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献中,关于“真谛”和“世谛”记载的有哪些?

作者&投稿:蔺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中的四真谛是什么?~

可以说是“明心见性,解脱生死,超越轮回”。
学佛成佛,简单而言,就是要通过“信、解、行、证”四个步骤、采用“六度波罗蜜”六种途径,经历过“戒、定、慧”三个层次的境界,最终才能修成正果、立地成佛的。我依次给你简介一下:
1、信解行证:首先要有信仰,有愿意跟随佛祖的脚步去修行、按照佛祖指导的方法去做的决心,这叫“信”,佛教也称之为“发菩提心”;然后要有真正出家的僧人为你讲解佛法,即“解”;然后你要按照僧人教你的方法去做,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这叫“行”;最后从实践中验证所学是真实不虚的,这叫“证”;
2、“六度波罗蜜”是修行的六种途径,简称“六度”,分别是: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般若。用现代话来简单的理解就是:无私奉献(布施)、忍受委屈和痛苦(忍辱)、遵守佛教的规章制度(持戒)、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精进)、通过打坐来使自己的心摆脱情绪的控制(禅定),获得无上的大智慧(般若)。
3、戒定慧:这代表了修行的三个层次的境界,“戒”就是上面的持戒,佛祖告诉我们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僧人要遵守250条规章制度(佛教称为“戒律”),女性僧人(我们常说的尼姑)则是348条,如果你不出家,在家里学佛,则只须遵守五条,即“持五戒”(看起来简单,要做到不容易)。“定”即“禅定”,这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修行方式,用高僧大德的开示来说,“禅定的人不一定能成佛,但成佛一定离不开禅定!”。“慧”即“般若智慧”,因为“般若”一词,包含了六种不同的智慧,没法翻译,只能称其为“大智慧”。
——按照这样的方式,我们才能修成正果,不过对于一般人而言,还是从“三皈五戒十善”学起,从孝顺父母开始吧!父母是我们修行路上的第一尊佛!

