俗语 -
职定乌鸡: 言论的巨人行为的矮子 言必信,行必果 言行一致 言出必行 言行并论 言从计行 言听事行 言听计从 言听计行 言行相顾 言行相诡 言行信果 言行一致 言扬行举 言信行果 言行抱一 言行不贰

蠡县18869732482: 带有“言”和“行”的成语 -
职定乌鸡: 言出必行 言信行果 见“言必信,行必果.” 言行抱一 犹言言行一致 言行不贰 犹言言行一致 言行计从 同“言听计从” 言行若一 见“言行抱一” 言行相符 说的和做的相符合 言行相副 见“言行相符” 言行相顾 谓言行不互相矛盾 言行信果 见“...

蠡县18869732482: 带言字行的成语 -
职定乌鸡: 言行相顾、 嘉言懿行、 谨言慎行、 言行一致、 言不及行、 言信行果、 察言观行、 淫言诐行、 言芳行洁、 言不践行、 前言往行、 言行不一、 方言矩行、 懿言嘉行、 言行举止、 行不副言、 行不顾言、 言行不符、 危言危行、 言清行浊、 言文行远、 矫言伪行、 洁言污行、 讷言敏行、 庸言庸行、 行不及言、 言扬行举、 直言危行、 坐言起行、 言不顾行

蠡县18869732482: 与言字有关的成语 -
职定乌鸡: 一言九鼎、言简意赅、不言而喻、言必信,行必果、危言危行、嘉言懿行、妙不可言、言不由衷、流言蜚语、花言巧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巧言令色、大言不惭、微言大义、自言自语、仗义执言、危言耸听、察言观色、不苟言笑、要言不烦...

蠡县18869732482: 关于言和行的成语有哪些 -
职定乌鸡: 言必信行必果

蠡县18869732482: 与言和,有关的成语 -
职定乌鸡: 与言和,有关的成语 :啧有烦言、 言人人殊、 闭口无言、 一言蔽之、 鹦鹉能言、 片言折之、 事核言直、 七言八语、 言语道断、 正色敢言、 位卑言高、 谨言慎行、 靖言庸违、 片言只语、 畅所欲言、 能言舌辩、 龙言凤语、 言不及行、 言大非夸、 忠言奇谋、 能言快语、 德言工貌、 两可之言、 流言蜚语、 训格之言、 一言九鼎、 言颠语倒、 立言不朽、 坐树无言、 大言相骇

蠡县18869732482: 有“言行”的成语 -
职定乌鸡: 言行不贰 言行不符 言行不一 言行抱一 言行计从 言行若一 言行相悖 言行相符 言行相副 言行相诡 言行相顾 言行信果 言行一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