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写谏太宗十思疏时,李世民还活着,难道李世民活着时就被叫太宗了吗?

作者&投稿:斋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魏征写《谏太宗十思疏》时,李世民还活着,难道李世民活着时就被叫太宗了吗?

这个问题……

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

什么是庙号?

庙号是东亚地区君主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但是在隋朝以前,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他们在去世后都会有的是“谥号”。

什么是谥号?

“谥号”兴于周代,是对天子、后妃、诸侯、臣子死后的称呼,用一两个字,体现对死者的评价。这些谥号,帝王是由臣子议定,而臣子就由帝王赐予,所以基本上能算得上一生的总结,比如周文、武王,那必是文治武功,周厉、幽王,那就是残暴,昏庸。

但是发展到后来,皇帝对祖先不断追加美谥,把所有好听的字都用上了,这也就导致了谥号越来越长,在史书和普通称呼之时已经无法正常使用,也无法体现对皇帝的真实评价。比如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谥号是“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那这怎么搞?又不能直呼其名,总不至于写关于皇帝的书,一半的字都用在称呼上吧。这个时候庙号就取代了谥号的作用,因为庙号一般都不复杂,特别是早期很多帝皇都没有庙号。因为皇帝在去世几代后就要毁去单独的庙,迁入太庙合葬。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为什么要“祧”?总不能让当今皇上去祭拜祖先,跑上几十座庙吧?这和今天很多景区把山上众多小庙集中到山下大庙是一个道理,为了方便我们上香。

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庙号不需要添加太多的美言,只是一个代表。这反而给后世的人称呼带来了方便,既是尊称,没有犯僭越之礼,又简单明了地指代了那位皇帝。

唐太宗就是这种情况。他去世后最开始的谥号是“文皇帝”,当时的文章可能就尊称他为“唐文帝”,就好像“汉文帝”、“汉武帝”一样。但是到了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可能文章还能称其为“唐文武圣帝”,不过就有点麻烦了。


到了749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皇帝”,这还怎么称呼?所以这种复杂繁琐的谥号称呼就只停留在记载上了,而广大文化作者和老百姓就直接使用了庙号“唐太宗”来指称李世民。而且庙号用字一般不会与后世的皇帝起名字发生冲突,而谥号则经常冲突,冲突了又要避讳,总之是件麻烦事。

用庙号称呼,既简单,又尊重。这是语言、文笔上的自然选择。

回到题主这个问题,庙号、谥号都是皇帝死了之后的事情。所以魏征是绝对不可能在李世民生前写出《谏太宗十思疏》这种题目的,也可能当时的奏疏根本就没写题目。又不是应试考作文,只要把事情说清楚,把要讲的讲清楚,为什么要有标题?皇帝看奏章是必须要看的,又不像我们今天在网上看文章主要看标题。公文写手当时绝对不是标题党,当然今天的公文写作也不是标题党。

所以这个题目,肯定是后来的文人在整理记录奏疏的时候添加上去的,类似的情况多得很,很诸葛亮著名的《隆中对》、《出师表》都是如此。


这其实算是一个常识,特别是在古文中。即便在古诗词中,这种现象也非常多见。

比如《诗经》里面的诗,为什么很多都是首句作标题呢?因为这首诗当时就没标题,后人整理的时候,作为诗集里来区分,没有标题就没办法归类、整理,就选了第一句做标题。这种现象在诗中,后来还不多,除了李商隐大量的《无题》诗(也是用第一句诗作副标题),一般都会拟个标题。

但是在词中就太多见了,甚至没有标题。大量词牌的标题就够就是《词牌名·第一句》,比如《菩萨蛮·宝函钿雀金鹦鹏》、《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这种情况太多了。

所以我们在阅读古文,古诗词的时候要清楚这一点,并不是文人会穿越,而是后人的补注,因为我们在后人的后面,所以承认并且通用。

这在历史文学上是非常常见的。




谏太宗十思疏中告诫君王游乐要有限度的两句?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应该是这句话

谏太宗十思疏谏指什么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谏”字表示劝谏的意思。——文学常识篇。

《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该文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针对李世民即皇帝位后逐渐滋长起来的骄傲情绪和开始过分地追求享乐所写的一篇奏章。文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十分具体地提出作为一个国君应该经常考虑的十个问题。据说唐太宗看到这篇奏章后颇有感悟,亲自写诏书答复魏征,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对魏征这种敢于...

《魏征谏太宗的十思疏》中的十思有什么现实意义?
贞观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他还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音
唐代魏徵所写的《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音版如下:chén wén,qiú mù zhī zhǎng zhě,bì gù qí gēn běn;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yù liú zhī yuǎn zhě,bì jùn qí quán yuán;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sī guó zhī ān zhě,bì jī qí dé yì。思国之安...

谏太宗十思疏网开一面的句子
谏太宗十思疏网开一面的句子如下: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谏太宗十思疏多少字
553字。《谏太宗十思疏》全文553字,这篇奏疏是唐代文学家魏征写给唐太宗李世民的奏章,文章从多个方面阐述了治国理政的思想和方法,对唐太宗的政治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谏太宗十思疏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翻译: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什么?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徵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在这篇文章中,魏徵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魏徵...

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什么文章?
《谏太宗十思疏》指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意思是说,要想使国家安定,做君主的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正义。这种观点对于现为领导者的人来说亦然。在当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已经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的形势下,身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品德修养。面对新...

武侯区15669564562: 中华历史上最受人尊重的著名有内涵的喷子是谁? -
诸葛弦太韦: 鲁迅....

武侯区15669564562: 魏征对唐太宗有什么影响 -
诸葛弦太韦: 魏征,被唐太宗李世民尊为雕琢“美玉”的良工、矫正己过的“人镜”,故始有“帝王人镜”一说,意思是魏征是皇帝李世民的一面镜子.而世人则把魏征誉为“一代名相”和“千秋金鉴”. 从贞观年间魏征的进谏活动和主要表现看,魏征作为...

武侯区15669564562: 语文九年级下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后练习 -
诸葛弦太韦: 不知道是不是这些:一、我国历史上有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的正面例子:唐朝的魏征敢于直谏,他多次上书劝谏唐太宗,特别是贞观十一年,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谏太宗十思疏》.在这篇奏疏中,他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

武侯区15669564562: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进谏成功原因 -
诸葛弦太韦: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武侯区15669564562: 谏太宗十思疏表明唐太宗的观点句子 -
诸葛弦太韦: 太宗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从古至今,像魏征这样冒死上书的是绝无仅有.啊,想象一下商朝纣王时,有一位臣子也是像魏征这样----结果,纣王叫人把它绑在柱子上,当场挖出他的心...

武侯区15669564562: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谁的名言 -
诸葛弦太韦: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荀子的名言.此句出自《荀子·王制》:"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翻译过来就是君王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可以使船行驶,也可以使船淹没.荀子认为王者之政是一种...

武侯区15669564562: 谏太宗十思疏中的问题 -
诸葛弦太韦: 《谏太宗十思疏》是历史上以直言敢谏著称的魏征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该文虽然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文运用了大量的成语,使得文章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在此对该文涉及到的成语作简...

武侯区15669564562: 求魏征正面上谏唐太宗的文言文与分析要正面上谏,不是婉转的 -
诸葛弦太韦:[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 〔唐〕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

武侯区15669564562: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是谁说的? -
诸葛弦太韦: [释义] 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的航行,也能使船沉没. [谓喻]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亦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简称“载舟覆舟”.意指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武侯区15669564562: 魏征给唐太宗的谏言
诸葛弦太韦: 《谏太宗十思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