详见《佛陀的格言》

一、宁静
  一、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
  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著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
  三、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都持有那份宁静,这就是高尚!
  四、不要把所得的估计过高,也不要嫉妒别人、羡慕别人,就得不到宁静的心灵。
  五、当一个人品尝到孤独与恬静的美味时,便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和犯罪的行为。
  二、私欲
  六、痛苦的根源是私欲,无论企求快乐、报复、或只企求长寿的欲望,都会导致痛苦。
  七、欲望会导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
  八、从爱欲产生忧愁,从爱欲产生恐惧,拔除爱欲的人,既没有忧愁,也没有什么恐惧可言。
  三、束缚
  九、固执某一件事物(或某种见解),而轻视其他事物是卑鄙的,智者称它为‘束缚’。
  一○、没有贪爱和憎恨的人,就没有束缚。
  一一、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坏的执著,迷惑和错误的见解是最难脱逃的网,爱欲是最难渡过的河流。
  一二、一个人应该舍弃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缚。不执著心灵和物质的人,内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宁,而不受外在的影响。
  一三、聪明的人说:铁、木头和麻绳所做成的枷锁,并不是坚固的束缚,迷恋珠宝、耳环、妻子才是最坚固的束缚。
  一四、所有的欲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却隐藏著相当多的苦恼。
  一五、沉溺在爱欲的人,宛如兔子困在牢笼里那般惊恐,为束缚和执著所缠绑,长期受苦痛的折磨。
  一六、被不正确的思想所困住,爱欲强烈贪图感官享乐的人,欲望便加倍也增长,束缚也因而更坚牢。
  四、洞察
  一七、不可只依据逻辑、推论、或事物的外表来决断事理。
  一八、只有当自己知道某件事物的确不完善和错误时,你才能革除它。也只有当你自己确实知道某件事物是完善和正确时,你才能接受它,而且去身体力行。
  一九、以不真实的事物为真实,以真实的事物为不真实,停留在不真实的思想中,永远无法达到真实的境界。
  二○、明智的人不易为别人的想法所影响。
  二一、不要被任何报导、传统、或流言所左右。
  二二、不要轻信别人的道听涂说,不要相信谣言,不要绝对信赖一般书籍。
  二三、不要轻信你自己的猜测,不要因为和你的意见相同而就加以相信,不要随便轻信权威。
  二四、急躁地裁断事理是不妥的。智者应该同时明察正确与错误两方面。
  五、愿望
  二五、愿所有的众生幸福安宁,内心满足!
  二六、让我们心中无限的爱,遍布整个世界——无论是宇宙的那一个角落——都没有丝毫的障碍、怨恨和敌意。
  二七、愿所有的众生,内心快乐。不论我们看不看得见他(它)们,不论他(它)们在远处或周遭附近,已出生或尚未出生!
  二八、只要是醒著,无论行、住、坐、卧,一个人就应该保持著这种慈悲的胸怀。
  二九、愿我慷慨施舍,乐于帮助别人,愿我身心清净,做人正直,朴实无辜,品性良好,不起恶念。愿我不自私、不占有,而且大公无私,甚至牺牲小我。愿我聪明伶俐,能够把真埋和知识的好处告诉别人。
  三○、愿我努力精进,勤奋不懈。愿我能宽容,能容忍、宽恕别人的过失,愿我能信守自己立下的诺言。
  三一、愿我能坚决勇敢,有毅力和恒心。愿我能仁慈、友善、富有同情心。愿我能谦卑、平和、宁静、沉著、安详。愿我能迈向完美的道路,而且能完喜地服务别人。
  三二、愿所有的生物、动物和人类,没有任何怨恨、疾病、忧伤,而且愿他(它)们都能快乐地保护自己。
  六、慈爱
  三三、让我们本著无限的爱心,去对待所有的生物,就如同慈母冒著生命的危险去保护自己唯一的孩子。
  三四、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用仇恨来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慈爱来止息,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三五、永远不可欺骗别人,不可轻视任何地方的人们。在充满愤怒和恶意的地方,让我们用慈爱对待他们,使他们不受丝毫的损伤。
  三六、以慈爱来感化怨恨,以良善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
  三七、所有的动物都害怕刑罚,所有的动物都畏惧死亡(所有的动物都爱惜生命)。自己设身处地想想别人和他人做个比较。一个人不应该杀害动物或教唆别人杀害动物。
  七、烦恼
  三八、当一个人感觉到不满而刻意追求时,他就成了爱渴的奴隶。
  三九、寻找别人过失,而且容易发怒的人,苦恼越来越多。离开没有烦恼的境界也越来越远。
  四○、聪明的人不奢望未来,也不追悔过去。
  四一、胜利者招来怨恨,失败者生活在苦恼中。宁静的人舍弃胜败,所以平安幸福。
  四二、常思索苦恼的来源,善于约束自己的感官,饮食有节制,充满信心和干劲,就不会被邪魔所击败,宛如大山岩不会被风所动摇。
  四三、通常发生下列这种情形:当一个人经历过坏医生的诊疗后,他连好医生也不信任了。
  四四、透过信心、良好的德行、努力、禅定,以及观察体验真理,了解和实行同时并进,常做正确的思考,就可以除去大烦恼。
  八、障碍
  四五、每一项罪恶,对犯罪者本身的损害比受害者大多了。
  四六、不要轻视小恶,以为我不会受报应。水瓶是由小水滴滴满的。愚笨的人不断地做出微小的坏事,日子久了,整个人就充满了邪恶。
  四七、灵明的知觉有五种障碍:贪欲、憎恨、睡眠和昏沉、不安和忧虑、疑惑。
  四八、当罪恶的行为还没有成熟(尚未产生结果)时,愚笨的人视罪恶的行为如同甜蜜。可是当他的行为成熟时,他便有了忧伤。
  四九、没有信仰、不忠厚、爱撒谎、不考虑到来世的人,将可能做出种种邪恶的行为。
  五○、在恶行未成熟以前,行恶的人总以为自己干得天衣无缝,但等到恶行成熟时,行恶的人便尝到不好的后果。
  五一、杀生、偷窃、妄语和邪淫,聪明的人永远不会赞赏这四种邪恶的事情。
  五二、撒谎是罪恶的根源,它使一个人生活在不好的境界,嘴里出现臭味,他所说的话语,不为人喜欢,而且受别人轻视。
  五三、所有的众生都渴求安乐。为了求得自己的安乐而以刑杖杀害众生的人,以后不得安宁。
  五四、不贞洁是妇人的污垢,吝啬是施舍的污垢。所有坏的言行和意念都成为今生和后世的污垢。
  五五、贪爱、憎恨和愚痴是心理的三大污垢。杀害、盗窃、邪淫是身体的三大污垢。挑拨离间(搬弄是非)讲粗话、撒谎、花言巧语是语言的四大污垢。
  五六、一个人做恶时,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个人不做恶时,他的内心就清净。清净与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
  九、愁苦
  五七、执著自我的人,心智将会受到干扰。处处只考虑自我的人,将给自己带来忧愁。
  五八、对任何事物没有贪执的人,就没有苦恼。所以我说,在这种境界里没有忧愁,没有激烈的情欲,也没有失望。
  五九、贪爱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个苦恼,贪爱九十件,十件,五件,两件事物,就有九十个,十个,五个,两个烦恼。
  六○、世界变迁不已,并非是常久不变的。
  六一、任何事物,有生必有灭。
