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歌‘三美’赏析《再别康桥》

作者&投稿:磨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用诗歌‘三美’赏析《再别康桥》~

绘画美:用了大量拟人、比喻写景。
音乐美:富含韵律。
建筑美:节构整齐、有序。

·教学目标: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以及三美。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A.欣赏诗歌的音乐美。B.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赏析诗歌。·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三美。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走进徐志摩。
下面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请同学们认真感受。大家觉得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嗯,这位同学读的很美,因为对诗歌的感觉到位,同时这首诗本身就很美。
作者徐志摩是诗新月诗派的代表,新月诗派强调新诗最主要的审美特点是“和谐”与“均齐”,《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PPT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那《再别康桥》这首诗,又是怎样体现这“三美”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嗯,那我们称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也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板书:回环往复)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的,那么《在别康桥》这首诗中压韵了吗?(押韵了)
好,那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诗中出现的韵脚。同学们找到了吗?好,我们来一起说说看。韵脚为: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非常好,那么我们可以发现,诗中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而且节节换韵。所以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板书:韵律和谐)整首诗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这就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板书音乐美)
好,那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重回康桥的徐志摩,被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呢?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很好,这些美景都集中在诗歌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小节。
下面老师来同学们范读第2小节。好,同学们,老师已经范读完了,那么这一节写的是什么呢?“柳”嗯,很好,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眼中,“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好,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那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呢?——因为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那这里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呀?“比喻的修辞手法”嗯,作者在这里运用暗喻的手法,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这里既写了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将“金柳”替换成“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了呢?不能。对,不能。因为只有“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姿态,苍松翠柏表现得则是男性的阳刚之美。
文中的新娘是夕阳中的新娘,为什么不说是朝阳中的新娘呢?因为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吗?不是。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客舍轻轻柳色新”的诗句,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就连河畔的金柳也不愿让他离开。
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可是诗人却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说明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我们接着再往下看第三节,请一位同学朗读。“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就是把清泉比成虹。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这首诗歌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画面并把它描绘出来。
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譬如:“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在水底招摇”的水草、“彩虹似的梦”、“满载一船"的"星辉”,均给人一种如入画卷的感觉。诗人好像一个高明的画家,把康河岸上、水中的景色涂抹成一幅整体画卷,从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河中的水草、榆阴下的一潭,到梦幻般的彩虹、斑斓的星辉、飘动的云彩,不仅物象鲜明、色彩柔和,而且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黄昏康河美景图。而且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这便是——绘画美。
这首诗歌如同一首优美的小夜曲,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感十足。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本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它的韵脚。这首诗歌从整体上看用韵不一致,但每一节用韵基本相同,可以说是每节押韵,逐节换韵,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这样,通篇章节错落有致。诵读时,自然会有一种旋律感。另外,“轻轻”“俏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使诗歌带有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走路的声音。总之,这首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体现了音乐美。
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诗行的排列上有什么样的特点?本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个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有种建筑的美。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语意相似,遥相呼应,回环复沓,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给人以整体的美感。这就构成了建筑美。
自古写离别的诗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来一起说一说,还记得哪些诗词呢?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离别的对象特别
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
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营造的气氛轻松
《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融入自然、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那“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向往宁静安详自由的生活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含的离情。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视金柳为新娘,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诗人愿做一条水草和康河柔波融为一体,道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爱恋。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写出诗人心中的梦;诗人融情于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第五节寻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最后一节呼应开头,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感情。

