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还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作者&投稿:晏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问,道德经里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妙字和徼字是什么意思?~

[总结:.“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句(按帛书: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该句有四种主要解读方法:
1、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强调“常无”“常有”是“道”的两状态属性。如《庄子-天下》评老子“建之以常无有”。
2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E Q- g, p4 n6 J @& s" i
强调人应该“常”通过“无欲”和“有欲”的心理状态出发,来认识“道”。这也是后来“心传”论与“丹道”论的理论主纲。3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乃古汉先生的解读。意思大抵是“道的‘妙’常不可有所凭借来认识,道的‘徼’常可有所凭借来认识”。(可能我理解有偏,以下系古先生原话:
按,此句当依帛书作:“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它的意思是:所以我从来都不希望啊通过什么观得大道的奥妙,只是常常希望啊通过什么观得大道的行迹。) 4 “故(道)常无欲,以观其妙;(道)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种观点认为“道”有思维意志,“神化”了“道”。'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注: 「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无而後生。故常无欲,空虚(其怀),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案:严灵峰先生指出道藏河上公等「四家集注」本,及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本,「空虚」下并有「其怀」二字。当据补。(参看严著:「陶鸿庆老子王弼注勘误」补正。以下涉及此书时,简名曰严著:陶勘补正)。

  王注以「常无欲」点句。三十四章:「常无欲,可名於小。」故如此点句,亦未始无据。言人当「常无欲,空虚其怀」,而後可以观道之始物之妙。王注解「妙」为「微之极」。「微之极」之妙亦指道而言也。「始於微而後成,始於无而後生」,为同义之重复句。「始於微」即「始於无」,成即生。道即无,妙即「无」之「无限妙用」也。不无,不能妙。故须「常无欲」以观之。言自己常在「无欲」之心境中,即可以通道之为无,以及无之为妙也。「无」非逻辑否定之无,亦非抽象之死体。故以妙状其具体而真实之无限之用。(非「有限之定用」。有限之定用则利也)。故「无」即下文所述及之「冲虚之玄德」也。微与妙皆其属性。成与生有时不同,有时同。若成为「终成」,生为「始生」,两相对言,则不同。此处则同。决於「始」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显然,这里的“无”、“有”、“常无”、“常有”、“玄”都是对“道”的指称和描述,“无”和“有”乃是“同出而异名”,“有”并非“万物”,而是“万物之母”,而“万物之母”也就是“道”。而如果我们将“有生于无”的“有”理解为“万有”或“万物”,就会使老子对“道”的论述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前后矛盾。可是,第四十章却又明明白白地说“有生于无”,既然是“有生于无”,那就有一个本末和先后的问题了,这显然与《老子》第一章的论述无法对应。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老子真的是前后矛盾、思维混乱吗?这个问题长期地困扰着我们,使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所幸的是,新近郭店战国竹简本《老子》的出土,终于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团。原来今本《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竹简本为“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今本衍出了一个“有”字。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足以导致解释上的大相径庭,本来,“有”和“无”乃是“道”的一体两面,都是指称道体的(“同出而异名”),它们之间原本并无本末、体用和先后的问题,可是今本“有生于无”的表述却导致了本末先后的判断,给老学体系带来了不一致的解释。现在郭店简本的出土,长期以来困扰着学术界的这一难题终于得以冰释,同时也印证了我们的一贯判断:“无”和“有”乃是“道”的两种属性,都是指称“道”的,所谓“无”,即指“道”的形而上性,所谓“有”,乃是指形而上之“道”蕴涵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最终要由形而上的世界落向形而下的世界而创生万物。这样,《老子》四十章这句话,就可以而且也应该理解为:天下万物生于“无”和“有”相统一的“道”,“道”是天下万物的总根源。老子的这一认识无疑是深刻的。

正确答案: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
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
如果你能不看白话解释,直接通读全文,就能看出:
1,第二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重点讨论有与无,承上启下。
2,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3,“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等等,而所谓的“有欲”一词全篇仅出现一次,如当此解,孤零零不能通贯全文。读古文不能断章取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所以说经常保持没有的状态,才想了解它的玄妙

是 故常无,欲以观其


《道德经》全部翻译
道德经之《德经》老子道德经译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文】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

关于道德经的问题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

请大家推荐道德经或其他经典中的一段或一句话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二章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俗译】“道”是可以进行论述和说明的,然而本文所要专门讨论的“道”是“非常道”。“名”是可以进行命名和称呼的,然而本文所...

