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通假字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投稿:汉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文中为什么常有“通假字”?究竟是什么缘故?~

因为“通假字”就是古人写错了的字,当时的人因为不知道自己写错了,或者是无法更改了,所以就只能让他流传下来。比如刻在石碑上面,或者是写在典籍上面已经无法更改了。

其实古人是经常写错字的,但是因为当时发现不了,或者是因为没有这个字,只能用其他相近的字来代替。我们为了读懂这篇文章或者字词,就只能尽量还原本字的含义和写法,慢慢的,“通假字”也就多了起来。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诗人都写错过字,比如林则徐写的西安的碑林的匾额上面有一个字就是错的,碑字少了一撇。很多人都猜测林则徐是故意写错的,因为当时的林则徐因为在朝廷上面的决策失误,所以被贬到了新疆伊犁做官,当时林则徐路过西安的时候就题了这个匾额,因为他为了抒发自己内心对朝廷的不满,所以就故意在匾额上面少写了一撇。

但是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卑字其实在古字里面确实是没有头上的一撇的。就是“甲”,其实当时的林则徐可能是想突出自己的文化,但是想不到被后人误解了。而且康熙也曾经写错过字,写“烹”“渔”这样的字时,不知道是因为疏忽还是什么原因,会少些了一点。要么下方只是写了三点,要么水字旁只写了两点,其实这些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通假字”的来源。但是有一些情况也是因为这个字的古体写法和我们熟知的不一样,但是为了和现在的字体一样,就只能否认古体字,让他们变成通假字,来让大家熟知这些字。

