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为何避战求和?

作者&投稿:笪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表层上看,是光绪孝顺,为了筹办慈禧60大寿而令李鸿章的水师避战。实际上体现的是清政府因财政萎缩,光绪与慈禧在争权中的妥协失败,李鸿章不过是倾向于慈禧而已。

日本士气正盛,若李鸿章命北洋水师主动进攻,那肯定会损失惨重,可如果不让北洋舰队出海作战只是防御,那就有可能拖垮日本,保住海军主力,待日本士气退去就会对清军有所忌惮。如果贸然出击导致失败,那就会失去制海权。事实也证明黄海之战北洋水师失败后,日本完全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北洋舰队只能躲在军港内。而且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朝内部并不统一,备战工作做的不够充分。

由于慈禧在晚清一直专权,许多大臣都极力讨好她,甚至还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来庆祝慈禧的六十大寿。同时也有一些正直的大臣站在皇帝光绪这边,两方势力水火不容,光绪帝主战,而慈禧太后主和,帝国两个最高统帅都意见不合,怎么指望一个国家集中力量应对日本?所以也导致甲午战争成为李鸿章一家对抗日本一国的战争。况且在甲午战争时北洋水师的实力已经不如日本联合舰队了,失败是必然的。

在北洋水师建立之初确实是亚洲第一,可从1888年建立到1894年甲午战争这几年里,北洋舰队完全没有增添任何一艘新式战舰,而日本明治维新后就迅速发展军事力量,新式战舰也是毫不吝啬的去买,到甲午战争时期北洋舰队的航速和炮弹储备已经完全跟不上日本联合舰队了,这就会导致北洋舰队打胜了追不上日本舰队,打败了跑不过日本舰队,加上炮弹不足,质量不好,即使北洋舰队的官兵们已经打出了极高的命中率,也无法击沉一艘日本战舰,导致北洋舰队完败。

在这样不利的条件下,李鸿章的避而不战就显得比较高明了,这也许是当时的最好选择了,可以将战争拖下去,与日本打持久战清朝绝对能拖垮日本,毕竟当时的日本是举国之力发动这场战争,如果清朝内部再团结一点,改变战局也不是不可能。



这是李鸿章就自己所辖北洋区域内的武力家底,开列给皇帝的一份详明“菜单”。我们原原本本地把它迻录在这里,对甲午战争中清朝作为主力投入的北洋部队,也就亮出了一个大致的底数。再就是,从李鸿章的奏陈中也能体察出,他申说以北洋武力应战捉襟见肘的意思。这也是他从一开始就以避战求和为主导倾向的重要根源所在。

因为在当时的在北洋水师建立之初确实是亚洲第一,可从1888年建立到1894年甲午战争这几年里,北洋舰队完全没有增添任何一艘新式战舰,而日本明治维新后就迅速发展军事力量,新式战舰也是毫不吝啬的去买,到甲午战争时期北洋舰队的航速和炮弹储备已经完全跟不上日本联合舰队了,这就会导致北洋舰队打胜了追不上日本舰队,打败了跑不过日本舰队,加上炮弹不足,质量不好,即使北洋舰队的官兵们已经打出了极高的命中率,也无法击沉一艘日本战舰,导致北洋舰队完败。

其实甲午战争真的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耻辱的一场战争,因为我们经过洋务运动的发展,其实我们的海军实力那个时候已经达到了亚洲最强,但是甲午战争之前,慈禧太后就是筹办了60大寿,所以说挪用的善款,再说中国人其实骨子上是有一种害怕的心理的,像李鸿章他之前就到处求和他害怕打不赢,所以就一味的割地赔款,祈求和平。

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为何避战求和表层上看,是光绪孝顺,为了筹办慈禧60大寿而令李鸿章的水师避战。实际上体现的是清政府因财政萎缩,光绪与慈禧在争权中的妥协失败,李鸿章不过是倾向于慈禧而已。李鸿章还不是得听政于清政府和慈喜。就正史来说,李鸿章其实没有那么丑恶的,他很多事情也都是出于无奈,为人做事,他没有办法。


甲午战争前清朝重臣李鸿章为何避战求和?
因为李鸿章一手建造起来的北洋海军,他知道海军后期的军费不足、设备陈旧无法更新、火炮装填速度慢、炮弹数量不足、军舰航速慢等 【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队装备老化,甚至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这样的背景下,中日两国在甲午战争前的军备实力出现了...

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为何避战求和?
表层上看,是光绪孝顺,为了筹办慈禧60大寿而令李鸿章的水师避战。实际上体现的是清政府因财政萎缩,光绪与慈禧在争权中的妥协失败,李鸿章不过是倾向于慈禧而已。日本士气正盛,若李鸿章命北洋水师主动进攻,那肯定会损失惨重,可如果不让北洋舰队出海作战只是防御,那就有可能拖垮日本,保住海军主力,待日...

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为何避战求和?
在甲午战争时,由于前线战事吃紧,李鸿章不得不把旅顺各炮台的守军大部分抽调去了一线,改由临时招募的部队守卫,这也是后来旅顺基本没怎么抵抗的重要原因。而在直隶之外,虽然清朝号称有百万大军,实际上大部分是八旗、绿营这种已经根本没有任何战斗力的架子货。真正还能上战场的各省练军、防军,总数不过35...

