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灯下漫笔》,2至13段的内容,阐述论点,200字左右的短文。

作者&投稿:佴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鲁迅的《灯下漫笔》主要是说什么?~

这篇文章通过银票贬值时期折现银的小故事作为引子,讲解了人们在危难之中容易”降格以求“的保命心态,引申到中国自古以来的历史现状,判断出中国历史中人民”做人而不得,只能做奴隶,甚至常常连做奴隶也不得“的处境。
并从劳动人民地位的角度,将中国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作者通过“同化”“生活美”等实例,指明中国人民历史地位形成原因是“中国固有文化中的‘礼教纲常’”。作者认为这种文化培养着中国人民的忍辱,苟安,压制的社会性格。
由于这种文化在古代中国获得长期广泛认同,给人民带来畸形的满足感:“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
作者比喻:“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扩展资料:
他从自己的观察研究出发,把中国历史的各种时代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从而高度概括、准确鲜明地揭示了“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规律,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就是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兼并鲸吞,弱肉强食的时代,往往出现杀人如麻,流血盈野的惨象。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就是儒家标榜的太平盛世,由于新的统治者制定了奴隶规则,重视生产,奖励农桑,同时规定了服役和纳粮的数目及办法。老百姓虽然当牛做马,毕竟还有口饭吃。
于是,便“万姓胪欢”,天下太平,暂时做稳了奴隶。但尖锐的阶级矛盾潜伏在内部,随着土地兼并的激烈和劳役赋税的苛重,奴隶规则又被破坏,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民铤而走险,于是,兵荒马乱,流血争斗的乱世又出现了。“一治一乱”,反复循环,历史呈现出螺旋式上升发展的局面。
那些领头“作乱人物”,即农民起义的领袖,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并不能实现他们的替天行道,解民于倒悬,甚至建立平等天国的理想,而只会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也就是鲁迅说的“给‘主子’清道辟路”,为日后的“圣天子”的统治驱除顽敌,扫清障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灯下漫笔

我们不妨辩证地来理解这段文字:首先我们从中国文明中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事物,来分析一下它们背后的剥削与血泪。
长城:秦始皇修建长城,以后历代加固与重建,无不写满了百姓的徭役之苦,今人赞叹长城工事雄伟险峻,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更诉说着无数劳工妻离子散,生命被践踏的无情事实。
明清陶瓷:明清时代几大官窑制作的陶瓷留到今天都是稀世珍宝,我们经常读到过去的皇室和达官贵人们如何把玩瓷器、鉴赏瓷器,却鲜少注意到烧瓷制瓷的艰辛;我们现在看到的古董常被打上康熙、乾隆掌中物的标签,从而价值连城,可谁知道制瓷师傅的姓名?
唐诗宋词:唐诗宋词是中国语言的瑰宝,韵律、对仗和意象都展现了中文的精华,在一辈辈中国人中传诵。可是我们细看唐诗宋词,就不难发现,它们多为士大夫所作,内容主要表现春花秋月,高山流水,像白居易《卖炭翁》、杜甫“三吏”“三别”等突出体现百姓疾苦的诗章并不多。普通百姓识文断字者少,难以替自己说话,在诗词的文明世界里,他们只能靠边站。
刺绣:苏绣蜀绣的美丽让全世界侧目,可是绣工的地位卑微,又常积劳成疾。
京剧:京剧是国粹,脸谱、身段美轮美奂,念唱做打各有特色,在世界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可是学习京剧的过程很苦,尤其是在旧社会“科班”之内的种种,与台下听戏的观众的舒适可谓天壤之别。一些龙套演员生活贫困,即使在现代社会都是不争的事实。
历史:从《史记》到后来的24史,记录王公贵族的言行不厌其详,可是谈及百姓,只有寥寥数言。那些被史书忽略的人民群众,才是中国的大多数。
法律:封建社会的法律是带有阶级性的,是王公贵族所代表的统治阶级对农民长工所代表的黎民百姓的统治工具。这样的法律使上层社会享有更大的自由,更好地保护了上层社会的权益,同时更多地规范了下层百姓的义务,更多地体现了对下层社会的约束。
和平:我们国家拥有无数杰出的军事家和丰富的战争史,守卫边庭,抵御外侮,每一次胜利都要靠无数战士的鲜血去换取。杜甫有诗“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

中国文明是中国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表扬大禹治水和都江堰造福百姓,表扬历代中国农民在耕作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表扬手工业者在雕刻、制陶、刺绣等艺术领域的创造,表扬中国人在医药、天文、数学等科学领域的发现与发明,表扬一部分体恤百姓的皇帝的杰出领导,表扬所有中国人生生不息,让中华民族的血脉得以流传。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那些被忽略、被遗忘的人民群众才是大多数,才是中华文明真正的缔造者,他们的不幸托起了中国灿烂的文明。

《灯下漫笔》是《春末闲谈》的姊妹篇,既曰漫笔,就说明文章结构自由灵活,先从具体的事件产生联想,引入本题,然后抓住论题,联想广泛,引用丰富,层层剥笋,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专制愚弄国民,愚民成全专制。二者皆被批判.