“通假字”这个情况非常的常见,我们只要知道他经常“通”的字,就可以理解他的含义了。

文字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文现象.所谓通假,就是指音同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中学语文教材中,把一部分古今字也作为通假字来看待.
通假字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书写或传抄是笔误,或为图省事有意写了笔画较少的音同、音近或形似的别字,后人沿用下来,约定俗成,也就成了通假字.在阅读文言文时,如果遇到某个字在句中用它的本义、引申义都解释不通时,就可以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如:“且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鸿门宴》)一句中,如果把“蚤”解释为“跳蚤”,这句话的意思就不可理解了.这时,如果从同音字角度找答案,把“蚤”看成“早”,全句的意思也就明白了,因此,我们就可以说,在这一句中,“蚤”通“早”.如上所说,古书中的通假字是同音(或近音)代替的产物,但这并不是说所有同音字都可以互相借用.这里的借用是有条件的.一般地说,以下三种情形可以通假:
(1)、声旁字和形声字可以通假.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句中“禽”通“擒”,“禽”是“擒”的声旁字.
(2)、声旁相同的形声字可以通假.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墨子.公输》)句中“距”通“拒”,都是以“巨”为声旁的形声字.
(3)、有时候,形声字还可以和它的声旁字通假,如:“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句中“指”通“旨”,“旨”是“指”的声旁字.
另外,音同或音近的字,也可以通假.如前面所列举的“蚤”通“早”就是一例.了解和掌握相当数量的通假字,学会通假字的辨认方法,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通假,是习见于古文的一种用字现象或行为,是汉字间以某种关系而产生的通用假借。归结来看,通假主要表现为如下情形:
1.同音同义字通假 例:对碁陪谢博,把剑觅徐君(杜甫《别房太尉墓》) “ 碁”通”棋”。
2.同音异义字通假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司马迁《史记》) “蚤”通”早”。
3.音近字通假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苟况《劝学》) “有”通”又”。
4.形似字通假 例:秦王必说见臣(《荆轲刺秦王》) “说”通”悦”。
5.音近形似字通假例:魂魄结兮天沈沈,鬼神聚兮云(李华《吊古战场文》) “沈”通”沉”。
6.义近字通假 例: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贾谊《论积贮疏》) 殴,殴打;驱,驱赶。此可视为“殴”通“驱”。
7.意义相关字通假 例: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盘桓(陶潜《归去来兮辞》) “景”通“影”。
8.多音多义字通假例①: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战国策、魏策》) “趣”通“促”。
例②: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司马光《肥水之战》)“ 趣”通“趋”。
上述几种通假也可笼统分为异体字通假。通假字的使用给古文的阅读、理解造成了困难,又加重了后人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压力。那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呢?主要原因是:
一、字不够用,临时抓差 起初,文字数量极少,人们在欲表达而又没有相应文字情况下,便挪借用字,抓差顶替,完成记事目的,例如上古没有“悦”“现”“智”“返”等字,但这样的新概念却已产生,于是便出现了“说”“见”“知”“反”等的通用替代现象。
二、新生字没约定俗成 有些字本已产生,但尚未被广泛认同,一定时期里新字、旧字还在通互使用,最典型的如“喻”“谕”,直至汉代以前,二者都以“懂得、明白”义通用。再如“樽”字,《庄子》“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句中就已有意义明确的使用,然而时至唐、宋,以“尊”代“樽”者仍数见不鲜,同是杜甫诗,就是“莫思身外无穷事,旦尽尊前有限杯”和“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两种用法,《战国策》“河伯娶妇”文中也存在“取”“娶”同义并用情况。它们说明,相当数量的通假字是在新旧字职能被人们逐渐认定和区分中产生的。
三、字义转移 有的字原本表示了一个明确意义,可后来又造出了具有相同意义的另一字,而且真的鹊巢鸠占,原字本义反而被取消,变成新意义的字了,如“莫”“其”“然”等,都是由于“暮”“萁”“燃”等的分别取代而发生了意义转移,以现在用字标准看,表示原来意义的它们便是通假字了,也就是说,我们再用“莫”字表示“暮”义就错了,就是学习古人也用通假字了。
四、作者笔误 金无足赤,即便名流大家也难免偶有“错别字”流布,科技和文化相对落后的古代,文章中出现错误用字也属正常和可能。例:“太后盛气而揖之”中“揖”我们通常以为它是“胥”的笔误。
五、他人舛错 古籍流传、整理过程中,或传写有误,或故意换字,都有可能造成通假字,如“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句中“揖”,按《史记、赵世家》载,应作“胥”,通“须”,等待意,故“揖”当为后人误写。
六、异体字的使用 异体字与正体字同时产生,同音同义,但跟正体字相比,它笔画多,结构怪异,难于识记和书写,如“仙”和“吊”分别是“仙”和“吊”的另一种写法,所以在古代它们差不多一直以俗字存在,使用范围和频率远远小于正体字。
七、各家各说 数千年语言、文字的演变造成“古今言殊”,它们的研究也见仁见智,成岭成峰,以“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句为例,其中“缦”字就有至少三种解释:①“缦”通“慢”(中国青年出版社《古文选读》),②“缦”通“曼”(张必东、王先海《新编中学语文备课全书》1998版),③缦立:久立(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1995版)。
通假字使文句难读,费解,是中国古文优美乐章中的不和谐音,是精美文化盛宴上拗口硌牙的恼人砾石。它诡谲,故弄玄虚,给读者的阅读带来时间和精力的大量浪费和消耗,严重影响文意的痛快理解与表达,而且,类如手术中用的钢针和缝合线,通假字也是以临时功能者身份“植”入文章的,是终究要取出或者拆除的。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坚持“古为今用”原则,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语感”为指导思想,古文选编谨密严肃,科学务实,基本实现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教育目的和要求,并创新,有发展。
但是还不够。作为民族文化传播、文字改革的重要实践者,教育,理应走在最前面,在文字规范事业上眼界再开阔一些,步子再大一些,热情和勇气再多一分。我们给古文添加了标点符号,我们改革了它的竖写方式,我们修订了包括《庄子》在内的一些诗文的用词、句子甚至层段,我们废除了繁体字,那么,在古文通假字的剔止上,为什么不来一个大的“革命”呢?我们知道,通假字决非风景,它是优美古文脸上一片污目哀心的瘢痂,是猥琐晦黯的一颗陋痣。剔正通假字,不害句意,不损题旨,也丝毫不会削弱古文意义和价值,相反,它会使古文老树著花,重焕灿烂光彩。我以为,具体操作步骤或办法可以是:
1。搞好通假字废除宣传,动员。要确立和交待这一工作的目的、意义、原则和指导方针。
2。从各级各类教材着手,袪除通假字,一律采用今字。我们已经迈出了废除异体字通假的第一步,我们也一定能迈出废除假借字通假、古今字通假的第二步,第三步……专家、学者、教师要联系、沟通,集思广益,去分歧,求统一,让我们的出台观点或结论具有必然的权威性。
3。编订一部《中国古代汉语通假字大辞典》,系统集录和说明中国文字发展中这一独特的历史现象,给各类古文研习者提供检索性帮助。在此基础上,着手进行可能范围内所有通假字的废除。
4。有特殊意义或价值的文献或古籍可以尊重原貌,保留通假字。
鲁迅先生说:“旧形式要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所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它告诉我们,继承文化遗产时,不宜全盘照搬,要有所舍弃,有所改造;尊重历史不是泥古,必须适时和适当的通变,去伪存真。废除通假字,是还历史以真实,是对古文化精华和精髓真正意义的继承和发展。废除通假字任务艰巨,工程浩大庞杂,但只要我们目标明确,信念坚定,勤勉不辍,就能够去就有序地完成这一于古无害,于今有益,对未来更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其实最基本的原因就是 在现代人看来它就是 错别字

通假字是错别字吗?通常在2种情况下出现,小学必背《鹿柴》




通假字形成的主要原因
通假字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文字制度、文化传承、语言习惯。一、文字制度 从古至今,中国的文字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在古代,由于文字的书写和传承方式较为简单,通假字的出现就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由于文字的书写方式不同,同一个字可能会有不同的写法,这些不同的写法就...