中国古代史上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为何避战求和?原因是什么?
李鸿章是清方参与决策并在很大程度上掌控军队的实力派要员;而光绪皇帝,正在亲政期间,是有一定实权的时候,在指挥战争、掌控全局方面也试图有所作为。战争正式打响的前夕,面对日方咄咄逼人、战事似已不可避免的形势,光绪皇帝的主战态度是比较坚决的,屡催身膺重寄、统帅淮军和北洋军队的李鸿章积极筹划...

在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为何会误判形势认为日本不会开战?
他认为清政府还是需要发展的,同样他还认为只要他们不主动开战,日本是不会主动开战的,因为当时的国际形势就不适合开战,所以李鸿章的主张就是,不要和日本开战,但是并没有支持李鸿章的,就连慈禧太后也支持和日本开战,后来在甲午战争时期,让清政府引以为傲的北洋海军被打的一败涂地。

中国古代史上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为何避战求和?原因是什么?
在战争期间和战争期间,李鸿章和光绪皇帝是两个关系密切、具有可比性的重要人物。李鸿章是清朝党内参与决策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军队的实权人物。而光绪皇帝在“亲政府”时期拥有一定的“实权”,试图在指挥战争、控制大局方面有所作为。战争正式开始前夕,面对日方咄咄逼人,战争似乎不可避免的局面,光绪皇帝对...

甲午战争前,明知日本野心的李鸿章为何不积极备战?
一、日本确实让李鸿章怕了日本之所以会富强起来,少不了明治维新的作用,以及他们严重的军国主义思想。因为世界处于战争的纷乱阶段,所以看到肥肉的日本也想分一杯羹。为了可以实现自己的称霸亚洲,甚至是称霸世界的梦想,所以称霸亚洲是日本的第一个目标。几次的交战,使得李鸿章非常地惮怕外国列强。面对日本...

甲午战争李鸿章为什么避战求和?
所以也导致甲午战争成为李鸿章一家对抗日本一国的战争。况且在甲午战争时北洋水师的实力已经不如日本联合舰队了,失败是必然的。在北洋水师建立之初确实是亚洲第一,可从1888年建立到1894年甲午战争这几年里,北洋舰队完全没有增添任何一艘新式战舰,而日本明治维新后就迅速发展军事力量,新式战舰也是毫不...

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为何避战求和?
我觉得求和的原因是这些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与十年前的中法战争有着相同的渊源。也是为了韩国。像往常一样,法庭和战场被分成两组,一组是主要的,另一组是另外两组。然而,与上次相比,领导和对方的声音几乎完全消失了。事实不言而喻。十年前,我们不得不对付世界第二大海军强国。十年后,我们在...

李鸿章与甲午战争前中国的近代化建设内容简介
被批评为丧权辱国。梁启超认为,如果换作其他人处在李鸿章的位置,在乙未和庚子年间的相似情境下,他们能否比李鸿章有更好的应对策略呢?这场战争和和谈,揭示了当时中国在近代化建设上的不足,以及面对强敌时外交策略的局限,李鸿章的困境也反映了晚清政府在面对国际形势时的无力和被动。

云阳县15989388274: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为什么让北洋海军躲在威海卫,消极避战,放弃控海权?书上说黄海海战最后的结果是日军看到清军有四艘主力舰,见形势不利撤退了.... -
称欣雪庆:[答案] 北洋水师,是李鸿章大人的根基,要是在甲午一战中损失过多,李中堂以后说话的底气会弱很多. 所以,保存实力是他要第一考虑的. 军事思想太保守了. 宁可寸功未立,不能有半步失利. 不求无功,但求无过.

云阳县15989388274: 中日甲午战争李鸿章议和原因 -
称欣雪庆: 日方代表以胜利者的姿态,继续进行威胁和讹诈.大清害怕日本陆军进行纵深挺进.

云阳县15989388274: 光绪皇帝和李鸿章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到底谁对? -
称欣雪庆: 光绪皇帝当时是否真的能够完全知道大臣还是个问题,而且当时整个清政府都很腐败,很胆小,他们对于外国已经由于两次鸦片战争有了很大的恐惧心理了,所以李鸿章才会避战求

云阳县15989388274: 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
称欣雪庆: 甲午中日战争(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欧美、清 黄海、辽东、威海之战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的史实、政策的表现,重甲午战败、抗战胜利的比较 《马关条约》及其影响:内容,重战争对中、日、远东局势的影响 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三国意图、反割台的意义

云阳县15989388274: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为什么让北洋海军躲在威海卫,消极避战,放弃控海权? -
称欣雪庆: 北洋水师,是李鸿章大人的根基,要是在甲午一战中损失过多,李中堂以后说话的底气会弱很多.所以,保存实力是他要第一考虑的.军事思想太保守了.宁可寸功未立,不能有半步失利.不求无功,但求无过.

云阳县15989388274: 李鸿章对北洋水师有什么功过? -
称欣雪庆: 李鸿章一手创建了北洋水师,但是他把北洋水师当做私产,在甲午战争中采取“保船避战”的策略导致了北洋水师的覆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