  六二、生、老、病、死、忧伤和失望,跟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永不满足的欲望,这些存在的属性都是苦!
  六三、衰老和死亡驱逐众生的生命,宛如牧人手里拿著棍子赶著牛群到牧场。
  六四、变化和无常是生命的特征。
  六五、无常就是一种(很微细的)苦。
  译注:凡不是永恒的事物,终究会产生变质、变迁,消失的现象。所以感觉敏锐的人才能察觉出它的不完美。
  六六、甚至当一个人拥有快乐时,这快乐仍然无法永远持久。
  六七、‘一切有条件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当一个人用智慧来观察这真理时,他便开始厌离种种的苦恼,这是达到清净的路子。
  六八、能真正洞悉苦恼的真相,也就能够知道苦恼的来源、没有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途径。
  十、待人
  六九、待人热诚,举止文雅,只要每天充满著喜悦,苦恼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七○、情感是由过去的缘份和今世的怜爱所产生的,宛如莲花是从水和泥土这两样东西孕育出来的。
  七一、为了追求快乐,而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便会受到怨恨的困扰,而无法摆脱怨恨。
  七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而不论其贫富或贵贱。
  七三、探视病人应使患者充满希望和快乐。
  七四、人们爱戴忠于真理,态度良好,言而有信,对职位负责的人。
  七五、丈夫应以下面五种方式来对待他的妻子:第一、称赞对方的优点。第二、永远不轻视对方。第三、对她忠贞不二。第四、授与处埋家务的职权。第五、常送给她精致的服饰。
  七六、妻子应以下面五种方式来对待丈夫:第一、把家务处理得井然有序。第二、帮助丈夫的亲属。第三、对丈夫忠贞不二。第四、聪明地管理和节省丈夫的薪饷所得。第五、勤劳而不怠惰。
  七七、服务社会有四项原则:慷慨施舍;体贴的言谈;互相合作;行为合乎时节而且彬杉有礼。这四项原则宛如车子的轴,能使车轮转动。
  七八、服务社会的人容易跟别人相处,乐于助人而且了解对方的需要,大方又有耐心地教导他人。这种大善人将来一定得到好报。
  七九、你们必须要有耐心、充满慈爱,而且具有服务的热诚。
  十一、心境
  八○、当一个人的言谈和举止怀著良善动机时,快乐便像影子般地跟随他。
  八一、所有的境界都是以心为引导者。心是主人,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假如一个人本著污秽的心去言谈举止,那么苦恼便立刻会跟随他,宛如车轮紧随著挽牛的足蹄。
  八二、接触世俗的事物,内心不被诱惑,没有忧愁,没有瑕疵,心灵安定,这是多么幸福啊!
  八三、聪明的人时常清除内心的污垢,就如同工匠清理银矿中的杂质。
  八四、防止心意的愤怒,调御心猿意马,舍弃邪恶的念头,诚心履行正道。
  八五、乔达摩(释迦牟尼的姓)的弟子们:你们要好好觉醒,不论白天和夜晚,常常想念完美的圣者——佛陀。
  十二、行善
  八六、及时行善,以免你的心里再起坏念头。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内心不易与恶事绝缘。
  八七、人生难免一死,应趁有生之年多做一点善事,宛如从一堆花朵做成许多花圈。
  八八、莫轻视小善,以为我不会受报应。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致使他整个人充满著福德。
  八九、在急躁的人群中要容忍,在凶暴的人群中要温和,在贪婪的人群中要慷慨。
  九○、不做任何坏事,培养所有的善行,清净自己的心念,这是佛陀的教诲。
  十三、实行
  九一、只说好话而没有实行是毫无结果的,这好比一朵美丽的花,徒具颜色而没有芳香。
  九二、读诵圣典虽然不多,可是遵照教法奉行,摒除贪欲、憎恨和愚昧,具有正确的智慧,心里没有挂碍,不贪恋今生和来世,便是启发心智的实行者。
  九三、教导别人应先以身作则。约束自己以后才能约束别人。约束自己实在难呀!
  九四、不讲粗恶的话,不伤所有的众生,依照佛陀的告诫实行戒律,饮食有节制,在宁静的地方生活,专心致力高尚的觉知,这就是佛陀的教诲。
  九五、愚笨的人得到知识和名誉对自己毫无益处,不但损了他的幸福,而且还会使他刚愎自用。
  九六、读诵没有用的话语一千句,倒不如只听到一句有益的话,带给人安宁。
  九七、色彩鲜艳美丽而没有芳香的花朵,不能给你戴的人带来多大的快乐;听到嘉言而不去身体力行,也是没有多大益处。
  十四、省过
  九八、不应挑剔别人的过失,批评别人已做和未做的事情。应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考虑自己所做和未做的事情。
  九九、智者每天检讨他自己的言行。
  一○○、在战场上征服百万雄师,远不如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是最伟大的征服者。
  一○一、克服自己确实比战胜别人要来得高尚!
  一○二、别人的过失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不易察觉。传布别人的过失如同去弃稻壳一般容易。可是隐藏自己的缺点却像赌徒隐藏骰子那般地狡滑。
  一○三、认识你自己的弱点,而且力求改进。
  一○四、假如一个人痛改前非而开始行善,就如同明月不受乌云的笼罩,能照亮大地。
  一○五、你们应勇于向别人承认自己的过错!
  一○六、忏悔包括改过!
  十五、言行
  一○七、由自己的行为导致不好的结果,宛如铁生锈后,就会受锈的腐蚀。
  一○八、行为使众生产生低贱和高尚的差别。译注:这里所谓的‘行为’,包括了思想、言语、和身体的动作三种。
  一○九、良好的行为可帮助人们将来诞生到更美好的境界,而且使他更接近自由和解脱。
  一一○、有良好的品德和高超的见识,依照完美圣者所启示的教法去生活,而且了解真理,认真负责的人,永远受大家的爱戴。
  一一一、我不但教导外在的行为,而且更注重内在的意念和思想......我不但教导弟子身体不可表现坏的行动,不可思考或谈论不良善和不健全的事物。......同时我也教弟子表现良好的行为、思考和谈论健全的事物。
  一一二、一个人言谈时,应避免以尖酸刻薄的话去批评别人。
  一一三、讲话有分寸,谈吐婉转,言之有理,那么你讲的话就会美妙动听。
  一一四、不要在别人背后说他们的坏话。
  十六、学习
  一一五、不学习的人,宛如老牛,肉虽多,却没有智慧。
  一一六、要常亲近贤明的人,智者,博学的人,忠诚热心的人,尽责的人,圣者——常跟这些智德兼备的人往来。
  一一七、贪睡眠,爱闲聊,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做事情懒懒散散,急躁而没有耐心......是导致堕落的重大因素。
  一一八、不及时努力学习,年轻力壮时就懒散不堪,生活没什么目标和思想,怠惰的人永远不能发现智慧之路。
  十七、教育
  一一九、教师在讲解以前,应该先研究学生的心理倾向。
  一二○、教育应配合受教者的根器和适当的时机!
  一二一、一个人应使用恳切而富有同情心的话语。
  一二二、一位好教师讲话应中肯而避免谈论不相干的事物。
  一二三、在所有的礼物中,真理的播送最珍贵。在所有的味道中,真理的味道最佳。在所有的快乐中,真理的喜悦最大。拔除贪欲,便可以征服所有的苦恼。
  十八、快乐
  一二四、不沈缅于放逸,不贪恋感官的享受,具有热忱而且常沉思真理的人,可获得大安乐。
  一二五、在充满愤恨的人群中不怀丝毫的恨意,生活才能够快乐。
  一二六、有两种极端是修行人所不应做的。这两种极端是什么呢?‘贪图感官’的享乐是低级的、粗鄙的、俗气的、下流的,而且导致身心的损害;‘自我折磨’是痛苦的、卑鄙的,也同样会给身心带来伤害。然而完美的圣者所发现的‘中道’,避免以上两种极端,而带给你敏锐的洞察力和知识,引导你走向平安、睿智、觉悟和永恒的乐境。
