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理论有哪些?

作者&投稿:南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新理念有哪些~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设备逐步走入了学校校园,同时随着我国近年来大面积铺开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及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迅速发展,许多专家与教学一线人士都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这已成为21世纪我国这轮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现状
我国某著名教育家说过这样的一席话:“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叫创新?近年来改革与发展大潮中形式主义与浮躁的现象相当严重,我们称之为“浮肿病”和“多动症”,口号不断翻新、模式层出不穷,仔细去检查一下,除了向你展现那一点形象工程之外,大都是文字游戏,其实一切照旧。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信息技术实际不受重视。信息技术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作秀,而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一切教学活动中去。用起来重要,说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现状1: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不足
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增加知识传授密度,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甚至将其等同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还有些教师使用的目的不明确,在教学中过多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忽视传统手段的运用,动动鼠标、敲敲键盘代替了传统的手势,课件代替黑板,屏幕主宰课堂,电脑成了课本,课堂成了影院,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观众”,把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速的“机灌”;也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信息技术运用的时机,本可以借助实物进行操作,却过多利用动画模拟和软件验证功能,出现小题大作的现象,结果是事倍功半;还有部分教师把课件界面搞得五彩缤纷,喧宾夺主,学生注意力反而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了听课,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等等问题说明,教师对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存在不足。
现状2:只重视硬件,轻视软件,忽视人才培养
硬件设备是以外在的物质形态存在的,易使人在感觉上立即得到一种投入上的满足,软件是知识形态的技术,是人类思维程序的外化,软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高投入的过程,不能使人在感觉上立即得到投入上的满足,“潜件”主要是指教师的信息化素质,“潜件”水平的提高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所以,各级教育部门对硬件设备建设的投入很大,很多学校购买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建起了校园网络和网络教室,再加上原有的录音机,电视机等常规媒体,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装备达到了较高水平。但忽视了对学科课程整合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教育软件资源的建设和教师的信息化素质的提高。致使很少教师能真正地懂信息技术、会用信息技术,不了解它们的长处、短处何在,在教学中有什么特长等,因此这些设备和技术教学利用程度较低,无法发挥其最大效用。即使少数教师使用这些设备,也只是迫于上公开课需要、或为了运筹教研活动,从而先进的设备最后成了面子工程,甚至有些校园网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就出现设备闲置及老化等问题。
现状3: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还达不到整合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其他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它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智力的培养而轻视能力、情感的培养,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在心理的发展变化,把学生当作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目前很多学校还都是处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中,往往都是由教师预先设计好教学过程,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来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加之教师提供的教学信息资源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的就很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在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和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求学生主动地、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从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显然,当前的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还不能达到整合要求。
二、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1、领悟“整合”内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本质内涵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具体包含下几层含义:
(1) 整合的主体是课程,以实现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整合要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既应用于教师的教,又适用于学生的学,让学生充分接触、使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改善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效率。
(2)整合是有机的融合。信息技术既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发挥着教学环境的作用。通过创设数字化、网络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最大限度的接触信息技术,并使信息技术逐步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

