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说不分别,不执着善恶。是不是不做善事也不做恶事。达到什么都没有的状态就成佛了?

作者&投稿:不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成佛后知道善恶属于分别心吗~

1.佛教说不分别不执着善恶。但还是要众善奉行。只有行善达到“至善”,断除“法执”,才是不分别不执着善恶的佛的境界。
2.佛经说做善事而不执着分别,才教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到彼岸成佛之意。比如:布施时能够不着于心,才叫“布施波罗蜜”,其他忍辱、持戒、禅定、精进、智慧,都是如此。(见《优婆塞戒经》)
3.“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不著一尘”,这句佛门中著名的话,就是教导我们,虽然不执着善恶邪正,但一切善法修行也不舍弃。
4.成佛的状态,就是《心经》描写的那种境界:“观自在菩萨..................”

复杂的话就不说了。简单的说,佛法是有次第以及次序的。 首先,一定要知道什么是应当做,什么是不应当做,什么是圣者所赞叹,什么是圣者所非议,而这些就包括佛陀所教导我们的五戒十善,杀生,妄语,邪淫,饮酒,偷盗。这五戒是最基本的,最粗糙的善恶区别。佛陀的教导是从世间的善走向出世间的解脱道,因此佛陀所教导的行为就是善,而五戒是善的基本。佛陀所开示的十恶业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粗言、绮语、贪爱、嗔恨、邪见,是为不善事、十恶业。
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善与不善是很重要的。善的身业,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善的语业,包括不说谎话、不挑拨离间、不粗言恶语、不说废话闲语;善的意业,包括不贪婪、不嗔恨、具有正见。

而佛陀更细微的宣说了,十善。业可分为不同的群组和种类。其中一种分法是将它分为善业或恶业。我们有十善业,十个好的决断力或行为,它们是良善的。 布施,持戒、禅定, 恭敬,服务
,回向, 随喜,闻法、说法, 正见。十个善业,事实上它可被分为三类:布施、持戒和修定。恭敬和服务可包含在持戒中;功德回向和随喜可归类在慷慨或布施中;而听经、解经和正见则可归于修定或内心的涵养中。

人们都具备三毒,而走向解脱之道的方法就是灭除三毒。而三毒是不善业,所以我们要以善去对抗它们。这就是走向’放下‘的先决条件。我们实行佛陀的教导,走向’善的解脱道‘,断除三毒。而在断除三毒的过程中,会经过’智‘的开发,而这’智‘是指观智。在这过程里,人们会发觉’不善‘的种种坏处,更加的了解自身。当人们在越来越了解自身的时候,开发’智‘的时候,会了解到世间的’真相‘,那时候就会慢慢的学习’放下执着以及分别‘,因为他看到了’法‘。不再执着世间的种种,心不再有’分别‘万物之念,一切都是平等的。

很多人以执着佛法来混淆人们,但事实上佛陀在经典上说过,解脱圣者就不用再修习佛法,这也是所谓的’无学‘,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佛法,他们也不会执着于佛法。只有解脱圣者才适合用’不执著佛法’,但一般的学人都必须‘坚持’佛法而不是执着。 所以这是次第,次序的问题,而不是一概而论的话题。

在下就白话的去解释,并非什么高深的理论,只是次序问题而已。逻辑以及次序混淆才会造成您的疑问。 佛法不需要去高深化的理论,神格化的仪式,佛法只需要去实行,修行的人。
祝福您幸福,快乐,远离痛苦,无敌意。
萨度,萨度,萨度。

1.佛教说不分别不执着善恶。但还是要众善奉行。只有行善达到“至善”,断除“法执”,才是不分别不执着善恶的佛的境界。
2.佛经说做善事而不执着分别,才教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到彼岸成佛之意。比如:布施时能够不着于心,才叫“布施波罗蜜”,其他忍辱、持戒、禅定、精进、智慧,都是如此。(见《优婆塞戒经》)
3.“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不著一尘”,这句佛门中著名的话,就是教导我们,虽然不执着善恶邪正,但一切善法修行也不舍弃。
4.成佛的状态,就是《心经》描写的那种境界:“观自在菩萨..................”