  一二七、到老年还一直保持良好品德的人是快乐的,信心坚固的人也是快乐的。得到智慧的人快乐,不做恶的人也快乐。
  十九、幸福
  一二八、幸福在于愿望的实现,而且在于只存著高尚的愿望。
  一二九、信赖你自己,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谁能做你的依靠。
  一三○、人是他自己命运的主人。
  一三一、健康是最佳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富。守信的朋友是最好的亲戚;没有烦恼是最大的幸福。
  一三二、一个人的心念极为微细而且不易察觉,可是聪明的人却善于护守即将蠢动的心念,经过护守的心能导致幸福。
  一三三、啊!没有一切贪执和挂碍,我们的生活才能幸福,宛如光音天的神仙以喜悦为食。
  一三四、慷慨地施舍,举止合乎时宜,帮助亲戚,没有羞耻的行为——这是最大的幸福。
  一三五、孝敬父母,爱护妻子,职业安定,是大幸福。
  二十、智慧
  一三六、了解神圣永恒的事物,可适当地称为‘智慧’,对俗事的了解只不过是‘知识’罢了。
  一三七、宇宙间每一件事物的形成都有其原因。完美的圣者不但解释生成原因,而且也说明每一件事物的消灭情形。
  一三八、不知道苦恼的真相、苦恼的原因、除去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方法——就叫做‘无知’。
  一三九、锻炼心智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高尚道德的训练,第二种是高超思考方的训练,第三种是高等领悟力的训练。
  一四○、让你的老年过得像童年一般天真浪漫,让你的童年过得像老年一般沉著稳重,这意思也就是说: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傲慢,也不要使你的谦卑缺乏智慧的成份。
  一四一、智慧是从禅定产生的,没有禅定就不能生出大智慧。
  一四二、假如一个人活了一百岁而没有真实的智慧,又不能自我规律,那倒不如只活一天,具有智慧和定静的功夫。
  二十一、容忍
  一四三、假使有人说你的坏话,你不需要心怀恶意、愤恨、轻视或者对他们不满。
  一四四、假如你心存怨恨,那么它不但会阻碍你心智的发展,而且使你无法判断那言论到底是对还是错。
  一四五、同时,假如别人给我戴高帽子,过于赞美我的教法和僧侣,你也不要太得意,因为这样也会损害你内在的(心智)发展。你应该接受事实的部份,而且向他们表明实际的情况。
  一四六、莲花生在被人遗弃的废物和污泥中,仍然放出悦人的芳香,宛如佛弟子生在爱欲强烈的人群中,而能散发著智慧的光芒。
  一四七、不是从今天才开始,早在古代就已经这样传说了:沉默的人受到毁谤;话太多的人会受到毁谤;话太少的人也受毁谤;世界上没有不被毁谤的人。
  二十二、知足
  一四八、不要期望不正当的成就。
  一四九、健康是最佳的礼物,知足是最大的财富,信心是最好的品德。
  一五○、过著粗衣淡饭的生活,节制你的欲望,减少你的需要,在这种没有烦虑的适度生活里,你将可以发现满足。
  一五一、纵使天上下金雨,仍不能满足感官的欲望。感官的欲望没什么快乐可言,只有痛苦。
  一五二、人们总是随著自己的信心和喜好而施舍。嫉妒别人的饮食和所有,白天和夜晚都得不到安宁。
  二十三、健康
  一五三、贪欲、憎恨和无知是疾病的三大要素。
  一五四、疾病有两种,那两种呢?身体的疾病和心灵的疾病。有的人身体似乎可以一年、两年甚至一百年或更多年不生病,可是在这世界上,除了心智没有污垢的圣者以外,心灵能够片刻不生病的人,实在太少了。
  一五五、情绪不稳定,不能被人信赖又不善待朋友的人,健康情况将大打折扣。
  一五六、好人不贪执任何事物。他只谈论高尚的事,而不追求爱欲和享受。无论他遇到快乐或痛苦,智者总是不过于得意或哀伤。
  一五七、聪明的人,无论快乐或痛苦,都不会过度地表现他的感受。
  一五八、智者应清除自己心灵的污垢,舍弃感官的享受,使内心没有挂碍。
  一五九、假如手上没有伤口,你就可以用手来拿有毒的东西,毒素不会侵入没有伤口的手。同样的道理,没做坏事的人,不受恶报。
  一六○、有活力,常思考,行为清净,明辨是非,自我约束,依照真理生活,警觉而不放逸的人,必定会更健康。
  一六一、预防胜于治疗。
  一六二、医师在开药方或进行治疗以前,必须先确定病症。
  二十四、施舍
  一六三、田地因为杂草而荒芜,人们因为贪欲而受害;施舍东西给没有贪欲的人,将可以得到丰硕的果报。
  一六四、布施有三种:第一种是财物上的施舍,第二种是真理的布施,第三种是消除众生的恐惧。
  一六五、高尚的人施舍东西时,心中不存有任何意图或目的......,这种不求果报的施舍所产生的功德是很难测量的。
  一六六、肉体不是真正的我,因为假如肉体是我的话,身体就可以自由自在而不生病了。
  一六七、当无我的信念深植在一个人的内心时,(当一个人深信无我的真理时),他便可因而达到宁静、沉著和更泰然自若的境界。
  二十五、友谊
  一六八、诚挚的友谊,味道绝佳。
  一六九、旅行时,假如没找到比自己更好或相等的伴侣,那倒不如自个儿单独行走,也不要跟愚人作伴。
  一七○、朋友的谄谀会败坏一个人的品德,同样的道理,敌人的侮辱有时也能矫正你的错误。
  一七一、你们应当知道下面这四种人是真正的朋友:第一、帮助和支持你的朋友;第二、同甘共苦的朋友;第三、能使你得到益处的朋友;第四、具有爱心的朋友。
  一七二、宽容和忍耐的人,将可得到朋友、财产、名誉和长久的安乐。
  二十六、财富
  一七三、愚笨的人说:‘我有儿子,我有财产。’这是有烦恼的。因为他自己尚且不真正属于他的,何况他的儿子或财产呢?
  一七四、拥有很多财产,大量的黄金和食物,而却只贪图自己奢侈的享受——是导致堕落的一大因素。
  一七五、财富会毁灭愚笨的人,但不能毁灭想断除烦恼的人;当愚笨的人渴爱财富时,他不但害了自己,同时也损了别人。
  一七六、在家人应该把财产分为四份:一份供日常使用,两份做为储蓄或施舍之用,另一份留做紧急备用。
  一七七、一个人用钱应该合理,并且跟他的收入成比例,不可浪费也不可吝啬。不可处心积虑贪图财富,也不可挥霍奢侈。
  二十七、信心
  一七八、信心是智慧的根本,能够产生、良好的德行。
  一七九、内心不安定,不明白好的教诲,信念动摇的人,无法成就圆满的智慧。
  一八○、聪明的人不为赞誉和毁谤所动摇,如同坚硬的岩石不被风所动摇。
  二十八、解脱
  一八一、除去自私的欲望,便可以治好痛苦。
  一八二、这就是达到自由和解脱的途径——帮助别人而不贪求名利和果报,不存伤害别人的意念,而且本著理智去做事。
  一八三、就如同棕榈树被连根拔起一样,永远不会再生长;当一个人的行为(包括思想和言语)没有丝毫的贪爱、憎恨和无知时,他将来也就不会再受生、老、病、死、的折磨了。
  一八四、可以导致宁静和智慧的途径:
  1、正当的了解
  2、正当的思考
  3、正当的言语
  4、正当的行为
  5、正当的职业
  6、正当的努力
  7、正当的意念
  8、正当的禅定
  一八五、禅定不生于缺乏智慧的人,智慧也不生于没有禅定的人。同时有了禅定和智慧就接近没有烦恼的境界了。
  二十九、精勤
  一八六、从今天开始,一个人应当努力改进他的心智,因为我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亡。
  一八七、不背诵是读经的污垢;不勤勉是持家的污垢;懒惰是皮肤的污垢;放荡是启发心智者的污垢。
  一八八、工作努力、精勤不懈,不怕危难的人,会有好报。
  一八九、愚笨无知的人毫无忌惮地恣情放逸;但聪明的人却保持努力不懈,视勤奋为无上珍宝。
  一九○、自己是自己的保护者,自己是自己的依靠者。所以你们要好好调御自己,宛如马商调御良马。
  一九一、你自己应当好好努力为善,因为完美的圣者只能告诉你该走的道路。
  一九二、甚至像这见解这么完美而没有负担,如果你贪执了它,那就是你没有了解。所有的教诫都是像一条木筏,是用来渡过河流,而不是供人执取的。