  (一) 理论基础及主要观点
  1.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界定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率。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两个要素分别是信息技术和课程,在这一整合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是全过程、全方位的整合。在课程目标方面,信息技术的引入,扩充了课程目标的范围。在课程内容方面,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改变课程内容承载的介质以及呈现形态,使课程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在教学设计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教学条件和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课程内容呈现形态有了质的变化,在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步骤的安排以及教学评价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课程实施方面,信息技术能够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有效的支撑平台。在课程评价方面,信息技术能够从多个方面为评价的实施提供有效的支撑手段。
  2.整合点概念界定
  在一节课的教与学过程中,如果存在具有下列性质的教学步骤或环节就称之为整合点:常规教学手段支撑其实施存在困难(或在质量及效率方面存在问题),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支撑(或能够提高实施的质量及效率)。从严格的理论意义上讲,整合点的定义应为,一节课中任意一个教学步骤(环节、活动),只要信息技术支撑它的实施比常规教学手段好就称之为整合点。只有那些常规教学手段支撑困难的环节得到了有效支撑,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才有可能实现大幅度的提高。任意一节课,它的教学步骤中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整合点,也可能一个也没有。
  3.整合的基本方法
  (1)创新教学方法:遵循先进的教育理念,系统研究学科本体,根据本体特点研究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清晰的框架下学习,构建能力体系;
  (2)科学构思教学过程:在教学设计时,将通常的教学条件因素去掉,改为只要能够想到就能做到的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构思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称为理想教学设计;
  (3)准确诊断整合点,考虑信息技术可能的支撑方式、整合点分类及对应的诊断策略;
  (4)选择合适的支撑软件与资源:在准确诊断整合点的基础上,按照整合点的解决方法选择合适的资源和软件,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其集成为一节课的课件,包括上用的课件和学生机上用的课件;
  (5)科学实验,总结方法:借助课题引导、同课异构、定期教研、赛课及行动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的有效整合模式及方法体系。
  4.学科本体
  本体是关于共享的概念模型的协议。在学科知识共享的环境中,本体可以用来表述分类的层次结构,指明了类和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同时也便于将该描述数字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应该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逆推其所应该掌握的学科知识。
  (1)概念本体,是让学生能够了解学科本质概念、相互联系及其建立在二者其上的规则。需要将对事物的特性、规律及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从一些抽象的文字描述形态转换到形象直观的形态。
  (2)方法本体,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利用某类方法本体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法,需要将以文字形态描述的知识转换成具体的处理过程形态。
  (3)应用本体,要让学生容易理解及利用应用本体进行规划、选择、决策的方法,需要将文字形态的知识转化成规划、选择和决策的过程。
  (4)基于方法本体能够形成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学生能够参与的过程,在过程中让学生将方法本体所描述的过程性知识转化成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5)基于应用本体能够形成规划、选择以及决策等控制性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让学生能够分类处理问题的环境,让学生能够运用应用本体所描述的控制性知识驾驭基于概念本体和方法本体处理问题的过程,得到处理问题的系统训练。

  5.理想教学设计
  理想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设计时,将通常的教学条件因素去掉,改为只要能够想到就能做到的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构思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诊断整合点,再应用信息技术支撑整合点教学。
  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时,采取理想教学设计思路的主要原因是,按照这样的设计思路能够对一节课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创新,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撑所创新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6.整合点诊断方法
  一节课的教学步骤中,可能没有整合点,也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整合点。应重点关注与这节课教学质量、效率关联度大的整合点。
  整合点可以分为两大类:(1)过程类整合点关注的是该步骤的教与学形式,典型的整合点如相互评价、实时反馈、动态发布信息、分组交流等。(2)内容类整合点关注的是该步骤学习内容的特点及相应的教与学方法,如快速获取信息、创设情境、改变知识呈现形态、建立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环境与过程、营造能够将知识系统化的训练环境、增加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等。
  在整合点诊断时,应采取下列策略:
  (1)应重点关注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难点所对应的教学步骤,有针对性地挖掘与教学质量、效率关联度大的整合点。
  (2)根据不同类型学习内容的特点,有侧重、有目的、按照共性规律挖掘整合点:对于陈述(描述)性知识方面的学习内容,重点挖掘知识与信息有效呈现形态方面的整合点;对于过程(程序)性知识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培养方面的学习内容,重点挖掘营造学生能够参与的过程方面的整合点;对于控制(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及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重点挖掘营造知识综合运用环境方面的整合点。
  (3)根据不同教学方式的需要,按照不同类型共性步骤有针对性的挖掘整合点。重点关注探究学习、协作学习中的共性学习步骤。
  7.学习环境体系结构
  学习环境应该能够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为教师提供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的资源与软件,为学生提供有效支撑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资源与软件,且为学生所提供的资源与软件应是由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安排的。
  因此,应为教师提供一个能够既为自己准备引导学生学习所需资源与软件,又能够准备学生根据课程需要开展自主、协作学习所需资源与软件的备课平台。该平台的基本架构如下图所示:

  (二) 实施策略
  在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共性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实验假设,在实验基地以课题研究为主线,通过专家理念上的引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技术的培训以及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完成相关理论建构。实践验证中,通过专家指导、教师培训、讨论交流、整合大赛、同题异构、形成物化成果等多种途径反馈实验结果,对基本理论进行反复论证、总结、修正,提升理论,最后形成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案例体系。
  (三) 成果形式及适用对象
  在理论成果方面,提出了整合点的概念,明确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的定位;系统研究学科本体,根据学科本体创新教学方法;总结了整合课设计的三种方法,并分析了科学构思教学过程的基本方法;基于信息技术作用的角度,总结了“整合点”分类及诊断方法;提出了有效支撑整合的软件及资源建设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60多篇学术论文、4本研究论文集、4篇博士学位论文、16篇硕士学位论文。
  在物化成果方面,研究开发了包括中小学校及教育局所需要的学科教学虚拟软件、理化生实验教学虚拟软件、教学过程支撑软件、教学评价软件、教学管理软件、教学资源与管理软件等11类软件,共690多个品种。形成了一些具有引领示范性的成果,包括128节摩课、90节同题异构课、 4100多个动画、280多单元教材资料、近20个专题网站、1334节优质课大赛案例等。
  成果适用于中小学学科教师及信息技术教师、教研员、学校及教育机构管理者、师范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基础教育相关研究者。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探索

发表时间:2007-1-5 11:59:45访问次数:762

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含义、特点和目标,是实施“整合”研究与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正确地认识这些基本问题是科学地研究、有效实践“整合”的前提条件。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含义

“整合”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论上,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符合一定条件要求的前提下,凝聚成一个较大整体的发展过程及结果。

教育界引用“整合”一词通常表示整体综合、渗透、重组、互补、凝聚等意思。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是一个包含着多种思想、多样实践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课程整合做出了不同的界定。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李克东教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祝智庭教授:

课程整合是指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对某一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技术使学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与综合信息并娴熟地表达出来时,技术整合与课程才是有效的。技术应该像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

教育技术专家南国农教授:

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学习;

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识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或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特点

从上面引述的各位专家对“整合”的界定可以看到,每种界定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视角,这充分体现着“整合”研究与实践的复杂性;每种界定都包含着“整合”的基本特点,有利于保障整合研究和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整合”要有明确的目的——“整合”的目的是在信息技术提供的新的沟通机制(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网站、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网上课程与远程学习)和丰富资源的环境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能力素质(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造思维、合作精神与交际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整合”必须有正确明晰的指导思想——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具有多种价值取向可供选择。一定要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指导下,把整合的研究和实施纳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以“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整合”要坚持整合要素的个性特点——在研究和实施“整合”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特点,以其特有的功能特点优化课程教学的过程;也要严格遵循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以体现教学过程规律的需求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整合”是功能特点和基本规律意义上的整合。

4.“整合”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把两个以上的具有不同特点的事物整合在一起,不是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推理就能实现的;要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去实验、探求和总结,才能发现“整合”的本质和规律。

5.“整合”的结果是“双赢”的——成功的整合应当是把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也就是说,“整合”的结果,既以信息技术优化了课程教学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学科智能水平的提高;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传授了信息技术,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是在新时代——信息时代和新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切入点。通过这个切入点的研究和实践要达成的目标是多方面的。

1. 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研究和实践,需要在一定的信息环境中才得以进行;整合研究和实践的水平越高,对信息环境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随着“整合”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会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学校信息环境的建设应根据“整合”的研究和实践的需要,围绕下述三个方面分层次地进行:

(1)创设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数字化硬件环境

①创设满足教师“教”的需求的硬件环境——多媒体教室

②创设满足教师“教” 、学生“学”的需求的硬件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

③ 创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硬件环境——校域、城域、国际网络

(2)创设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教学资源软件环境

①满足优化课程学习需求的课本资源

②满足扩展性学习需求的校本资源

③满足个性发展需要的社本资源

(3)创设以教师为主体的人文技术环境

①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把“整合”的研究和实践纳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②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媒体开发技术、媒体传播技术和教学系统的设计技术,提高实施“整合”研究和实践的智慧和能力。

③形成完整的教学价值观体系,以“整合”的教学活动全面地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综合能力的提高、良好品格的形成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2. 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的改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并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机制,这为在多方面上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

(1)探求在信息技术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和普遍规律

(2)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计算机及其网络、专业网站、电子图书馆、网上搜索、网上课程和远程教育等机制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确立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的稳定的教学模式群落和有效的方法策略

(4)在已有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施、发展和创新性研究,形成信息技术文化背景下的教学基本理论

3. 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

研究和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其根本目的在于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通过优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

(1)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使他们具有在信息化社会中学习、发展和生存的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学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自觉地以不断地学习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和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5)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格、超群心理、开放意识、必胜信念、主人公姿态等高尚品格。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建立新型的基于什么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建立新型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教师不能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要学会电教设备的应用,只有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电教教学研究。每一个教师应自觉地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不断地完善自己。不要把眼光局限在所教的...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课堂教学
1、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教学,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课程的发展,并与其和谐自然地融为一体。作为课程改革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它的飞速发展,必须引起一场学习的革命,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营造学习环境,完善教学模式,变革评价方法。让课堂更精彩。2、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理论有哪些?
1.“整合”要有明确的目的——“整合”的目的是在信息技术提供的新的沟通机制(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网站、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网上课程与远程学习)和丰富资源的环境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能力素质(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造思维、合作精神与交际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2.“整合”...

