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道的四禅八定

作者&投稿:柳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禅道是什么...?~

一般指僧侣所修之道。亦特指禅定之道。   语出: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辨》:“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佛家证入"定"的方法之一就是禅.(四禅八定)   最高的禅境非末那识作用.更非我等末那识所能理解.   【四禅八定】   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八定是色界的四禅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下面详解)   【四禅】   色界静虑的四种区分。即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禅者,禅那(dhya^na)之略,译作静虑。故又名四静虑。《长阿含》卷八〈众集经〉云(大正1·50c)∶   ‘复有四法,谓四禅。于是比丘除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于初禅。灭有觉观内信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离喜修舍念进自知身乐,诸圣所求忆念舍乐,入第三禅。离苦乐行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   《杂阿含》卷十七云(大正2·121b)∶‘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第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时出入息止息。’   禅者,静虑之意,即由寂静能审虑,如实了知之谓。然审虑以慧为体,故其他之定亦皆名静虑,而此四禅静虑之义最胜,乃独得禅之名。《俱舍论》卷二十八云(大正29·145b)∶   ‘此宗审虑以慧为体,若尔,诸等持皆应名静虑;不尔,唯胜方立此名。如世间言,发光名日,非萤烛等亦得日名。静虑如何独名为胜,诸等持内唯此摄支,止观均行最能审虑,得现法乐住及乐通行名,故此等持独名静虑。’   依此可知色界四禅能摄寻伺喜乐等诸静虑支,而止(奢摩他)观(毗钵舍那)均行最能审虑,故特名为四静虑。

禅 道

●是什么让我们的心灵禁闭?谁能开启尘封的闸门?

心是人的圣殿,本应该金碧辉煌,世俗的万千杂念将它遮蔽掩埋,使它的光彩无法显现。透过每一缕阳光都能见到太阳;通过每一个念头都能抵达心灵。光的源头是太阳,念的源头是真心。遗失在源头的东西,必须逆流而上才能找到。悟必须从心而起。

●人生只有两种结果,悟或者误。悟只有一种,误却有无数。心正,崎岖即为坦途;心不正,大道却为邪路。

真理若是明月,指向月亮的手指是什么?看见明月,不是手指,而是自己的眼睛。手指可以没有,月却常在。

同是明月一轮,不是都可以照见;同是清风拂面,有悟更有不悟。梅花有香,谁能闻见。谁又不能?

如果牵引木偶的线突然停止拉动,是否顿时万籁空寂?木偶仍在,以前所有的故事,岂非恍如一梦?

扬眉转眼,指手画脚,当木偶看见系在身上连线的瞬间,是否就顿悟无我?



●佛家八万四千法门,殊途同归,都是教人去掉执着。去掉执着,如拔掉花园扎草,草除掉了,才见花朵.

执着心就如蔽日的云儿。去掉执着,即显佛性。放不下是执着,放下就是解脱.

要破除妄止,须无心于物,无意于事,一切修行,自在无为。一切放下,于相而离相,于念而无念.

人生而有限,世界却广阔无垠。物无尽而欲未穷,物尚在却身已灭.

黄檗云:“但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走,未曾踏着一片地.”

云门丈偃说:“终日说事,未曾道着一字;终日着衣,未曾挂着一丝”



禅者之境也



青源唯信说:“三十年前未参禅,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禅让我们在日常的行走坐卧之间,洞见人生其谛。所留于峰寒色,雨滴岩花,皆能指示心要,妙悟禅机.

万物皆佛,众生虽迷,但本性不失。只要灭诸妄念,脱诸系缚,即可出凡入圣,由染转净。

佛尽在一切平凡事中,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正是翠竹法身,黄花般若.