  关于你的提问,可以参考以下的回答:

  【二谛】

  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谓真实不虚之理。真谛,梵语parama^rtha- satya,巴利语paramattha-sacca,又作胜义谛、第一义谛,即出世间之真理。俗谛,梵语 sam!vr!ti-satya,巴利语sammuti-sacca,又作世俗谛、世谛,即世间之真理。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谓,世俗之事乃覆蔽世间之真理者,故俗谛又译作覆俗谛、覆谛。二谛之意义于大小乘诸经论所说不一,兹将其较具代表性者胪列于下:

  (一)小乘之说:(一)原始佛教之经典如阿含经中,所说之四谛(苦、集、灭、道)颇多,然甚少论及二谛,仅于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经中举出‘真谛’一词,然未与俗谛并用。又于增一阿含经卷三载有‘二谛’一语,惜其内容不明。

  (二)俱舍论卷二十二不仅举出真俗二谛之名,且举例说明其意义。例如瓶、衣等物,其外形、状态一旦毁坏,则不能再称为瓶、衣等。又如水、火等,若以胜慧分析之,即成为‘色、香、味’等各种之要素,故亦不能再称为水、火等。凡此,给予假名(施设有),而为世间一般常识所认可者,称为世俗谛。对此,色、香、味等乃构成万物存在之要素,其形态纵然碎至极微,或以胜慧分析之,其本质恒常存在而不变,故被视作出世间之佛教真理,称为胜义谛。

  (三)据成实论卷十一立假名品之说,色、香、味等法与涅盘俱为真谛;反之,由色等各种基本要素形成的瓶、水等,以因缘和合,仅有假名而无实体,故称俗谛。例如‘人’系由五蕴和合而成,故亦属俗谛。

  (四)经部主张,依无漏之出世间智及后得之世间正智所认可之诸法,称为胜义谛;反之,依有漏智所认可之诸法,称为世俗谛。

  (五)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之说,以世间常识所能理解之事物,或世间一般约定俗成之道理等,称为世俗谛;依无漏之圣智所澈见的真实之理,称为胜义谛。