  ①从民族心理的角度,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剖析。

  ②三个逐渐升级的诊断,构成了作者思维的三大跳:先从自己兑换银元的心态写到民族的普遍心态,由具体到一般,得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这一论断;然后由现实到历史,阐述造成这种普遍奴化心态的原因是中国人的奴隶地位,“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是如此”;接着从原因到结果,从中国人的奴隶地位出发,把中国历史归结为两种奴隶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循环。

  ③论述上层层逼进,环环相扣,从具体到一般,从现实到历史,从原因到结果,从现象到本质,十分周密,有较强的说服力。

  “漫笔”之二:要抓住全文最后的高潮:“这人肉的筵席现在还排着,……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前面所有的文字都在“蓄势”:不仅是理性分析的推演,更是情感的酝酿,一步步逼到顶点。请分析这一过程,并从中体会鲁迅杂文的逻辑力量与抒情特性。

  (2)以上几个石破天惊的论断,不知惊醒了多少中国人。如果你的灵魂同样受到了震动,试写下你的读后感。也可以联系扩展性阅读的篇目,写一篇《鲁迅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剖析》。

  《灯下漫笔》中心论点:

  第一部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无非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交替循环。

  第二部分:“所谓中国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筵宴的厨房。”

  《灯下漫笔》两部分要点及其联系:

  第一部分要点:

  鲁迅对几千年一直延续和积淀的民族心理进行深入探讨,指出它奴化心态的实质。

  第二部分要点:

  鲁迅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它依附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揭露了它“吃人”的本质。

  两部分内在联系:

  前者从民族心理对中国历史反省和解剖;后从民族文化角度对中国现状进行揭露。两部分结尾重叠反复,但又各有侧重。

请采纳,谢谢


鲁迅《灯下漫笔》(节选)说课稿
《灯下漫笔》说课稿一、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其教学价值 《灯下漫笔》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编者将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定位为“说理性散文”。“说理性散文”具有浓厚的思辨性和人文性,与高一册第二单元和高三册第三单元以记叙描写为主、重抒情的散文相比,是思维水平...

求对鲁迅先生《灯下漫笔》中一段话的解析
我们不妨辩证地来理解这段文字:首先我们从中国文明中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事物,来分析一下它们背后的剥削与血泪。长城:秦始皇修建长城,以后历代加固与重建,无不写满了百姓的徭役之苦,今人赞叹长城工事雄伟险峻,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更诉说着无数劳工妻离子散,生命被践踏的无情事实。明清陶瓷:明清...

鲁迅是哪一年,从发表什么作品开始用“鲁迅”这个笔名的?
“鲁迅”是他1918年5月在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首次使用的笔名。《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

一首诗赞美:木兰代父从军
①《灯下漫笔》,见《坟》。②《(这也是生活)……》,见《且介亭杂文末编》。①、②《苏联的文学》曹葆华泽。③《门外文谈》,见《且介亭杂文》。一、唧唧复唧唧1.叹息声“唧唧”是可以作为虫声的,然而这一句除非依照《古文苑》作“促织何唧唧”才行。现在通行各本却都作“唧唧复唧唧”,因此虫声的说法在...

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思想艺术特点是什么?(选择一个方面重点阐...
鲁 迅 小 说 的 另 一 艺 术 特 点 是 用 喜 剧 的 笔 调 写 悲 剧 , 塑 造 了 富 有 喜 剧 性 的 悲 剧 性 格 , 喜 剧 性 与 悲 剧 性 达 到 了 高 度 的 和 谐 统 一 。 鲁 迅 说 : 「 悲 剧 将 人 生 的 有 价 值 的 东 西 ? 灭 给 人 看 ...

朝三暮四想妻儿打三个数字
【举例造句】: 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象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 ★鲁 迅《坟·灯下漫笔》【拼音代码】: zsms 【近义词】: 朝秦暮楚、反复无常、见异思迁 【反义词】: 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歇后语】: 狙公喂猴 【灯谜】: 84小时 【用法】: ...

形容中国强大的成语
出处:鲁迅《坟·灯下漫笔》:“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4、【兵强马壮】读音:[bīngqiángmǎzhuàng]释义:兵力强盛,战马健壮。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出处:《新五代史·安重荣传》:“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

谁写过纪念鲁迅的文章?
(《坟.灯下漫笔》)人一旦丧失独立地位和独立品性,剩下的也许只有奴性了。正是对国民灵魂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鲁迅不遗余力,全方位地展开对我们民族存在的劣根性的批判,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的“精神胜利法”,可以说是“国民劣根性”的活写照。为此,他把根除奴性、扫荡封建文化视为改造国民精神...