佛家证入定的方法之一就是禅。(四禅八定)
最高的禅境非末那识作用。更非我等末那识所能理解。
【四禅八定】
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八定是色界的四禅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 色界静虑的四种区分。即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禅者,禅那(dhya^na)之略,译作静虑。故又名四静虑。《长阿含》卷八〈众集经〉云(大正1·50c)∶
‘复有四法,谓四禅。于是比丘除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于初禅。灭有觉观内信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离喜修舍念进自知身乐,诸圣所求忆念舍乐,入第三禅。离苦乐行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
《杂阿含》卷十七云(大正2·121b)∶‘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第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时出入息止息。’
禅者,静虑之意,即由寂静能审虑,如实了知之谓。然审虑以慧为体,故其他之定亦皆名静虑,而此四禅静虑之义最胜,乃独得禅之名。《俱舍论》卷二十八云(大正29·145b)∶
‘此宗审虑以慧为体,若尔,诸等持皆应名静虑;不尔,唯胜方立此名。如世间言,发光名日,非萤烛等亦得日名。静虑如何独名为胜,诸等持内唯此摄支,止观均行最能审虑,得现法乐住及乐通行名,故此等持独名静虑。’ 依此可知色界四禅能摄寻伺喜乐等诸静虑支,而止(奢摩他)观(毗钵舍那)均行最能审虑,故特名为四静虑。
四禅之别乃由于其静虑支有所不同。《俱舍论》卷二十八云(大正29·145b )∶
‘若一境性是静虑体,依何相立初二三四,具伺喜乐建立为初,由此已明亦具寻义,必俱行故。如烟与火,非伺有喜乐而不与寻俱。渐离前支立二三四。离伺有二,离二有乐,具离三种,如其次第。故一境性分为四种。’
详言之,初禅摄寻、伺、喜、乐及心一境性五支;二禅摄内等净、喜、乐及心一境性四支;三禅摄行舍、正念、正慧、受乐及心一境性五支;四禅摄行舍、念清净、非苦乐受及心一境性四支,总共十八支。但实支之体唯十一种,即初禅的五支,二禅的内等净,三禅的净、念、慧及乐,四禅的舍受。
其中,初禅摄寻、伺、喜、乐及心一境性五支;因静虑之体心一境性即三摩地,故四静虑皆以之为自性。寻伺,旧译为觉观,即心之粗分别性名为寻或觉;心之细分别性名为伺或观。初禅尚有寻伺二支未离粗细分别,故称之为有寻有伺或有觉有观。而喜乐二支,是说初禅离欲界之恶而喜受,身感乐受,故名为离生喜乐。二禅摄内等净、喜、乐及心一境性四支;心一境性如上述,为二禅的自性支。内等净者,以二禅既离初禅寻伺尘浊法而内信相明净,故得名,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喜乐,是说依此定而生最胜喜乐,故二禅名为定生喜乐。
三禅摄行舍、正念、正慧、受乐及心一境性五支。心一境性如前述为静虑的自性;行舍,是说三禅舍前之轻安,住不苦不乐;正念正慧,是说住于正念正知而不耽于自地的喜乐,进而欣求上地的胜法;受乐,是说离二禅的喜乐尚有自地的妙乐,故三禅称为离喜妙乐地。四禅摄行舍、念清净、非苦乐受与心一境性四支,心一境性如前为静虑的自性。行舍是说四禅亦同三禅舍喜乐;念清净,是说舍念极善清净而其相显了;非苦乐受是说更离三禅之乐而住于平等非苦非乐。故四禅称为舍念清净。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将静虑支分为三种,认为初禅五支中,寻与伺为对治支,喜与乐为利益支,心一境性为自性支;二禅四支中,内等净为对治支,喜与乐为利益支,心一境性为自性支;三禅五支中,舍、正念及正知为对治支,乐为利益支,心一境性为自性支;四禅四支中,舍清净与念清净为对治支,不苦乐受为利益支,心一境性为自性支。
又,《显扬圣教论》卷十九依四静虑说所对治的障,即初禅是治贪恚害寻、苦、忧、犯戒及散乱五障;二禅是治初静虑的贪、寻伺、苦、掉及定下劣性五障;三禅是治第二静虑的贪、喜、踊跃及定下劣性四障;四禅是治入出息与第三静虑的贪、乐、乐作意及定下劣性五障。