  至于苦、集、灭、道四谛与真俗二谛之关系,小乘各部派之看法亦极纷歧,有主张苦、集为世俗谛,灭、道为胜义谛;有主张苦、集、灭三谛为世俗谛,仅以道谛为胜义谛;有主张四谛均为世俗谛,而以‘空’、‘非我’为胜义谛。大毗婆沙论则主张四谛各具世俗与胜义二谛。

  (二)大乘经典有关真俗二谛之说甚为丰富,历来诸家亦各创新义,互别门户,颇有兰菊竞美,相得益彰之妙:

  (一)北本涅盘经卷十三圣行品谓,一般世人所能知者为世谛;出世之人所证知者为第一义谛。复次,‘有名有实’者为第一义谛,‘有名无实’者为俗谛。如四谛之理为第一义谛;旋火之轮、热时之炎、乾闼婆城、龟毛、兔角等则为世俗谛。

  (二)中论卷四观四谛品之说,一切事物无固定不变之本性(即实体、自性),为无生无灭之空;了知此等空无之理,是为第一义谛。又一切事物之空性,为保持空性之作用必须于假现之事物上显现,而由其相依相待之关系产生认识作用;了知此等假名之法,是为世俗谛。世俗谛虽为不究竟之法,然可藉之探索、趋近胜义谛。例如吾人之言语、思想、观念等,均属世俗谛,然若不藉言语、思想、观念等世俗谛,则无从向众生解说超越世俗谛之第一义谛;而无法了知第一义谛,即无法证得涅盘。

  (三)仁王般若经卷上二谛品中,更进一步举出‘二谛相即、真俗不二’之说,亦即自谛理而言,有真俗二谛之别;但若以真实智慧观照之,则二谛不二之理昭然自现。

  (四)三论宗之说,我国自从成实论与中论之讲习展开之后,有关二谛之论究极为兴盛,三论宗之祖吉藏于所著二谛章卷下详述古来对于‘二谛之体’之十四家异说,其中最具代表性者为如下三说,即:(1)二谛之体为一,(2)二谛之体个别,(3)二谛之体为中道。

  其次,吉藏于二谛章、大乘玄论卷一揭出‘于教二谛’与‘四重二谛’之说,以赅摄各种二谛之教说。于教二谛即指‘于之二谛’(于谛)与‘教之二谛’(教谛)。分别言之:(1)‘于’,即‘所依’之义,系指诸佛说法所依之六尘境界(即现实之世界)。同一六尘境界,凡夫见之,视为实有,称为‘于俗谛’;圣者灼鉴,知其为空,称为‘于真谛’。于谛复分本末二种,诸佛未出世以前本即存在,诸佛乃依之而宣说教法者,是为‘所依于谛’(本);听闻诸佛说法,而众生得以理解者,是为‘迷教于谛’(末 )。(2)‘教’,即‘能依’之义,系指诸佛依六尘境界所说之教法。宣说真空妙有之教,称为‘教俗谛’;超越言语思虑而宣说无所得之理者,称为‘教真谛’。上记之本末二种‘于二谛’,与‘教之二谛’,合称三种二谛。

  此外,又有说明毗昙、成实及大乘(二种)之四种二谛,此即四重二谛。(1)第一重以‘有’为俗谛,‘空’为真谛,此系指毗昙家之说。(2)第二

  重以‘有、空’为俗谛,‘非有非空’为真谛,此系指成实家之说。(3)第三重以‘有空、非有非空’的二、不二为俗谛,以‘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的非二、非不二为真谛。(4)第四重以前三重为俗谛,而以‘言亡虑绝’之绝对境界为真谛。第三重与第四重皆指大乘之地论家、摄论家。如下表所示:

  吉藏评论历来之二谛说为‘鼠喽栗二谛’(犹如老鼠食栗,尽食栗肉而残余栗皮;即指真谛为空,俗谛为假有之说),与‘案 二谛’(犹如探水取瓜,复将瓜沉入水中;即指以俗谛为假有,其‘假有原来即空’为真谛之说)二种。

  (五)法相宗之说,窥基于所著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将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所举之四种世俗谛,与成唯识论卷九所说之四种胜义谛归纳成‘四真四俗’(四胜义四世俗)之四种二谛。表解于后。

  详言之:(1)瑜伽师地论举例谓,‘瓶’与‘我’等并无实体存在,但由凡夫之迷情视为实有,遂依照世间一般之见解给予假名,称为世间世俗谛。相对于此,成唯识论谓,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系由因缘所生者,虽会崩坏(故称世间),但因有实体与

  作用,圣者依后得智即可了知,称为世间胜义谛。窥基乃归纳以上二说,而以二谛之‘体’之‘有’、‘无’立二谛之别,称为名事二谛。名,指有名无实,如幻化存在;事,指有名有实之现象之存在。(2)瑜伽师地论谓,五蕴等事乃本来之道理,因有差别,故其相可以判然别之,称为道理世俗谛。对此,成唯识论谓,四谛之理虽有迷悟因果之别,但依无漏智即能了知,称为道理胜义谛。窥基乃依‘事’与‘理’立二谛之别,称为事理二

  谛。(3)瑜伽师地论谓,四谛之理能令修行者趋入涅盘,但须假藉言说以说明迷悟因果之差别,始能了知其相,称为证得世俗谛。对此,成唯识论谓,‘我空’与‘法空’之二空真如须由圣者之智慧观照始能彰显其真实之理,而非凡夫所能了知者,称为证得胜义谛:窥基乃依道理之‘浅’、‘深’立二谛之别,称为浅深二谛。(4)瑜伽师地论谓,二空真如超越一切有为法,仅由圣者之智慧所证知,故须假藉二空之名,而以言语表诠其道理,称为胜义世俗谛。对此,成唯识论谓,非安立之‘一真法界’系超越言语思虑之绝对境界,乃圣者之根本无分别智所证悟者,称为胜义胜义谛。窥基遂依‘言诠’与‘超言诠’立二谛之别,称为诠旨二谛。四世俗谛中之世间世俗谛是‘唯俗非真’;四胜义谛中之胜义胜义谛是‘唯真非俗’。其他之三世俗谛、三胜义谛本为同一,但由于自真俗两面而观,故有所别。

