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之”什么时候解释为无义,反正是助词,就是无义?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提宾实际上就是无义,

作者&投稿:赏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
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
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
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
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
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可谓灵活,很多学生都难以分析其用法。靠死记一些例子,但过些日子又忘了。如何容易又方便的掌握,笔者结合自己教学作出简要介绍,即运用句子结构分析法。句子结构分析有一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谓前是状,谓后补。”由此可知古汉语中的主谓、动宾、偏正等结构。“之”的用法就可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来定。且看下面的分析:
(1) 形如“谓语+之”时,用作代词。
如: ①作《师说》以贻之。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以上三例中的“之”都是代词用,分别充当谓语动词“贻”“知”“均”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反过来说,虚词“之”紧跟在谓语动词后,这个“之”就作代词用。
(2) 形如“主语+之+谓语”时,起取消主谓句子独立性。
如: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以上两个例子中“之”前的“孤”“鱼”“师道”在句子中作主语,“之”后的“有”“不传”为动词作谓语。在这种情况下,虚词“之”可以省略不译。即“孤有孔明,犹鱼有水也”;“师道不传也久矣”。
(3) 形如“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时,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 ①宋何罪之有?
②何陋之有?
以上两例中,“之”出现在疑问句中,“之”前面分别是名词“罪”和“陋”,“之”后面是紧跟谓语动词“有”,而且“罪”和“陋”是作为宾语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这种情形下的“之”就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虚词“之”不译,直接把宾语部分还原到谓语动词后面即可。
(4) 形如“名词+之+形容词”时,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马之千里者。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以上三例中,虚词“之”后面的“利”“强”“千里”“铿然有声”“乱耳”“劳形”都是形容词修饰“之”前面的名词“爪牙”“筋骨”“马”“石”“丝竹”“案牍”,翻译时,“之”不用翻译,直接把形容词还原到名词的前面即可。
(5) 形如“定语+之+名词”时,是作结构助词,译作“的”。
如: ①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②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以上两例中,虚词“之”后面是名词“病”“众”,分别由前面的“君”“吴、越”作定语修饰,“之”就译作“的”。
(6) 形如“之+地点/处所名词”且句中缺少相应的谓语时,就作动词。
如: ①子夏之晋。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辍耕之垄上。
以上三例中,“之”的后面分别是“晋(国)”“南海”“垄上”作为地点名词,“之”的前面没有与“晋”“南海”“垄上”相对应的谓语动词。这种情况下,“之”用作动词,翻译为“去、往、到”。
(7) 形如“形容词/副词+之”时,凑成二字或四字音节,不用译。
如: ①顷之,烟炎张天。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③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以上三例中,“之”在“顷”“鼓”“久”的后面,为了凑成二字音节而使用“之”。翻译时没意义。


文言文的之有几种解释
“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②“行不知所之。” “之”意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 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有什么用法
“之”可以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作助词,定语的标志、用于主谓之间、起调节音节作用。作代词,用在动词的后面。下面是详细内容。一、“之”作代词用 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

之字在文言文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到、去、的意思,词性不同意思不同。 "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 1、“之”作代词用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

文言文几点
1. 古文时间是怎么表达的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卯时】日出,又...

文言文当斯之时的当是什么意思
原句:当斯之时。译文:当这个时候。注释:当:介词,在;正当。指时间。

文言文中“之”什么时候解释为无义,反正是助词,就是无义?取消句子的独...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

文言文当中的之的用处
“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作代词 1、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2、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3、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

文言文的时候
《庄子·人世间》“时其饥饱”。 2. 文言文中的“时”是什么意思 详细字义 〈名〉1. (形声。 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 本义:季度;季节)2. 同本义 [quarter (of a year);season] 时,四时也。——《说文》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释名》谓其三时不害。——《左传·桓公六年...

文言文之意
(《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之有时后在文言文中无诗意】 2. 文言文寓意译文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

文言文中的“时”是什么意思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2.同本义 [quarter (of a year);season]时,四时也.——《说文》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释名》谓其三时不害.——《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孟子·篇叙》.注:“谓...

铜山县15295814842: 文言文中“之”什么时候解释为无义,反正是助词,就是无义?取消句子?
答何芷敏: 考试的时候一般由经验谈,当然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如果无义干嘛还考呀,不过你还得注意之的其他意义和用法哦

铜山县15295814842: 文言文中的之的用法 -
答何芷敏: “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 作代词1、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2、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铜山县15295814842: 之 在文言文里有多少种意思?? -
答何芷敏: “之”在古文中意思很多,一般现在通用的释义具体如下:1.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他们”,极少数情况也作第一人称“我(我们)”;如: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论语》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

铜山县15295814842: 文言文中 之的意思是不译的句子 -
答何芷敏: 1、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客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宋何罪之有(《公输》) 3、音节助词,无义 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铜山县15295814842: 在文言文中"之"的所有意思``` -
答何芷敏: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2、活用为第一人称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3、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铜山县15295814842: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是什么? -
答何芷敏: 1.用作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如: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放在倒...

铜山县15295814842: 之在文言文解释是什么意思 -
答何芷敏: 1. 之在文言文中什么意思“之”的用法“之”字词性多样,用于虚词就不只一种词性,而且还有作实词的用法.(一) 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宾语,代人、代事和代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例如:《师说》:人...

铜山县15295814842: 古文中之有几个意思“人之立志”里的“之”的意思 -
答何芷敏: 古文中,“之”可以是动词、代词、助词,具体用法可以参看字典,这里不做复制.仅仅解释 “人之立志”里的“之”. “人立志”是一个主谓宾齐全的独立句子,假如要将它作为一件事,充当另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无论在文言文还是现...

铜山县15295814842: 文言文中 之字 是什么意思 -
答何芷敏: 1.主胃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2.代词 的3.到一个地方4.代词,主语5.宾语前置的标志

铜山县15295814842: 文言文翻译中句首发语词,后面是”无意“还是”无义 -
答何芷敏:[答案] 都可以.无意即无义.参见无意解释第三条.【词目】无意【拼音】wú yì【英译】[have no intention of (doing sth.);by chance;meaningless]【基本解释】1、没有做某件事的愿望对此无意深究.2、不是有意的无意中说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