-----------------------------------------
·教学目标: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以及三美。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A.欣赏诗歌的音乐美。B.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赏析诗歌。·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三美。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这首淡淡哀愁的离别诗《再别康桥》,去追随徐志摩的脚步。
下面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请同学们认真听。大家觉得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嗯,这位同学读的很美,因为对诗歌的感觉到位,同时这首诗本身就很美。
作者徐志摩是诗新月诗派的代表,(新月诗派强调新诗最主要的审美特点是“和谐”与“均齐”,)《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PPT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那《再别康桥》这首诗,又是怎样体现这“三美”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相似”,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那我们称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也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的,那么《在别康桥》这首诗中压韵了吗?(押韵了)
好,那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诗中出现的韵脚。同学们找到了吗?好,我们来一起说说看。韵脚为: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那么我们可以发现,诗中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而且节节换韵。所以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整首诗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这就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板书音乐美)
好,那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重回康桥的徐志摩,被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呢?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很好,这些美景都集中在诗歌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小节。
下面老师来同学们范读第2小节。好,同学们,老师已经范读完了,很明显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眼中,“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好,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那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呢?——因为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那这里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呀?“比喻的修辞手法”嗯,作者在这里运用暗喻的手法,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这里既写了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将“金柳”替换成“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了呢?不能。对,不能。因为只有“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姿态,苍松翠柏表现得则是男性的阳刚之美。
文中的新娘是夕阳中的新娘,为什么不说是朝阳中的新娘呢?因为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所以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那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吗?不是。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客舍轻轻柳色新”的诗句,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就连河畔的金柳也不愿让他离开。
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可是诗人却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说明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我们接着再往下看第三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在这里“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如“招摇撞骗”中的“招摇”,但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就是把清泉比成虹。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这首诗歌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画面并把它描绘出来。
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譬如:“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在水底招摇”的水草、“彩虹似的梦”、“满载一船"的"星辉”,均给人一种如入画卷的感觉。诗人好像一个高明的画家,把康河岸上、水中的景色涂抹成一幅整体画卷,从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河中的水草、榆阴下的一潭,到梦幻般的彩虹、斑斓的星辉、飘动的云彩,不仅物象鲜明、色彩柔和,而且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黄昏康河美景图。而且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这便是——绘画美。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诗行的排列上有什么样的特点?本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个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有种建筑的美。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语意相似,遥相呼应,回环复沓,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给人以整体的美感。这就构成了建筑美。
徐志摩运用这三美强化了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情感,另外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萦绕在我们读者心头。
最后,我们来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运用从意象和形式等方面入手鉴赏诗歌的方法,赏析《沙扬娜拉》,并写一片不少于500字赏析文。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离别的对象特别
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营造的气氛轻松
徐志摩选择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融入自然、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那“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向往宁静安详自由的生活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含的离情。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视金柳为新娘,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诗人愿做一条水草和康河柔波融为一体,道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爱恋。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写出诗人心中的梦;诗人融情于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第五节寻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最后一节呼应开头,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感情。

1. 绘画美:

徐志摩采用了丰富的色彩和物象,使诗歌呈现出一种画面的美感。这首诗使用了金色、青色等颜色,并且采用了给人以色彩和画面想象的“云彩、夕阳、柳树、青荇、水草、榆荫、彩虹、星辉”等物象,并且诗人对于物象非常善于选择和调配,使整个画面具有一种和谐统一的感觉。而在描写大自然景物的同时,诗人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这首诗歌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徐志摩传统诗歌和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诗歌渊源。徐志摩早年接受到大量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传统诗歌及绘画等讲究托物言志,善于利用各种物象来委婉地表达人的思想和情绪,同时受到老庄等哲学思想的影响,讲究天地、自然风物与人的和谐,即“物我合一”或“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如大家熟悉的既是诗人又是画家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是典型的物我合一的词曲。而徐志摩推崇的王维,更是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同时,徐志摩年轻时游学于英国,又受到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这些诗歌讲究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也主张抒发个人的情感。徐志摩将这两种诗歌资源融合统一在了一起,在展示物象的同时,也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形成了这首物象和个人情感相互交错、融合的诗歌。使《再别康桥》具有了一种中西融合的特点和和谐圆融的诗歌境界。

2. 音乐美:

诗和词原本就是用来吟诵或歌唱的艺术形式,它的美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流畅的音乐性。徐志摩是非常重视这一点的,他曾说过:

“……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诗歌的音乐性主要是由诗歌的韵律所形成的。在这首诗中主要是由押韵、音尺、叠词、顶真及开头和末尾的呼应等形成的。押韵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这首诗采取了灵活的押韵,整首诗不拘泥于七个小节一个韵,而是每小节的二四句押一个韵,第一节和末尾一节押相同的韵,形成呼应。同时,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而音尺的运用也局部灵活、大体统一。同时,诗歌使用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叠词、顶真等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使这首诗歌形成了一种流畅的音乐感。

3.建筑美:

在诗歌的形式上,相对于早期白话诗和郭沫若诗歌的过度散漫,“三美”的提出者闻一多采用了整齐划一的段落和句式,如《死水》这首诗,全诗五段、每段四句,每句九个字,非常严格。但是和古典诗歌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情感又使这种严格的形式限制了诗歌的正常发挥。而徐志摩显然超越了二者。他的诗歌在形式上局部自由、整体和谐,《再别康桥》一共七个小节,每节四句,每节中一三句、二四句大体一致。前后段的内容和形式又形成呼应。这种局部灵活、整体和谐的形式既照顾了诗歌的艺术性,又充分地发挥了作者的才情。

徐志摩的诗歌高度地实现了新月派“三美”的主张,使新诗的诗美继早期白话诗和郭沫若的诗歌之后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推动了中国新诗艺术性的发展。

我是语文老师


用诗歌‘三美’赏析《再别康桥》
在诗歌的形式上,相对于早期白话诗和郭沫若诗歌的过度散漫,“三美”的提出者闻一多采用了整齐划一的段落和句式,如《死水》这首诗,全诗五段、每段四句,每句九个字,非常严格。但是和古典诗歌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情感又使这种严格的形式限制了诗歌的正常发挥。而徐志摩显然超越了二者。他的诗歌在形式上...