  (六)地论宗之说,慧远(净影寺)于所著大乘义章卷一,判立立性宗、破性宗、破相宗、显实宗等四宗之名,以说明二谛之义有深浅不同。(1)立性宗,系指研究有部教说之毗昙宗。毗昙宗主张事理相对,而以‘事’为世谛,以‘理’为真谛。例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事彼此隔碍,是为世谛;无常、苦等十六圣谛彼此相通,是为真谛。此宗以事理相对立其教说,故又称因缘宗,属于小乘中之浅说。(2)破性宗,系指成实宗。此宗以‘因缘生之假有’为世谛,以‘无自性之空’为真谛,又称假名宗,属于小乘中之深说。(3)破相宗,系指三论宗。此宗以‘一切诸法妄相之有’为世谛,以‘无相之空’为真谛,又称不真宗,属于大乘中之浅说。(4)显实宗,系指慧远自身所属之地论宗。其要旨可分为依持与缘起二义。自依持之义而言,以妄相之法为能依,乃妄有理无之世谛;以真如为所依,其相虽空,然有实体之存在,故为真谛。自缘起之义而言,真如之自体即为真谛,其依缘起所显出之迷悟世界则为世谛。以此宗辨明真如之体,故称真宗,属于大乘中之深说。

  (七)天台宗之说,天台大师智顗于法华玄义卷二下,就化法四教及三种被接,判立‘七种二谛’之说:(1)藏教之二谛,以‘诸法为实生实灭之实有法’为俗谛,以‘灭了此实有法而归于空无之理’为真谛。系指小乘教之说,又称生灭二谛。(2)通教之二谛,以‘诸法为因缘所生之幻有法’为俗谛,以‘既非实有,故即是空’为真谛。系指通于声闻、缘觉、菩萨等三教之说。又称无生二谛。(3)别接通之二谛,以‘诸法为幻有’为俗谛,以‘幻有即空、不空’为真谛。此系别教接于通教所说之二谛,又称含中二谛、单俗复真二谛。(4)圆接通之二谛,以‘诸法为幻有’为俗谛,以‘幻有即空而不空、诸法趣入空而不空’为真谛。此系圆教接于通教所说之二谛,与别接通二谛同称含中二谛。(5)别教之二谛,以‘幻有、幻有即空’为俗谛,以‘不有不空之平等法界’为真谛。此系别受大乘菩萨教说之二谛。又称复俗单中二谛、无量二谛。(6)圆接别之二谛,以‘幻有、幻有即空’为俗谛,以‘不有不空、诸法趣入不有不空’为真谛。此系圆教接于别教所说之二谛。与别教二谛同称复俗单中二谛。(7)圆教之二谛,以‘幻有、幻有即空’为俗谛,以‘诸法趣入有、趣入空、趣入不有不空’为真谛。亦即有空之外,别立中道,有空中三谛隔历,是为俗谛;不偏有空中,三谛相即,圆融无碍,是为真谛。此即天台圆教之二谛,又称无作二谛、和合二谛、不可思议二谛,其真俗二谛,互为一体,圆融不二,其体为中道,此乃历来各家所未论及者。参见本文末之表解。

  (八)末法灯明记转用二谛之意义,称佛法为真谛,王法为俗谛。日本净土真宗承袭此说,谓宗教之信仰(安心)面为真谛,世间之道德面为俗谛,此二者具有相依相资之关系。〔菩萨本业璎珞经卷上、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辩中边论卷中、显扬圣教论卷六、

  大乘庄严论卷二、成实论卷二无相品、卷十五见一谛品、杂阿毗昙心论卷十、摩诃止观卷三上、四教义卷一〕

不是世谛,那叫俗谛。二谛就是真谛和俗谛,也叫做胜义谛和世俗谛。涉及这方面的典籍很多,如:般若摄颂、现观庄严论、中观论、天台宗史、教观纲宗等。你也可以下载一个佛学电子词典,里面有二十多种词典,相应的名词法相都有详尽的解释。

建议你上佛网去查查,应该会查到的


参考文献中引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怎么办?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标准类文件,按照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技术标准字母标志是S。所以,当论文中引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内容,在参考文献中设置的引用格式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为什么很多人说,拉斐尔天使长是代言人?
拉斐尔(Raphael)是基督教传统中的一位天使,被广泛认为是医治和守护的天使。尽管在圣经中没有明确提到拉斐尔是天使长(archangel),但在一些犹太教和基督教文献中,拉斐尔被称为天使长之一。这些文献包括犹太教的《所罗门的智慧》书和基督教的《附传福音》等。拉斐尔被认为是医治和保护的天使,他在《...

在明朝是是否真有明教?朱元璋是否真是靠明教起家建国?波斯是明教的总坛...
敦煌出土的汉文《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简称《仪略》)中列举了摩尼教七部大经及图,可以与《布道书》等科普特文摩尼教文献中的记载相印证:即《彻尽万法根源智经》(《生之福音》或《大福音书》)、《净命宝藏经》(《生命之宝藏》)、《律藏经》或称《药藏经》(《书信》)、《秘密法藏经》(《秘密书》)、《...