不执著不分别,是事物指本质上都是因缘而生,都是因缘而灭,不是本来就有的、恒常不变的、唯一绝对的,由此而说诸法空相、诸法平等。善恶好坏都是世间法上的认识,是因为自己的主观感受而采取的执著行为,但由于意识是种个人主观东西,难免因为认识角度方向而出现分歧,因为标准的不统一造成认识的不统一,并带来行为的不同见解。这就是从出世间法来理解的善恶好坏。但佛法不是说一切认识因为空性因为不能分别执著而没有意义,不用去分辩忠奸善恶,佛法是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初始,比如忠诚善良的人他的出发点是什么,他的行为价值是什么,为什么而忠,为什么而善,这才是我们所应赞叹的。不理智的认识区别善恶,只会增加自我的迷惑执著,带来烦恼,而理解善恶背后的东西,才能带来真正的智慧解脱。佛法的目的是解释分析,让我们从多角度认识事物,而不是去放弃认识或者否定事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大家熟知的话,但后面一句要“自净其意”这才是诸佛所言教的关键,佛法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让你自己懂得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怎么去做。不执著于目的和方式,不放弃自我的修正,这就是学佛。做事只是做事,只做自己应该做的,这就是成佛。

佛让我们诸善奉行,是为了以后更好的修行,如果你因为恶报而堕入三恶道,就没有机会再修行了,而不做分别想,是成佛解脱的基础,并不是说什么事也不做,就我们婆娑世界的众生来说,
拒恶向善将使自己的成佛之路变的更容易的多,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充分的福报,每天都在为了
生存而在跟别人和畜生拼命的话,他还能有什么机会和精力去结下佛缘从而修行呢?另外我要解释一下,佛的境界并没你以上说的那么肤浅,如果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福报,那么就多念念佛号,求往生净土吧,不过即使一个人的福报再多,也是摆脱不了烦恼折磨的,如此轮回往复的折腾,
你甘心吗?

大家常常听说的恐怕就是四大皆空了,佛教说一切都是假象,我们的生活其实是一个梦境,在梦境中,善的也是假的,恶的也是假的,所以才叫大家不执着善恶。但并不是说不做善事,是要我们做善事的时候不要太执着,不要放在心上,做善事可以积功累德,可以帮助我们早日脱离这个梦境,脱离了也就成佛了。
我们现在还在梦境中,还没有发现自己在做梦,一时脱离不了,还有苦痛的感受,所以佛陀才教我们多做善事,因为我们多做善事,来生或今生福报就会增加。
真正梦醒了,成佛了所享受到的快乐不是我们平时靠外界五欲六尘刺激获得的快感,而是一种法乐。

第一什么都没有的状态永远不能成佛
第二享受很多福报的状态是天人的目标,将来一样有坐吃山空之时。
第三佛教的不分别、不执著是做了好事不要念念不忘,见到谁和谁说。那不是为了做好事而是为了功利心,虚荣心作怪,
恶对善而言,没有恶之时也就不需要提倡行善了。


佛教里说不要执着,执着是不智慧的,请问一下怎么理解?不执着干什么都要...
一切随缘”,说白了就是世间万物的变化,都可以看做没有发生!因为那都是有因果关系的!为什么有很多和尚起的法号叫“悟…”、“…空”悟也就是想,不过这个悟比想更加深奥。空代表的就是佛教的“四大皆空”既然什么都没有,那又去追求什么呢?所以一切都有其因果,不必强求!不执着也就了然了!

佛说:不可执着
我理解应该是影响修行吧。我们执着的东西,到头来都是空的,放下执着才能获得清静的心,才可以进而谈修行。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是让我们不要执着于有相的一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执着和精进的区别在哪里
但如果在学佛的道路上想有成就必须去除执着。很多人困惑于此不能了达,认为两者是矛盾的。有的人连续念两天佛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执着了,有的人看到别人专心做点什么都批评执着。到底怎么样理解精进于执着的关系?怎麽样去运用精进和执着?首先就要弄明白精进和执着的概念是什么。《显扬圣教论》中说:...