鲁迅的一生是怎样的
《看镜有感》《灯下漫笔》《春末闲谈》《论“他妈的!”》《杂忆》《从胡须说到牙齿》《寡妇主义》《坚壁清野主义》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写在‘坟’后面》《藤野先生》《父亲的病》《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反驳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墓碣文》《...

骆驼祥子的作业题
1.军阀混战,祥子出城的时候遇上乱兵,车也丢了,人也被抓壮丁。后来祥子瞅准机会逃了出来,顺手牵了三匹骆驼,卖了。祥子逃出来就病了。也许在昏迷中人们听见他老是叨叨骆驼,于是送他个外号叫骆驼祥子 2.小福子,祥子苦于无力养活她们全家。看着眼已哭肿的小福子,祥子狠心地说:“等着吧!等...

杨浦区15359197533: 《灯下漫笔》一文中的“筵宴”和“厨房”是用来比喻什么?
成王帜双可: “筵宴”指中国固有文明,“厨房”指中国.

杨浦区15359197533: 《灯下漫笔》一文中的“筵宴”和“厨房”是用来比喻什么? -
成王帜双可: 《灯下漫笔》 精 第一项: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鲁迅论文集《坟》.这篇文章分两部分,分别以1925年5月8日和1925年5文章是这样的:“...中国的文明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宴,所谓中国者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筵宴的厨房,于是呼吁要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

杨浦区15359197533: 鲁迅的杂文<<灯下漫笔>>里说中国人民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想做奴隶而不得,暂时做稳了奴隶. -
成王帜双可: 这是说中国人的劣根性.说中国人一直在受压迫而并没认识到这点.想做奴隶而不得就是说想好好的过日子(好好的生活,有口饭吃,哪怕是受苦),却因为社会动荡而过不好.暂时做稳了奴隶就是指一些太平盛世,表面上看起来老百姓日子不错,实际上还是受着统治者的压迫,只不过没有动荡了.

杨浦区15359197533: 1 . 《灯下漫笔》的体裁是( )² ( 1 )分 1.小说 2.记叙文 3.杂文 4.读书笔记
成王帜双可: 【名称】《灯下漫笔》 【年代】近代 【作者】鲁迅 【体裁】杂文 【出处】《鲁迅全集》

杨浦区15359197533: 鲁迅在<灯下漫笔>第一部分的结尾写道: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
成王帜双可: 鲁迅《灯下漫笔》中所揭示的“第三样时代”即为“立人”启蒙时代至人的现代性全面发展的时代. 与“第三样时代”不同的时代是:“暂时做稳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杨浦区15359197533: 灯下漫笔1鲁迅如何分段!以及写作特点.谢谢! -
成王帜双可: 那种滋味是难过的情感里一种最难过的,是苦涩的水、是酸楚的泪,因为委屈是心底里那一线标准.理解和被人理解可以说是人最基本的社会需要之一.除了需要伪装的恶人,大概谁也不愿被人误解.但是,穿罚扁核壮姑憋太铂咖沟通失败又确实是人生最常见的人际沟通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社会过程

杨浦区15359197533: 《灯下漫笔》中作者如何引出对两种奴隶时代的批判 -
成王帜双可: 先从自己兑换银元的心态写到民族的普遍心态,由具体到一般,得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这一论断;然后由现实到历史,阐述造成这种普遍奴化心态的原因是中国人的奴隶地位,“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是如此”;接着从原因到结果,从中国人的奴隶地位出发,把中国历史归结为两种奴隶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循环.

杨浦区15359197533: 鲁迅的《灯下漫笔》主要是说什么?鲁迅的文章应从哪个角度去看待?鲁
成王帜双可: 《灯下漫笔》是《春末闲谈》的姊妹篇,既曰漫笔,就说明文章结构自由灵活,先从具体的事件产生联想,引入本题,然后抓住论题,联想广泛,引用丰富,层层剥笋,由...

杨浦区15359197533: 鲁迅的作品有那些 -
成王帜双可: 一、鲁迅作品: 1、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皆收于《呐喊》中) 2、散文集: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共收录10篇散文)(含《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其中,《藤野...

杨浦区15359197533: 鲁迅的《灯下漫笔》收入他的那本杂文集? -
成王帜双可: 《灯下漫笔》本篇写于1924年4月29日,最初分两次发表于1925年5月1日、22日《莽原》周刊第2期和第五期,后收入《坟》.《灯下漫笔》是一篇捣毁旧世界,憧憬新时代的宣言书,洋溢着鲁迅一贯的战斗精神.但要知道鲁迅当时还不是阶级论者.他是以生物进化论的观点,笼统地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有人说这是文章的局限,是有一定道理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