总之,远离欲爱,心寂静而能审虑,有寻伺而住喜乐之状态为初禅;离寻伺,信相明净而在喜乐的状态为二禅;离喜乐,正念正知而住自地妙乐为三禅;离脱身心之乐,住不苦不乐而极善清净名为四禅。又作为此四禅入门的定,称为近分定。而四禅则称根本定。就中,初禅近分的未至定同根本定,与寻伺相应,故为有寻有伺。二禅以上的近分亦同根本定均无寻伺,故为无寻无伺。大梵之因的中间定胜初禅,但尚不及二禅,无寻而有伺,故为无寻唯伺。又,此中,未至与近分的净等至,以及根本的无漏等至能断诸惑,而中间定(虽有味等三等至)无断惑之义。
初、二、三静虑有寻、伺、苦、乐、忧、喜及入出息八灾患,故名有动定。对之,第四静虑非八灾患所能动,故名不动定。而初禅有与发业相应的寻伺,故能见闻触,又有起语业,但二禅以上无寻伺故无言语等。若欲起语等时则借下地之识,名之为借起识或借识。此四禅为四无量心等之依地。即就四无量心言之,喜无量心为喜受之摄故依初二静虑,余三无量心则总依六地而离嗔害等四障。又就八解脱而言,初二是依初二静虑、未至及中间而得;第三的净解脱是依第四静虑而得,余则依四无色与灭尽定。就八胜处而言,初四胜处是依初二静虑,后四是依第四静虑。
按禅定在整个印度宗教史上,通见于各个 时代,为最重要的修行法之一,佛陀亦以之为最主要的行法,成道及涅盘之际皆依四禅之法。但禅定的分类,未见于诸奥义书,可能是佛陀时代才产生的。依《过去现在因果经》所述,佛陀成道以前至阿罗逻仙人处受四禅之法,可知此法在当时似乎是流行外道间。又,色界四禅天被认为是修此四禅者应生之处,相对于四禅称定静虑,彼诸天称为生静虑。而四禅诸天的建立可能是在四禅说成立之后。
◎附一∶木村泰贤着·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第三篇(摘录)
佛陀关于禅观,虽说种种三昧,然于其阶级之中,视为最重要者,首当为静虑(即禅那,jha^na,dhya^na)。盖以禅定之进展,分为四阶级之四禅,以明心的修养之道程,乃经文随处所见之模范的禅观也。按此固不必为佛陀所创见,而为当时之某一派,或各派所行者。例如《六十二见经》所举现在涅盘观之五种中,以其四种,即自初禅以至四禅,直视为涅盘观之状态,乃介绍当时之外道说,可为明征。故此或为佛陀出家之初,闻诸阿逻罗等之说,爰依于向来之中道态度,改定之方式。综之,无论其根源在于何处,当佛陀成道时,固依于此四禅定,即入涅盘之际,亦为入于此定。在佛教为禅之一最重要方式,当属无疑。但所惜者,一切经文,对此说明,悉循环于同一文句,不克晓然于其真意,綦为遗憾。今分析其定型的文句,述之如下∶
(1)初禅∶于某种对象为专念之中,渐次去情欲,而至于不善心灭,且依于欲与不善之远离,修禅者而感于欣悦与幸安。一言以蔽之,即味于法悦是也。虽然,此既有关于对象之分别,而又有思虑,故于表象的方面,尚未沈静。爰名此位为初禅定,即指专于情意的方面,沉静之初位也。
(2)二禅∶似此修炼进步,其表象的方面亦静,关于对象之分别思虑已止,心只集中于一点(内静一心)。依此修行者,如前之依于情意的方面之沉静,而感安悦。兹则依于表象之沉静,而感喜乐,此即第二禅。至是修行者,得制伏情意,同时并得制伏表象之乱杂。
(3)三禅∶似此更进一层,离舍幸安心,归于完全平静之状态。以至于正念、正智。身体达于轻安之境,是名第三禅。即指解脱第二禅所得之欢愉,暨其至此之心之集中,更生睿智作用之初位也。
(4)四禅∶由是弥益进步,身体之欢愉亦灭,早已若忘其存在,完全超越苦乐心之平静。亦愈益纯化(舍念清静)不动,以至于湛然如明镜止水之情状,是即第四禅。当此之时,如明澄止水,鱼虌之数,灼然可见,其为观法之对象者,遂完洞澈而为自己之物矣。
耍之,如上四禅之修行,首在由于欲之烦恼,自行解放。次至于表象之统一,由是次第使吾人自身,超于思虑分别以上,与苦乐以上,乃至物质的存在以上。爰以至于寂然不动,睿智荦灼之真纯精神生活为终局。即四禅之特长,一方在制御基于欲之个人意志,同时于他方,则在依于如明镜止水之观智,而碻保其理想境。以术语言,所谓止观平等之定是也。盖偏倾于止,则尝有失却心的活气之虞。偏倾于观,亦有散乱之虞。惟四禅能得其平,且能免其弊,所以推奖为解脱之要道者。以此,至神通等之种种妙用,以为依于修此种定,而能得者,亦权舆于此也。 修禅定时九种摄心的修习过程。又称九种心住。依《大乘庄严经论》卷七所载∶
(1)安住心∶指习禅时,缘系一境,念念相续,使心安住,不致散乱。
(2)摄住心∶意指觉知一念稍稍散动,即摄持其心使宁静。
(3)解住心∶谓解知觉观之心若攀缘外广,则令收敛安住。
(4)转住心∶指觉心已息,不再动摇,转而乐于安住。
