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坐禅悟什么

作者&投稿:濯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和尚打坐干什么?~

打坐禅修,印证佛法。 以前写的几篇关于禅的文章,仅供参考! 略谈“禅”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 更多▲ 设置置顶 推荐日志 转为私密日志 覺道清凈禪 发表于2009年07月25日 20:25 阅读(13)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权限: 公开 写这个题目是比较难,因为禅是不可以说,说者即不为禅。但以我自己的感受体悟确实想说说。那么就班门弄斧地侃一下。如果说错了大家尽量包含。不昧因果,别落入野狐禅。哈哈! 禅:(Dhyana)全称禅那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意译作静虑。静思维。《五灯会元》卷一。:“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 ”这大概是普遍认同禅宗的由来。 现在的禅宗一般指六祖慧能大师传下来的顿悟法门,禅宗讲的是明心见性,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破除一起执著。历史上禅宗最兴旺的时期是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特别在唐朝从皇帝士大夫,到市井百姓谈玄论妙成为茶余饭后。禅最大的特点是破除执著,破除常见的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一般来说参悟禅主要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我用《五灯会元》卷十七一则语录说明一下: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善知识,有道行的人),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榭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这中境界三般见解是什么状态?难言也。前一种是常见。中间一种是扫除一切执著,见到真实。最后一种显然不是同于第一种。而是证得一种更高的真实,这就是禅悟的境界。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是一个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只能通过比喻来说明,而这种比喻又不是通过逻辑能表达的,佛家的比喻往往是追求结果,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只是过程。用通常的逻辑思维和惯性思维,来比喻超逻辑的惯性思维的结果,只有开悟的人才能感知印证开悟人。即以心印心。所以说难言也。 关于禅,是不能用通常的科学思维去理解。我们相信科学,禅者也和常人一样适用科学,也尊重科学规律。但是讲到禅,不同于一般的科学,因为科学是归纳法,是把概率作为宗旨,把实验作为依据。立足于外部世界。禅是内部世界,是自我内心世界的学问,如果这种归类只有禅者可以讲出。没有禅实践的人是无法了解的。所以对于学人只能靠前人传的经验来对照自己。至于禅有百千三昧(三摩地),究竟哪种是和自己相应的,这就要靠自己实践了。但禅究其根本不外乎止(舍摩他)观(毗钵舍那)二字。 经论中有许多关于禅的讲述,有浅显的,有深奥的。一般学人都喜欢浅显易懂的,不去深入探究。正如鸠摩罗什大师说的“秦人好间”(后秦的中国人喜欢简单)。《六祖法宝坛经》之所以得到广传被大家喜欢,正是和我们的口味。大家都喜欢顿悟,恨不得你告诉我一个方法,马上让我开悟。事实上哪有那么简单的事情。 譬如一个人问月亮在什么地方,佛把手指向月亮说:“在那”。那个人以为手指就是月亮。其实佛是要告诉他顺着手指看。《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这句话是说,谁要是把手指看成月亮了就是谤佛,因为他没有理解我所说的。因此我们看禅宗公案不能简单参。其实禅宗公案都是遍学止观经论的大成就者。 在譬如有人问爱因斯坦什么是相对论。他回答说:“当你一个人在等人的时候你会觉的时间过的很慢,当一个美丽的姑娘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你会觉的时间过的很快”。那人明白了什么是相对论。其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根本不是他所讲的那么简单。只是要通过一个比喻来说明相对论。如同上面的指月一样。 一次妙境长老在讲《瑜伽师地论》后,回答弟子关于禅方面有关问题的时候说到,“曾经在佛学杂志上,看到一位非常有名的法师讲禅,结果一看他根本不懂什么是禅,而且讲的道理一大套。非常是可叹!”那是一位居士写信给那位有名法师,请教关于禅的问题,那位法师写信回答了那位居士,此居士认为这篇回信非常好,就发表在佛学杂志上了。后来妙境长老看到了这篇文章。 (注:妙境长老原美国法云寺佛学院院长,妙老讲止观修习方法,及弘扬唯识宗一系堪称当今一位高僧。2003年圆寂) 关于禅要真的谈是非常复杂的,禅有百千三昧,按照三界划分,有欲界的未到地定,色界的四禅,无色界的空四定。按照寻伺划分,色界初禅以下是有寻有伺地,初禅和二禅之间中间禅是无寻有伺地,二禅以上是无寻无伺地。按照修禅次第有师子奋迅三昧,不按照次第修有超越三昧。还有按照功德支分的,按照所缘境分的,按照对治分的,按照九住心分的,按照十六特胜分的,按照七作意分的,按照四十业处得分等等 上面提到的禅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就自己学过的提及一下。至于修末学实在不敢说参禅悟道,只能简单介绍一下,供大家批评指正。 如何分别有寻有伺(初禅)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 更多▲ 设置置顶 推荐日志 转为私密日志 覺道清凈禪 发表于2009年07月07日 15:33 阅读(11) 评论(0) 分类: 天下杂侃 权限: 公开 有寻有伺对于研修禅定的人一定知道这个名相是指初禅。但不能以现行来决定他获得有寻有伺(初禅),无寻唯伺(中间禅),或者无寻无伺(二禅以上)。 一解《瑜伽师地论》三十三卷云:有寻有伺者:由于寻伺,未见过失,自地犹有对治欲界诸善寻伺;是故说名有寻有伺。 二解《大毗婆沙论》八十卷云:有寻有伺者:与寻俱法,名有寻。与伺俱法,名有伺。 有寻有伺地也有无寻无伺,无寻无伺地上也有有寻有伺。这样如何分别那,是以离欲否来决定他进入何地。没有离欲的即使是无寻无伺也没有得到定。比如有人他的第六意识不活动,他是不是一定得到定了?这不一定,婴儿有没有欲,因为他的生理不成熟。但婴儿没有得到定,不说婴儿离欲。所以说修学禅定不是回到婴儿状态。 《道德经》第十章“抟气致柔,能婴儿乎。”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这里阐述了道家对婴儿状态的向往和希求。可以看出佛家禅定的修行不是修回到婴儿状态。 另外睡眠无梦的时候没有寻伺的心所,但不能说他是无寻无伺。同样看他是否离欲来决定是否得到禅定。 禅修中如何对治掉举昏沉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 更多▲ 设置置顶 推荐日志 转为私密日志 覺道清凈禪 发表于2009年08月01日 08:39 阅读(13) 评论(0) 分类: 止观禅修 权限: 公开 禅修者在初学的时候最易犯的禅病是掉举,当有一定基础后容易犯禅病是昏沉。下面简要谈谈如何对治掉举昏沉。 初学禅修的时候不能马上就能熟练运用其心修止观。禅修者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禅病是什么,不能忙修瞎练。因为用的方法不当则适得其反。 《菩提道次第广论》云:“以掉举者,是贪分摄散乱之心,能对治彼,诸经论中,赞厌离故。是故从于知识修信,乃至净修行心以来,若有几许众多熏修,即有尔许速易成办,智者所喜妙三摩地。又非但止修,即诸观修,亦须远离掉沉二过,将护修习。” 对治掉举的方法在《广论》中明确指出,主要用修厌患想。因为掉举是贪分所摄,使之产生散乱之心。假如不用厌离心而用光明想,则更促使心外张,使之产生散乱之心。更难做到心止如水。厌患想有:出离想、人体三十六不净想、无始漂流生死想、大不净观等。 《广论》云:“昏沉如云:‘云何昏沉?谓痴分摄,心无堪能,与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 相反在有一定禅修基础后心往往容易昏沉,而一些不明其中道理禅者,却以为坐在那心没有怎么动是如法的境界。其实昏沉是痴分摄,心没有堪能性,就是说心力若没有力量。这时候要用光明想。这时候不应修厌患所缘,因为厌离心令心向内摄,还要用观慧思,简择乐境,能够除昏沉。光明想有:佛像等极殊妙事,日月光等诸光明相等。 上面简要略谈止观禅修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对治方法。止观修习中会有依每个人的不同,会有很多境界出现。若要对治则须具体分析,决不能忙修瞎练。禅修中做到不出问题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跟定一位有禅修经验的师父,遇到问题及时请教解决问题。二是通读经论,熟练掌握经论中涉及的具体问题。这种方法也可以和有经验的师父学通经论后自己实践。《清净道论》说定品中详尽举例说明了这两种方法。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字面大意: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这首偈是慧能写的。当时,慧能才入寺八个多月,整天在后院干着劈柴舂米的杂活。他偶然听到一个小和尚唱诵神秀此偈,认为尚未见性。于是口诵一偈,请人写在墙上,得到弘忍的赏识,传得法衣。这首偈的本质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菩提树和明镜台都具有空间形象,凡有空间形象者,则必然是相对的,所以不可用以比喻自性。自性无所谓修,无所谓得,它本身就是一个绝对的境界。光明自性人人都有,只要不污染,就能自然显露,所以明心见性不可由修持入,自性本就是“无修无证,无得无失”的。这就是“顿悟”。