国学老子道德经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为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朱子云:“道犹路也,人之所共同也”。其实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理,故谓之道。天地未判以前,此道悬于太空;天地既辟以后,此道寄诸天壤。是道也,何道也?先天地而长存,后天地而不敝。生于天地之先,混于虚无之内,无可见...

道德经全文免费下载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德经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

老子四章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老子四章每一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其观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

“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什么意思?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

“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的译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徼(jiao),本意是边际、边界。在这里引申端倪的意思。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原文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 意思是:宇宙万物最初没有名字,不做分别。有了名字,才分出万物。因此,...

《道德经》优秀阅读心得和收获【5篇】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一样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能够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那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

莲都区15128296009: 道德经中,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还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
滑熊阿乐: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注: 「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於微而后成,始於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其怀),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案:严灵峰先生指出道藏河上公等「四家集注」本,及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本,「空虚」下并有「其怀」...

莲都区15128296009: 道德经中一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字怎样念? -
滑熊阿乐:[答案] ● 徼 jiǎoㄐㄧㄠˇ ◎ 同“侥”. ◎ 求. 笔画数:16,部首:彳,笔顺编号:3323251141533134 其它字义 -------------------------------------------------------------------------------- — 汉 典 Zdic.net — ● 徼 jiàoㄐㄧㄠˋ ◎ 边界:~外. ◎ 巡逻,巡察:~巡.~道(巡查警...

莲都区15128296009: “常有,欲以观其徼”是什么意思? -
滑熊阿乐:[答案] 《老子道德经》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自古及今译道德经者不计其数,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以儒眼看佛,佛不得不儒,若以佛眼看儒,儒不得不佛.站在不...

莲都区15128296009: 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还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
滑熊阿乐: 1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莲都区15128296009: 道德经第一篇“众妙之门”里面有一句:故常无.观其缴.请问是A.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b.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哪个? -
滑熊阿乐:[答案] A 目前最古老完整的版本是马王堆帛书本,这个版本的原文是“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以后的版本因为省去了“也”字,断句就有了分歧,意思也就不一样了.在这个目前最古老的版本中,因为有“也”字,就不存在这个分...

莲都区15128296009: “常有,欲以观其徼”是什么意思 -
滑熊阿乐: 一、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徼(jiao),本意是边际、边界.在这里引申端倪的意思. 二、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原文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 意思是:宇宙万物最初没有名字,不做分别.有了名字,才分出万物.因此,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

莲都区15128296009: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什么意思? -
滑熊阿乐: 本句自古有两种断句的争论. 第一种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解释为:常无,意欲观察其深渊高妙.常有,意欲观察其所归趋. 第二种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解释为:常没有欲(欲可理解为人的情欲和志欲),才能观察到其至小至微.常有欲,才能观察到其规律及目的. 自从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帛书甲乙本后,大家更趋于第二种断句.

莲都区15128296009: 《道德经》上“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哪种断句方法正确??? -
滑熊阿乐: 总结:.“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句(按帛书: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该句有四种主要解读方法: 1、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强调“常无”...

莲都区15128296009: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什么意思 -
滑熊阿乐: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的意思:所以人们能够在恒久的无欲念、无妄想的情形下去体会“道”的妙处;在长期的积极思索的情况下通过对万物的观察能够触摸到“道”的边沿,发现一些端倪.强调“无欲”,力求得道.以:凭着,用以.其:指道. 【出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道德经》

莲都区15128296009: 谁能解释下“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
滑熊阿乐: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意思是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