用诗歌‘三美’赏析《再别康桥》
绘画美:用了大量拟人、比喻写景。音乐美:富含韵律。建筑美:节构整齐、有序。

诗词的“三美”该如何详细理解?是否适用于新国风?
一、诗词音、形、意之“三美”详解 诗词一美——音美。古代作诗词歌赋将就音韵,这源于诗歌的作用,古代诗歌大多并非用于朗读,而是用来吟唱,所以创作诗词必须要考虑其音乐性。比如诗歌鼻祖《诗经》记载的就是先秦人们的歌曲唱词,很多篇都可以清楚地读出其中的韵律。诗词二美&mda...

诗歌三美是哪三美
根据查询高中文化馆显示,诗歌三美是指诗歌的形式美、意境美和语言美,是体现诗歌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的重要方面。诗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种表现形式,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诗歌的形式美是指诗歌在结构、韵律、格律、语调等方面的美感。诗歌是一种充满艺术张力的文字形式,它所要求的语音、语调...

解释一下闻一多所说的诗歌的"三美"
音乐美是说,在格律和韵律上有很好的把握.绘画美是说,在描写一些景物与事物时,把事物的棱角与状态形容的非常的美.建筑美是说,在文章方面,结构很好,不会很零散,而在内容上也很能体现出建筑学上的有基有底.总而言之,就是他的文章特别是诗歌,(你可以参考一下他的"死水")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

有人任为春江花月夜有“三美”,即意境美、 哲理美、声律美,你怎样理解...
意境美即由诗句所营造的月照春江的空灵意境,哲理美即在诗句所营造的意境之中引发的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声律美即此诗是一首七言古体诗,它按照一定的规律使诗句的平仄和谐,读之如流泉漱玉。

《也许》 哪些方面体现出闻一多诗歌“三美”的理论主张?
尤其特别的是,作者只在全诗结尾用了一个句号,中间没有一个句号或任何起句号作用的其它符号,这在《死水》中是绝无仅有的。它突出强调了诗作的整体性。在激烈的情感冲击下,诗人一气呵成,写就了这首深沉悲愤的悼亡之作。在《也许》中,诗人的情感是悲切激壮的,它象地下的岩浆,奔突流走,时刻...

诗歌三美是什么
诗歌“三美”:新月派的新诗主张,闻一多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

闻一多说诗歌有“三美”,对照《子衿》,三美是如何体现的?
“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

闻一多提出新诗要具备三美
闻一多提出新诗要具备的三美包括建筑美、绘画美和音乐美。1、建筑美指的是诗歌的篇章结构要严谨、对称、均衡,有层次感。闻一多认为,诗歌的建筑美可以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视觉上的美感,使诗歌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2、绘画美指的是诗歌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绘形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鲜明的画面...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19711244082: 试从“三美”的角度去鉴赏《再别康桥》这首诗. -
苏皆长源:[答案]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19711244082: 用诗歌'三美'赏析《再别康桥》不少于200字 -
苏皆长源:[答案] 1. 绘画美: 徐志摩采用了丰富的色彩和物象,使诗歌呈现出一种画面的美感.这首诗使用了金色、青色等颜色,并且采用了给人以色彩和画面想象的“云彩、夕阳、柳树、青荇、水草、榆荫、彩虹、星辉”等物象,并且诗人对...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19711244082: 结合再别康桥诗作内容,说说三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
苏皆长源: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19711244082: 试从“三美”的角度去鉴赏《再别康桥》这首诗. -
苏皆长源: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19711244082: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怎么体现三美具体哪些句子体现三美,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分析一下句子... -
苏皆长源:[答案] 一、绘画的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19711244082: 再别康桥的赏析 -
苏皆长源: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19711244082: 再别康桥中找两种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
苏皆长源:[答案] 《再别康桥》在艺术上遵循“三美”原则 :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1.音乐美(押韵)A、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以《再别康桥》为例,其押韵,韵脚为:来,彩(ái);娘,漾(iá...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19711244082: 《再别康桥》怎样体现了 “新月派”的“三美”理论? -
苏皆长源:[答案] 一、绘画的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19711244082: 《再别康桥》中的三美体现在诗中什么地方? -
苏皆长源: 《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第一节写久违的学生作别母校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生怕打扰了康桥的静谧;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19711244082: 《再别康桥》谈谈你对新格律诗“三美”的认识 -
苏皆长源: 闻一多所主张的三美为”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再别康桥》中的音乐美着重体现在押韵上,押韵采用隔句押韵和数句换韵等手法,并且着力将韵脚控制在平声之内,具有舒缓、轻柔的音调.建筑美体现在顶针及咏叹式的排比上,营造出了诗句间结构相呼之美.绘画美更不用说,认真品读诗歌的人,都能感受到那柔波在心头的荡漾,一船星辉的璀璨,以及天边那一抹不必带走的云彩等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