谈谈你对幼儿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1、更新观念,加强硬件和教师现代信息素养建设,使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走入更为广阔的天地。设备和观念更新一起抓,硬件和软件建设同时上,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之两翼。因地制宜建设低成本高效益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环境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将光纤引入我园...

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怎么写
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1 今天,我参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对“整合”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首先,我想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虽然才起步,虽然有一些人对此有这样那样的偏见,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既然已身处信息时代,身处网络时代,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该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极而言之,我想可能我...

如何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运用技术
1. 通过校园网的资源共享这一基本功能为课程的整合提供技术上的支撑校园网上有很多的教学资源库,而这些库里的丰富的信 息资源是可以被全校的老师所利用的。为了使这些信息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要做到能够使所有的老师们都能够共享这些信息资源,从而可使校园网上的资源能够分工协作。有两种共享模式可供选择: ...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现代教育向前发展。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社会发展必然结果,是时代的需要,是新形势下新课堂有效生成主要手段。目前从省到市再到县及乡镇推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新课堂模式化严重影响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整合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内容的要求、地域的特点、学校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

信息技术怎样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有什么作用
课程整合应该分几步走. 第一步,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而学习,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

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小学科学探究活动
一、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基础 1,科学教材中的许多隐形知识、原理、规律,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凭借传统教学模式是难以讲清的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有效补充这一教学环节。 2、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自然现象是学生无法考察或经历的,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较好地克服这一不足,更好的...

宜君县19535809691: 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包含哪些内容 -
初图甲磺: 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包含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 、创造性思维理论 和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科教学创新理论.

宜君县19535809691: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
初图甲磺: 一个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另外一个是英语教学论.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也就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英语教学效果提高的理论. 我今年学这门课,大概也就是这样了,希望能帮到你.

宜君县1953580969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出一种新的四结合是什么 -
初图甲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源于何处现已很难查明,但可以认为最初是源于课程整合的概念. 整合一词,来源于英语的"integrative"意为:"使结合(with);使并入(into);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

宜君县1953580969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哪些基本方式? -
初图甲磺: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

宜君县19535809691: 现代教育技术.. -
初图甲磺: 网络应用技术的新发展(2001年5月修改稿) 也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论 (2001.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000.10)美国2061计划论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97.12.1)CAI的理论基础和以学为中心的课件设计(98.4.11)小学语文教...

宜君县1953580969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哪些基本方式? -
初图甲磺:[答案]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

宜君县19535809691: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初图甲磺: 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仅是技术手段更是一种学习方式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信息技术作为媒体工具作用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学习质量;课程内容可以通过恰当的技...

宜君县19535809691: 根据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不同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哪些基本方式? -
初图甲磺: 根据信息技术的作用观,可以分为媒体观、工具观、环境观、生态观等等.最近我正在拜读钟绍春教授的思想和观点,他将信息技术在可整合中的可能的应用形式,归纳为: 虚拟、仿真 计算、推理 检索、查询、标注 图形、符号、图表编辑 语音、图像等识别 交互控制 图、文、音视频、虚拟软件集成等进而,他从整合点的角度去分析了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主要的应用环节包括: 理论知识的还原与形象化. 实践操作. 应用模拟. 问题指导. 情景虚拟. 个性化检索与推送. 互动支撑. 训练与诊断.

宜君县19535809691: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初图甲磺: 今天上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研究》,老师让我们开通自己的博客,在上面每天都写一些心得体会.第一节课老师让大家讨论什么是案例分析?这两个问题就是将这节课的题目进行拆分得到的,但面对这个问题,我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回...

宜君县19535809691: 什么是信息化技术和生物课程整合 -
初图甲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就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进而使信息文化与人的学习生活整合而成,构成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进而使信息文化与人的学习生活整合而成为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具有“知识的整合”、“经验的整合”、“价值的整合”和“课程研制的整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