(5)伏住心∶指久住静定而萌厌心时,须将其折伏,益加精进。
(6)息住心∶谓内心忽然乱动生起过失时,要立即使其止息。
(7)灭住心∶指贪爱等妄念起时,要猛省方便,使其灭除。
(8)性住心∶谓妄念止息,知心性本来光明,任运安住。
(9)持住心∶谓功行纯熟,心住正定,不由作意,任运持善不失,持恶不生。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称此九住心为‘九种心住’。指内住、等住(又称续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等持。印顺《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释之云∶
‘从初学的摄心,到成就正定,有九住心,也就是住心的修习过程,可分为九个阶段∶
(1)内住∶一般人,一向是心向外散;儒者称为放心,如鸡犬的放失而不知归家一样。修止,就是要收摄此外散的心,使心住到内心所缘上来,不让他向外跑。
(2)续住∶起初摄心时,心是粗动不息的,如恶马的腾跃一样,不肯就范。修习久了,动心也多少息下来了,才能心住内境,相续而住,不再流散了。
(3)安住∶虽说相续而住,但还不是没有失念而流散的时候。但修习到这,能做到妄念一起,心一外散,就立即觉了,摄心还住于所缘中。到这阶段,心才可说安定了。
(4)近住∶这是功夫更进了!已能做到不起妄念,不向外散失。因为妄念将起,就能预先觉了,先为制伏。这样,心能安定住于所缘,不会远散出去,所以叫近住。
(5)调顺∶色声香味触——五欲;贪嗔痴——三毒;加男女为十相,这是能使心流散的。现在心已安住了,深知定的功德,也就能了知“欲”的过失。所以以静制欲,内心柔和调顺,不会因这些相的诱惑而散乱。
(6)寂静∶十相是重于外境的诱惑,还有内心发出的“不善”法,如不正寻思——国土寻思、亲里寻思、不死寻思、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等。五盖——贪欲、嗔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对这些,也能以内心的安定功德而克制他,免受他的扰乱。到这,内心是寂静了。寂静,如中夜的寂无声息一样,并非是涅盘的寂静。
(7)最极寂静∶上面的寂静,还是以静而制伏寻思等烦恼,还不是没有现起。现在能进步到∶寻思等一起,就立即除遣,立刻除灭。前四住心,是安住所缘的过程。但修止成定,主要是为了离欲恶不善法,所以定力一强,从(5)到(7),就是降伏烦恼的过程。心静而又净,这才趣向正定了。
(8)专注一趣∶心已安住,不受内外不良因素所动乱,临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阶段。就此努力使心能专注于同一,能不断的,任运的(自然而然的)相续而住。
(9)等持∶这是专注一趣的更进步,功夫纯熟,不要再加功用,无作行而任运自在的,无散乱的相续而住。修习止而到达这一阶段,就是要得定了。
修定的方法不一;到达的时间,也因人而不同。住心的教授,也说有种种,如八断行等都是。但从最初摄心,到成就正定,叙述这一完整的学程,依圣者所说∶修止的方便过程,不会超越九住心的,也就是不外乎九住心的法门。所以修习止,应依此修习,而认识自己的进程,到了什么阶段,以免增上慢而贻误了自己。’
近人陈健民以为无论何种修行人,皆应先行勤修九住心,并以为九住心可对治三魔。陈氏弟子林钰堂在所撰《沐恩录》书中,尝载陈氏之见解如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论净宗之念佛、密宗之观想或禅宗之参悟,欲得成就,皆需先调己心,使免散乱、昏沉及忘失正念三魔。佛法三千年来,实修佛教徒虽亦不少,然成就者则凤毛麟角。细考其因,皆以其定力未先下苦功。因此闻思二慧所得抽象之空性真理无力凝固而成修慧之具体证量。师再喻曰∶习定如磨剑,必先去其上三魔之锈。当其剑锋已锐,则可由止修观,斩除五种利使。方得真参实悟。具足正见正力以压倒五钝使于无我空性中。九住基础不先建立,何来成就乎?本人所以特写此条唤醒大众,皆注意之。’
‘九住所对治之三魔,即散乱、昏沉与忘失正念。前三住∶初住、续住、回住乃对治散乱。再修四、五近住至伏住。散乱心既渐次调伏,易堕昏沉。故必接修六、七寂住、最寂住,以求寂静。久而茫然呆坐。此时当仰头睁目,抖擞精神,而进修第八专住。专住既成。渐能随意,平等安住任何一处,即成第九等住。止之定功至此方告大成。如上所示,程序分明,既便修习,又易成就。行人于此宜深致力焉!