论文中引用课本教材怎么标注呢?
论文引用课本教材怎么引用:不同教材参考文献中表示方式。1、连续出版物:文献题名门。刊名。出版年份,卷号 (期号) : 起止页码主要负责者。2、专著:主要负责者。文献题名[M。 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3、论文集:主要负责者。文献题名[C]。 主编。 论文集名。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究竟是《学记》还是《论语》?
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

关于教育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有什么
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 教育研究的科学性直接取决于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加强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是提高教育研究质量与水平的基础。定量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范式之一。因此,加强对定量研究法自身的研究,对于建立和完善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提高教育研究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黄道周大事年记(参考侯真平教授文献)
黄道周大事年记(参考侯真平教授文献) 万历十三年(1585) 二月初九出生于福建漳浦铜山所深井村(今福建东山铜陵)。 万历十七年(1589)5岁 就学。读《论语》,问先生:“孔子止教人读书,有子如何教人孝弟?孔子止教人老实,曾子如何教人省事?”先生不能回答。 万历十九年(1591)7岁 因喜曹植诗,遭黄父斥责,黄父特地...

在教育研究文献中,各位文物、教育史专著、名师教育实录等属于...
【答案】:A 考点:理论性文献指专门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认识的文献,包括教育、专著、论文、文集、教育家评传、方法论著作等。正确答案:A 事实性文献是指专门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事实证据的文献,包括古今中外已被发现和证实的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事实资料,如文物、教育史专著、各种测验量表、各类教育实验...

葛兆光:什么是学术规范
比如研究唐代文学,你要知道《全唐文》、《全唐诗》、两种《唐书》、《册府元龟》、《唐才子传》、《唐诗纪事》、《太平广记》,当然还要知道《全唐诗补编》、《全唐文补遗》,要知道石刻资料,要知道去查《佛藏》、《道藏》里的资料,要对敦煌的文献有一定了解,还要知道关于地理方面的《唐两京城坊考》、《长安志...

参考文献中要引用一本教材 xxx主编 哪种 用哪个字母标识
参考文献中要引用一本教材xxx主编用[M]字母标识。例子:[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论文文献符号:根据参考资料类型可分为专著[M],会议论文集[C],报纸文章[N],...

鹤岗市18519277804: 什么是佛法中的真谛和俗谛 -
系怀小牛: 以在下愚见 , 佛法中唯一的“真谛”应该是 “三界唯心”.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佛法中一直宣扬的是一切都是为心所造,善恶,正邪,祸福等等. 而我把“真谛”打上影号,是因为真正的彻悟,是没有真假的.仅供参考 !

鹤岗市18519277804: 智悲佛网入行论什么叫世谛,什么叫胜义谛 -
系怀小牛: 世谛又名俗谛,胜义谛又名真谛.俗谛是随顺凡夫讲的,我们能听懂.真谛讲的是佛菩萨的境界,我们就不懂了.俗谛讲的是相,真谛讲的是性.性相圆融不二,故真俗亦圆融不二.

鹤岗市18519277804: 佛教的四种真谛指的是什么? -
系怀小牛: 四种真谛是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苦的原因、消除苦难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四谛,又叫作四圣谛.真谛,二谛之一,指从圣人觉悟的角度观察到的诸法实相,究竟绝对的真理,又叫...

鹤岗市18519277804: 真谛是什么意思? -
系怀小牛: 真谛,真切的理论和精义;奥妙所在.原为佛教语.与俗谛合称为“二谛”.亦泛指最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南朝 齐 周颙 《重答张长史书》:“若谓探道家之迹,见其来一于佛者,则是真谛实义,沿文可见矣.” 唐 元稹 《大云寺》诗:“真谛成知别,迷心尚有云.”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昼锦》:“想浮生蒙昧,谁辨雄雌,问前生难解红莲真谛.” 吕澄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五讲:“从真谛来看是空,从俗谛来看是有.”

鹤岗市18519277804: 什么是佛法的真谛 -
系怀小牛: 问:佛法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我前面说过释迦牟尼当初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当时印度许多教派都是有最后解脱的理想的.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

鹤岗市18519277804: 佛家:何为八不? -
系怀小牛:八不即八不中道,又名八不正观,或八不中观,即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中道是中正不偏的道理的意思. 八不中道是三论宗理论与观行的中心.三论宗的根本圣典,是龙树论师所...

鹤岗市18519277804: 真谛的意思是什么 -
系怀小牛: 真谛,词语,意为:真实的道理或意义.真谛作为人名,是南朝梁、陈时期来华的梵僧,梵名拘那罗陀(意译亲依),又名波罗木陀或作波罗末陀,佛教史上一般称之为真谛,有时将南朝“陈”放在名前,称他为陈真谛. 词典释义梵文:sgavf...

鹤岗市18519277804: 真谛的意思 -
系怀小牛: 所谓的真谛,就是指真实不妄之义理的意思.包括:1:真实的道理或意义.2:最佳答案.3:原为佛教语.与俗谛合称为“二谛”.亦泛指最真实的意义或道理,真切的理论和精义,奥妙所在原为佛教语.与俗谛合称为“二谛”.亦泛指最真实的意义或道理,又称为“第一义谛”.

鹤岗市18519277804: 佛教中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
系怀小牛: 当初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夜赌明星,三叹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于是就到鹿野苑去,度憍陈如等五比丘,转四谛FL.第一示转: “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

鹤岗市18519277804: 佛的真谛是什么? -
系怀小牛: 你问的很好,那么首先要来给迷信下个定义,什么叫迷信?常有人批判信佛为迷信.何谓迷信?不经审慎思考和理性明辨,迷迷糊糊相信,称为迷信.批判者往往未曾听经闻法,甚且连'佛'之本意亦无言以对,即主观认定佛教为迷信,此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