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坐,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约‘摩诃’。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了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行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智小根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生。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开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需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偏]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们,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善知识,吾有一无向颂,各须颂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法性 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生不见道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 闇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 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此颂是顿教 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悟人生


禅悟人生语录
90) 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 禅悟人生语录 91)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如果一个人想通了这一点,那么什么名利之念、非分之欲,都可化为乌有。 92) 待人处事诚正信实,问心无愧,就可皆大欢喜身心自在。人生有三毒:贪、嗔、痴,以布施...

《禅悟红茶》(下篇)
一个人怀中的香气与一个人的气节有关,与一个人的真性情有关,与爱情有关。缓缓进入烟波浩渺,碧水蓝天之间,一枚茶叶纤细的身体躺在多情的手掌上,赋之诗篇,尚有多少无奈与哀愁,看多少花开花落付之东流水。独坐,饮一夜清苦的红茶,饮一种相思之苦,在梦乡的灯影里,为有情人奔赴一生。一叶轻舟...

2023禅悟人生经典句子80句
痛是一种钙,能让我们长久地挺立;苦是一味药,能让我们顽强地支撑。 21、到了一定的年龄,开始学会谁都不想取悦了,没必要去迎合什么,觉得跟谁在一起感觉舒服就在一起,包括朋友,累了就躲远,你喜欢我,我喜欢你,我们就在一起玩耍。我们都不喜欢,千万不要在一起,生活已经如此的艰难,为何不让自己过顺畅些呢。

禅悟的不可语录
不可说 禅宗认为第一义(或第一句)不可说。《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云:“若第一句中得,与祖佛为师。若第二句中得,与人天为师。若第三句中得,自救不了。”第一义是不可说的。《佛果禅师语录》云:“师升座,焦山和尚白槌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师乃云:‘适来未升座,第...

普洱茶在我国什么时代最兴旺,茶与禅如何结合起来?
3、在禅师心中,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可以茶喻禅,以茶行禅,以茶悟禅,以茶参禅;也可以禅释茶,以禅施茶,以禅品茶,以禅悟茶。4、茶禅,作为佛教禅师参禅悟道的一个重要修行法门,是中国佛教...

禅与管理
禅悟管理:保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中国禅宗传到日本之后,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而且产生了许多变种,比如茶道、花道、弓道、剑道,都可以说是禅的分支。近代剑道大家宫本武藏,与他的高足柳生又寿郎,就是两位参透了禅的真精神的伟大剑客。 当年,柳生第一次参拜师父的时候,便迫不及待地问道:“师父,您...

关于茶道的禅语是什么?
崇慧说:'尚未来时的事暂且不论,如今的事怎么做?'僧人不懂,又问:我实在不领会,请大师指点。'崇慧禅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隐指佛法于天地同存,不依大摩来否而变,而禅悟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应该着眼自身,着眼现实,而不管他大摩来否。茶道禅语–喝茶是品味人生 半盏清茶,观...

心是什么样子世界就什么样子
而情绪是什么呢?它不过是一组受到外界刺激而形成的念头。举个例子,一个人走在雨里,他看见情侣们同打一把伞的时候,也许就会想起自己没有一个一同撑伞走在雨中的人,然后他又会想起生命中品尝过的各种失落,这些失落郁结在他的心中,于是他觉得雨中的自己,非常得可悲。实际上,跟他一样,一个人走...

学佛学有什么好处
有些修行人可以静止不动地坐在那里入定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几夜,他的心很快乐地安住在定中。在他入定的期间,入定多长久就享受多长久的禅定快乐,完全没有杂念,更不用说烦恼了。但是当他出定后,当他看到了漂亮的东西、听到悦耳的声音、吃到美味的食物等等,内心难免会产生贪爱,这证明他的烦恼还没有完全被断除,...