古文中通假字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它们说明,相当数量的通假字是在新旧字职能被人们逐渐认定和区分中产生的。三、字义转移 有的字原本表示了一个明确意义,可后来又造出了具有相同意义的另一字,而且真的鹊巢鸠占,原字本义反而被取消,变成新意义的字了,如“莫”“其”“然”等,都是由于“暮”“萁”“燃”等的分别取代而发生了...

元和原是通假字吗?
因此,古文的“元”就是现在的“原”。它们不是通假,属于古今字。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它们互为异体字。

我国古文当中为何常有通假字?古人为何故意去写错字呢?
出现通假字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古代文化程度发展并不是很健全的情况下,对于文字的发明没有达到面面俱到的一种程度,所以一些古人在写文章的时候便会使用通假字来具体替代某一个字。其次,通假字的出现是现代人们所赋予的一种概念,因为人们在研究文言文的时候发现如果将古文中所使用的某个字放在文中与...

通假字产生的原因
我个人对于古文中出现通假字的意义是这么理解的,仅供参考:一、书写错误。我们每个人在进行书写的时候,都会犯写错别字的错误。对吧?不知道大家是否玩过这种挑战的游戏:书写阿拉伯数字从1到1000,在规定时间内,看谁能做到一次性的书写准确,不出错?。所以对于古文中通假字的理解,就是:它其实是...

文言文当中有很多的通假字,它是古人写的错别字吗?
通假字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第一个原因:汉字发展还未成型的时候,允许借用同音(近音)的字来表示;我们都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拉丁语系是表音文字。从根本上说,汉字...

古文中为什么有通假字?
某些“别字”流传久了,也就渐渐相沿成了习惯,所以古书中的许多通假字与其本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某通某)是相当固定的。 古书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碰到通假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缚,“以声求义”,找同它的本义,不能望文生义而“硬解”。清代学者王念孙说得好:“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

为什么古人写错了字叫“通假字”,而我们写错字叫“错别字”呢?
其实主要有以下的原因。1、通假字的原理是谐声 在进行古文的阅读的时候,如果细心一点的人应该会发现文中出现的绝大多数的通假字几乎和他所同的字以及读音都十分的相似。甚至是一样的。古人之所以这样做只不过是利用了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来互相代表,然后放在当时不同的语境当中来表达而已,...

古文中常用通假字
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150 个) 1.案:通"按",察看 .图。(《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列传》)_ 2.颁:通"斑"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_ 3.板:通"版" .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板》)_ 4.倍:通"背",违背 .德也。(《鸿门宴》)倍德也。(《...

文言文中为什么会有通假字的出现?
一、文字有个演化的过程。最简单大家都知道的就是繁体到简体的演化。古人的字比现在写的要复杂,所以简化过程中,就出现了个别字和古文不一样。于是就~~通假了 二、我们都知道古代写作的东西要流转,最早需要抄写!后来才有了印刷,印刷产生的前期,抄写的过程中有可能抄错了,因此~~三、古代的文人也...

依安县18597985299: 文言文中为什么会有通假字的出现? -
职轻益肝: 一、文字有个演化的过程.最简单大家都知道的就是繁体到简体的演化.古人的字比现在写的要复杂,所以简化过程中,就出现了个别字和古文不一样.于是就~~通假了 二、我们都知道古代写作的东西要流转,最早需要抄写!后来才有了印刷...

依安县18597985299: 古文中的通假字是怎么回事? -
职轻益肝: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依安县18597985299: 古时的通假字是怎么产生的 -
职轻益肝: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

依安县18597985299: 古文中为什么会有通假字? -
职轻益肝: 汉字的历史悠久,演变复杂.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现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这里用“...

依安县18597985299: 请问古文中的通假字是怎么产生的? -
职轻益肝:[答案] 文字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文现象.所谓通假,就是指音同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中学语文教材中,把一部分古今字也作为通假字来看待. 通假字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书写或传抄是笔误,或为图省事有意写了笔画...

依安县18597985299: 文言文中为什么会出现通假字 -
职轻益肝: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依安县18597985299: 古代文言文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通假字? -
职轻益肝: 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

依安县18597985299: 古文中通假字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
职轻益肝: 通假,是习见于古文的一种用字现象或行为,是汉字间以某种关系而产生的通用假借.归结来看,通假主要表现为如下情形:1.同音同义字通假 例:对碁陪谢博,把剑觅徐君(杜甫《别房太尉...

依安县18597985299: 为什么文言文里有通假字 -
职轻益肝: 一、当时的文字不够表达而借用的 二、错别字,笔误

依安县18597985299: 为什么文言文里有通假字 -
职轻益肝:[答案] 应该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言方式有所改变,现代人为了能够用现代汉语解释,就说那个字是通假字,“通”是通用的意思,“假”是假设的意思,我想古人作者肯定不承认自己的是通假字,这个名称是后来设定的.还有一种可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