四禅八定是哪四禅,哪八定
四禅八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非非想处、非非非想处。总共是八次定,前边的称为四禅。

请问四禅八定的具体修法~
八定:1、空无边处定:一个人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须把种种色想灭掉,既是灭掉色想与有对想;色想是因眼识而生起的;2、识无边处定:修行者继续修习禅定时,他会发现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也是一种苦,因为他是一种想,表示他还有心念;3、无所有处定:如果继续修下去,修行者会发现心识还在那边产...

禅道的四禅八定
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八定是色界的四禅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 色界静虑的四种区分。即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禅者,禅那(dhya^na)之略,译作静虑。故又名四静虑。《长阿含》卷八〈众集经〉云(大正1·50c)∶‘复有四法,谓四禅。于是比丘除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于初禅。灭有觉...

四禅八定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有没有脱离轮回?听说外道也可以修四禅八定...
四禅八定就是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所以四禅八定的最高境界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定。四禅八定都没有脱离轮回。外道也可以修四禅八定。

什么是四禅八定
四禅是为了破二元对立的有色界,破苦破乐,证无乐之乐境界。四定则是破有破空,灭尽定本不是四禅八定中的,但因四禅八定不够究竟因此才加上灭尽定,也就是连破也要破才行……另外补充一下四禅八定并非只有在打坐时才能出现,拿初禅举例,我们在生活中其实就可以常常体验得到,比如体验到无私的...

什么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和八定?
四禅是指: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今次诸戒品而辨四禅者。四禅八定是指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为‘定’。 故合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又若区别色界及无色界之...

佛教里的四禅八定是什么意思?说得通俗易懂一点
佛教里的八定是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通俗的说法就是八定包括:色界天之四禅和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 色界天之四禅具体是指: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 初禅是一个人进入欲界未到地定后,继续修出离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来越深,原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会感觉到又再动起来...

四禅八定是什么
四禅八定的典故:1、在当时,佛祖已经再也找不到明师,只好自己到雪山修苦行了,一天只吃一个干果,六年后,佛祖认为苦行也不是道。2、佛祖下了雪山,来到恒河边上,因为苦行没有体力,晕倒了,在接受了牧羊女乳酪的供养后,恢复了体力,渡过恒河,来到菩提树下,打坐,发愿:“不成正觉,不起此座...

四禅八定系列之(一)
四禅八定系列之(一)道教内丹功简析 内丹功起源甚古  至唐宋而盛  迄今已数千年 考历代丹经 隐晦至极 名相繁复 实难下手 兹略去繁复内丹术语 参就自己读丹经心得 举其概要  略述如下  以公同好  抛砖引玉 (一家之言  不喜勿喷)盖人之初 父精母血合和&...