所说的狂心顿歇,歇即普提的狂心指的是什么?
狂心即妄想分别执着的心。此心躁动不停,无有休息。做善事不求回报,无有执著。不是狂心与攀援。反之则是。见到人就宣讲佛法。不分人,不分场合地点。也是攀援。讲法也要观机 随缘。不可强求。介绍佛法也是必要的。许多人都是通过这样的讲解了解佛教的。一切法皆是佛法。因人施教 因机逗教 法...

佛法里说不妄想,那想是不是就是妄想?
一切未悟凡夫,一切想皆不能如实(与“诸法实相”相应),一切想都是在六尘境上起分别,故说“颠倒”“妄想”。常有误会的“大师”教导学人:“不要妄想”,意为:“不要去想善不善、真不真等等,不要分别,不要执着,不要着相,;要一念不生,要落在中间而不执两端,要舍弃一切法。”或者说...

心无所往,无得失心,无执著心,无分别心是什么意思
心里没有什么向往,没有得失之心,没有执着之心,没有分别之心,总的来说就是心灵平静,淡泊,不在乎成败得失。

...他们修到最后,看到一切都觉得是空的,放下了,不执着。
修到成佛,也就是见到本性,本性不是物质,也不精神。本性不是物质,所以无法语言去形容。本性不是精神,所以也不能去思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对本性最好的描述。你可能会说,不能思维,不能形容,那不等于白说,完全可以用来骗人嘛,反正你也体会不到。你的想法没错,终极的状态我们根本...

佛教中将就不着二边,那为人处世当不善不恶呢?
「不着两边」即是中正光明之心,为善而「不执着于善」之意,不是「不善不恶」。"不执着于善"才能契入"自性真心". "自性真心"超越善恶,故古人形容为"无善无恶",这是属于"不可思议"的修养境界.之所以"不可思议"者,是因为可思可议者属于思维语言的范畴都有一定限制,而"自性真心"属于更高更...

佛教说:无分别心、无分别智,是指什么?既然无分别,怎么会有分别与无...
二、根本无分别智 这是正证之慧,又称为出世无分别智,根本智,是道之体。《成唯识论》中说:“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所显真理,无境相故,能断随眠。”《三藏法数》中说:“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境,皆即真如,境智无异。如人闭目外无分别,由此无分别智能生种种分别,是名...

怎样戒掉妄想分别执着
妄想、分别、执著,都是意识分别中产生的错误认知引起的行为,都是心识上的无明思维造成的混乱。妄想,是心的意识因为错误的理解和思维而产生的联想造作,佛法中常说的是以假为真、以虚为实、以苦为乐等;分别,是心的意识对各种思维和造作,依据自我的感受产生有无、对错、好坏等等判断和归属意义上的...

宝丰县13611559851: 佛教说不分别,不执着善恶.是不是不做善事也不做恶事.达到什么都没有的状态就成佛了? -
从琪云迪: 不执著不分别,是事物指本质上都是因缘而生,都是因缘而灭,不是本来就有的、恒常不变的、唯一绝对的,由此而说诸法空相、诸法平等.善恶好坏都是世间法上的认识,是因为自己的主观感受而采取的执著行为,但由于意识是种个人主观东...

宝丰县13611559851: 佛教让我们不能有分别心,那我们应该不要分辨善恶了吗?请高手分析一下! -
从琪云迪: 没有分别心,是让你不要去执着善恶,而不是不分辨善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恶的远离.

宝丰县13611559851: 佛菩萨还有善恶之分吗,佛教网 -
从琪云迪: 有,而且是真正通达善恶.只是这种通达,是在不执着善恶的时候才会升起的.不执着善恶,并不代表不分善恶.善恶是事物的相对表相,而事物的本性,或者说佛性本身,是超越善恶的.只有不被善恶表相所迷惑,自然会安住本性,于第一义而不动,直感直心妙用,又怎么能会不分善恶呢?一定要明白无分别心,和不分别的区别!