哪个台无月,谁家树不春 什么意思?
能所俱泯的范型是水月相忘的禅悟观照,“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是“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终日说事不挂唇齿”、“终日吃饭不触粒米”、“终日穿衣不挂寸丝”;是“驴觑井”,更是“井觑驴”。悟心绝能所,晶莹澄澈,是“盘走明珠珠走...

道里区18559886079: 僧人为何要盘腿打坐?
苦钧磷酸: 盘腿闭目,打坐禅定.通过参禅能明心见性.僧人们每天坚持长时间打坐.思考我们从什么地方来,将来要到什么地方去,从而明心见性,大彻大悟. 中国佛教的祖师大都出在禅堂.”盘腿而坐,让人的心能平静下了,思考宇宙的大智慧.盘腿而坐,是一种平静的姿态,是一个忘我的状态.

道里区18559886079: 和尚闭目打坐时在想什么 -
苦钧磷酸: 出家人打坐是在修行,佛法修行是修清净心,如果坐在那里还在打妄想,那心还能清净了吗?想东想西,还用打坐做什么?世俗凡人不是时时刻刻都生活在颠倒妄想之中嘛.修行人修清净心,可以远离一切烦恼痛苦,可以得获究竟解脱.所以修行人打坐是住在清净平等心性之中,没有妄想.

道里区18559886079: 禅宗静坐时,都是想些什么?怎样才能做到明心见性? -
苦钧磷酸: 禅宗的修行,是一种区别于其他宗派的特殊方法. 古代人根性好,往往几句话就能心开悟解,现代人被种种欲望恶缘包围着,心乱如麻,因此,祖师们不得已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教人“看话头”.后来就成为禅宗的独特修法,并且因此除了...

道里区18559886079: 久坐不利于身体健康,为什么和尚坐禅,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却是养身的一种方法. -
苦钧磷酸: 这个问题问的好.坐禅非一般的坐,第一他的坐是有姿势的要求,第二他从形到心,都在运用一定方法在炼,第三他的内心是清净无染的,第四他的坐是有愿力的.

道里区18559886079: 参禅打坐时观想什么呢 -
苦钧磷酸: 太虚合一豁然贯通在禅堂里用功修行,修到上不知有天,中不知有人,下不知有地;天地人都没有了,东西南北也忘了.这时候,一念不生,就全体现;全体大用,你都会得到.整天打妄想的话,功夫就不会相应,所以要用功到一念不生,行不...

道里区18559886079: 和尚为什么要盘腿而坐 -
苦钧磷酸: 阿弥陀佛 出家人盘坐是一种具体的修行方法,佛教出家的根本目的本应是为了解脱六道轮回,证得超脱生死自在的大智慧. 具体说来盘坐就是其中一个方法,盘坐也就是打坐,通过打坐可以进入禅定,达到禅定就可以得大智慧,这就是佛教的三无漏学,戒定慧. 并不是一定要通过打坐来入禅定,但是打坐入禅定是一个比较直接和能够专一的方法,打坐也不是一定就能入禅定,还需要身心都比较清净,而身心清净离不开戒,这是必不可少的. 而出家人一般都有受三坛大戒,况且出家已舍家业,就是为了专门从事修习佛法,清净的前提比较俱足,所以打坐就是出家人不可缺少的功课了.

道里区18559886079: 关于佛教的哲理故事 -
苦钧磷酸: 一、放下 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

道里区18559886079: 坐禅有什么用呢? -
苦钧磷酸: 我们每天面对很多事情 不停地思考 这样的状态使我们迷失了真实的自己 坐禅就是回复真实状态的一种修行方法 推荐静香贝克的《爱情与工作的每日禅》里面有讲到坐禅的原因

道里区18559886079: 和尚为啥打坐?如题 谢谢了 -
苦钧磷酸: 打坐是禅定呀. “禅”是外不着相,不执着一切境界相是为禅;“定”是内不动心. 禅,英文Buddha's Mind,禅者佛之心.当下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外境不起攀缘染著,自内照而不昏沉无记是也. 在《君友会佛教大辞典》中关于...

道里区18559886079: 怎么才能一坐坐一天还不累啊?和尚坐禅有什么要诀吗? -
苦钧磷酸: 怎么会不累,没什么要诀,就是增加时间,刚开始做半个小时然后一个小时.然后... 坐禅是在定中,没有时间的概念,要进入定中不是那么简单进入的,要长时期修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