什么是四禅八定及禅定修习法门简介
四禅八定是禅定的基础,佛陀在成佛和涅槃时,也曾修行四禅八定功夫作为助缘。练会这些,你才能更加精进。顺便普及一下四禅八定的知识:一、色界四禅
 1、初禅是用各种方式消除种种烦恼、欲念,达到无忧无欲的境界。初禅虽然已经脱离欲界的恶不善法,但是还保有寻和伺等原始思维。
...

复兴区18684899553: 佛教里面的四禅八定是什么意思呢? -
萧定儿童: 四禅(梵catva^ri -dhya^na^ni ),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禅.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为'定'.故合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又若区别色界及无色界之禅定,则色界之禅定'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瑜伽师地论卷十一、摩诃止观卷九〕

复兴区18684899553: 何谓四禅八定 -
萧定儿童: 佛教的四禅八定是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定的合称,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 非非想处定.四禅八定是禅定的基础,佛陀成佛佛和涅槃时,也曾修行四禅八定功夫作为助缘.色界四禅 1、初禅是...

复兴区18684899553: 何为四禅八定? -
萧定儿童: (1)、空无边处定 (2)、识无边处定 (3)、无所有处定 (4)、非想非非想处定 灭尽定

复兴区18684899553: 四禅八定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有没有脱离轮回 -
萧定儿童: 最高境界是“非想非非想定”,若未见道,虽证得“非想非非想定”了,仍没有办法脱离轮回的,舍报后能生到无色界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三界之顶),且寿命可长达八万大劫,但天福受尽舍报时还是要下堕再出生,甚至很可能是下堕三恶道中.若有关兴趣想了解更多,请搜索 华严妙智网,在“读书”中有“学佛释疑”.

复兴区18684899553: 佛教中 入空定 是什么意思 -
萧定儿童: 佛教四禅八定中有:色界四禅与无色界四定,合称四禅八定.入无色界四空定简称入空定,即:1、空无边处定,2、识无边处定,3、无所有处定,4、非想非非想处定.

复兴区18684899553: 可以简单说说四禅八定内容吗? -
萧定儿童: 【四禅八定】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的四禅.色界天的四禅与无色界天的四无色定,合称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与八并举者,因为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为'定'.故合色界的四禅定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又若区别色界及无色界的禅定,则色界之禅定为'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

复兴区18684899553: 阿罗汉的【定】和非想非非想天的四禅八定有什么区别? -
萧定儿童: 阿罗汉的定和非想非非想天的四禅八定主要有以下区别:1. 层次不同:阿罗汉的定主要是指九次第定,它比非想非非想天更高一层.非想非非想定是伏住前六识的作用,能伏八万四千大劫之久,但还不知有第七识恒审思量(我执)的作用.2. 功能不同:阿罗汉的定功能不仅能观察到第七识的我执作用,而且能伏住,凭此功夫摆脱三界的束缚,但还见不到第八识.而非想非非想定只伏住前六识的作用,不能伏住第七识和第八识.综上所述,阿罗汉的定和非想非非想天的四禅八定在层次和功能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复兴区18684899553: 四禅八定的境界是什么 -
萧定儿童: 你的是不是真四禅?用涅槃经来检测,大般涅槃最适合用来验证那些伪大师!迦叶.如火灾起能烧一切.唯除二禅力不至故.善男子.死火亦尔能烧一切.唯除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势不及故.复次迦叶.如水灾起一切漂没.唯除三禅力不...

复兴区18684899553: 佛教的禅定是真的存在吗 -
萧定儿童: 作为思维修的禅定 作者 : 陈阳具体地开发佛性,必定先讲禅定. 禅定,就是对思维的一种训练,比较高明的办法是在训练中让身体有反应就随着反应,有念头就随着念头,这才叫真实思维修. 只要能空下来,不用把念头“止住”,念头该止...

复兴区18684899553: 《长阿含经》所讲的“禅定”是第八识的禅,还是第六识的四禅八定? -
萧定儿童: 都是心识,还有八与六?此是文字相,佛为了给声闻乘理清妄想而说的,并不是真实之义.但你若从楞伽经中的境界就可以知道,禅定,从一般角度来说,确定是境界比较低一点的, 不过禅定却是一切成佛者所都不能离开的制胜法宝,如来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