宝丰县13611559851: “不分别不好恶(wu)”是什么意思? -
从琪云迪: 应该是“不分别不执着善恶”,所以是“不分别不好hao恶e”.不以分别心去判断,不执着与善与恶.用分别之心去判断,难免将人划成三六九等,善恶如是,但佛法讲究普度众生,不是说恶人就不度了,既然善恶皆度,又何须分清善恶呢.另外,佛家讲究不着相,你执着于一事就是着相了,既然不执着又何须有所分别.

宝丰县13611559851: 成佛后知道善恶属于分别心吗 -
从琪云迪: 1.佛教说不分别不执着善恶.但还是要众善奉行.只有行善达到“至善”,断除“法执”,才是不分别不执着善恶的佛的境界. 2.佛经说做善事而不执着分别,才教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到彼岸成佛之意.比如:布施时能够不着于心,才叫“布施波罗蜜”,其他忍辱、持戒、禅定、精进、智慧,都是如此.(见《优婆塞戒经》) 3.“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实际理地不著一尘”,这句佛门中著名的话,就是教导我们,虽然不执着善恶邪正,但一切善法修行也不舍弃. 4.成佛的状态,就是《心经》描写的那种境界:“观自在菩萨..................”

宝丰县13611559851: 佛教里有没有正义邪恶之说 -
从琪云迪: 有!佛法里有邪正善恶,学佛就是“弃恶从善,改邪归正”.但是佛菩萨不分别、不执着邪正善恶!他们晓得邪正善恶即空即假、即假即空.邪正善恶清清楚楚是智慧,不分别、不执着是禅定,这就是定慧等持.而凡夫虽然晓得邪正善恶,却认为邪正善恶是真的,故严重的执着.因此,凡夫有慧无定.有慧无定者,名狂慧!狂慧者,唯是一“我见”而已!我见是一切烦恼苦报的根源.学佛首当要破的就是“我见”.

宝丰县13611559851: 请问佛教说要无分别心,那这不是善恶不分哪 -
从琪云迪: 只有超越善恶的成见,超越嗔恨与喜爱,才能把一切众生渡到彼岸!因为喜欢善良厌恶不善,本身就是严重的贪爱嗔怒之心!况且众生因为迷失才会犯错,你不懂得以智慧去救度他们,却恶眼怨恨他们,这本身就是不善! 没有任何众生应该受罪!善人恶人都不应该受罪!任何众生都应该脱离苦海觉悟!那是最好的!所以佛门普皆慈悲,不舍一人!楼主好好思量!

宝丰县13611559851: 佛法里的不去执着,是不是指放空大脑 -
从琪云迪: 当然不是啦,你放空了,你是不是还执着着一个空?佛法不执着就是没有分别心,不分好坏,你的心也就不会开心也不会难怪.没有分别心,也就不会有张三,不会有李四,你也不需要去分别那个是张三那个是李四.但是你不去的分别张三跟李四,不是说张三跟李四就不存在,他们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知道你明白吗?

宝丰县13611559851: 佛学问题,佛教里面讲不要分别!为什么里面会有诸多善与恶!谢谢回答! -
从琪云迪: 不分别的境界很高,一般人很难做到. 佛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造恶业太多的话会在成佛之路上有很多阻碍;严重的会投生到畜牲道,例如“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更严重的会堕入地狱,无法出离,例如俗话所说“地狱门前僧道多”. 所以佛常劝我们修一切善,而不要执着于善. 佛教的法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以上仅是末学的管见,也请各位有修有证的大德指教.阿弥陀佛!

宝丰县13611559851: 佛法的无分别心是什么意思? -
从琪云迪: 父母生养历经艰辛,所以大多数人明白,把最好的物品、最关爱的话、最真诚的表达留给父母,能把这点做好是基础,再拓展一步就是妻子孩子、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邻居同事,乃至一切所能遇到的人,你都能保持同样的关心、同样的爱护、同样的保护、同样的理解,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说明你无分别心,所谓分别心就是用不同的规格、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不同的人,处理一切不同的事.佛法教导我们不要起分别心,能做得到位、做的尽心、保持永远不变,这个时候称你作菩萨.阿弥陀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